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nsorFlow企業版來了,商業AI平臺:“這日子沒法過了”

谷歌於今年10月份推出TensorFlow 企業版,補足企業市場短板。谷歌的 TensorFlow 機器學習框架於 2015 年開源,並迅速成爲最受歡迎的機器學習平臺之一。到目前爲止,已經被下載 4600 萬次。爲了佔領企業市場,谷歌推出了 TensorFlow Enterprise,包括實施級別的企業級支持和優化的 Google Cloud 託管服務。

TensorFlow Enterprise 最重要功能之一是它將提供長期的技術支持。針對某些版本,谷歌將提供長達三年的補丁程序,所有補丁和錯誤修復將在 TensorFlow 主線代碼存儲庫中提供。另外,谷歌還將向正在構建 AI 模型的公司提供來自 Google Cloud 和 TensorFlow 團隊的工程協助。

同時,TensorFlow Enterprise 也與 Google 自己的雲服務深度集成。谷歌在它的公告中寫道:“由於 TensorFlow 由 Google 創建並開源,因此 Google Cloud 可以直接從 TensorFlow 團隊得到支持和幫助,具有獨特的優勢”, “加上我們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方面的深厚專業知識,這使 TensorFlow Enterprise 成爲運行 TensorFlow 的最佳方法”。

由於目前市場上的商業通用AI平臺(軟件即服務,下簡稱商業AI平臺)跟AI雲服務在功能上高度重合,且商業模式不及雲服務,谷歌提供企業版之後,這些AI平臺初創企業壓力倍增。

大數據和雲企業的施壓

從2018年到現在,AI行業就頻繁傳出AI公司倒閉潮的預測。業內不斷的有聲音認爲“90%的AI企業面臨倒閉”,“會有一波大的洗牌“。

谷歌的DeepMind在過去三年裏,虧損10億美元,但未來還有10億的預算投入。AI創業企業,沒有谷歌之於DeepMind的背景,就得有自我造血功能,方能活下去。比如當初做“三維視覺感知”的強AI企業,也得朝主流的“深度學習+人臉識別”轉移,進入安防行業落地。

而商業AI平臺通常的落地場景是金融領域,如銀行業的風控、精準營銷;零售行業,如智能推薦、銷售預測…

如今,大多數企業都在談數字化轉型,爲了保持企業的營收持續增長。風控、精準推薦也是主流大數據企業的關鍵業務。而AI平臺型初創企業跟主流大數據企業相比起來優勢並不明顯。

機器學習流程原型是首先清理數據,然後提取特徵,最後經過轉換的輸入通過一個機器學習模型以創建預測結果。

機器學習算法只是其中一環。數據是機器學習應用的重中之重,數據準備佔據了60%以上人天成本。傳統大數據企業在數據治理上積累了多年的經驗,數據治理能力、數據存儲集羣管理能力也是一些大數據企業的天然技術壁壘。當商業AI平臺落地業務時,還是要面對各種髒數據,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時間解決數據問題。

掙到錢,有自我造血能力才能活下去,才能進化得更好。與大數據企業同食一塊蛋糕,在這些落地場景裏,AI平臺即服務的優勢並不明顯,那麼盈利能力堪憂。

另外不可忽視的是機器學習平臺同樣需要管理和維護工具。雲服務的優勢恰恰是維護容易。且形式靈活,可支持私有云部署。

另外類似谷歌這類的主流雲服務功能上不僅提供了精準推薦、預測,還有強AI功能如語音識別和圖像處理等功能,這些強AI能力通常也有大廠的AI實驗室予以保證。並且雲服務可按需付費,商業模式清晰且受過驗證。對於谷歌和國內的BAT雲服務來說,是在雲服務應用廣泛的基礎上疊加AI能力,比起平臺即服務,AI銷售壓力較小,可有更多的力量投入到長期性的技術研發中。雲服務給平臺即服務的衝擊力同樣巨大。

開源的逼迫力量

2015年11月,谷歌第二代深度學習框架TensorFlow橫空出世。

2015年註定成爲開源的分水嶺。誰也不曾料到,後面幾年在人工智能領域裏,涌起的開源浪潮有多猛烈。

與TensorFlow同一時期,微軟亞洲研究院開源機器學習工具包DMTK。

2016年9月百度發佈“Paddle”,騰訊也在當年發佈Angel。

2016年11月宣佈將MXNet作爲官方深度學習平臺。

2017年1月,Facebook推出機器學習框架PyTorch。2017年,Uber開源了Horovod。

AI框架上承應用、下接芯片,是AI產業的軟件支柱,包含幾個層次,比如底層的芯片、含數據存儲的大數據集羣;再一層是計算框架,類似Spark這樣的ML框架、TensorFlow這樣的DL框架;再往上一層是高級API和分佈式調度框架,如Angel;最上一層,是AI業務應用,如推薦系統、智能問答、人臉識別…每個層次均有對應的開源軟件可組合使用。

這些開源平臺背後技術力量雄厚,且各有優點。

比如TensorFlow基於Python,寫的很快並且具有可讀性;在多GPU系統上的運行更爲順暢;代碼編譯效率較高;提供API的支持,可直接解決各種機器學習任務。在工業界,TensorFlow使用率達到最高。

比如Uber 開源參數服務器Horovod通過AllReduce來實現機器間模型同步,由於底層使用MPI、支持RDMA等高性能網絡,可以利用帶寬並行。同時與主流深度學習打通,Tensorflow,PyTorch等,有良好生態方便上手。

利用開源的項目,開發人員就能完成基本的任務,在開源的推動下,中國出現了近千家AI創業公司,僅次於排名第一的美國。

商用AI平臺需要在多個主要環節強於開源軟件,才能叫好並叫座。目前開源還是商業化AI平臺即服務的強有力的對手,並且這次提供的TensorFlow企業版服務提供了高達3倍的數據讀取改進(TensorFlow 讀取和緩存文件方式更改的結果)。並且已針對 Nvidia GPU 和 Google Cloud TPU 優化了企業版。TensorFlow企業版針對實際使用的硬件和平臺都做了優化,更好的提升了企業AI平臺的性能。

AutoML

使用AutoML是目前比較主流的機器學習平民化方法,被一些AI平臺當作殺手鐗。同時AutoML被認爲是解決十萬AI人才缺口的救星。

2018年1月,當時的谷歌雲首席科學家李飛飛和谷歌雲研發負責人李佳宣告Cloud AutoML的問世。

機器學習涉及到數據預處理、特徵工程、模型調參等環節。需要人工選擇參數,設計模型,驗證調整,如此反覆。AutoML讓這些自動完成,相當於讓AI來設計AI。與專業調參建模相比,AutoML的優勢在於使用門檻低,解決一些重複性勞動。

在真實世界裏,技術是流動的,永遠不會靜止,永遠不會完結,永遠不會完美。–《技術的本質》

目前的AutoML的缺點也是很明顯的,首先是一個黑盒的模塊,大量的數據預處理、特徵或者模型的嘗試,專家沒有辦法干預,因此可能會帶來一些效率低下的問題,消耗大量算力,其次是AutoML只能解決確定性的可量化的目標,對於實際情況,需要在多個不同的業務目標(比如準確率和線上延遲)之間進行權衡,以及可能需要涉及到一些不可以明確量化的目標,比如可解釋性,這些情況下目前的AutoML是無法有效工作的,甚至有些時候,人也沒有辦法一下子給出目標,需要不斷地探索。

深度學習專家 François Chollet 也曾置評這項技術:“不久之後,AutoML 就會發現他們將面臨和強化學習一樣的問題:人們會用非常具體的(有缺陷的)方法來解決許多寬泛的問題。”

有些企業的解決方式是引入人機交互的方式,但同樣需要專業的人士參與,也不能根本上解決十萬AI人才缺口的問題。目前的AutoML並達不到理想效果,還需多年的努力。

下一個趨勢是什麼

2016年,小米的創辦人雷軍說過:“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

2016年初,Alpha Go擊敗了代表人類出戰的李世石。BAT在這一年紛紛開始了AI佈局,給予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

中國互聯網在過去的15年中,經歷過五六個週期,每個週期主題都不太一樣。最開始的門戶網站,出現瞭如新浪、網易、搜狐等企業;然後是增值電信業務,騰訊當年靠電信業務上市;再後面是視頻網站和社交網站;然後是電商和互聯網金融企業,如阿里巴巴、京東。不嚴格劃分,就是三年一個週期。

最近三年,也可以說是AI企業涌起的週期,這條賽道同樣出現了幾百家甚至上千家創業企業。這三年,有開始的創立浪潮有最後的寒冬衰退。

商用AI平臺經歷了數年發展,如果現在還沒建起明顯的技術護城河,沒有令人信服的技術優勢,對比雲服務,功能重合,盈利模式堪憂,靠加強宣傳的方式照樣解決不了問題。

更不曾想到,在2019年底,谷歌在TensorFlow市場佔有率無敵的背景條件下再次推出企業版,強佔企業市場。

趁時勢可以起大事,但也要在“風口”中煉出真功夫,“風口”過後纔是真較量。

在與技術專家的交談中,對比商業AI平臺,專業人士也都表示更看好谷歌的TensorFlow 企業版策略。

回頭去看,這是商業AI平臺的創建者缺乏遠思嗎?除商業AI平臺之外還有很多AI落地都經過了戰略性收縮。

2018年10 月 21 日,特斯拉已經從公司官網的預訂頁面下架了長期以來提供的“全自動駕駛”選項。馬斯克曾在三年前聲稱,2017 年之前特斯拉將實現全自動駕駛,如今這個目標的實現已無定期。

2015年4月,IBM成立了獨立的Watson Health部門;到2016年,IBM第四次轉型,Watson被寄予擔綱厚望。2019年4月,投資50億的IBM醫療裁員70%。

微軟最初於2015年12月推出了針對iOS和Android的語音助手Cortana(微軟小冰)。2019年11月,微軟宣佈其語音助手Cortana戰略性收縮,將在2020年1月31日退出iOS和Android平臺(美國除外)。

通用AI一直是頂級AI專家的夢想,也是谷歌DeepMind終極目標。就像前面所說,DeepMind在過去三年裏虧損10億美元,但未來還有10億的預算投入。這樣的投入,對於一般企業來說,是望而卻步的存在。

這些AI的小敗局,不過就是告訴今天的你,有哪些技術已能見效,有哪些技術目前還不穩定還不理想;有哪些行業屬於剛需,有哪些行業還需繼續探索。未來還有什麼行業值得投入,這將決定AI企業的成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