Github帶來的不止是開源,還有摺疊的認知

如果第二次看到我的文章,歡迎右側掃碼訂閱我喲~  👉

每週五11:45 按時送達。當然了,也會時不時加個餐~

我的第「113」篇原創敬上

 

 

幾乎每個程序員都知道github,但是知道目前上面有多少repositories的估計沒幾個。

 

Z哥今天去看了下,最新的數量顯示是1.39億個。

▲截圖來自於github.com

 

而這個數字在2008年那會只是3.3萬個。

 

這個增長速度可謂真的是“爆炸式增長”。

 

與此同時,大家也都享受到了開源技術逐漸繁榮的紅利。如今,構建一個大型的、面向廣大互聯網終端用戶的系統,變得越來越容易了。

 

 

而且現在你也可以經常在招聘網站看到,很多任職要求中動不動就出現一大堆開源技術需要熟練,甚至是精通。特別是不少程序員嚮往的技術路線分支,架構師這個崗位,這個情況越明顯。

 

▲截圖來自於招聘網站

 

在這些眼花繚亂、層出不窮、天花亂墜的技術、框架給我們帶來便利的背後,其實隱藏着一個“被摺疊”的技術世界。

 

 

“摺疊”是社會發展的底層邏輯

“摺疊”的含義大家都知道。指的是把物體的一部分折過來與另一部分挨在一起。

 

好處就是可以讓一個原本不可控的、複雜的事物通過“摺疊”變成一個更可控的、簡單的事物。

 

比如,

 

  • 一張一百平米的海報不好搬運。但是把它摺疊起來就好搬運了。

 

  • 治病的過程需要很多種藥材,並且要將這些藥材按照指定比例進行搭配。還要煎煮等等。不可能所有的病人在任何時期都有這種條件,所以「藥丸」的好處就出來了,隨時隨地可以吃。

     

  • ……

 

幾乎我們身邊的每個事物都是“摺疊”後的產物,只是程度不同。如,手機、電腦、筆,甚至是成語、諺語等等。甚至還包括我寫的每一篇文章,也都是將我自己的認識摺疊之後的產物。

 

所以,做“摺疊”的目的是爲了追求效率、便捷,讓人與人之間的分工協作得以更好的進行。因爲,“被摺疊”起來的內在部分,已經不是雙方協作時需要了解的「必須項」了。

 


對於開源技術,從人性的角度來,有現成的“輪子”擺在那,爲啥還要自己苦哈哈的重複造“輪子”呢?有捷徑不走,不是傻麼。

 

是的沒錯,這很符合人之常情。而且這也是我們整個社會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的底層邏輯。

 

 

把「認知」也摺疊了

但是任何事物皆有兩面性,“摺疊”有什麼負面的作用呢?

 

最容易察覺的一點就是一個事物變得更加的不容易真正瞭解,這也意味着我們的「認知」也被摺疊了。也就是我今天要說的主題——「認知摺疊」。

 

舉個例子。

 

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被髮明於1946年,佔地150平方米,重達30噸,耗電功率約150千瓦,每秒鐘可進行5000次運算。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假象一下當時的發明者莫克利(JohnW.Mauchly)和艾克特(J.PresperEckert)穿越到現在,看到我們拿着的錢包大小的手機,而它的算力是他們發明的計算機的百萬倍。這其中被摺疊的認知可不是用一個“amazing”就能表達的。

 


這個與程序員們很熟悉的軟件測試領域中的“黑盒”概念類似,一個軟件裏面具體是什麼情況,代碼邏輯是怎麼處理的,完全不知道。

 

這其實是一種失控的狀態。但是由於被摺疊後的事物讓我們具有更好的舒適感,所以這種失控感其實是大部分被掩蓋掉了,讓我們沒有察覺到自己正在逐漸失控。

 

 

一直這樣下去會產生什麼結果

長期以往,就會讓我們的思維更加的侷限。

 

除了用某個技術來實現某個功能,不會其它的實現方式了。比如,用慣了ORM框架,手寫SQL都退化了,甚至不會了。

 

除了用某個工具來解決眼前的問題,不會其它的方式了。比如,習慣了用圖釘來粘貼一些公告,想不到用透明膠也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

 

更嚴重的甚至會淪爲“有心人”的“工具”。

 

比如,某些搶票工具。不管是火車票、演唱會門票還是什麼票,你從網上下載了一個自動搶票工具,其實裏面除了“摺疊”了自動搶票,可能還“摺疊” 了數據自動上傳到作者服務器的功能。

 

這些“被摺疊”的東西如果你不清楚,那你就像是那隻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小猴子。

 

 

三個破局的辦法

即然“摺疊”是對複雜性的封裝,那麼應對它的方式自然是往“展開”的思路來走

 

只有這樣,你才能更瞭解眼前的這個“被摺疊”的事物。

 

那麼有什麼“展開”的辦法呢?下面Z哥分享你幾個我認爲的要點。

 

 

01  多一分敬畏

 

要意識到自己身處在一個被高度摺疊的社會裏,多一些敬畏之心,不要覺得什麼事物都很簡單。

 

哪怕是你看着非常不起眼的一支鉛筆。但它的原料很複雜,要把木材、油漆、石墨、黏土、石蠟、黃銅、橡皮、硫化鎘等原材料統一起來,並且製作過程中的所有生產工藝流程,也得全部統一起來,才能組成一支鉛筆。

 

無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的無知。

 

這是一個心態問題,只能靠自己刻意練習去調整自己的心態。

 

 

02  可以不瞭解how,但是得了解why

 

可以不瞭解how,但是得了解why。不用事無鉅細的將每個事物真的分析的那麼徹底。但你至少得知道這個事物產生的背後原因是什麼。

 

比如,你不用真的去100%的啃某個框架源碼,但是你至少得至少這個框架爲什麼會出現,爲什麼會這麼多人用?它“摺疊”了什麼進去?以及這些“摺疊”的東西對你未來的可控性是不是有影響?如果有影響的話,未來能不能hold住它,消除其中的不確定性?

 

這些一連串的思考之後,眼前這個事物的“摺疊程度”就會降低,你對它的理解和掌控力會超過大部分人。

 

所謂的“透過現象看本質”也是這個道理。這個現象、事物的完整的過程是什麼沒那麼重要,更重要是它的本質、目的是什麼。

 

 

03  獲取高質量的外部信息

 

如果要徹底“展開”的話,必然離不開外部信息的幫助。這個時候一定要找權威的信息。

 

正如之前所說,因爲信息本身也是一個“被摺疊”後的產物如果你找到的信息不夠靠譜。那麼不但無法“展開”,反而會“折”的更深。

 

權威性主要看渠道。不同渠道公開的信息,背後是經由不同人和不同的處理機制而產生的。

 

信息質量的高低主要取決於製造和過濾信息所花費的成本,花費的成本越高,這個信息的權威性自然就越好。

 

這個成本除了包括投入的人力物力的多少之外,還有出品方的品牌、口碑等。

 

 

通用的高質量信息渠道,可以關注以下這些。如果你有什麼其它的高質量通用信息的渠道,歡迎你在留言區分享給大家。

 

  • .gov.cn、.org域名的網站,這些都是政府/權威組織公開的信息。(政府信用背書,可信度最高)

  • 論文。可以在中國知網、百度學術、谷歌學術上搜你要的信息。(投入的時間成本以及個人品牌背書)

  • 有口碑和知名度的媒體、大V博客。(個人品牌背書)

  • 書。(投入的時間成本以及個人品牌背書)

  • 諮詢公司的分析報告。(投入的時間成本以及個人品牌背書)

  • Wikipedia不錯,特別是每個條目下面的一些引用地址,裏面這些都是相對高權威的信息源。

 

不同的專業領域各自領域內的權威渠道,這個靠自己平時的收集。但是官方公開的信息總是應該優先考慮的,而不是第一選擇總是搜索引擎。

 

還有一點,如果可以,儘量使用英文搜索。爲什麼?看下整個互聯網中的內容語言比例。

 

▲數據來自w3techs.com

 

可以看到,英文內容佔據着絕對優勢,並且佔比還在持續走高。

 

如果你也有什麼其它的有效辦法,歡迎留言分享給大家。

 

 

程序員就是“摺疊者”

其實我們做程序員的,天然處在一個“摺疊者”角色上。我們每天在做着各種「封裝」。

 

但是我見過了太多程序員,遇到問題只會百度的。

 

先不論被廣爲吐槽的百度內容質量如何,就這單一的信息獲取方式實在是對不起程序員這個崗位應有的價值。

 

 

對每個人來說,面對被高度摺疊的社會,我們大致分佈在四個階段中,逐步前進。

 

第一個階段,完全不知道自己所處的是一個“摺疊”後的環境。

 

第二個階段,直到遇到“障礙物”走不過去了,才意識到“摺疊”的存在,被動的去想辦法“展開”。

 

第三個階段,帶着“展開”的心,同時享受着摺疊的便利。

 

第四個階段,本身就是“摺疊者”,能大道至簡那種。

 

 

用吳伯凡老師的一句話來形容第四個階段最貼切不過。

 

最高的認知不是爲了“展示你的認知”,而恰恰是“將這種認知最大化隱藏”,直接呈現爲一個非常平易、有親和力的日常友好化狀態。


這既是做產品的邏輯,也是做人的邏輯。

 

——吳伯凡

 

 

總結

好了,我們總結一下。

 

這篇Z哥和你闡述了我們所處的環境相比更早些年來說,是一個更大程度被摺疊的社會。

 

但是不要忽視了摺疊在帶來便利的同時,把我們的認知也摺疊了。

 

破局的辦法自然就是想辦法“展開”被摺疊的認知。重要的三點是:

 

  • 讓自己的心態多一分敬畏。

  • 可以不瞭解how,但是得了解why。

  • 獲取高質量的外部信息幫助“展開”。

 

希望對你有所啓發,成爲一個不被摺疊所困的摺疊者。

 

 

推薦閱讀:

  


 

作者:Zachary

出處:https://zacharyfan.com/archives/965.html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可以點一下右下角的「推薦」。

 

這樣可以給我一點反饋。: )

 

謝謝你的舉手之勞。

 

既然看到這了,送我一個「贊同」吧,支持我的創作。

想更進一步和我一起玩耍,歡迎「搜索微信公號:跨界架構師」或者在「右側掃描」。

內容包括:架構設計丨分佈式系統丨產品丨運營丨個人深度思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