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死的思考 —— AI人死也能復生了

本文出處:https://blog.csdn.net/whdxjbw/article/details/80870511

原文鏈接:關於生死的思考 —— AI人死也能復生了

 

這幾天連不上VPN,沒辦法幹活,所以就和大家聊聊前幾周印象較深的數字復活這件事吧。

 

到底怎樣纔算活着?

        “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卻還活着”,這句看似是思想層面的話語,在如今AI飛速發展的時代,已經快成爲現實了。請大家思考下,一個人怎樣纔算活着?我認爲從生物層面來看,人死了細胞代謝就停止了,所以活着就是自身生物機能能正常的運作,能對外界條件作出反應 ; 從其他人眼中來看,由於他人並沒有你自身的意識,對你的細胞是否代謝完全不感興趣,對於他來說,你只是他需要對外界做出反應的一種交互途徑罷了,你若是能對他的言行舉止作出對應的反應,那麼在他的眼裏,你就是活着的,就像兩個人相互打電話。

 

克隆只是重生,不是復活

        對於前者,有些人說我們可以通過克隆的方式來實現,但其實克隆只是將一個細胞核移植到卵細胞中進而分裂分化產生一個新的生命體,由於初始染色體完全由被克隆者提供,故遺傳物質基本相同(但其實卵細胞的細胞質中仍含有部分遺傳物質,故還是會有些許差異),當時中學生物課上學習克隆相關知識的時候就覺得克隆有些誇大其詞了。因爲在我的印象中,真正的克隆應當是立馬組建一個完全和你一樣的自己,但這樣技術實現難度上升了不止一個數量級,但理論上應當是可以實現的,因爲人總是由分子、原子、夸克等微觀粒子組成的,若有可直接編程分析、操縱、任意組合微觀粒子的機器,克隆才真正的實現,這樣你的大腦神經元結構纔會保持不變(靈魂纔會被克隆)。綜上,現在的克隆技術,就像是根據原有person對象信息,new了一個person對象,這個對象佔用堆的一塊新的內存,會從年輕代逐步轉入老年代,最終被回收。類似於深複製。

 

AI數字復活

        對於後者,現在AI技術已經慢慢實現了。長話短說,如果將人生前所有的影像資料,對話錄音,社交動態,外觀數據所有的一些全部以數字化的形式存儲下來。那麼這個人如果去世後,就很有可能被數字復活。具體來說,AI可以學習你的所有對外界交互產生的數據,如學習你的說話方式、發朋友圈的語言風格、甚至是聲音的音色(聲紋),來建立一個巨大完整的模型,配上硬件設備,如擬人發生器,人皮面具等。對外表現出的樣子就像還活着一樣,因爲在其他人眼中看來,你和他的交互方式完全符合他之前和你之間的交互方式,他就會覺得你就是你,但其實那只是你的一個“復活模型”罷了。我相信只要數據量足夠充分,數據特徵足夠精確,訓練出來的模型就會完全逼近真人。這個模型,就暫且叫它數字復活模型吧。現在瑞典有家公司就在做這方面的工作,他們主要是簡單的分析逝者生前的錄音數據,學習逝者的聲紋和語言風格,從而在葬禮上播放一些話例如“大家別傷心啦,我還沒入土呢”,讓逝者家屬感覺他還能和自己說話,心裏可能會好受一些吧。

 

未來20年真正復活的思考

        其實後者在這些年的發展速度遠超前者,完全復刻一個人的所有生物屬性幾乎是不可能的,“皮囊”+“靈魂”,才真正構成一個人。而前者(完全克隆)是直接將二者綁定了,因爲完全從生物分子等微觀粒子直接克隆的角度來說,複製一個大腦的同時,神經元以及存儲在神經元裏的信息也被複制過去了。連大腦都複製成功了,想必彼時軀體的複製也容易了。但!這種技術在博主和在座的各位有生之年恐怕難以實現了。所以現在有效的做法是將兩者分離,具體做法:先將以人工智能技術得出的對應逝者的數字復活模型建立起來,再通過生物納米技術將此模型以編碼的形式存儲在一張生物芯片上,接着找一個活體人(既然生物層面複製不出,那就用現成的)植入芯片。

        具體工作流程:

        注意如果不抑制原有神經系統的表達,則會出現雙重人格的現象,這一點還是比較可怕的,想想如果有個人腦接入無數爲人復活模型的芯片,那豈不是直接智商爆炸了?

        最後補充一下,現在數字復活已經商業化了,商業場景主要還是民用葬禮、民用對話等。而未來商業模式也可圍繞芯片定價展開,如商業偉人、科學家復活模型等。想必也會大賣。

        只有生物、計算機、數學、化學多學科相交叉,AI數字復活之路纔會越來越清晰!如有想法歡迎交流!

 

 

 

發佈了40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17 · 訪問量 23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