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省簡稱的由來

[size=medium][color=red]省級行政區名稱和簡稱的命名比較複雜,現根據有關材料彙總如下。省級行政區名稱後面( )裏的字是它的簡稱。

一、四個直轄市

1、北京(京)

北京有據可查的第一個名稱爲“薊”,是春秋戰國時燕國的都城。遼金是將北京作爲陪都,稱爲燕京。金滅遼後,遷都於此,稱中都。元代改稱大都。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於此,改稱“北京”。名稱一直沿用至今。1949年設爲直轄市。

取全稱中的“京”字作爲簡稱。

2、天津(津)
唐宋以前,天津稱爲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稱“直沽寨”。元代設津海鎮,這是天津建城的開始。明永樂2年(1404年)築城設衛,始稱天津衛,取“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1949年設爲直轄市。

取全稱中的“津”字作爲簡稱。

3、上海(滬)

上海之稱始於宋代,當時上海已成爲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設有上海鎮。1292年,上海改鎮爲縣。這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1949年,上海設爲直轄市。

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一地名,因此,這一帶被稱爲“滬瀆”,故上海簡稱“滬”。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別稱“申”。

4、重慶(渝)

重慶古稱“巴”。秦時稱江州。隋稱渝州。北宋稱恭州。重慶之名始於1190年,因南宋光宗趙敦先封恭王,後登帝位,遂將恭州升爲重慶府,取“雙重喜慶”之意。1997年,重慶設爲直轄市。

隋時,嘉陵江稱渝水,重慶因位於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慶簡稱“渝”。

二、五個自治區

1、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

蒙古原爲部落名,始見於唐代記載。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國。元滅後,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內、外蒙古之稱。晚清以後,泛指大漠以南、長城以北、東起哲裏木盟、西至套西厄魯特所以盟旗爲內蒙古。

取全稱中“內蒙古”三字作爲簡稱。

2、維吾爾自治區(新)

轄區古稱西域。西漢設西域都護府。東漢魏晉改都護爲長史。唐代設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兩個都護府。17世紀中葉以後,清朝平定了準噶爾部叛亂,在天山南北設伊犁將軍。清光緒10年(1884年),改爲新疆省,意爲“故土新歸”。1955年,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取全稱中的“新”字作爲簡稱。

3、西藏自治區(藏)

元時稱西藏地區爲“烏思藏”。“烏思”是藏語“中央”的意思,“藏”是“聖潔”的意思。明代設立兩個都指揮使司。清代稱西藏東部爲“康”(喀木),中部爲“衛”,西部日喀則一帶爲“藏”(包括阿里),因其在中國西部,故稱西藏。1965年設立西藏自治區。

取全稱中的“藏”字作爲簡稱。另一說認爲簡稱源於故稱“烏思藏”。

4、寧夏回族自治區(寧)

公元5世紀處,匈奴貴族赫連勃勃自以爲是夏后氏後裔,故將建立的割據政權定國號爲“夏”。宋代,党項族拓拔氏首領李元昊稱帝,定都興慶府(今銀川),立國號“夏”,創立文字,建西夏王朝。13世紀,元滅西夏,取“平定西夏永遠安寧”之意,在這裏設寧夏行省,始有寧夏之名。1958年設寧夏回族自治區。

取全稱中的“寧”字作爲簡稱。

5、廣西壯族自治區(桂)

宋設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廣西”一名產生。元設廣西兩江道。明設廣西省。1958年設廣西僮族自治區,1965年改爲廣西壯族自治區。

因自宋至清,廣西的行政中心在桂州(或桂林府),故廣西簡稱“桂”。另一說認爲廣西秦時曾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而歷史上廣西2/3地域屬桂林郡,故廣西簡稱“桂”。


三、兩個特別行政區

1、香港特別行政區(港)

宋代以前,這裏是海上漁民捕魚歇息的地方。宋元以後,島上有個小村,叫“香港村“,爲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香港因此得名。1997年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

取全稱中的“港”字作爲簡稱。

2、澳門特別行政區(澳)

名字最早記錄於明朝史書,叫做“蠔鏡”(濠鏡),意爲海灣如明鏡,盛產“蠔”。後又稱做“澳”,即船隻停航寄泊的地方,故稱“蠔鏡澳”,因隸屬廣東香山,亦稱“香山澳”。“門”字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一說是本地內港的媽祖廟,隔海同灣仔的銀坑相望,形成的海峽象門;另一說是本地南面的氹仔、小橫琴、路環、大橫琴四島離立對峙,海水貫流其中呈十字門狀;再一說是本地南臺山(媽閣廟山)和北台山(蓮峯山)相封成門。總之,既是澳,又是門,故曰澳門。1999年成立澳門特別行政區。

取全稱中的“澳”字作爲簡稱。

1、黑龍江省(黑):
1671年爲抵禦沙俄東侵,清政府在黑龍江沿岸修築黑龍江城(黑河舊城),設置黑龍江將軍,管轄黑龍江流域。1907年改爲黑龍江省。取全稱中的“黑”字作爲簡稱。一說簡稱源於河流黑龍江。因爲江水呈黑綠色,蜿蜒地流着象條游龍。簡稱黑。


2、吉林省(吉):
吉林一名源於“吉林烏拉”,滿語意爲“沿松花江的城市”。1673年清朝在松花江沿岸建立吉林烏拉城(今吉林市)。1676年置吉林將軍。1907年將其轄區改稱吉林省。取全稱中的“吉”字作爲簡稱。


3、遼寧省(遼):
秦漢魏晉時代,在遼河以東設遼東郡,以西設遼西郡。北宋時,在今河北、遼寧一帶,契丹族建立遼國。遼金時代設置遼陽府。元設遼陽行省。明設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後因遼河流域爲清朝發源地,取“奉天承運”之意,改爲奉天省。1929年,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改稱遼寧省。取全稱中的“遼”字作爲簡稱。一說因境內有遼河,故簡稱“遼”。


4、河北省(冀):
戰國時,黃河以北的齊國土地稱爲河北。漢設河北縣。唐朝時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地區爲河北道。轄區與今有出入。1928年設河北省。轄區相當於我國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貢》中的冀州,故簡稱“冀”。


5、河南省(豫):
古稱黃河以南南地區爲河南。漢設豫州部。唐置河南道。宋置河南路。元置河南江北行省。明初設河南省。 轄區相當於《禹貢》中的豫州,故簡稱“豫”。


6、山西省(晉):
戰國至秦漢時,崤山、函谷關以西的地區稱爲山西。元時,稱太行山以西爲山西,設河東山西道宣慰司,這是山西作爲政區名稱的開始。明處設山西省。轄區爲春秋時晉國地,故簡稱“晉”。


7、山東省(魯):
戰國至秦漢時,崤山、函谷關以東的地區稱爲山東。金時,在開封以東地區設山東東路、山東西路,這是山東作爲政區名稱的開始。清初設山東省。轄區爲春秋時魯國地,故簡稱“魯”。


8、湖南省(湘):
唐代在洞庭湖以南,包括湘姿二水流域設湖南節度使,始出現湖南一名。宋置荊湖南路,簡稱湖南路。元明兩代設湖南道。清代設置湖南省。因湘江縱貫全省,故簡稱“湘”。


9、湖北省(鄂):
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荊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設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湖北一名產生。元明兩代設湖北道。清代設置湖北省。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武昌屬鄂州管轄,爲隋以後鄂州的治所,故湖北簡稱“鄂”。


10、浙江省(浙):
浙江即江流盤迴曲折之意。戰國時浙江指今天的富春江、錢塘江和新安江。東漢將浙江分爲浙東、浙西兩個地區。唐以後這兩個地區轉化爲政區名稱。明初設浙江省。 取全稱中的“浙”字作爲簡稱。一說認爲因富春江、錢塘江和新安江古稱浙江,故簡稱“浙”。


11、江西省(贛):
唐代設江南西道,簡稱江西道,江西由此得名。宋設江南西路。元設江西行省。清朝時改爲江西省。因贛江縱貫全省,故簡稱“贛”。


12、陝西省(陝或秦):
陝西一名,源於周代周、召二公“分陝而治”,是指現在的河南省陝縣西南陝陌以西的地區,今陝縣張汴塬一帶古稱陝塬,當時的陝西就是陝塬以西的涇渭平原。唐安史之亂後設陝西節度使,陝西始轉化爲政區名稱。宋設陝西路。元設陝西行省。清設陝西省。取全稱中的“陝”字作爲簡稱。又因轄區春秋時爲秦國地,故又簡稱“秦”。

13、安徽省(皖):
1667年,取清朝時的政治中心安慶(今安慶市)和經濟都會徽州(今歙縣)二府首字組成安徽省。 安慶府是春秋時皖國故地,別稱爲皖,故安徽簡稱“皖”。一說認爲因境內最早的名山天桂山古稱皖公山,故簡稱“皖”。


14、江蘇省(蘇):
清康熙6年(1667年)設江蘇省,取兩江總督駐所江寧(今南京市)和巡撫駐所蘇州(今蘇州市)兩府首字組成江蘇省。取全稱中的“蘇”字作爲簡稱。


15、甘肅省(甘或隴):
甘肅一名始於11世紀西夏王朝設置的十二監軍之一,治所在甘州(今張掖縣),轄甘州、肅州(今酒泉)二州,取二州首字組成甘肅。元設甘肅行省,明代併入陝西省,清代恢復省治。
取全稱中的“甘”字作爲簡稱。一說認爲西夏時行政中心在甘州,故簡稱“甘”。由於甘、陝兩省間有六盤山又叫隴山,甘肅古時別稱隴西,故又簡稱“隴”。


16、貴州省(貴或黔):
宋代以前設矩州,因當地語音“貴”“矩”難分,故也寫做貴州,元初正式命名爲貴州。明設貴州布政使司。清設貴州省。取全稱中的“貴”字作爲簡稱。一說認爲因境內有貴山,故簡稱 “貴”。轄區東北部秦時屬黔中郡,唐屬黔中道,故又簡稱“黔”。一說認爲境內有黔靈山、黔靈河,故簡稱“黔”。


17、四川省(川或蜀):
秦時設蜀郡。漢設益州部。唐朝初年現在的四川省劍閣以南設東川,西川。這裏的川,是平川廣野的意思,設爲劍南道,又分劍南東川、劍南西川兩節度使。宋設西川路和峽路,後將西川、峽二路分爲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四川一名由此產生。元時合併四路,設爲四川行省。自此,四川省治沿用至今。取全稱中的“川”字作爲簡稱。
又因轄區西部古爲蜀國地,故又簡稱“蜀”。


18、雲南省(雲):
因在雲嶺以南,故名雲南。相傳西漢武帝時有人在白崖看見彩雲,派人追彩雲到這裏,因爲設立的縣在彩雲的邊,所以叫雲南,設雲南縣。三國蜀漢時設雲南郡。元設雲南行省。明設雲南布政使司。清設雲南省。 取全稱中的“雲”字作爲簡稱。因行政中心昆明一帶,屬戰國時滇國地,故又簡稱“滇”。一說因境內有滇池,故簡稱“滇”。


19、廣東省(粵):
宋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由此出現廣東一名。五代時叫廣東。元設廣東道。明設廣東省。轄區漢初爲百越(粵)地區,故簡稱“粵”。


20、福建省(閩):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此設閩中郡。漢時稱福建爲閩越國。唐開元年間設福建節度使,管轄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是前兩州的名字組成的。元設福建行省。明設福建省至今。轄區古爲閩越族聚居地,故簡稱“閩”。一說因境內有閩江,故簡稱“閩”。


21、臺灣省(臺):
臺灣一名源於西拉雅族的臺窩灣支族。臺灣在秦漢時稱“東鯷”。三國時稱“東夷”。元時稱“瑠求”。古稱有“夷州”或“流求”,又稱“東番”、“北港”、“大員”、“大灣”。明萬曆年間正式在公文上使用臺灣一名。清光緒11年(1885年)設臺灣省。取全稱中的“臺”字作爲簡稱。


22、青海省(青):
因境內有青海湖,故得名青海省。據《水經注》記載,早在公元前5世紀時,這裏就稱青海了,也有寫作西海的。唐以後多以青海爲正名。1928年設青海省。取全稱中的“青”字作爲簡稱。一說認爲因境內有青海湖故簡稱“青”。


23、海南省(瓊)
因其位於南中國海域,境內最大島嶼又稱海南島,故名海南省。1988年建省。因秦以後稱這一帶爲瓊臺、瓊州或瓊崖,故簡稱“瓊”。


綜上所述,簡稱的命名,大致可歸納爲:
一、以歷史名稱命名:如滬、渝、桂、冀、晉、魯、豫、鄂、粵、瓊、秦、蜀等
二、以境內河湖山脈名稱命名:如贛、湘、貴、浙、隴等
三、以全稱中的一或多個字代替:如京、津、港、澳等
四、綜合上述幾類情況命名:如閩、皖、黔、滇、黑、遼、青、藏、甘等。[/color][/size]
發佈了108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7 · 訪問量 7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