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務的重要性

家務勞動是全方位的教育實踐,蘊藏着豐富的教育資源
  不做家務的孩子很難有出息

  ■對孩子來說,勞動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是從幹家務開始的。家務勞動是培養孩子對家庭、對父母責任感的有效途徑。

  ■如果家長把自理性勞動和家務勞動這些對孩子而言舉手之勞的事當負擔,剝奪了孩子最基本的勞動權利,久而久之,孩子依賴家長、懶得自己動手做事便成爲習慣。

  ■愛勞動是孩子的天性,懶與笨是後天養成的。對孩子成才抱有期望的父母們,要從改變自己開始,認真對待孩子的勞動教育。

  最近,一份“美國孩子的家務清單”在網上很流行,家長跟帖中用得最多的詞是“汗顏”,說明公衆普遍認可從小好吃懶做、不愛勞動的人長大了很難有出息。勞動對孩子的意義何在?孩子懶與笨的癥結在哪裏?家庭勞動教育從哪裏入手呢?

  家務勞動與孩子成才密不可分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而一個人是否成才,從根本上說,是看他能不能在社會上實現自身的價值,是看他在勞動崗位上對社會的貢獻大小。也就是說,勞動與孩子成才密不可分,而幹家務是孩子最早、最基礎的勞動形式。

  勞動是做人的基礎。哈佛大學的一些社會學家、行爲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曾對波士頓地區456名少年兒童進行了長達20年的跟蹤調查,發現愛幹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幹家務的孩子相比,長大後的失業率爲1∶15,犯罪率爲1∶10,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離異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較低。專家們分析說,讓孩子從小做些家務,可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珍惜勞動成果、珍重家庭親情、尊重他人等品質,他們長大以後,自然比那些“四體不勤”的孩子更有出息。

  儘管未來人們所從事的勞動將愈來愈依靠智力而不是體力,但基礎勞動總是必需的,腦力不會完全替代肢體勞動。如果孩子從小缺少勞動這一課,將來就很難成長爲一個有自我服務能力、有爲他人服務思想的社會人。而對孩子來說,勞動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是從幹家務開始的。

  勞動開發思維。中國的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卻不知智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而思維活動離不開實踐活動。在勞動中孩子往往會遇到或發現新問題,這就會引發他思維的需要,他就要對勞動的結果有所預想,設計達到目的的路徑。當孩子克服勞動中的困難,解決了勞動中的問題,看到了自己的勞動成果,便會獲得成功的喜悅,這將進一步激發其求知慾,增大學習興趣,促進智力發展。這一過程在其他活動中是難以實現的。

  有個語文老師讓三年級學生寫一篇以擦玻璃窗爲題的作文,結果只有3個學生把玻璃怎樣才能擦乾淨這件事寫得很清楚,因爲他們曾在家長的指導下幹過或看家長幹過這事。由此可見,實踐活動既有學習活動,又有創造活動,而勞動正是兼有學習與創造這兩個功能。

  勞動培養技能。不論孩子將來從事什麼工作,都需要有動手的技能技巧。如果父母有意識地從小訓練孩子動手解決自己生活中的問題,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善於動手的好習慣,在未來社會中便能很好地適應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教育家馬卡連柯曾根據長期研究觀察得出結論:在家裏獲得正確的勞動教育的兒童,以後就會很順利地完成自己的專門教育。凡是在家庭裏沒有接受任何勞動訓練的兒童,雖然國家機關努力去教育他,也不會獲得很好的熟練技巧,會遭遇到各種失敗,會成爲很不好的工作者。

  勞動增強責任感。一位母親生病了,讓14歲的女兒收拾桌子,而孩子冷淡地回答:“我不是保姆!”媽媽傷心地向專家訴苦,專家問:“您常常讓您的孩子幫您幹家務活嗎?”媽媽說:“從來沒有……”這樣的父母平時總是怕耽誤了孩子的學習,怕孩子累着,不給孩子學做家務活兒的機會。一旦父母有需要孩子幫把手的時候,孩子不可能以高度的責任感對待父母,對待家庭,他會覺得那是分外的事。

  家務勞動是培養孩子對家庭、對父母責任感的有效途徑。讓孩子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孩子纔會逐漸認識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個不可少的重要成員,並且知道自己應當做對別人有益的事情,按照規定的要求和時間完成自己該做的和父母委託的事情。沒有家務勞動的鍛鍊,孩子就很難有這種責任感。

發佈了55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3 · 訪問量 2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