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參事室研究員姚前:區塊鏈是目前最重要的研究熱點

12 月 7 日~8 日,由中國科學院學部主辦、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單位聯合支持的“區塊鏈技術與應用”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在深圳舉辦。中國科學院信息技術科學部鄭志明院士、數學物理學部王小云院士等四位院士發表主題演講,同時還有 300 餘名來自政府和企業界的代表出席會議,圍繞區塊鏈與數字身份、監管科技、金融應用等話題展開討論。

國務院參事室研究員、金標委祕書長,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前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副司長、巡視員,前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前發表了《關於國際支付體系改革的一點思考》的主題演講。姚前表示,原來以銀行爲中心的層層帳目之間轉接的國際匯款結算方式越來越引起人們不滿,近年來影響最大的解決方式就是加入加密貨幣以及其背後區塊鏈的發展。區塊鏈是目前最重要的研究熱點,務必要深入研究。同時,姚前表示,大衆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最好是自營部門和公共部門團結起來,允許有能力有條件的商業機構去探索普惠大衆,而並不被某一方單獨掌控。

以下爲演講全文:

非常高興參加中國科學院學部舉辦的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20多年前我是中國科學院研究院的一名學生,今天能夠參加這樣一個論壇我感到非常容幸,剛纔王小云院士講了Hash,我一直覺得比特幣每一個區塊的Hash相當於區塊領域鏈裏交易過的比特幣的冠字碼,比特幣的冠字碼之間與數字之間的號碼具有非常強烈的數字關係。

近期,Facebook提出的加密數字貨幣Libra引起了廣泛關注。這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Facebook足夠大,擁有全球30億人口的活躍用戶,並且其規模還在快速擴張;二是Libra與現有貨幣體系掛鉤,有望解決虛擬貨幣的價值不穩定問題;三是Libra提出了新型國際支付方案,爲國際支付體系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景象。今天我想針對國際支付體系的現狀談談自己的建議。

目前,跨境支付、匯款的結算主要依靠SWIFT體系。從業務邏輯上來看,銀行如果要開展業務首先要對接SWIFT,如果沒有對接SWIFT就要找另外一家接入SWIFT的代理銀行。比如某位中國家長想給他的兒子開通SWIFT系統轉帳到美國銀行,中國家長的開戶行要接入SWIFT系統,而且孩子在美國的開戶行也需開通SWIFT系統,或者通過接入SWIFT系統的代理行,這就造成整個SWIFT看起來在整個業務流程提供的環節有點多,環節多效率相應低。同時,環節多收的過路費也就高,環節中就有可能存在問題,跨境過程和完成時間有點像黑盒子。當然SWIFT正在正在改進系統。

SWIFT試圖與銀行一起制定新的支付標準。對於提高SWIFT系統的透明度和可預見性,許多人對國際支付體系提出比較大的改進建議,一種思路是將原來以銀行爲中心的層層帳目之間轉接的帳單牽引到區塊鏈架構之下,儘可能減少中間環節,甚至達到點對點的效果,目前SWIFT便是這個思路。這個思路很早就有人探索,比如Ripple。Ripple提出了一種跨境思路解決方案,客戶可以通過基於區塊鏈的原生資產XRP在A國進行跨境支付,在B國轉換成國家貨幣。與SWIFT要建立一套簡單的無國際的貨幣相比,Libra目前是積極擁抱監管的,其姿態耐人尋味。

有人說,把各個國家支付體系對接起來不就解決問題了嘛?但將各個國家聯動起來的方式會涉及到跨境互通的流動,是否更有效力也需要進一步的論證和思考。實際上,近年來影響最大的方式是加入加密貨幣以及背後區塊鏈的發展。很多人對從一個機構帳戶到另一個機構帳戶不斷層層轉接提出重大質疑。是否能夠實現實行點對點的交易而不需要通過層層轉接,這就是數字加密貨幣的思想。這一思想的起源比較早,一直以來密碼學家認爲既然郵件可以加密,那麼電子貨幣也可以加密,現在密碼學和計算機供應技術等的發展讓這一想法逐步變成了現實。

扎克伯格在美國會議上說,Libra可以簡單的進行跨境轉帳,讓跨境轉賬像發短信一樣簡單。整個國際支付體系的改進路徑是很清晰的。現在看,各個國家央行數字的實現也大都是基於區塊鏈技術開發的,比如加拿大的CADcoin、新加坡Ubin項目。美國還停留在批發端應用產品。

當然也存在一些爭議:加盟貨幣是否一定要使用區塊鏈進行。很多人認爲必須要進入區塊鏈技術,我個人覺得未必。有基於區塊鏈也有不基於區塊鏈的加盟貨幣,從這個角度說無論採用中心化的模式還是去中心化模式,基於區塊鏈還是不基於區塊鏈,只要能夠提高效率都值得我們研究和關注。我個人覺得,區塊鏈是目前最重要的研究熱點,務必要深入研究。

現在SWIFT的批評聲音很多,有人認爲SWIFT是國際貨幣支付體系中的壟斷性機構,因此不少人希望改進甚至去SWIFT。完全去SWIFT過於極端,而改進現有的國際支付體系完全有可能。許多人現在對現有的國際支付體系的批評與不滿意,實際上也反映了這麼一個潮流:不希望這樣一個設施被某一方壟斷和操控。或許一些機構能夠支持這樣的目標和提出解決方案。

私有鏈在本質上與傳統信息系統沒有太大差別。理論上,公有鏈不存在掌控。Facebook提出非常美好的願景:要打造一個符合大衆的基於區塊鏈的金融基礎設施。我相信這也是很多國家和公衆期待的事情,但事實上各種批評聲很多,如擔心私營部門沒有公共精神,擔心Facebook在背後操控等等,所以事情比我們想象要複雜。公共部門有公共精神,但很可能缺乏創新能力,自營部門有創新能力但大家懷疑他缺乏公共精神。所以,最好是自營部門和公共部門團結起來,允許有能力有條件的商業機構去探索普惠大衆,而並不被某一方單獨掌控。

在國際支付體系,我們有兩個期待。第一個是,期待出現一個全球性的貨幣,另一個是不被某一方所控制的全球性支付平臺。相比之下,第一個目標更難實現。有很多機構說要發幣,對貨幣我們還是要有敬畏之心。如果我們能把各個金融設施聯通起來,形成全球性的金融基礎設施,全球性的基礎設施發行SDR,但是將SDR轉爲全球貨幣設置涉及到複雜的國家政治。如果要實行第二個目標,不被某一方所掌控的符合大衆的支付平臺,還需要依靠良性競爭,統一支付平臺的基礎接觸運營不能只有一家,壟斷終歸不好,要讓用戶有選擇,也只有這樣,各個國家、各個機構纔可以在不同的賽道上有效競爭。

習總書記在2014年的工作報告上講話指出,我們應該共同推動國際關係民主化,世界上的事情應該由各國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來協辦,壟斷國際事務的想法是落後於時代的,本質上區塊鏈的技術特徵是需要共同驗證和去中心化的,而且與國際貨幣體系有着天然的吻合。因此國際支付體系可以是優化改進,可以關於在各方優化協調,凝聚共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