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盛宴(三):銀行的移動端應用

導讀:這是系列文章之一。本系列梳理了國內外銀行信息化歷程,包含區塊鏈、雲計算、物聯網、移動端、人工智能各方面的應用情況。

一、移動端技術發展簡介

本文討論的銀行移動端應用主要指手機銀行,手機銀行是銀行對渠道端技術發展的一種適應,每次移動應用開發技術的升級也自然帶來手機銀行技術的升級。

手機銀行曾經採用過的移動客戶端開發技術包括STK、BREW、WAP、JAVA等。

基於STK卡的短消息方式是將銀行服務的菜單寫入特製的STK卡,從而便於客戶的菜單式操作,同時,STK卡本身有比較完善的身份認證機制,能有效保障交易安全。2000年5月工行、中行推出SIM卡技術的手機銀行,可爲用戶提供賬戶查詢、繳費、轉賬與證券交易信息等服務,但用戶需要把手機的SIM 卡轉換成爲專門的STK 卡,出於換卡成本較高以及對系統安全方面的擔憂,STK 卡模式並未得到市場的廣泛認同。

BREW(無線二進制運行環境)是一種基於CDMA網絡的技術。客戶可以通過下載應用軟件到手機上運行,從而實現各種功能。BREW位於芯片軟件系統層和應用軟件層之間,提供了通用的中間件,直接集成在芯片上,不必通過中間代碼就可以直接執行,運營商也可以通過無線方式爲客戶下載、升級軟件。BREW支持各種加密算法。BREW在安全性和終端表現的一致性上要優於Java方式,但因是高通公司的專利技術,開放性不如Java。2004 年7月,聯龍博通和建行、中國聯通合作,在建行38個一級分行同時推出了基於BREW技術的手機銀行業務。

WAP爲無線應用協議的簡稱,是開發移動網絡上類似互聯網應用的一系列規範的組合。它使新一代無線通信設備能夠可靠地接入Internet。由於無線網絡系統和固定網絡系統不一樣,加上移動終端的屏幕和鍵盤都很小,所以WAP不適於採用HTML(超文本標識語言),而需採用專門的WML(無線標記語言)。WAP2.0採用TLS作爲端到端加密的算法。2005年,聯龍博通聯合中國聯通及建行推出了基於2.75G CDMA1X 網絡的 WAP 手機銀行,創造了手機銀行全國同時開通的記錄,做到了全國全網覆蓋。到WAP2.0時代,手機銀行終於實現了可與網銀媲美的功能。

到了智能手機時代,手機銀行客戶端應用程序的開發一般要採用專門平臺,比如Andriod手機的J2ME平臺,平臺配置和框架使得應用程序安裝的靈活性得到很大提高。

跟互聯網企業一樣,目前各大銀行也都已經建立起全面支撐其移動應用開發、構建、發佈、測試、運行的一體化移動研發平臺,提供Native、H5和小程序等多種開發框架,以求實現前端場景化、服務標準化、工具一體化、運維高效化等開發目標。當然,實際開發中也備受手機機型繁多、安全挑戰巨大等多種問題的困擾。

二、國外銀行的移動端應用

(一)美國手機銀行的應用情況

據Nielsen公司在2009年統計,美國手機銀行用戶當時已達到1300萬,雖然其中約三分之二使用的是SMS(短消息)模式的手機銀行。據comScore公司的調查,至2011年6月份,美國約有13.9%的移動通訊用戶,即3200萬人曾經使用過手機銀行。截至2013年9月,據ComScore再次調查,美國大約有1億4790萬智能手機用戶,其中約有一半用戶使用過手機銀行業務,覆蓋度相當於超過了美國人口的20%。此外,在美國的25家大型銀行中有21家提供手機銀行存款業務,67%的手機銀行客戶通過照片驗證的方式進行支票存款,46%的手機銀行客戶通過手機攝像頭添加新的收款人。

但是,手機銀行對大部分美國人支付習慣的改變仍是緩慢的。雖然在2013年美國手機銀行的覆蓋度已經很高,但據InfoScout公司在2015年的調研顯示,當時79%的iPhone用戶和74%的Android用戶還是選擇用信用卡或銀行卡支付。

不過,隨着“千禧一代”(1982-2000年間出生)的成長,這種局面也會逐漸改觀。“千禧一代”現在已經很少在走進銀行了,他們開始轉向了通過電子銀行辦理銀行業務。據統計,2015年,美國30-44歲之間的智能手機用戶中有58%的用戶稱他們使用手機銀行。

移動支付誕生在美國,但在美國的發展確實不如在中國快。據美國著名調研機構Forrester Research的一項估計,美國2016年移動支付規模爲1120億美元,而據中國公司艾瑞諮詢統計,2016年中國移動支付規模達9萬億美元,規模大約爲美國同期的80倍。據分析機構預計,到 2019 年,美國的移動支付總額將是2015年的 2.6 倍;而預計中國的移動支付份額同期將增長 7.4 倍,也即,差距仍將進一步擴大。

美國手機銀行的發展,尤其是在支付領域的發展看起來“差強人意”,但這並非完全是技術原因,多數分析人士認爲關鍵在於美國的信用卡業務比較發達、服務比較好導致銀行的服務供給和用戶的行爲遷移都比較緩慢。

(二)BBVA的手機銀行

除了美國外,歐洲銀行對手機銀行重視程度也較高。據comScore調查,2011年3月歐洲5個主要國家(英、法、德、西班牙、意大利)就已有2000萬人使用手機銀行,比半年前增加15%,手機銀行用戶佔移動用戶總數的8.5%。

據Forrester Research在2017發佈的全球手機銀行調報告稱,通過針對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巴西、土耳其、中國、澳大利亞等全球超過18個國家的53家金融銀行機構的APP調研,西班牙BBVA手機銀行的服務在此次的調研中獲得了87分的最高分。

根據Forrester Research的分析,BBVA的手機銀行服務中最令人滿意的功能包括多樣化的菜單、全球體量下實現交易數字化、個性化功能配置(如幫助客戶查詢實時房價或租賃價格、養老金計劃工具、根據資料引導客戶搜索等)。

截止2017年,BBVA銀行在全球擁有超過1400萬手機端用戶,比2016年同期增長41%,而這一數據僅基於銀行系統中顯示的密集使用銀行服務系統的客戶。同時,就總體數字渠道用戶量而言,BBVA銀行已經擁有1970萬用戶,同比增長21%,“數字渠道佔有率”在西班牙本土首次突破50%。

BBVA手機銀行的演變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最初是從電子銀行領域開始的。

2008年,BBVA推出了第一個數字項目“Tú Cuentas(意爲“你的賬單”)”,是一款用於支出管理的線上產品,線上銀行客戶可以通過該平臺統一管理多種支付手段的個人消費記錄。4個月後“Tú Cuentas”獲得了初步的成功,近1/3的線上銀行客戶成爲其用戶。

2009年,與IDEO合作、歷時3年的ABIL項目正式部署,這是一款全觸摸屏的ATM機,其上包括一個名爲Hero的虛擬助理。2010年,受到Hero的啓發,BBVA開始研發新的交互方式,一個名爲Lola的全新虛擬助手最終在2012年出現在線上銀行,Lola能夠以對話的形式輔助客戶完成超過65%的線上銀行服務操作,這比後來的Conversational UI的興起提前了7年。

2011年11月,BBVA的個人金融服務平臺“Contigo Adviser”上線,這個平臺使得客戶隨時隨地通過手機與金融顧問互動,這個平臺背後是大量系統的集成,也意味着BBVA在2012年以前就已完成了多個核心繫統的整合,這才能夠支持通過手機銀行實現與客戶交互方式的改變。

2013年,BBVA繼續加碼移動支付領域,推出旗下數字錢包Wallet,Wallet使得用戶可以在手機應用中管理各種銀行卡,並實現線上支付、手機線下近場支付。2013年BBVA對於技術的投入高達24億歐元,是2006年的兩倍。

2014年2月,BBVA通過117億美元收購美國移動銀行Simple。2015年,以4500萬英鎊購置英國移動銀行 Atom Bank 29.5%股權,通過資本運作繼續擴大其手機銀行服務能力。

2016年10月,BBVA宣佈與Amazon Web Services合作,以獲得處理每天5億4200萬筆交易的雲計算能力;11月,BBVA與CRM領域巨頭Salesforce合作,在西班牙實現全手機開戶。

2017年3月,BBVA繼續向英國移動銀行Atom追加投資,結合自有數據和開放能力,成爲在2018年前具備交付開放銀行能力的歐洲少數金融機構之一。據該行稱,2019年要力爭將50%的客戶轉化爲數字銀行用戶。
BBVA手機銀行的發展顯示出了更多的探索意味和對客戶的理解,而非簡單的渠道遷移。

(三)國內銀行的移動端應用

2019年7月17日,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2018年中國銀行業社會責任報告》稱,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末,手機銀行交易筆數達940.37億筆,交易金額達241.68萬億。

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2018年電子銀行用戶使用行爲及態度研究》的調查結果顯示,2018年手機銀行的用戶比例首次超過網上銀行,成爲用戶首選。

掌中的“方寸之地”已然成爲各銀行的必爭之地,招商銀行更是在2018年底宣佈完成全國網點“全面無卡化改造”項目,成爲國內首家實現網點全面無卡化的銀行。

下面簡要介紹幾家銀行的手機銀行應用發展情況。

1. 建行

建行2004年即推出覆蓋全行範圍的手機銀行業務,是國內首家。2009年11月底,建行手機銀行(WAP)客戶數達到1327萬,基於短信模式的手機銀行客戶達到6125萬戶,兩者相加共計7452萬戶,居行業第一。
智能手機發展成熟之後,隨着技術的迭代,2011年7月,建行手機銀行2.0版推出。

2012年6月底,建行手機銀行客戶數爲6510萬戶,當年交易量、交易額分別爲0.55萬億元、1.35億筆。2012年,利用智能手機重力感應功能,建行手機銀行在同業中率先實現了“搖一搖”查詢、轉賬等系列功能。

2014年5月,手機銀行3.0版推出。2015年推出手機“快貸”產品,在同業首創從申請到支用的全流程線上貸款服務。2015年6月推出建行企業手機銀行,即適合內部處理流程簡單、擁有移動辦公需求的中小企業財務主管使用,也可滿足大型企業高管隨時掌控企業財務狀況的需要。

2016年,推出消息服務訂製服務,用戶可以通過手機銀行隨時隨地接收賬戶變動通知、金融行情等消息提醒;推出指紋安全驗證,免去輸入登陸密碼的繁瑣操作,利用指紋安全、快速登陸;智能服務進一步拓展渠道覆蓋面,智能小微累計服務客戶突破3億人次,服務量是全行人工客服量兩倍。

2017年3月,手機銀行4.0版推出。該版突出以“智慧”爲核心,爲客戶提供智慧財富管理、智慧投融資、智慧生活圈、智慧用戶體驗服務等“慧”系列產品。提供全面的、圖文並茂的資產負債信息;提供消費預算管理,包括投資報告、消費報告、結算報告等用戶行爲分析;提供二十大類投資理財產品;提供“水電煤”等多種便民繳費項目,以及“衣食住行醫教娛”等各類生活服務;提供個性化定製常用功能服務,以簡化操作流程。

截至2017年6月底,建行手機銀行客戶數已達2.44億戶,當年交易量、交易額分別達到25.6萬億元、217.4億筆。手機銀行已成爲建行各業務銷售和客戶服務的第一大渠道。從重點業務上看,超過50%的基金交易、60%左右的貴金屬交易、75%左右的賬戶商品交易、超過80%的“快貸”申請都是通過手機銀行完成的。

2018年,建行手機銀行在技術上引入語音識別,推出語音菜單導航、智能語音交互等技術;引入圖像識別技術,增加刷臉綁定、社交網絡分享等功能。推出以智能投顧服務,根據客戶歷史交易偏好進行投資推薦。
年報數據顯示,2018年末,建行個人手機銀行用戶3.10億戶,較上年增長16.20%,超過該行個人網銀用戶數3.05億戶(較上年新增3,427萬戶,增速12.66%,增速慢於手機銀行);企業手機銀行用戶數106萬戶,較上年增長77.67%。

截至2019年1月15日,建行手機App的下載量達到7047萬次,位居行業第一,領先行業第二名的農行達1892萬次。

2019年,據新浪金融評測室測評,“建設銀行APP交互邏輯比較順暢,產品功能比較完備,財富管理服務、語音智能服務可圈可點。但是,APP也有一些細節待完善,突出表現在智能助手轉人工服務‘門檻’高,支持查詢但不能複製卡號,不支持複製卡號激活轉賬等較實用的快捷轉賬方式”,最終給予87.55分(總分100)。

2. 招行

招行在電子銀行領域是國內銀行界的先行者,早在1999年9月,招行就率先在國內全面啓動"一網通"網上銀行服務,建立了由網上企業銀行、網上個人銀行、網上支付、網上證券及網上商城爲核心的網絡銀行服務體系,並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首家開展網上個人銀行業務,成爲國內首先實現全國聯通"網上銀行"的商業銀行。

2010年7月27日,招行Android版手機銀行正式發佈。其後,“招商銀行”和“掌上生活”成爲其手機APP兩大主力產品。

2015年,招行提出“移動優先”的發展策略。同年,掌上生活App5.0版推出“開放註冊、全民共享”服務,在技術層面打破銀行間壁壘,在行業內率先向他行持卡人全面開放,完成了互聯網式的虛擬賬戶搭建,推動平臺的擴展經營。

2016年,“飯票”、“影票”遷移到“招銀金融雲”上,雲端擴容讓“掌上生活”的“飯票”每分鐘可以處理超過3萬筆的訂單,月消費也突破3億元,成爲“掌上生活”流量最大的內容板塊之一。2016年,掌上生活App綁定量突破3000萬,日活躍度破400萬。“掌上生活”App5.5版本推出了“e招貸”,爲滿足持卡人短期因刷卡不便而產生的現金消費需求,提供最高30萬的現金貸款,該版本可實現實時審批、實時放款,無需材料或抵押,純App端申請,最快30秒完成申請,款項最快實時入賬。

2017年末,手機銀行App6.0上線,實現了雲化架構,並把手機銀行拆解成137個獨立模塊,每個模塊可以獨立更新升級;對外開放了1035個功能,其中很多功能開放給合作伙伴,如一網通支付、用戶認證、O2O入口,以形成一個開放的生態;融合了包括生物識別(人臉、指紋、聲紋)、智能投顧、智能風控、AR在內的多項新技術。當年,兩大App月活超過4500萬。

2018年,招行首次提出以MAU作爲“北極星”指標。9月,招行兩大App的7.0版本正式迭代上線,年底則是完成了“全面無卡化改造”,由“卡時代”向“App時代”轉型。截止2018年末,“招商銀行”與“掌上生活”兩大APP累計用戶數達到1.48億,幾乎將所有零售客戶都轉化爲APP用戶,MAU突破8,100萬。

2019年,招行行長田惠宇在在2018年財報致辭中提到,“銀行卡只是一個產品,App卻是一個平臺,承載了整個生態”。這指明瞭招行手機銀行的建設方向。

2019年,據新浪金融評測室測評,“智能賬本、城市服務進一步優化,搜索、客服等體驗不斷提升,服務智能化的同時也更加人性化。不過,APP也有一些遺憾之處,比如待辦事項沒有自動提醒信用卡還款日、電話客服不能一鍵撥打、用戶自定義功能鍵權限小”,最終給予91.55分(總分100)。

3. 工行

2000年5月工行推出SIM卡技術的手機銀行,可爲用戶提供賬戶查詢、繳費、轉賬與證券交易信息等服務,但用戶需要把手機的SIM 卡轉換成爲專門的STK 卡,該模式並未得到市場的廣泛認同。

之後,沉寂至2008年,工行首推WAP手機銀行;到了智能機時代,工行於2011年推出手機銀行客戶端;2014年,該行手機銀行客戶規模突破1億,月活躍客戶仍不到1000萬。可以看出,這一時期,工行手機銀行的發展比其他大型銀行發力略晚。但是工行原有客戶羣體較大,“後勁”較足,2016年時,該行手機銀行客戶規模已經突破2億。

2015年至2017年,圍繞市場趨勢,工行三次變革了互聯網平臺戰略重點。2015年首次提出“E-ICBC1.0”,構建了各類網絡平臺,但在帶來用戶量擴張的同時卻缺乏全行統籌;2015年9月份,“E-ICBC2.0”發佈,在於合肥成立了網絡融資中心,但沒有設立網絡金融部;2017年,工行加碼金融科技,發佈e-icbc 3.0戰略,成立網絡金融部,加強對移動APP的統籌管理,集中移動端入口,下架直銷銀行、ipad網銀等多款總行級APP。按核心業務和場景,工行的移動端逐漸向“三融一活”(融e行、融e聯、融e購和工銀e生活)方向精簡。

2017年6月,該行手機銀行業務筆數突破100億; 10月,手機銀行客戶規模近3億,日活躍用戶突破1000萬,月均用戶將近5000萬,年活躍客戶突破1億。2017年開始,工行手機銀行迭代頻率由原來每季度一個大版本,提升爲每月一個大版本。

2018年10月,工行推出主打“專業、智能、安全、精選”的手機銀行4.0。進行了界面換新、貸款服務升級、智能語音交互、五大措施降門檻、安全升級加固,推出了 “隨心查”(智能賬務查詢與分析功能)和“雲保管”(個人證照在線管理)等功能。該版本實現了對工行90%以上業務的覆蓋,可以查詢5年以上交易數據。

截至2019年5月,工行四大APP“三融一活”移動端用戶規模突破4億戶,累計月活躍客戶(MAU)突破1億戶,成爲全球首家移動端MAU破億的銀行。

2019年7月,工行推出幸福生活版手機銀行,綜合運用多項新技術,設計研發“適老親老”的業務流程,讓老年人享受到移動金融服務的便利,推出親情賬戶,打造家庭線上金融服務。

2019年,據新浪金融評測室測評,“在用戶體驗上有所提升,操作流暢度也不錯,但仍有幾個問題待解:餘額變動提醒需要另外下載‘融e聯’APP,資產/負債功能建設與同業有差距,客服體驗不佳且人工客服‘不夠溫度’,溫馨提示‘不夠溫馨’。此外,與同業相比,工商銀行APP在產品方面具有較大優勢,但各產品條線缺乏系統性功能建設”。最終給予84.15分(總分100)。

4. 微衆銀行

微衆銀行是由騰訊公司及百業源、立業集團等知名民營企業發起設立,總部位於深圳,2014年12月經監管機構批准開業,是國內首家民營銀行和互聯網銀行。

李克強總理2015年1月4日在微衆銀行考察時,敲下電腦回車鍵,爲卡車司機徐軍發放了一筆3.5萬元的網絡貸款。這是微衆銀行完成的第一筆放貸業務。該行既無營業網點,也無營業櫃檯,無需財產擔保,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和大數據信用評級發放貸款。

與傳統銀行不同,微衆銀行實際上更像一家持有銀行牌照的科技公司,其技術人員佔比超過50%。有數據顯示,微衆銀行科技經費投入佔全行費用支出比例高達30%以上,頗具科技公司特點。

在技術方面, 2015年8月,微衆銀行就採取開源技術、按分佈式架構搭建技術平臺,成功建成完全自主可控、可支撐億量級客戶和高併發交易的銀行核心系統。截止當時,共建成168個關鍵系統、886個子系統,共有132項新技術應用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微衆銀行成爲國內首個建成“去IOE”科技架構的銀行,並擁有全部知識產權。

作爲一家互聯網銀行,微衆銀行近90%的業務都已經實現雲化。對傳統銀行而言,手機只是銀行衆多渠道中比較重要的渠道之一,但對微衆銀行而言,手機則是最主要的渠道,觀察其手機銀行的發展,更像是觀察其整體發展。

2015年8月15日,微衆銀行正式宣佈上線微衆銀行APP。通過該APP,用戶可開通微衆銀行電子賬戶,並獲得一個19位微衆卡卡號,但並無實體卡。微衆銀行副行長、微衆銀行APP負責人鄭新林表示,此款APP從2014年底即開始着手,最終耗時8個月才上線。微衆卡當時僅可辦理存款、理財、還房貸等業務,以及在微衆卡和已綁定的其他銀行同名賬戶之間進行轉賬,不支持刷卡消費、給他人轉賬等功能。

2016年12月起,銀行業開始執行賬戶分類管理政策。其中全功能的I類賬戶只能在線下櫃檯開立。互聯網銀行的遠程開戶,只能作爲Ⅱ、Ⅲ類賬戶。當月,微衆銀行上線“We通”業務, APP上增加 “WeCard”入口。通過該入口可申領民生銀行銀聯借記卡“WeCard”,並在線下進行賬戶激活,即可直接聯通民生銀行借記卡,將微衆銀行的Ⅱ類賬戶關聯到民生銀行借記卡,以解決微衆銀行無法開立I類賬戶問題。

與傳統銀行相比,微衆銀行將其業務重點放在發展長尾客戶上,產品尤其是資產端產品種類並不多,主要有3款:
(1)微粒貸,由微衆銀行獨立推出,是微衆銀行的核心產品,流量來源於QQ和微信;
(2)微車貸,由優信二手車與微衆銀行合作推出,貸款申請入口在優信二手車APP;
(3)小微企業貸,簡稱微業貸,面向中小微企業。
上述產品均可通過手機APP發起申請。

繼2016年實現扭虧後,2018年,微衆銀行營收首次突破百億,達到100.3億元,同比增長48.63%;淨利潤達到24.74億元,同比上升70.85%,是網商銀行同期淨利潤6.7億元的3.69倍。截止2019年2月,歷史累計放款1.9萬億,APP用戶已達1700萬。

2019年,據新浪金融評測室測評,“微衆銀行APP界面友好,在線客服十分人性化,互動體驗表現優異。在產品方面上線了存款、理財、貸款、保險等產品,種類較爲豐富。但微衆銀行APP與微信和QQ綁定登錄,對於非微信和QQ用戶來說,操作起來並不友好”,“申請微粒貸用戶無法直接在微衆銀行APP內完成借款,還需要跳轉至微信纔可完成。微車貸和微業貸同樣也無法在APP內完成申請”。最終給予四星半的評分(滿分五星),爲民營銀行APP評分中最高者。

三、關於對銀行移動端應用的思考

銀行不僅在APP開發上,也在運營上不斷髮力,大行都坐擁上億用戶,月活數也逐年攀升。縱觀手機銀行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多數行都是在2010年之後纔開始逐步進入加速狀態,這一方面是智能手機功能不斷強化帶來的硬件支撐,另一方面也是與互聯網公司的“移動”戰爭不斷升級,手機入口競爭日益激烈導致。

手機銀行發展至今還是有些問題值得關注:

(一)手機銀行的戰略定位

據eMarketer的研究數據顯示,2018年,美國成年人每天花在移動設備上的時間約爲3.5小時(中國數據直觀感覺上應該會更高)。在12個主要國家中,APP應用程序佔據了所有手機使用時間的80%以上。但用戶的時間和注意力是有限的,根據comScore的數據,消費者通常會在手機上安裝平均30個APP,用於社交媒體、音樂、娛樂、遊戲、新聞、信息、日曆等用途,但97%的手機時間都只花在10個常用的APP上。

手機銀行儘管發展較快,但是爭奪流量入口的效果依然有限。微信、支付寶、京東等具有較強入口能力的APP都在逐漸平臺化、重型化、生活化,並將金融功能嵌入其托起的業務場景中。而銀行系,微衆銀行由於自身“基因”特點,平臺化方向較爲明顯,是自身業務的主要承載渠道;招行提出了用手機APP替代銀行卡的目標,轉型意味也比較強;其他銀行的手機銀行儘管功能豐富,但是平臺化的戰略特點和方向並不十分清晰。

(二)移動用戶的爭奪將逐漸進入存量爭奪

中國市場的人口紅利在各個細分市場上都在逐漸消失,移動互聯網也不例外。

2019年7月23日,市場機構QuestMobile發佈了中國移動互聯網2019半年大報告。報告指出,第二季度與第一季度相比,月活躍用戶下降了近200萬,這是中國互聯網用戶月活首次出現下降,整個市場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下沉市場將是最後一塊紅利。

銀行APP在設計上仍有較大改進餘地,缺乏有效的整體規劃,紛繁雜亂的手機銀行功能多數無人問津,僅體現了手機渠道的業務覆蓋度,客戶體驗方面也普遍有待提高。這些不足對於銀行在存量市場上開展競爭是不利因素。

(三)技術能力對移動端爭奪依然具備決定性影響

隨着5G、API、開放銀行等技術的發展和理念的變化,移動端對於銀行獲客、留客、活客的意義越來越大,不僅C端,B端移動化辦公的需求也越來越高。據統計,阿里釘釘目前有2億終端用戶,企業組織1,000萬個,B端場景建設之爭持續升級。AR、VR、數字人類等技術爲交互體驗帶來的革新將進一步加大渠道形態變革的力度,技術的進步甚至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直接改變手機的形態,近期各大銀行都在拍攝“未來銀行”宣傳片,其中也可見各銀行對未來“手機”的設想。
銀行在技術方面總體上屬於應用而非研發的定位,那麼在未來的移動“戰爭”中,銀行很可能依然不具備從戰略防禦轉爲戰略進攻的基礎能力。

參考資料
1.《國外手機銀行發展特點、技術歷程及風險控制》,2014-03-21,李紅瑞。
2.《美國手機銀行業分析》,2014-08-11,安華信達。
3.《世界最好的手機銀行西班牙BBVA》,2017-07-21,搜狐網。
4.《BBVA數字十年》,2018-03-12,熊子川,http://www.tuzei8.com/bbva-digital-transformation/。
5.《手機銀行大比拼:從“卡時代”到“APP時代”》,2019-06-12,陳思,21世紀經濟報道。
6.《建行手機銀行用戶7452萬高居榜首 工行緊追不捨》,2009-12-21,李山,理財週報。
7.《開動創新引擎,建行手機銀行實現跨越發展》,2017-10-24,建行網站。
8.《堅持“移動優先” 持續建設智慧生態》,2017-03-31,方傑,中國電子銀行網。
9.《開動創新引擎,建行手機銀行實現跨越發展》,2017-10-24,建行網站。
10.《建行2018成績單:手機銀行用戶破3億,超網銀用戶,有一項收入大漲近100%》,2019-03-29,中國電子銀行網。
11.《建行2018成績單:手機銀行用戶破3億,超網銀用戶,有一項收入大漲近100%》,2019-03-29,中國電子銀行網。
12.《招商銀行三次轉型之路研析及啓示》,2018-04-13,陳屹,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國際在線
13.2019年3月23日,在第十屆中國(深圳)金融科技發展論壇上,招商銀行CIO(首席信息官)陳昆德發表的主題演講
14.《工行移動端月活躍客戶破億 確立移動端領跑態勢》,2019-06-03,中國電子銀行網。
15.“百度百科”,“微衆銀行”詞條。
16.《微衆銀行估值進化史:4年何以超千億?》,2018-11-05,第一財經。
17.《微衆銀行估值進化史:4年何以超千億?》,2018-11-05,第一財經。
18.《微衆銀行發佈2018年財報:淨利潤25億 不良率0.5%》,2019-05-11,責任編輯賈振飛,新浪財經。
19.《正在醒來的銀行App,成爲超級平臺,或者沉沒》,2019-06-11,馨金融。
20.《中國互聯網月活用戶首次下降 下沉市場或是最後紅利》,2019-07-23,新京報。
21.《打造1×1>2的效果,藍凌×釘釘加速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2019-08-30,付媛媛,首席數字官。

相關文章
金融盛宴(一):銀行的區塊鏈應用
金融盛宴(二):銀行的雲計算應用
開放銀行到底都開放了什麼?

作者簡介
付曉巖,《企業級業務架構設計:方法論與實踐》圖書作者,原國有大行資深業務架構師,負責業務架構設計、項目管理,熱衷新技術探索與實踐,具有豐富的銀行業務經驗和企業級項目業務架構設計經驗,曾主導客戶關係、金融市場、同業、資管、養老金等多個領域核心系統的業務架構設計,現就職於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即將發行新書《銀行數字化轉型》,將通過對銀行信息化歷程的回顧、對新技術的思考,應用企業架構方法,從企業管理和技術設想兩個方面闡述了銀行數字化轉型的方法論,並對轉型後的銀行形態進行了預估。書中給出了筆者自己對數字化的定義和度量方法,區分了信息化和數字化兩個技術發展階段,使對數字化的理解更爲清晰,可供銀行業及其他行業踐行數字化轉型借鑑。公衆號:曉談巖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