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來看“服務開放”

Author:放翁(文初)

Blog: http://blog.csdn.net/cenwenchu79/

圍脖:t.sina.com.cn/fangweng

 

         其實在去參加JavaOne之前的晚上就想寫關於程序員看開放平臺的文章,其實每年年底和年初的工作總結其實多少都有對一年的工作總結。業界也有很多公司開始大張旗鼓的搞開放,自己兄弟公司也又重新把開放搬上臺面,心裏其實覺得有很多想說的,從技術層面或者從平臺產品層面,在9月初的時候看到有人就針對現在遍地開放談對於ISV來說究竟是陷阱還是機遇,這個問題其實需要時間來證明。(先說明一下,下面提到的一些觀點和想法或者行動也許不成熟或者不同環境不適用,這裏僅僅是提出和分享,而不是指導)

         2007底年一句承諾讓我開始了開放平臺的路,當時人還在阿軟做SAAS平臺,當時SOA火熱,自己在阿軟也通過寫SCA的框架來實現利用WebService的服務互通(也就是那個年代的服務開放),在跨平臺和安全,性能,易用性上都走了很多彎路(當然也促成了成長)。經過這些磨礪以後,在淘寶提出想要開放的情況下,和淘寶的老大敲板說,給我兩週,搞出原型,07年的時候做開放可以參考的唯一隻有Yahoo,其他現在看起來很火爆的GoogleFacebook只有雛形。1條半槍就開始搞開放平臺,兩週搞出一個現在可能看起來很不起眼的原型,但是那時候確實是走出了第一步。淘寶放棄自己做開放的想法,阿里軟件做平臺,淘寶提供服務。後面要說的是一路走來的一些感觸,也許今天開放的人將來一樣會面對同樣的問題,也許有些問題在開放初期就應該做好審視,因爲開放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問題……

        

生態圈

         不論是阿里軟件當年的服務集成平臺或者是淘寶的開放平臺,在產品化的目標中,第一點就是希望能夠構建出電子商務生態圈。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希望良性循環,產生多贏的局面。那麼在這個生態圈裏面角色有誰?ISV(軟件服務提供商),ISP(對於開放平臺來說就是淘寶),用戶(根據軟件不同可能是賣家或者買家或者是SNS的粉絲)。對於發起開放這件事情的ISP來說無非就是兩點最求“名”(提高自身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潛在客戶,開拓更廣的業務領域)或“利”(與ISV在長尾上分一杯羹)。對於ISV來說更加簡單就是“利”,當然如果要“名”就可能與ISP產生一定的衝突(後面會談到)。而對於用戶來說,可以得到更個性化的用戶體驗,更物廉價美的服務(服務軟件的同質競爭)。因此在需求方面看起來是可以達成共識的,但在看看各自的保留點。隱私:這個是用戶最爲關注的,也是ISP需要保證的,但是在ISV來說卻是希望越開放越好。核心競爭資源:記得我和幾個朋友提過一個公司是否需要去做開放的基本鑑別方式,如果你是數據爲王的,則不要考慮去開放了,因爲開放這把雙刃劍首先會砍傷自己,因爲開放的第一階段就是數據型的開放。當然這也是促使網站考慮如何走出自己畫的圈圈的第一步,不走出這一步,那始終就是“等着悟空送飯回來給師傅吃”。

那從ISP角度來說生態圈,其實在這個生態圈裏面並不是雞生蛋和蛋生雞的情況,最早要扶植的就是ISV,因此在開放尺度允許的情況下(ISP可以不考慮利益,但要守住底線:用戶利益不能犧牲),需要爲ISV提供一整套的開放規劃,從服務使用,軟件產品化,軟件推廣,管理維護成本等等角度都需要去考慮,因爲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導致ISV的投入付諸東流。(這也是很多ISV說開放初期聽了太多美好的遠景,結果都是肥皂泡,一碰就破,細節決定生態圈的第一步是否能走起來),其實有很多人說進入阿里就被洗腦,有一點從進入阿里到現在我一直都很認同的:做平臺就是需要考慮如何爲平臺上的人成功,而不是考慮平臺如何成功,阿里巴巴b2b起家是這樣,淘寶起家也是這樣,今天開放平臺如果想要起來也是這樣。

ISV角度看生態圈,有淘寶以前的出去的老員工或者現在在TOP平臺上做應用的ISV都會問我如何做一些成功的應用。其實我是個僞ISV(早年還玩國外各家APIDemo),但由於自己的前端技術真的不怎麼樣,因此多半就嘗試一下,產品化的思路遠不及專業的這些ISV,但是看了那麼多,其實自己也給出自己的建議。ISV要做成功的產品,不同的開放平臺策略也許都不相同,但是拋開平臺服務個性化的特質來說,有幾點是共通的:1.做有渠道的。很多人看到現在團購網風起雲涌,但是在杭州都市快報的團購是我看到的做的很不錯的,原因是什麼?渠道,推廣渠道(傳統媒體),客戶渠道(衆多趨之若鶩的商家)。2.做有技術門檻的。很多人都在做手機或者傳統媒體終端的應用,大家都看到了這些領域的龐大空間,其實在我進阿里的時候就替人做過手機端的多人遊戲,知道這終端的水有多深,因此類似於這樣的技術領域門檻也是很好的一層應用生存保障。3.做個性化的。在安全團隊有一句話覺得搬出來在任何地方都適用:“是否需要去做安全措施,除了考慮它的重要性以外,很大程度上需要去考慮投入產出比,80%的安全投入才能夠有20%的效果,那麼這種安全投入其實是失敗的”。網站也是一樣,大部分網站大部分功能都是滿足6-70%的用戶需求,剩下的需求也許在穩定性,性能等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但是收效甚微。因此作行業化差異性較強的軟件,一方面需要領域專家,一方面也會防止和ISP產生利益衝突,也是一種規避風險的方式。總的來說,找到你自己的強項來做應用是最重要的,永遠不要以爲創意可以搞定一切,今天的互聯網應用在開放模式下拷貝的成本將會更低,因爲麪包皮,生菜,色拉,肉餅都已經做好了,你的漢堡僅僅只是把他們疊起來。

 

         開放與網站

         其實在去美國參加JavaOne順便與Facebook的朋友交流以前,對這個問題一直是沒有太關注的,或者說自己一直都是想當然的,包括今天和虛擬組的同學做交流的時候,有同學依然和我們過去有着一樣的想法。我當時問了Facebook負責開放平臺的朋友一個問題:“你們網站的PVAPI的調用量比例大概是多少?”得到的回答是“not care about it.”我提到了Twitter的一些PVAPI的數據比例,他們就很明確的和我說,Twitter是做平臺的,而他們是做網站的。同時我也問了他們是否會將一些核心內容交給第三方ISV自己去做,得到的回答是否定的,網站核心內容還是網站做。

         其實,這也是讓我重新審視當初對於開放的一些想法是否已經有所改變。今天,Twitter的流量已經成爲公認的第一,但是如何盈利,競爭力在什麼地方都是他們很困惑的,而使用他們的API的一些客戶端卻早早的找到了很多生財之道。今天的Facebook很多東西捏在手裏,其實看看開放尺度也是很有限的,但是卻做的有聲有色。這並不是說開放目標是做平臺一定沒前途,做網站一定是目標。其實這就是我前面談到的度,Twitter天生就是平臺型的網站,他沒得選(不過你會發現twitter現在已經在慢慢的將自己的網站打造的更加強大,包括各種終端的客戶端及自己網站的用戶體驗)。一開始就把開放的目標定位爲平臺,希望將來自己無形於世,其實就是一種理想化的做法,需要面對的是開放這把劍在安全,用戶利益,網站利益的各種挑戰,而將非重要的資源大面積鋪開,重要資源點對點鋪開,也許是摸索開放最好的方式,也是在找到雙贏前最實在的合作模式。今天的淘寶開放平臺是否是以前想象的電廠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看到現在怎麼走,將來可能的方向。

 

 

         開放與安全

      我常開玩笑,自從做了開放平臺,安全部門找事情最多的就是我們,原因很簡單,這個桶原來規則都是自己定的,現在交給別人去做,但是還是打着淘寶的品牌。這時候會發現做很多平臺的Feature都會受到安全的約束,然後PD和我們及安全就會Callmeeting來做平衡,最後往往做一個折中的方案,有時候我會說其實這個事情做到最後是PD不滿意,安全不滿意,我們平臺也不滿意。長此以往對於一個產品來說會走的很彆扭。

         這點上我沒有太多很好的方案,首先就還是要定位我們的開放邊界(邊界不是固定的,而是隨着時間和網站核心發展方向而變得),其次就是在開放方式上做更多樣化的選擇,有時候底層數據服務粒度過細也會帶來數據安全問題,在數據服務上層做一些封裝來忽略中間過程從安全的角度或者易用的角度就會得到多贏。

         簡單說來,做開放平臺如果總是在糾結和折中就很難長期發展下去。對於開發在完美角度提出的一些安全和穩定的建議時,需要有人站出來權衡投入和產出,及假想和現實的區別,過去舉個例子就是:從來沒見因爲刀可以殺人,就把刀全沒收了,因爲大部分時候大家拿刀都是做有益的事情,出了問題再去懲戒,在某種意義上更有益於生態圈的初期發展。

 

   合作

         淘寶開放平臺曾經有過很多好的想法的產品,也去嘗試推廣,但是後來都發現有點不對勁,我們有自己的運營團隊,但是一個平臺需要運營自己平臺之上的產品麼。其實,今天看來,平臺最不需要的就是可運營的產品,最需要的是教別人(或者是其他團隊)如何去構建成功的產品。這其實和我最前面談到生態圈中一點是一致的:幫助別人在平臺成長,證明平臺的價值,這纔是平臺需要做的,而平臺團隊做出來的東西永遠只是Demo,只是爲了幫助別人更好的使用平臺。因此開放平臺的人應該懂得如何去合作,這點是教訓,也是基本的思維方式。

 

   團隊成長與技術的演進

         來到淘寶是爲了繼續能夠實現把開放平臺做成產品的理想。在技術的角度,希望追求更多的創新和突破,在產品角度希望找到更多的商業價值亮點推廣給ISV。在淘寶技術大學學員可以自選團隊的時候,我去講開放平臺總是會得到不少同學的認可,有一點其實是蠻吸引人的,就是在平臺這個團隊,任何一個層次的人都有,這裏層次值得是技術應用的層次,你可以是對業界前端技術很敏感的人,你也可以是對底層大數據高併發體系很熱衷的人,也可以是迫切希望瞭解淘寶電子商務體系架構的人,因爲這個大團隊就分成了這些層,來滿足從上到下,從內到外,從外部開發者體驗到後端服務接入體驗的各種需求。但其實事事未必如此。

         在開放平臺技術發展來說,有兩條“腿”:技術驅動(指的是從平臺角度來滿足一些非業務性的需求,例如穩定性,可用性,性能等),產品驅動(指的是在商業上的應用場景需求來向平臺提出功能增強)。在平臺構建初期,產品驅動會佔60%甚至更高。而到了平臺中期(其實可以看作第二階段),產品驅動會降至30%甚至更低。但不論怎麼說,兩種驅動長期一方佔優勢都會導致平臺走偏,產品驅動長期佔主導,那麼平臺長遠發展及平臺化特性就會被削弱,技術驅動長期佔主導,那麼可能就會讓平臺偏離需求,遠離開發者。對於開放平臺的研發團隊需要的是在商業模式的肯定下找到技術創新,因此如何去讓每個不同層次的團隊去了解平臺整體的發展是很重要的。

         在管理者的角度來說,研發團隊的精細化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對於平臺來說,小團隊有時候會成爲整體發展的瓶頸。當時進淘寶開放平臺是掛在基礎平臺組,老大目的也是希望能夠抓住重要的一羣人,抓住重要的核心應用,但是上半年經過老大認可,在小團隊裏面抽出了部分人組成了虛擬小組,在關注和驅動整體平臺發展,經過快半年的運作逐漸進入狀態,這裏的人不在僅僅停留在小團隊的需求上,更多的是去了解全局的目標。這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防止技術驅動導致的技術狂熱愛好者做出一些空想的設計和實現,挫傷自己也挫傷團隊。我也時不時的會腦子發熱,但是當我看到自己的目標,平臺產品化的方向,有些事情就會去考慮的更多,因爲技術創新不僅僅是浸淫在技術技巧或者語言技巧上,更多地是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去運用和挖掘。這種思想需要在每個開放平臺的開發同事腦子裏都有個概念,這樣才能夠將技術發揮到極致,也是我覺得做產品和去做實驗品最大的區別。創業不一定要走出去自己搞,通過產品或者平臺改變公司未來的發展那也是一種創業。

 

         參考與照搬

         今天在Facebook不認爲是問題的,在淘寶可能都是問題,原因很簡單,開放的內容不同,面對的用戶和開發者不同,問題自然不同。很多人會說開放平臺認證一定要用OAuth,然後URL設計要符合REST等等,其實這些都是表象。很多時候,標準是爲了開發者更便利,可以看看很多時候所謂的標準都淪爲了附屬品(額,我們支持xxx)。

         記得在淘寶技術大學和同學交流開放平臺的時候談到淘寶要做開放平臺的另一個目的就是做標準,這個標準不是定出來的,而是被“罵”出來的,用的不爽就說,說了就改,你說你是電子商務行業標準,關鍵是任何領域要用起來都很簡單,很方便(包括與傳統體系對接)。在安全上SNS認爲的安全和淘寶認爲的安全完全是不同的,流程開放,多角色的涉及等等都是電子商務所特有的,因此很多時候這些就是開放平臺人的價值所在。

         當然今天我們還會去學習國外的架構體系,安全設計,同時也需要去不斷創新。今天客戶看起來平臺什麼都沒做,但是滿足客戶需求了,那就是成功了,因爲平臺就是要對開發者透明,簡化,做的很深奧,用起來很複雜那就是很挫的一個平臺。(做異步化分享的時候談到很多人喜歡畫那些複雜的架構圖,其實如果要做到穩定可靠高效,需要的就是看的清楚的幾條線)。

         扯遠了,總的來說,現在國外或者國內都有很多開放平臺,有很多值得借鑑的地方,但是作深了,其實是要根據業務來定製化開放平臺。

 

         零零散散的寫了這麼多,按我以前語文老師的說法就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裏算哪裏”,其實就是想說一下開放中各個角色將會面對的一些問題,包括開發者,包括平臺研發團隊,包括服務提供者(多半是自己網站),有些事情想清楚了會找到自己的目標,而不是盲目跟風,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開發者。良好的生態圈需要更多的關注細節,關注目標。

 

發佈了156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9 · 訪問量 124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