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近五十年的停滯期後,銀行業在新技術驅動下開啓全面轉型

銀行業一直利用各類新興技術改善產品、服務與流程,這也使其成爲對技術趨勢最爲敏感的行業之一。根據Facebook發佈的《千禧一代+金錢:新的旅程》報告所言,92%的千禧一代不信任傳統銀行。此外,千禧一代也成爲人類歷史上結婚最晚的羣體,平均婚齡達到26.5歲。

之所以缺乏信任,主要源自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及其對全球人口造成的深遠影響。此外,在此次金融危機期間,由於世界經濟遭受重大打擊,銀行的盈利能力也開始急劇下降。

全球風投支持型金融科技企業的笲市場估值超過10億美元(2019年1月25日)

後危機時代下最令人震驚的發展態勢之一,在於新興企業與科技公司的全面崛起。其中相當一部分專門提供金融科技方案,旨在爲全球客戶提供不同於以往的服務項目,特別是新的支付方式選項。換句話說,在新的商業時代之下,銀行已經不再是金融領域的唯一參與者。

而這種從老牌銀行轉向新興金融服務業企業的趨勢,也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

鑑於當前的金融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我們當然應該直面以下問題:

銀行業該如何適應下一代金融科技的最新趨勢?金融科技的興起是否對傳統銀行業構成威脅?或者說,銀行完全能夠藉此機會在新的競爭格局中實現更強大的功能?

回顧

爲了理解銀行在適應快速發展的金融科技過程中所面臨的實際挑戰,我們首先需要回顧銀行業在整個二十世紀中的發展歷程。順帶一提,想當初,客戶只能通過填寫銀行支行提供的實體表單才能建立自己的信息記錄。

另外,由於客戶的銀行賬戶信息以紙質形式保存,因此人們無法在不開設新賬戶的前提下完成賬戶的支行間轉移。好在1953年,麻省理工學院爲美國銀行開發出會計電子記錄機(ERMA),這意味着人們可以隨處使用自己的唯一銀行賬戶,而不再需要每次提交完整的個人姓名信息。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隨着互聯網的興起,ATM機開始遍地開花,自助銀行業務也由此開始發展壯大。

直到二十世紀末,回顧整個銀行業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總結爲:經過近五十年的停滯期後,銀行業已經成功利用新興技術幫助自身完成全面的轉型升級。

但如今的態勢與三十年前早已截然不同。當下,每過兩到三年,我們的生活中就會出現足以改變遊戲規則的強大技術,這意味着全球銀行業在適應金融科技快速變化方面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壓力。

正如Neo-Bank Moven公司聯合創始人Brett King所言,現在用戶可以在世界上的任何地區隨時辦理銀行業務。隨着移動錢包、數字支付平臺以及社交媒體等新型銀行業渠道的出現,我們不必前往支行網點即可享受各類金融服務。當下,我們可以24/7全天候使用預付信用卡與移動支付系統完成付款,且不必再受傳統銀行賬戶侷限性的折磨。

而最新的這一波技術浪潮,則再次改變着銀行乃至整個銀行業的基本定義

新技術的顛覆性力量

過去十年當中,創新技術快速涌現,人們開始意識到技術的“福祉”足以重塑自己的日常生活。

但是,銀行業仍存在一些未經開發的處女地——例如對個人客戶的時間需求與期望進行大規模跟蹤,同時據此快速調整相應的金融工具選項。

因此,我們應該牢記一點:要想真正理解技術給日常生活帶來的轉變,前提就是及時理解人們不斷變化的需求與期望,並利用足以改變遊戲規則的創新技術力量加以實現。這,將是整個銀行業不得不接受的新現實、新規則。

結合目前的情況,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在當今銀行世界當中,最核心的問題在於如何將新興技術功能轉化爲實用的金融服務

實用性一詞包含三大核心要素,即儲存價值的能力、轉移資金的能力以及獲取信貸的能力。換句話說,銀行生態系統中各類渠道與設施在賬戶訪問、交易執行以及服務問題解決速度方面的表現越好,相關企業在客戶羣體中的口碑就越好,運營收益自然會更高。

因此,老牌銀行必須提供更加輕鬆便捷的服務以滿足客戶需求,這將成爲其繼續開展業務、甚至求得生存的根本前提。根據Starling Bank創始人兼CEO Anne Boden所言:

“銀行一直致力於擺脫不良貸款並減少員工人數,這種偏執導致其反而對客戶關心不足。客戶的情況發生了變化,但銀行卻沒有注意到。”

金融科技能夠幫助銀行業根據客戶需求建立個性化的使用體驗。換言之,金融科技的概念本身就可以被定義爲金融服務設計與交付中的一種創新性質技術應用。

因此,金融科技完全有能力通過股權創新衆籌平臺、移動支付系統、點對點借款、大數據、機器人顧問、區塊鏈、人工智能以及機器學習等技術創新成果進一步發掘銀行業的潛力。

那麼,爲什麼銀行業有必要採用這麼多“複雜”的技術成果?

答案很簡單,這是爲了在當今競爭激烈的金融生態當中繼續生存。要想生存,銀行必須積極傾聽客戶的意見,從而切實彌合現有服務與客戶需求/要求之間存在的差距,最終實現以客戶爲中心的業務運營思路。

之前提到的各項對於金融科技至關重要的創新成果,實際上也正在移動、在線以及零售等多個領域重塑銀行業的面貌,且影響範圍仍在不斷增加。

數字化時代下的銀行業前景

不同於過去親自前往銀行支行的操作方式,如今的人們早已習慣了通過移動銀行系統完成存款、賬戶轉賬以及監控自己的收入與支出。

根據Business Insider Intelligence發佈的移動銀行競爭優勢研究,89%的調查受訪者表示,他們更樂於使用移動銀行服務。

隨着移動銀行服務用戶數量的快速攀升,全球範圍內相關移動應用的下載數量也在同步增長。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946104/digital-banking-users-by-generation-usa/

移動銀行服務快速發展的背後,反映出的是客戶羣體對於通過智能手機獲取便捷、快速、安全金融解決方案的旺盛需求。更重要的是,在移動銀行系統的支持下,客戶還獲得了另一種強大的能力——網上購物。同樣不需要實體信用卡,也不必親自前往門店,我們看中的商品會“自己”跑到家裏來。

隨着人們越來越擔心領先金融機構發生的種種大規模數據泄露事件,與傳統銀行相比,客戶開始寄希望於科技企業——這些擁有強大資源與技術實力的巨頭,也許能幫助他們保護好數據並實現交易安全。

根據Aite Group的研究,藉助移動設備的某些獨特性質,移動銀行應用程序在應對身份信息盜竊等犯罪活動方面,往往擁有比傳統銀行更強大且更可靠的表現。

根據Business Insider Intelligence的專家們所言,移動銀行的普及程度已經大大超過網上銀行。根據他們的統計數據,移動銀行服務的增長速度是網上銀行的五倍,且網上銀行用戶中有半數同時也是移動銀行用戶。Xinja公司聯合創始人Eric Wilson在談到這一點時指出:

“網上銀行的下一階段發展成果,纔剛剛趕上移動銀行在上世紀末早已實現的商業模式。”

然而,儘管移動銀行已經高度普及,但仍有部分銀行無法滿足某些移動任務的操作需求——例如支付賬單或者兌現獎勵。這就迫使用戶不得不偶爾用用網上銀行。雖然很多人都把移動銀行與網上銀行看成是一回事,但這兩個術語之間其實存在一定的差異。

其中移動銀行是指由銀行提供的金融服務,允許客戶通過短信、移動應用程序或者網站完成交易操作。相比之下,網上銀行則只允許客戶在計算機設備上訪問銀行網站完成交易,明顯侷限性更強。

更重要的是,在移動銀行當中,客戶可以通過國家電子資金轉賬系統(NEFT)以及實時總結算(RTGS)進行資金轉賬。但在網上銀行方面,在從一家銀行或者分支機構向另一家銀行或分支機構轉賬時客戶能夠使用的除了NEFT以及RTGS之外,還包括即時付款服務(IMPS)。

作爲另一種新的支付方式,如今加密貨幣也越來越受到金融生態系統的關注

例如,美國銀行摩根大通就推出了JPM幣,Facebook也拿出自己的Libra幣,旨在超越現有貨幣基礎。作爲一種與法定貨幣掛鉤的穩定幣,JPM幣於2019年2月推出,用於在機構客戶之間通過去中心化區塊鏈網絡實現支付。至於Facebook的Libra,旨在將數字錢包功能集成至Facebook的現有消息收發服務當中,從而爲那些無法享受金融服務的人們提供幫助。

Facebook公司下轄區塊鏈子公司Calibra負責人David Marcus經常強調:

“那些說自己沒錢開設銀行賬戶的人們,想要表達的並不是自己沒有獲取現代金融服務的渠道,只是他們負擔不起這套服務體系的使用成本。”

除了移動銀行與網上銀行,零售銀行在過去幾年中還接受了幾波其他“顛覆性”技術的洗禮

從傳統上講,零售銀行主要負責爲消費者提供部分財務服務,例如儲蓄與支票賬戶、信用卡與借記卡、貸款等等。隨着數字化技術的興起,零售銀行的業務也得到顯著改善。

根據Business Inside Intelligence的調查,39%的零售銀行高管認爲新技術的引入有助於降低成本並提高業務透明度,另有29%的受訪者認爲新興技術的主要作用體現在改善客戶體驗方面。

區塊鏈

零售銀行業務領域的另一大規則改變級技術,則是區塊鏈。麥肯錫公司管理顧問Matt Hinginson認爲,考慮到零售銀行市場巨大的成本壓力,各家銀行已經開始考慮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試水項目。

區塊鏈基礎設施使得去中心貨網絡中的每一臺計算機都能夠用於驗證財務交易,而無需任何集中授權。這意味着整體系統不再存在單點故障,同時也能有效遏制日益猖獗的數據泄露難題。

由於這項技術天然具有透明性與去中心化優勢,因此不少零售銀行已經開始加以應用。桑坦德銀行於2018年同來自加利福尼亞的Ripple開展合作,計劃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一項新的國際匯款服務,名爲Santander One Pay FX。

在推出這項基於區塊鏈的服務之後,桑坦德銀行執行主席Ana Botín表示:

“One Pay FX利用區塊鏈技術提供快速、簡單且安全的國際匯款方式,旨在爲客戶提供更高的價值與透明性,此舉有望幫助桑坦德銀行進一步增強客戶的信任與服務滿意度。”

具體來講,目前零售銀行業更傾向於在三大特定領域實現區塊鏈技術的整合與應用,具體包括匯款支付處理、欺詐預防以及風險評分系統。

衆所周知,國際支付往往需要漫長的時間週期,而且成本也要比本地支付高得多。但是,金融科技有望顯著降低匯款服務的執行成本。根據世界銀行2019年6月發佈的全球匯款價格趨勢報告,目前全球匯款的平均成本爲匯出額的6.84%。

雖然看起來不高,但在南非等中等收入國家,國際匯款的成本仍高於20%。而根據麥肯錫方面的介紹,藉助分佈式區塊鏈賬本,每年單跨境支付成本一項就能夠節約高達40億美元。此外,基於區塊鏈的數字貨幣也能夠解決一系列效率低下問題。由於不需要由中央監管機構控制,去中心化區塊鏈往往能夠在幾秒鐘之內完成資金跨境,這相當於創造出了巨大的經濟價值。

因此,一段時間以來,已經有多家銀行嘗試在現有匯款系統當中引入區塊鏈技術。例如,Visa歐洲與BTL集團正在合作開發Interbit平臺,希望利用加密貨幣BTL作爲兌換載體,打造出更爲高效的跨境結算解決方案。根據計劃,這套方案最終將提供即時且幾乎免費的任意規模全球匯款服務。

同樣,我們也可以討論基於區塊鏈的平臺、數字貿易鏈以及其他一些主要歐洲銀行之間的最新合作關係。目前,西班牙桑坦德銀行已經投身其中,聯手IBM共同發佈全球開放賬戶交易平臺。

如前所述,桑坦德銀行也是首批在英國利用基於區塊鏈的Ripple項目提供國際支付轉移移動應用的銀行之一。此外,瑞士銀行、加拿大皇家銀行以及阿布扎比國家銀行也曾利用Ripple的付款協議與交易網絡爲客戶提供實時且成本低廉的匯款服務。

https://www.fintechfutures.com/2018/06/how-blockchain-could-change-the-global-remittance-industry/

其次,零售銀行還可以通過分佈式區塊鏈賬本解決身份欺詐問題,包括以更高的透明度與更強的不可變保障開展業務。這是因爲在去中心化區塊鏈當中,只要無法在大多數節點中達成共識,攻擊者就不可能變更或者篡改數據。事實上,目前身份欺詐已經成爲銀行業面臨的巨大挑戰,每年帶來約20億美元的相關損失。

爲了保護客戶數據,零售銀行目前採取的主要手段包括打擊欺詐、防止洗錢並利用預測模型實現實時信息共享。但是,通過這些方式爲客戶提供身份保護,會給零售銀行帶來更長的服務開發週期與更高的運營成本。好消息是,這一切都可通過區塊鏈得到有效解決。

在訪問或者開戶時,客戶可以使用數字指紋作爲唯一標識,實現全球範圍內的身份證明。由於這些指紋可以存儲在分佈式區塊鏈賬本當中,因此能夠由任何銀行隨時訪問及引用。

正如CB Insights在報告中列舉的數據顯示,基於區塊鏈的解決方案能夠顯著降低身份欺詐帶來的經濟損失,而由降低金融犯罪風險以及提高效率所帶來的實際經濟收益,每年可高達70億到90億美元。

在這方面,基於區塊鏈的數據存儲初創企業Bluzelle早在2017年就開始與新加坡匯豐銀行、華僑銀行以及三菱UFJ金融集團合作,嘗試爲KYC(瞭解你的客戶)平臺提供概念驗證支持。另外,IBM也與加拿大國家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以及TD合作,聯手加拿大金融科技企業Secure Key開發出一項數字身份與認證服務,旨在爲客戶提供更加輕鬆可行的在線數字銀行服務。

第三點,信貸決策過去主要由銀行本身進行,可資利用的貸款人數據非常有限,這意味着社會中總有一部分人無法享受大部分金融服務——甚至包括開設銀行賬戶、申請貸款這類基本服務。另外,在評估潛在貸款人的信用方面,銀行也始終缺乏高效且可靠的信用評分機制。

區塊鏈技術能夠帶來一種新型解決方案,可從多種來源(例如社交媒體、智能手機等)收集貸款人數據,從而更公平地衡量其信貸資質。正如麥肯錫公司在報告中所言,整個過程包括:

“……在時間週期較爲緊張的情況下,可訪問分佈式賬本中包含的數據(可通過預先編程的智能合約獲得客戶同意 )。理論上,銀行可以藉此查看網絡中任何銀行上傳的數據,從而實現更快的決策速度、更高效的裁定流程以及更準確的信貸資源分配判斷……”

銀行業的最新趨勢:合作銀行模式

前文我們提到,除了老牌銀行之外,衆多新興銀行與金融科技企業也開始在全球金融市場上嶄露頭角。

隨着PayPal、Zelle、Venmo、Stripe以及Coinbase等金融科技初創企業的加入,這些專攻技術方向的獨角獸也被廣泛視爲傳統銀行保持市場主導地位的巨大“威脅”。而且在歐盟開放銀行規範的協助下,這些金融科技企業得以訪問經過授權的客戶數據與賬戶,並藉此得到進一步發展。

另一方面,如文章開頭所述,我們親眼見證了大型科技企業的興起。除了小型金融科技初創公司之外,從美國到中國的無數全球客戶也從這些科技巨頭手中得到了替代性的金融服務選項。

在這方面,美國的谷歌、亞馬遜、Facebook與蘋果(GAFA四巨頭),以及中國的百度、阿里巴巴及騰訊(BAT)都做出了自己的嘗試。各家技術巨頭通過龐大的客戶羣體與可觀的資金儲備紛紛推出自己的數字錢包服務,從而爲普通用戶、特別是那些享受不到傳統銀行服務的人們,帶來了新的“金融普惠”方案。

例如,阿里巴巴旗下螞蟻金服通過支付寶數字支付平臺爲全球約12億客戶提供服務(2019年6月數據)。自2016年以來,另一家科技巨頭騰訊則在其移動社交平臺微信的支持下大力發展支付服務,獲得了高達30%的客戶年均複合增長率。

2010年至2019年,阿里巴巴電子商務各地區年度收入統計(單位爲百萬人民幣)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226793/e-commerce-revenue-of-alibabacom/

而且作爲金融科技與科技金融之間的交集,各大技術企業在收集並分析海量數據集,從而實時改善數字參與度並關注消費者需求方面,表現出了遠超傳統銀行的靈活性與進取心。

在這套框架之下,人們普遍認爲傳統銀行與新興金融初創公司之間終有一戰。但從現實情況來看,雙方選擇的其實是完全相反的道路——越來越積極地開展合作,儘可能適應消費者的需求,並以“合作銀行模式”共同擴大各自的市場影響力與業務規模。

例如,通過“銀行即服務”,科技企業能夠爲客戶提供品牌銀行產品及支付解決方案等金融服務,而傳統銀行則藉助這些新興渠道繼續交付自己引以爲傲的產品與服務。換言之,作爲開放銀行的一大重要子集,銀行即服務(BaaS)將允許第三方直接向客戶交付銀行服務。

銀行與金融科技企業間的良好合作關係,也將反過來爲傳統銀行帶來更可觀的運營收益人。雖然金融科技新秀更靈活也更積極,但老牌銀行仍然憑藉着多年來的苦心經營積累起龐大的業務網絡以及極高的品牌知名度。

因此,銀行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可能纔是實現長期業務增長的最佳途徑。

image

https://www.bondcap.com/pdf/Internet_Trends_2019.pdf

以Cross River Bank爲例,在合作銀行模式之下,其允許其他公司通過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爲客戶提供銀行產品與服務。Cross River Bank總裁兼CEO Gilles Gade表示:

“我們將自身定位爲新型銀行,希望在技術領域的推動下同時達成銀行與金融科技企業的目標發展形態。”

促進銀行與金融科技企業間合作的一大技術趨勢,正是由銀行向第三方開放金融服務API。

如前所述,“開放銀行業務”流程允許其他企業在獲得消費者授權的前提下,訪問由銀行提供的可用數據。

因此,銀行API的出現,實際上代表着傳統銀行開始與第三方企業分享金融科技應用與服務開發所必需的金融數據資源。

通過這種方式,如今金融科技企業已經能夠通過單一API調用消費者的財務數據——這在過去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https://www.citibank.com/commercialbank/insights/assets/docs/2019/Bank-X.pdf

非洲正是這場變革最重要的舞臺之一。最近幾年以來,隨着創新型“監管沙箱”系統的建立,一系列舉措共同推動南非儲備銀行與多家新興金融科技企業間的合作。雖然金融領域的技術發展洶涌澎湃,但監管環境仍然相當嚴苛,因此開放API標準無疑成爲最高效的發展道路。面對激動人心的整體銀行業生態發展,各參與方都應加緊努力,通過建立合作銀行模式等途徑找到適合自己的前進方向。

首先,各合作伙伴之間需要保持持續對話以達成戰略協議。也正如Five Degrees聯合創始人Martijn Hohmann所言,要想在銀行與企業之間建立穩固的合作伙伴關係,金融科技企業必須通過發展逐步接軌合規性、法規以及許可制度等現實要求。

最後,銀行與金融科技企業必須充分利用大數據模型與自動化決策流程的潛力,同時嚴密關注業務體系的彈性水平。

小結

回顧銀行業的一系列最新突破,可以看到在過去十年當中,金融生態系統已經在性質層面發生了巨大變化。

但正如我們在前文中提到,當前最核心的要求,就是有能力緊跟時代變化的脈搏並根據需求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在新的數字時代之下,客戶需求與訴求已經成爲衆多金融從業機構的關注焦點。

在這方面,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輕易將潛在合作伙伴(例如老牌銀行)看作“落後於時代的參與者”。事實上,只有雙方能力合作、充分發揮優勢,纔有可能真正建立起以客戶爲中心的全新金融體系形態。

資料來源

https://keydifferences.com/difference-between-mobile-banking-and-internet-banking.html

https://www.forbes.com/sites/jimmarous/2018/08/27/future-of-banking-fintech-or-techfin-technology/#4fe25f745f2d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future-of-banking-technology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mobile-banking-market-trends

https://www.aitegroup.com/aite-group-sees-evolving-mobile-banking-apps-potentially-providing-more-security-provision-online

https://aitegroup.com/report/mobile-revolution-sparking-fraud%E2%80%99s-evolution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226793/e-commerce-revenue-of-alibabacom/

https://www.europeanpaymentscouncil.eu/sites/default/files/inline-files/Payment%20Methods%20Report%202019%20-%20Innovations%20in%20the%20Way%20We%20Pay.pdf

https://www.bis.org/events/conf190628/philippon.pdf

https://hernaes.com/2017/09/11/banking-is-necessary-banks-are-not/

https://www.citibank.com/commercialbank/insights/assets/docs/2019/Bank-X.pdf

https://www.santander.com/csgs/Satellite/CFWCSancomQP01/en_GB/Corporate/Press-room/Santander-News/2018/04/12/Santander-launches-the-first-blockchain-based-international-money-transfer-service-across-four-countries-.html

https://www.ledgerinsights.com/facebook-david-marcus-libra-criticism/

https://hackernoon.com/building-new-generation-digital-banks-with-programmable-money-and-trust-are-you-ready-for-the-next-36f4f29acbfd

https://www.globalbankingandfinance.com/collaboration-for-survival-the-rise-of-partnerships-between-banks-and-fintechs/

https://home.kpmg/au/en/home/insights/2019/04/the-future-is-open-reshaping-the-banking-experience.html

https://www.bangkokbankinnohub.com/techfin/

https://dfsobservatory.com/sites/default/files/DFSO%20-%20The%20State%20of%20Regulatory%20Sandboxes%20in%20Developing%20Countries%20-%20PUBLIC.pdf

https://www.bondcap.com/pdf/Internet_Trends_2019.pdf

https://www.mckinsey.com/industries/financial-services/our-insights/blockchain-and-retail-banking-making-the-connection

https://interbit.io/

https://www.jpmorgan.com/global/news/digital-coin-payments

https://www.cbinsights.com/research/briefing/bank-future/

https://tieronepeople.com/2018/06/11/eric-wilson-xinja/

https://www.nafcu.org/sites/default/files/education-conferences/events/session%20handouts/King%20-%20Bank%204.0%20Chapter%201.pdf

https://knowledge.wharton.upenn.edu/article/banking-platform-propels-cross-river-bank/

https://remittanceprices.worldbank.org/sites/default/files/rpw_report_june_2019.pdf

https://etcsummit.com/wp-content/uploads/2018/09/Tom-Lee-Fundstrat-How-Millennials-are-Powering-Wall-Street%E2%80%99s-Interest-in-Crypto.pdf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ySt8rt2mPw

https://www.mobilepaymentstoday.com/news/alipay-mobile-wallet-growth-up-20-in-first-half-of-2019/

https://www.santander.com/csgs/Satellite/CFWCSancomQP01/en_GB/Corporate/Press-room/Santander-News/2018/04/12/Santander-launches-the-first-blockchain-based-international-money-transfer-service-across-four-countries-.html

https://www.fintechfutures.com/2018/06/how-blockchain-could-change-the-global-remittance-industry/

https://www.fintechfutures.com/2017/10/ocbc-bank-hsbc-and-mufg-in-kyc-blockchain-breakthrough/

https://www.finextra.com/pressarticle/71102/national-bank-of-canada-joins-securekey-digital-identity-network

https://buildfire.com/app-statistics/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946104/digital-banking-users-by-generation-usa/

原文鏈接

https://hackernoon.com/next-generation-banking-27kq33tl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