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集合源碼解析(二)HashMap源碼解析

前言

今天來介紹下HashMap,之前的List,講了ArrayList、LinkedList,就前兩者而言,反映的是兩種思想:

  • ArrayList以數組形式實現,順序插入、查找快,插入、刪除較慢
  • LinkedList以鏈表形式實現,順序插入、查找較慢,插入、刪除方便

那麼是否有一種數據結構能夠結合上面兩種的優點呢?有,答案就是HashMap。它是基於哈希表的 Map 接口的實現,以key-value的形式存在。
構造圖如下:
藍色線條:繼承
綠色線條:接口實現


正文

要理解HashMap, 就必須要知道了解其底層的實現, 而底層實現裏最重要的就是它的數據結構了,HashMap實際上是一個“鏈表散列”的數據結構,即數組和鏈表的結合體。

在分析要理解HashMap源碼前有必要對hashcode進行說明。
以下是關於HashCode的官方文檔定義:

hashcode方法返回該對象的哈希碼值。支持該方法是爲哈希表提供一些優點,例如,java.util.Hashtable 提供的哈希表。
hashCode 的常規協定是:
在 Java 應用程序執行期間,在同一對象上多次調用 hashCode 方法時,必須一致地返回相同的整數,前提是對象上 equals 比較中所用的信息沒有被修改。從某一應用程序的一次執行到同一應用程序的另一次執行,該整數無需保持一致。

如果根據 equals(Object) 方法,兩個對象是相等的,那麼在兩個對象中的每個對象上調用 hashCode 方法都必須生成相同的整數結果。

以下情況不 是必需的:如果根據 equals(java.lang.Object) 方法,兩個對象不相等,那麼在兩個對象中的任一對象上調用 hashCode 方法必定會生成不同的整數結果。但是,程序員應該知道,爲不相等的對象生成不同整數結果可以提高哈希表的性能。

實際上,由 Object 類定義的 hashCode 方法確實會針對不同的對象返回不同的整數。(這一般是通過將該對象的內部地址轉換成一個整數來實現的,但是 JavaTM 編程語言不需要這種實現技巧。)

當equals方法被重寫時,通常有必要重寫 hashCode 方法,以維護 hashCode 方法的常規協定,該協定聲明相等對象必須具有相等的哈希碼。

以上這段官方文檔的定義,我們可以抽出成以下幾個關鍵點:

  1. hashCode的存在主要是用於查找的快捷性,如Hashtable,HashMap等,hashCode是用來在散列存儲結構中確定對象的存儲地址的;

  2. 如果兩個對象相同,就是適用於equals(java.lang.Object) 方法,那麼這兩個對象的hashCode一定要相同;

  3. 如果對象的equals方法被重寫,那麼對象的hashCode也儘量重寫,並且產生hashCode使用的對象,一定要和equals方法中使用的一致,否則就會違反上面提到的第2點;

  4. 兩個對象的hashCode相同,並不一定表示兩個對象就相同,也就是不一定適用於equals(java.lang.Object) 方法,只能夠說明這兩個對象在散列存儲結構中,如Hashtable,他們“存放在同一個籃子裏”

再歸納一下就是hashCode是用於查找使用的,而equals是用於比較兩個對象的是否相等的。以下這段話是從別人帖子回覆拷貝過來的:

1.hashcode是用來查找的,如果你學過數據結構就應該知道,在查找和排序這一章有
例如內存中有這樣的位置
0 1 2 3 4 5 6 7
而我有個類,這個類有個字段叫ID,我要把這個類存放在以上8個位置之一,如果不用hashcode而任意存放,那麼當查找時就需要到這八個位置裏挨個去找,或者用二分法一類的算法。
但如果用hashcode那就會使效率提高很多。
我們這個類中有個字段叫ID,那麼我們就定義我們的hashcode爲ID%8,然後把我們的類存放在取得得餘數那個位置。比如我們的ID爲9,9除8的餘數爲1,那麼我們就把該類存在1這個位置,如果ID是13,求得的餘數是5,那麼我們就把該類放在5這個位置。這樣,以後在查找該類時就可以通過ID除 8求餘數直接找到存放的位置了。

2.但是如果兩個類有相同的hashcode怎麼辦那(我們假設上面的類的ID不是唯一的),例如9除以8和17除以8的餘數都是1,那麼這是不是合法的,回答是:可以這樣。那麼如何判斷呢?在這個時候就需要定義 equals了。
也就是說,我們先通過 hashcode來判斷兩個類是否存放某個桶裏,但這個桶裏可能有很多類,那麼我們就需要再通過 equals 來在這個桶裏找到我們要的類。
那麼。重寫了equals(),爲什麼還要重寫hashCode()呢?
想想,你要在一個桶裏找東西,你必須先要找到這個桶啊,你不通過重寫hashcode()來找到桶,光重寫equals()有什麼用啊

HashMap簡介

HashMap定義

public class HashMap<K,V>
    extends AbstractMap<K,V>
    implements Map<K,V>, Cloneable, Serializable

HashMap 是一個散列表,它存儲的內容是鍵值對(key-value)映射。
HashMap繼承於AbstractMap,實現了Map、Cloneable、java.io.Serializable接口。
HashMap 的實現不是同步的,這意味着它不是線程安全的。它的key、value都可以爲null。此外,HashMap中的映射不是有序的。

HashMap屬性

// 默認初始容量爲16,必須爲2的n次冪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6;

    // 最大容量爲2的30次方
    static final int MAXIMUM_CAPACITY = 1 << 30;

    // 默認加載因子爲0.75f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 Entry數組,長度必須爲2的n次冪
    transient Entry[] table;

    // 已存儲元素的數量
    transient int size ;

    // 下次擴容的臨界值,size>=threshold就會擴容,threshold等於capacity*load factor
    int threshold;

    // 加載因子
    final float loadFactor ;

HashMap是通過"拉鍊法"實現的哈希表。它包括幾個重要的成員變量:table, size, threshold, loadFactor, modCount。

  • table是一個Entry[]數組類型,而Entry實際上就是一個單向鏈表。哈希表的"key-value鍵值對"都是存儲在Entry數組中的。
  • size是HashMap的大小,它是HashMap保存的鍵值對的數量。
  • threshold是HashMap的閾值,用於判斷是否需要調整HashMap的容量。threshold的值="容量*加載因子",當HashMap中存儲數據的數量達到threshold時,就需要將HashMap的容量加倍。
  • loadFactor就是加載因子。
  • modCount是用來實現fail-fast機制的。

可以看出HashMap底層是用Entry數組存儲數據,同時定義了初始容量,最大容量,加載因子等參數,至於爲什麼容量必須是2的冪,加載因子又是什麼,下面再說,先來看一下Entry的定義。

static class Entry<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final K key ; 
        V value;
        Entry<K,V> next; // 指向下一個節點
        final int hash;

        Entry( int h, K k, V v, Entry<K,V> n) {
            value = v;
            next = n;
            key = k;
            hash = h;
        }

        public final K getKey() {
            return key ;
        }

        public final V getValue() {
            return value ;
        }

        public final V setValue(V newValue) {
           V oldValue = value;
            value = newValue;
            return oldValue;
        }

        public final boolean equals(Object o) {
            if (!(o instanceof Map.Entry))
                return false;
            Map.Entry e = (Map.Entry)o;
            Object k1 = getKey();
            Object k2 = e.getKey();
            if (k1 == k2 || (k1 != null && k1.equals(k2))) {
                Object v1 = getValue();
                Object v2 = e.getValue();
                if (v1 == v2 || (v1 != null && v1.equals(v2)))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public final int hashCode() {
            return (key ==null   ? 0 : key.hashCode()) ^
                   ( value==null ? 0 : value.hashCode());
        }

        public final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getKey() + "=" + getValue();
        }

        // 當向HashMap中添加元素的時候調用這個方法,這裏沒有實現是供子類回調用
        void recordAccess(HashMap<K,V> m) {
        }

        // 當從HashMap中刪除元素的時候調動這個方法 ,這裏沒有實現是供子類回調用
        void recordRemoval(HashMap<K,V> m) {
        }
}

Entry是HashMap的內部類,它繼承了Map中的Entry接口,它定義了鍵(key),值(value),和下一個節點的引用(next),以及hash值。很明確的可以看出Entry是什麼結構,它是單線鏈表的一個節點。也就是說HashMap的底層結構是一個數組,而數組的元素是一個單向鏈表。


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設計?之前介紹的List中查詢時需要遍歷所有的數組,爲了解決這個問題HashMap採用hash算法將key散列爲一個int值,這個int值對應到數組的下標,再做查詢操作的時候,拿到key的散列值,根據數組下標就能直接找到存儲在數組的元素。但是由於hash可能會出現相同的散列值,爲了解決衝突,HashMap採用將相同的散列值存儲到一個鏈表中,也就是說在一個鏈表中的元素他們的散列值絕對是相同的。找到數組下標取出鏈表,再遍歷鏈表是不是比遍歷整個數組效率好的多呢?

我們來看一下HashMap的具體實現。

HashMap構造函數

/**
     * 構造一個指定初始容量和加載因子的HashMap
     */
    public HashMap( 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 初始容量和加載因子合法校驗
        if (initialCapacity < 0)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Illegal initial capacity: " +
                                               initialCapacity);
        if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f (loadFactor <= 0 || Float.isNaN(loadFactor))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Illegal load factor: " +
                                               loadFactor);

        // Find a power of 2 >= initialCapacity
        // 確保容量爲2的n次冪,是capacity爲大於initialCapacity的最小的2的n次冪
        int capacity = 1;
        while (capacity < initialCapacity)
            capacity <<= 1;

        // 賦值加載因子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 賦值擴容臨界值
        threshold = (int)(capacity * loadFactor);
        // 初始化hash表
        table = new Entry[capacity];
        init();
    }

    /**
     * 構造一個指定初始容量的HashMap
     */
    public HashMap( int initialCapacity) {
        this(initial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

    /**
     * 構造一個使用默認初始容量(16)和默認加載因子(0.75)的HashMap
     */
    public HashMap() {
        this.loadFactor = DEFAULT_LOAD_FACTOR;
        threshold = (int)(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DEFAULT_LOAD_FACTOR);
        table = new Entry[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init();
    }

    /**
     * 構造一個指定map的HashMap,所創建HashMap使用默認加載因子(0.75)和足以容納指定map的初始容量。
     */
    public HashMap(Map<? extends K, ? extends V> m) {
        // 確保最小初始容量爲16,並保證可以容納指定map
        this(Math.max(( int) (m.size() / DEFAULT_LOAD_FACTOR) + 1,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DEFAULT_LOAD_FACTOR);
        putAllForCreate(m);
}

HashMap提供了四個構造函數:

  • HashMap():構造一個具有默認初始容量 (16) 和默認加載因子 (0.75) 的空 HashMap。
  •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構造一個帶指定初始容量和默認加載因子 (0.75) 的空 HashMap。
  •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構造一個帶指定初始容量和加載因子的空 HashMap。
  • public HashMap(Map<? extends K, ? extends V> m):包含“子Map”的構造函數

在這裏提到了兩個參數:初始容量,加載因子。這兩個參數是影響HashMap性能的重要參數,其中容量表示哈希表中桶的數量,初始容量是創建哈希表時的容量,加載因子是哈希表在其容量自動增加之前可以達到多滿的一種尺度,它衡量的是一個散列表的空間的使用程度,負載因子越大表示散列表的裝填程度越高,反之愈小。對於使用鏈表法的散列表來說,查找一個元素的平均時間是O(1+a),因此如果負載因子越大,對空間的利用更充分,然而後果是查找效率的降低;如果負載因子太小,那麼散列表的數據將過於稀疏,對空間造成嚴重浪費。系統默認負載因子爲0.75,一般情況下我們是無需修改的。

API方法摘要


HashMap源碼解析(基於JDK1.6.0_45)

put方法

HashMap會對null值key進行特殊處理,總是放到table[0]位置
put過程是先計算hash然後通過hash與table.length取摸計算index值,然後將key放到table[index]位置,當table[index]已存在其它元素時,會在table[index]位置形成一個鏈表,將新添加的元素放在table[index],原來的元素通過Entry的next進行鏈接,這樣以鏈表形式解決hash衝突問題,當元素數量達到臨界值(capactiyfactor)時,則進行擴容,是table數組長度變爲table.length2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if (key == null)
            return putForNullKey(value); //處理null值
        int hash = hash(key.hashCode());//計算hash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計算在數組中的存儲位置
    //遍歷table[i]位置的鏈表,查找相同的key,若找到則使用新的value替換掉原來的oldValue並返回oldValue
        for (Entry<K,V> e = table[i]; e != null; e = e.next) {
            Object k;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
                V oldValue = e.value;
                e.value = value;
                e.recordAccess(this);
                return oldValue;
            }
        }
    //若沒有在table[i]位置找到相同的key,則添加key到table[i]位置,新的元素總是在table[i]位置的第一個元素,原來的元素後移
        modCount++;
        addEntry(hash, key, value, i);
        return null;
    }
    private V putForNullKey(V value) {
        // 取出數組第1個位置(下標等於0)的節點,如果存在則覆蓋不存在則新增,和上面的put一樣不多講,
        for (Entry<K,V> e = table [0]; e != null; e = e. next) {
            if (e.key == null) {
                V oldValue = e. value;
                e. value = value;
                e.recordAccess( this);
                return oldValue;
            }
        }
        modCount++;
        // 如果key等於null,則hash值等於0
        addEntry(0, null, value, 0);
        return null;
    }

    void add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
    //添加key到table[bucketIndex]位置,新的元素總是在table[bucketIndex]的第一個元素,原來的元素後移
    Entry<K,V> e = table[bucketIndex];
        table[bucketIndex] = new Entry<K,V>(hash, key, value, e);
    //判斷元素個數是否達到了臨界值,若已達到臨界值則擴容,table長度翻倍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2 * table.length);
    }

get方法

同樣當key爲null時會進行特殊處理,在table[0]的鏈表上查找key爲null的元素
get的過程是先計算hash然後通過hash與table.length取摸計算index值,然後遍歷table[index]上的鏈表,直到找到key,然後返回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if (key == null)
            return getForNullKey();//處理null值
        int hash = hash(key.hashCode());//計算hash
    //在table[index]遍歷查找key,若找到則返回value,找不到返回null
        for (Entry<K,V> e = table[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e != null;
             e = e.next) {
            Object k;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return e.value;
        }
        return null;
}

remove方法

remove方法和put get類似,計算hash,計算index,然後遍歷查找,將找到的元素從table[index]鏈表移除

/**
     * 根據key刪除元素
     */
    public V remove(Object key) {
        Entry<K,V> e = removeEntryForKey(key);
        return (e == null ? null : e. value);
    }

    /**
     * 根據key刪除鏈表節點
     */
    final Entry<K,V> removeEntryForKey(Object key) {
        // 計算key的hash值
        int hash = (key == null) ? 0 : hash(key.hashCode());
        // 根據hash值計算key在數組的索引位置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
        // 找到該索引出的第一個節點
        Entry<K,V> prev = table[i];
        Entry<K,V> e = prev;

        // 遍歷鏈表(從鏈表第一個節點開始next),找出相同的key,
        while (e != null) {
            Entry<K,V> next = e. next;
            Object k;
            // 如果hash值和key都相等,則認爲相等
            if (e.hash == hash &&
                ((k = e. 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
                // 修改版本+1
                modCount++;
                // 計數器減1
                size--;
                // 如果第一個就是要刪除的節點(第一個節點沒有上一個節點,所以要分開判斷)
                if (prev == e)
                    // 則將下一個節點放到table[i]位置(要刪除的節點被覆蓋)
                    table[i] = next;
                else
                 // 否則將上一個節點的next指向當要刪除節點下一個(要刪除節點被忽略,沒有指向了)
                    prev. next = next;
                e.recordRemoval( this);
                // 返回刪除的節點內容
                return e;
            }
            // 保存當前節點爲下次循環的上一個節點
            prev = e;
            // 下次循環
            e = next;
        }

        return e;
}

clear()方法

clear方法非常簡單,就是遍歷table然後把每個位置置爲null,同時修改元素個數爲0
需要注意的是clear方法只會清楚裏面的元素,並不會重置capactiy

public void clear() {
        modCount++;
        Entry[] tab = table;
        for (int i = 0; i < tab.length; i++)
            tab[i] = null;
        size = 0;
}

resize方法

resize方法在hashmap中並沒有公開,這個方法實現了非常重要的hashmap擴容,具體過程爲:先創建一個容量爲table.length2的新table,修改臨界值,然後把table裏面元素計算hash值並使用hash與table.length2重新計算index放入到新的table裏面
這裏需要注意下是用每個元素的hash全部重新計算index,而不是簡單的把原table對應index位置元素簡單的移動到新table對應位置

void resize( int newCapacity) {
        // 當前數組
        Entry[] oldTable = table;
        // 當前數組容量
        int oldCapacity = oldTable.length ;
        // 如果當前數組已經是默認最大容量MAXIMUM_CAPACITY ,則將臨界值改爲Integer.MAX_VALUE 返回
        if (old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
        }

        // 使用新的容量創建一個新的鏈表數組
        Entry[] newTable = new Entry[newCapacity];
        // 將當前數組中的元素都移動到新數組中
        transfer(newTable);
        // 將當前數組指向新創建的數組
        table = newTable;
        // 重新計算臨界值
        threshold = (int)(newCapacity * loadFactor);
    }

    /**
     * Transfers all entries from current table to newTable.
     */
    void transfer(Entry[] newTable) {
        // 當前數組
        Entry[] src = table;
        // 新數組長度
        int newCapacity = newTable.length ;
        // 遍歷當前數組的元素,重新計算每個元素所在數組位置
        for (int j = 0; j < src. length; j++) {
            // 取出數組中的鏈表第一個節點
            Entry<K,V> e = src[j];
            if (e != null) {
                // 將舊鏈表位置置空
                src[j] = null;
                // 循環鏈表,挨個將每個節點插入到新的數組位置中
                do {
                    // 取出鏈表中的當前節點的下一個節點
                    Entry<K,V> next = e. next;
                    // 重新計算該鏈表在數組中的索引位置
                    int i = indexFor(e. hash, newCapacity);
                    // 將下一個節點指向newTable[i]
                    e. next = newTable[i];
                    // 將當前節點放置在newTable[i]位置
                    newTable[i] = e;
                    // 下一次循環
                    e = next;
                } while (e != null);
            }
        }
}

transfer方法中,由於數組的容量已經變大,也就導致hash算法indexFor已經發生變化,原先在一個鏈表中的元素,在新的hash下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散列值,so所有元素都要重新計算後安頓一番。注意在do while循環的過程中,每次循環都是將下個節點指向newTable[i] ,是因爲如果有相同的散列值i,上個節點已經放置在newTable[i]位置,這裏還是下一個節點的next指向上一個節點(不知道這裏是否能理解,畫個圖理解下吧)。

Map中的元素越多,hash衝突的機率也就越大,數組長度是固定的,所以導致鏈表越來越長,那麼查詢的效率當然也就越低下了。還記不記得同時數組容器的ArrayList怎麼做的,擴容!而HashMap的擴容resize,需要將所有的元素重新計算後,一個個重新排列到新的數組中去,這是非常低效的,和ArrayList一樣,在可以預知容量大小的情況下,提前預設容量會減少HashMap的擴容,提高性能。

再來看看加載因子的作用,如果加載因子越大,數組填充的越滿,這樣可以有效的利用空間,但是有一個弊端就是可能會導致衝突的加大,鏈表過長,反過來卻又會造成內存空間的浪費。所以只能需要在空間和時間中找一個平衡點,那就是設置有效的加載因子。我們知道,很多時候爲了提高查詢效率的做法都是犧牲空間換取時間,到底該怎麼取捨,那就要具體分析了。

containsKey方法

containsKey方法是先計算hash然後使用hash和table.length取摸得到index值,遍歷table[index]元素查找是否包含key相同的值

public boolean containsKey(Object key) {
    return getEntry(key) != null;
}

final Entry<K,V> getEntry(Object key) {
    // 獲取哈希值
    // HashMap將“key爲null”的元素存儲在table[0]位置,“key不爲null”的則調用hash()計算哈希值
    int hash = (key == null) ? 0 : hash(key.hashCode());
    // 在“該hash值對應的鏈表”上查找“鍵值等於key”的元素
    for (Entry<K,V> e = table[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e != null;
         e = e.next) {
        Object k;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e;
    }
    return null;
}

getEntry() 的作用就是返回“鍵爲key”的鍵值對,它的實現源碼中已經進行了說明。
這裏需要強調的是:HashMap將“key爲null”的元素都放在table的位置0處,即table[0]中;“key不爲null”的放在table的其餘位置!

containsValue方法

containsValue方法就比較粗暴了,就是直接遍歷所有元素直到找到value,由此可見HashMap的containsValue方法本質上和普通數組和list的contains方法沒什麼區別,你別指望它會像containsKey那麼高效

public boolean containsValue(Object value) {
    // 若“value爲null”,則調用containsNullValue()查找
    if (value == null)
        return containsNullValue();

    // 若“value不爲null”,則查找HashMap中是否有值爲value的節點。
    Entry[] tab = table;
    for (int i = 0; i < tab.length ; i++)
        for (Entry e = tab[i] ; e != null ; e = e.next)
            if (value.equals(e.value))
                return true;
    return false;
}

containsNullValue() 的作用判斷HashMap中是否包含“值爲null”的元素

private boolean containsNullValue() {
    Entry[] tab = table;
    for (int i = 0; i < tab.length ; i++)
        for (Entry e = tab[i] ; e != null ; e = e.next)
            if (e.value == null)
                return true;
    return false;
}

entrySet()、values()、keySet()方法

它們3個的原理類似,這裏以entrySet()爲例來說明。
entrySet()的作用是返回“HashMap中所有Entry的集合”,它是一個集合。實現代碼如下:

// 返回“HashMap的Entry集合”
public Set<Map.Entry<K,V>> entrySet() {
    return entrySet0();
}

// 返回“HashMap的Entry集合”,它實際是返回一個EntrySet對象
private Set<Map.Entry<K,V>> entrySet0() {
    Set<Map.Entry<K,V>> es = entrySet;
    return es != null ? es : (entrySet = new EntrySet());
}

// EntrySet對應的集合
// EntrySet繼承於AbstractSet,說明該集合中沒有重複的EntrySet。
private final class EntrySet extends AbstractSet<Map.Entry<K,V>> {
    public Iterator<Map.Entry<K,V>> iterator() {
        return newEntryIterator();
    }
    public boolean contains(Object o) {
        if (!(o instanceof Map.Entry))
            return false;
        Map.Entry<K,V> e = (Map.Entry<K,V>) o;
        Entry<K,V> candidate = getEntry(e.getKey());
        return candidate != null && candidate.equals(e);
    }
    public boolean remove(Object o) {
        return removeMapping(o) != null;
    }
    public int size() {
        return size;
    }
    public void clear() {
        HashMap.this.clear();
    }
}

HashMap是通過拉鍊法實現的散列表。表現在HashMap包括許多的Entry,而每一個Entry本質上又是一個單向鏈表。那麼HashMap遍歷key-value鍵值對的時候,是如何逐個去遍歷的呢?

下面我們就看看HashMap是如何通過entrySet()遍歷的。
entrySet()實際上是通過newEntryIterator()實現的。 下面我們看看它的代碼:

// 返回一個“entry迭代器”
Iterator<Map.Entry<K,V>> newEntryIterator()   {
    return new EntryIterator();
}

// Entry的迭代器
private final class EntryIterator extends HashIterator<Map.Entry<K,V>> {
    public Map.Entry<K,V> next() {
        return nextEntry();
    }
}

// HashIterator是HashMap迭代器的抽象出來的父類,實現了公共了函數。
// 它包含“key迭代器(KeyIterator)”、“Value迭代器(ValueIterator)”和“Entry迭代器(EntryIterator)”3個子類。
private abstract class HashIterator<E> implements Iterator<E> {
    // 下一個元素
    Entry<K,V> next;
    // expectedModCount用於實現fast-fail機制。
    int expectedModCount;
    // 當前索引
    int index;
    // 當前元素
    Entry<K,V> current;

    HashIterator() {
        expectedModCount = modCount;
        if (size > 0) { // advance to first entry
            Entry[] t = table;
            // 將next指向table中第一個不爲null的元素。
            // 這裏利用了index的初始值爲0,從0開始依次向後遍歷,直到找到不爲null的元素就退出循環。
            while (index < t.length && (next = t[index++]) == null)
                ;
        }
    }

    public final boolean hasNext() {
        return next != null;
    }

    // 獲取下一個元素
    final Entry<K,V> nextEntry() {
        if (modCount != expectedModCount)
            throw new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Entry<K,V> e = next;
        if (e == null)
            throw new NoSuchElementException();

        // 注意!!!
        // 一個Entry就是一個單向鏈表
        // 若該Entry的下一個節點不爲空,就將next指向下一個節點;
        // 否則,將next指向下一個鏈表(也是下一個Entry)的不爲null的節點。
        if ((next = e.next) == null) {
            Entry[] t = table;
            while (index < t.length && (next = t[index++]) == null)
                ;
        }
        current = e;
        return e;
    }

    // 刪除當前元素
    public void remove() {
        if (current == null)
            throw new IllegalStateException();
        if (modCount != expectedModCount)
            throw new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Object k = current.key;
        current = null;
        HashMap.this.removeEntryForKey(k);
        expectedModCount = modCount;
    }

}

當我們通過entrySet()獲取到的Iterator的next()方法去遍歷HashMap時,實際上調用的是 nextEntry() 。而nextEntry()的實現方式,先遍歷Entry(根據Entry在table中的序號,從小到大的遍歷);然後對每個Entry(即每個單向鏈表),逐個遍歷。

hash和indexFor

indexFor中的h & (length-1)就相當於h%length,用於計算index也就是在table數組中的下標
hash方法是對hashcode進行二次散列,以獲得更好的散列值
爲了更好理解這裏我們可以把這兩個方法簡化爲 int index= key.hashCode()/table.length,以put中的方法爲例可以這樣替換

int hash = hash(key.hashCode());//計算hash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計算在數組中的存儲位置
//上面這兩行可以這樣簡化
int i = key.key.hashCode()%table.length;
static int hash(int h) {
    // This function ensures that hashCodes that differ only by
    // constant multiples at each bit position have a bounded
    // number of collisions (approximately 8 at default load factor).
    h ^= (h >>> 20) ^ (h >>> 12);
    return h ^ (h >>> 7) ^ (h >>> 4);
}
static int 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
    return h & (length-1);
}

HashMap示例

下面通過一個實例學習如何使用HashMap

public class MapDemo0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ap m=new HashMap();
        System.out.println("添加put方法:(1,'a'),(2,'b'),(3,'c'),(4,'d')");
        m.put("1","a");
        m.put("2","b");
        m.put("3","c");
        m.put("4","d");
        System.out.println("打印添加後的map"+m);
        System.out.println("刪除第四個4元素");
        m.remove("4");
        System.out.println("打印map"+m);

        // containsKey(Object key) :是否包含鍵key
        System.out.println("contains key 1 : "+m.containsKey("1"));
        // containsValue(Object value) :是否包含值value
        System.out.println("contains value a : "+m.containsValue("a"));
        // 通過Iterator遍歷key-value
        Iterator iterator = m.entrySet().iterator();
        while(iterator.hasNext()){
            Map.Entry entry = (Map.Entry)iterator.next();
            System.out.println("next : "+ entry.getKey() +" - "+entry.getValue());
        }
        // clear() : 清空HashMap
        m.clear();
        // isEmpty() : HashMap是否爲空
        System.out.println((m.isEmpty()?"map is empty":"map is not empty") );
    }
}

輸出:

添加put方法:(1,'a'),(2,'b'),(3,'c'),(4,'d')
打印添加後的map{3=c, 2=b, 1=a, 4=d}
刪除第四個4元素
打印map{3=c, 2=b, 1=a}
contains key 1 : true
contains value a : true
next : 3 - c
next : 2 - b
next : 1 - a
map is empty

總結

HashMap和Hashtable的區別

  1. 兩者最主要的區別在於Hashtable是線程安全,而HashMap則非線程安全
    Hashtable的實現方法裏面都添加了synchronized關鍵字來確保線程同步,因此相對而言HashMap性能會高一些,我們平時使用時若無特殊需求建議使用HashMap,在多線程環境下若使用HashMap需要使用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方法來獲取一個線程安全的集合(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實現原理是Collections定義了一個SynchronizedMap的內部類,這個類實現了Map接口,在調用方法時使用synchronized來保證線程同步,當然了實際上操作的還是我們傳入的HashMap實例,簡單的說就是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方法幫我們在操作HashMap時自動添加了synchronized來實現線程同步,類似的其它Collections.synchronizedXX方法也是類似原理)
  2. HashMap可以使用null作爲key,而Hashtable則不允許null作爲key
    雖說HashMap支持null值作爲key,不過建議還是儘量避免這樣使用,因爲一旦不小心使用了,若因此引發一些問題,排查起來很是費事
    HashMap以null作爲key時,總是存儲在table數組的第一個節點上
  3. HashMap是對Map接口的實現,HashTable實現了Map接口和Dictionary抽象類
  4. HashMap的初始容量爲16,Hashtable初始容量爲11,兩者的填充因子默認都是0.75
    HashMap擴容時是當前容量翻倍即:capacity2,Hashtable擴容時是容量翻倍+1即:capacity2+1
  5. HashMap和Hashtable的底層實現都是數組+鏈表結構實現
  6. 兩者計算hash的方法不同
    Hashtable計算hash是直接使用key的hashcode對table數組的長度直接進行取模

    int hash = key.hashCode();
    int index = (hash & 0x7FFFFFFF) % tab.length;

    HashMap計算hash對key的hashcode進行了二次hash,以獲得更好的散列值,然後對table數組長度取摸

    static int hash(int h) {
         // This function ensures that hashCodes that differ only by
         // constant multiples at each bit position have a bounded
         // number of collisions (approximately 8 at default load factor).
         h ^= (h >>> 20) ^ (h >>> 12);
         return h ^ (h >>> 7) ^ (h >>> 4);
     }
    
    static int 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
         return h & (length-1);
     }

參考

該文爲本人學習的筆記,方便以後自己跳槽前複習。參考網上各大帖子,取其精華整合自己的理解而成。集合框架源碼面試經常會問,所以解讀源碼十分必要,希望對你有用。
java提高篇(二三)-----HashMap
Java 集合系列10之 HashMap詳細介紹(源碼解析)和使用示例
深入Java集合學習系列:HashMap的實現原理
給jdk寫註釋系列之jdk1.6容器(4)-HashMap源碼解析
深入Java集合學習系列:HashMap的實現原理

整理的集合框架思維導圖

個人整理的Java集合框架思維導圖,動態維護。導出的圖片無法查看備註的一些信息,所以需要源文件的童鞋可以關注我個人主頁上的公衆號,回覆Java集合框架即可獲取源文件。



一直覺得自己寫的不是技術,而是情懷,一篇篇文章是自己這一路走來的痕跡。靠專業技能的成功是最具可複製性的,希望我的這條路能讓你少走彎路,希望我能幫你抹去知識的蒙塵,希望我能幫你理清知識的脈絡,希望未來技術之巔上有你也有我。



文/嘟嘟MD(簡書作者)
原文鏈接:http://www.jianshu.com/p/31a358d14caf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並標註“簡書作者”。
發佈了39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52 · 訪問量 10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