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的由來

“Distribution”一詞最早出現出美國。1921年阿奇.蕭在《市場流通中的若干問題》(Some Problem in Market Distribution)一書中提出“物流是與創造需要不同的一個問題”,並提到“物資經過時間或空間的轉移,會產生附加價值”。這裏,Market Distribution指的是商流;時間和空間的轉移指的是銷售過程的物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1918年,英國猶尼裏佛的利費哈姆勳爵成立了“即時送貨股份有限公司”。其公司宗旨是在全國範圍內把商品及時送到批發商、零售商以及用戶的手中,這一舉動被一些物流學者譽爲有關“物流活動的早期文獻記載”。

30年代初,在一部關於市場營銷的基礎教科書中,開始涉及物流運輸、物資儲存等業務的實物供應(Physical Supply)這一名詞,該書將市場營 銷定義爲“影響產品所有權轉移和產品的實物流通活動”。這裏,所說的所有權轉移是指商流;實物流通是指物流。 1935年,美國銷售協會最早對物流進行了定義:“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是包含於銷售之中的物質資料和服務,與從生產地到消費 地點流動過程中伴隨的種種活動”。

上述歷史被物流界較普遍地認爲是物流的早期階段。 日本在1964年開始使用物流這一概念。在使用物流這個術語以前,日本把與商品實體有關的各項業務,統稱爲“流通技術”。1956年日本生產性本 部派出“流通技術專門考察團”,由早稻田大學教授宇野正雄等一行7人去 美國考察,弄清楚了日本以往叫做“流通技術”的內容,相當於美國叫做“Physical Distribution”(實物分配)的內容,從此便把流通技術按照美國的簡稱,叫做“P·D·”,“ P·D·”這個術語得到了廣泛的使 用。1964年,日本池田內閣中五年計劃制定小組平原談到“P·D·”這一術語時說,“比起來,叫做‘P·D·’不如叫做‘物的流通’更好。”1965年,日本在政府文件中正式採用“物的流通”這個術語,簡稱爲“物流”。

1981年,日本綜合研究所編著的《物流手冊》,對“物流”的表述是:“物質資料從供給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動,是創造時間性、場所性價值的經濟活動。從物流的範疇來看,包括:包裝、裝卸、保管、庫存管理、流通加工、運輸、配送等諸種活動。” 我國開始使用“物流”一詞始於1979年(有人認爲,孫中山主張“貿暢其流”,可以說是我國“物流思想的起源”)。1979年6月,我國物資工作 者代表團赴日本參加第三屆國際物流會議,回國後在考察報告中第一次引 用和使用“物流”這一術語。但當時有一段小的曲折,當時商業部提出建立“物流中心”的問題,曾有人認爲“物流”一詞來自日本,有崇洋之嫌,乃改爲建立“儲運中心”。其實,儲存和運輸雖是物流的主體,但物流有更廣的外延。而且物流是日本引用的漢語,物流作爲“實物流通”的簡稱, 提法既科學合理,又確切易懂。不久仍恢復稱爲“物流中心”。1988年臺灣也開始使用“物流”這一概念。1989年4月,第八屆國際物流會議在北京召開,“物流”一詞的使用日益普遍。

Logistics一詞的出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對軍火等 進行的戰時供應中,首先採取了後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這一名詞,對軍火的運輸、補給、屯駐等進行全面管理。從此,後勤逐漸形成了單獨的學科,並不斷發展爲後勤工程(Logistics Engineering)、 後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和後勤分配(Logistics of Distribution)。後勤管理的方法後被引入到商業部門,被人稱之爲商業後勤(business Logistics)。定義爲“包括原材料的流通、產品分配、運輸、購買與庫存控制、儲存、用戶服務等業務活動”,其領域統括原材料物流、生產物流和銷售物流。

在50年代到70年代期間,人們研究的對象主要是狹義的物流,是與商品銷售有關的物流活動,實物流通過程中的商品實體運動。因此通常採用的仍 是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詞。 1986年,美國物流管理協會(N.C.P.D.M;National Council of Phy- 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改名爲C.L.M 即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將Physical Distribution改爲Logistics,其理由是因爲Physical Distribution的領域較狹窄,Logistics的概念 則較寬廣、連貫、整體。改名後的美國物流協會(C.L.M)對Logistics 所做的定義是:“以適合於顧客的要求爲目的,對原材料、在製品、製成 品與其關聯的信息,從產業地點到消費地點之間的流通與保管,爲求有效率且最大的‘對費用的相對效果’而進行計劃、執行、控制”。

Logistics與Physical Distribution的不同,在於Logistics已突破了商品流通的範圍,把物流活動擴大到生產領域。物流已不僅僅從產品出廠開始,而是包括從原材料採購、加工生產到產品銷售、售後服務,直到廢舊物品回收等整個物理性的流通過程。這是因爲隨着生產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大型的製造商往往把成品零部件的生產任務,包給其他專業性製造商,自己只是把這些零部件進行組裝,而這些專業性製造商可能位 於世界上勞動力比較便宜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物流不但與流通系統維持密切的關係,同時與生產系統也產生了密切的關係。這樣,將物流、商流和生產三個方面邊結在一起,就能產生更高的效率和效益。近年來日、美的進口批發及連鎖零售業等,運用這種觀念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 由此可以看出,當前提到的Logistics的特點是:

  • 其外延大於狹義的物流(即銷售物流),因爲它把起點擴大到了生產領域;

  • 其外延小於廣義的物流(Business Logistics),因爲它不包括原材料物流;

  • 其外延與供應鏈的外延相一致,因此有人稱它爲供應鏈物流。

Logistics一詞的出現,是世界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當前物流業正在向全球化、信息化、一體化發展。一個國家的市場開放與發展必將要求物流的開放與發展。隨着世界商品市場的形成,從各個市場到最終市場的物流日趨全球化;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信息系統得以貫穿於不同的企業之間,使物流的功能發生了質變,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同時也爲物流一體化創造了條件;一體化意味着需求、配送和庫存管理的一體化。所有這些已成爲國際物流業發展方向。

發佈了644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2 · 訪問量 129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