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十年後我發現可以這樣邊工作邊學習

一晃工作十餘年了,但是如何在工作中學習,似乎也就是最近這幾年纔開得竅。談點我自己的感受和總結,不見得都對。

大多數人的學習終於第一天上班那天,可以反駁我,但你要在周圍觀察之後再來。

工作以後持續學習,我覺得分爲兩種方式,一種是靜態學習,一種是動態學習。

靜態學習,是需要單獨的時間段,哪怕是碎片化的,比如地鐵上,是在不工作的時候,需要刻意。

動態學習,是在工作的過程中學習,更要刻意的學。如果在工作中不可刻意,那麼也是打水的籃子,只是被沖刷了而已,留不下多少內容。

總結下來,就是靜態是在工作之外,動態是在做工作中。

一、靜態學習

先說靜態學習,上面說了,靜態需要單獨的時間段。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得有時間才行。

以我自己爲案例,我的一天基本是這樣

6:00起牀,7:00-7:15之間到公司,健身房鍛鍊到8:00-8:10之間,吃早飯,基本8點30坐到工位,此時距離9:00還有30分鐘。這30分鐘屬於我自有支配。

無意外情況下(意外情況,比如參加一個會議,拖堂了)中午12:30吃過飯—13:30這個時間段,60分鐘,屬於我自有支配。

晚上一般22:00到家(儘量的保障,晚上8、9點叫着開會聊需求是很平常的事情,拖堂就不可控)—到23:00,這中間60分鐘,是屬於我個人支配,一般不會超過23:30睡覺,年齡大了,剋制。

這樣算下來,我一天工作時間期間,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在2小時30分鐘。但早上的30分鐘,我一般要將一天的工作計劃做個安排,算下來,還剩2個小時,這2個小時,還要在中午不睡覺的情況下。

所以,馬老師說的福報下,我幾乎是做不了其它事情的,包括看書。以前寫書的那段時間,是經常晚上要凌晨1點半左右,但畢竟不可持續,要命。

如何破

1、排除干擾

就是將這一天的2個小時有效的利用,干擾一般來自幾個方面,刷朋友圈,刷看一看,這個也是朋友圈的,刷視頻(曾經卸了又裝),看一看也是,摒蔽掉又打開。

因此,必須要再狠一點,視頻軟件就乾脆卸掉,當然看看電影也是一種學習,就看你自制力了,週六看一天就肯定不行,此處因人而異。

還好的一件事情是頭條我早在3年前就協助掉了,抖音從來就沒有安裝過。

至於那些摒蔽掉又打開的,還是要有一點剋制力,靠剋制力。如果自己的剋制力可控,這些都還好,在沒有達到這個能力之前,不給自己慾望可乘,也是個辦法。

2、中午定量休息5-10分鐘,小憩

中午不休息,或者定量休息5-10分鐘。定個鬧鐘,時間到就幹事。一般中午休息10分鐘就夠了,不休息,只要自己的生物鐘調節適當也是可以,曾經我也有半年時間中午不休息,也不影響下午的工作。

3、加強鍛鍊身體

鍛鍊身體是個永恆的活動,身體好些,精神好,一天干事情都利落。這個也是保持讓自己一天,當然也包括自有支配的這2個小時,可以持續專注。只要自己的專注力有保障,就可以高效的工作。

4、再狠一點

週六日可以利用一下,想在想來剛畢業那幾年我需要休息兩天嗎,尤其是剛畢業,正是海綿吸水的時候拿出一天時間來做自己的事情。

寫書的過程中不也是這麼幹的嗎,所以時間用這個週末來補。讀書,寫作,都可以,乾點自己有興趣的事情。

但如果你確實有事情要處理肯定要排外。不過一般情況下,只要你願意,都可以。想想,你自己一拍大腿,就能自己決定的事情也就那麼幾件,抽根菸,喝杯酒,去趟圖書館。你選擇在哪裏,你就在哪裏。

無論你的靜態時間多或者少,你都要去擠,去利用,然後刻意,這是關鍵。

二、動態學習

我們再來看在工作中學習,也是個人的感受和使用,不見得都對。主要有以下幾種實踐方法。

1、用以補學,學以致用

學以致用,這個詞語都是知道的。用以補學,是我加上去的而且在我個人實踐的過程中,這個順序不可顛倒。

比如,我在工作過程中要用到redis,迅速看過api之後,就可以立即使用起來,是爲先用

在這個使用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事務,管道等較爲深入的知識點,可以翻閱別人的代碼或者查找資料,是爲補學

待查完資料之後有了一個較爲深入的理解,立即反過來將其應用到剛纔的問題處理中,是爲學以致用。

2、三行而後思

都常說“三思而後行”,實際上我們搞軟件的,以動手實踐爲主,應該反過來,也就是 “三行而後思”。

工作中需求來了,分析好之後,基本的技術選型確定好了,實際上如今只要不是旁門左道的需求,正常的技術棧都可以滿足。無論新來的同學,還是老同學,以前沒有涉足過的都可以先幹起來。

這一點有些類似上面說的第一點,大體瞭解後,就可以付諸行動,幹起來。hello wold 總會打印吧,技術進步也是一個迭代進行的過程。但行字要當頭。

3、不用循序漸進

在工作了一定年限後,依然我們具備了基本的專業學習知識技能,我們大可不必對於一個技術從最基礎的那一層搞起。

真的沒有必要,如今圈子也大,網上的也好,自身所處的團隊也好,都是我們可以依靠的學習幫助資源。

工作中來了一個新技術,就如上面提到的旁門左道的需求吧,我們完全可以從高處切入進來。比如一個開源的技術你不用去現學基礎的併發集合類,完全可以一猛子扎進去,從核心代碼出入手。從高深往下淺出。

4、團隊技術分享

爲了營造團隊的技術氛圍,打造學習交流的環境,每個團隊都會搞技術分享,比如固定的每週的某個時間段。

以前往往輪到每個人分享的時候,大家持續分享的技術話題都不太固定,比如這次分享了CAP,下次又分享了mysql的優化,再下次又分享了架構擴展等等,諸如此類。

但你會發現,每當這樣分享的時候,其他人提出的問題,如果有沒回答上來的,下次也不見得繼續詢問了。

也就是某個知識點斷了片,這樣肯定不好。將團隊需要的技術棧列出來,分好幾個方向,大家持之以恆的深入下去來分享,這樣帶來的效果會更好。

讓每一步都算數,我們要做1+1+1+.…=無窮大的事情,不能老是1+1=2,到最後弄了一堆2,自己也2了,就不好。分享是這樣,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5、工作會議

開會也能學習嗎?當然。有時候一個會少則開40分鐘,多則開一個下午也有可能啊。如何少參加會議,不在我們今天的這篇文章中討論。

想想,你將自己投身到這麼長的一個時間段裏面去,沒有收穫,是多麼損失的一件事情。

開會之前,要先對開會的內容有個大致瞭解,如果是你要參與討論的,那就更要多深入瞭解。

如何捕獲知識,我們技術人員開會,始終是繞不開技術的,能參與到討論中更好,是想,技術交流還不算是學習嗎,需要我們刻意的捕獲。

如果,會上能來大領導,那你就賺了。爲啥,格局不一樣啊,你參與,身同感受就是一種學習收穫。

這裏,跑題一下,追來公司參加促銷活動的具有正能量的明星也是一種學習。

這麼多年下來,我見過周鴻禕(2次)、老羅、吳曉波、黃曉明、田亮夫婦、陳小春、馬布裏、撒貝寧、王浩。,以後有時間可以寫個系列,我在公司見過的那些明星們。

爲啥也能學習?當你親身看到他們的時候,你想想他們的背後,成功或辛酸,對你的主觀能動性也是一種震顫,尤其是那年近距離看見王浩那次,想着他的冠軍之夢,頗爲激勵了我好幾天,因這種激勵而產生的沉澱也是永久的。

但以上,都基於一點,刻意。

好了,重新回到正題,來繼續說。

三、之外想說的

1、技術大會不可不去,不可多去

李敖當年來大陸做演進,就說過一句話,“我的分享,你們不可不來,不可多來”。

如今,無論各大互聯網公司內部,還是行業內,技術的氛圍是一年比一年好,看看自己的朋友圈就知道了,很多定期和不定期的技術大會,你方唱罷我登場,讓人應接不暇。需要我們區分同質化的內容。

不去不行,氛圍在這裏,總要融入進去;每次都去?自己想想就不必要啊。要有所選擇的去,要有針對性,拓展知識領域,還是尋求解決方案,甚或交友,得有個目標。

2、用輸出倒逼輸入

我常用這種方法,自己用就是這麼個叫法,如果是別人對你用,那就是激將法比如,團隊內部說,下週誰願意主動分享,這個時候可以站出來。

時間,地點設定好之後,你就要開始兌現你的承諾了。你要開始定分享主題,然後拆解並準備分享的內容,這個過程你將會對自己補充很多知識。

我在外面常常接收別人的邀請去做分享,答應下來後,我就要給自己規劃時間,開始準備,這樣的機會一定要抓住,是很好的一次歷練,當然團隊內部分享也是一樣的,只是換了個環境,首先還是你得意識到這一點,可以利用輸出倒逼輸入。

3、有了方向,就有了厚度

前段時間我在看一本關於Oauth的技術書籍,在看到這本書之前,我認爲Oauth也就兩篇文章能夠講清楚的事情。

但發現這本書從Oauth的構建使用,到使用注意事項,再到安全寫了將近300頁,自己寫書的時候分佈式、消息、網關等等都羅列上才就200多頁。

那一刻感受就是,有了方向就有了厚度。

好了,洋洋灑灑,寫了這麼多字,先到這兒吧。

注,本文僅代表我自己的實踐學習方法的總結,不見得都對,更不見得適用大衆。

發佈了87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30 · 訪問量 8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