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你在憋什麼大招?

  過完“雙12”,支付寶的金融野心已經昭然。在這支付清算市場開放的前夜,“支付寶挑戰銀聯”的說辭也隨處可見。

  支付寶在憋什麼大招?“雙12”當日筆者就開始了採訪,之所以晚了幾天動筆,是因爲想在支付清算模式經典的卡組織、銀行、商戶、持卡人“四方關係”裏觀察支付寶的站位和戰略,然而落筆時才明白,“橫衝直撞”的新玩法哪裏可能被套進傳統的框架。

  支付寶,你是誰?

  在“四方關係”架構裏,支付寶本身誰都不是;在支付髮卡、清算、收單的三大環節中,支付寶是持牌的第三方收單機構;自從宣佈退出線下POS收單後,它就成了線上電子收單機構。而所謂“被挑戰”的銀聯,是清算機構,兩頭分別連着髮卡行和收單方,是穩定在原有“四方關係”中的一個基礎設施或平臺。

  但支付寶終究一步一步顛覆了上述學院派的邏輯。“四方關係”裏它可以誰都不是,但在它自己的疆域裏,它可以誰都是。它一側背靠淘寶、天貓一衆商戶,對“四方”中的商戶享有相當的話語權;一側捏有幾百家銀行的合作接入,對“四方”中的銀行也享有相當的叫價能力;在線上,“直連銀行繞銀聯”的口水仗打了一年半,市場化的王牌底下,清算機構越來越插不上腳。

  用支付寶自己的話說,它是“全球領先的獨立第三方支付平臺”。

  如果還需要“四方”思維,那支付寶做的是縮短半徑,四方可以有時變成三方,有時變成兩方,未來還可能是一些點對點的交互。如果不需要“四方”思維,阿里做的,是以每一大類的支付場景爲突破口的疆域建設,然後套上它產品命名的“殼”,誰進了“殼”就要遵守它的“遊戲規則”。

  這個“殼”可以叫“支付寶”、“支付寶錢包”、“餘額寶”,也可以是縱向包抄行業切割或從場景切入的“快的打車”、“淘寶旅行”、“淘寶電影”、“淘點點”(美食)、“當面付”、“親密付”、“AA收款”,以及已經鉚足了勁兒暗謀着要在過年力推的“春節紅包”。

  反撲線下,你們發現掃碼支付不一樣了嗎?

  這樣一磚一瓦建造的阿里支付領域城堡已經很炫。它還缺些什麼?

  相比傳統金融機構的佈局,它有兩塊短板:線下和境外;相比傳統金融賬戶的功能,支付寶錢包已經可以儲值、轉賬,甚至藉助“餘額寶”等達成理財功能,但它缺信用功能和名正言順的“當場刷卡”。

  在這樣的邏輯下,“雙12”轟轟烈烈地來了:當日淘寶無線總成交佔比高達45.8%,比“雙11”同口徑的移動端佔比42.6%進一步提升。而與之接踵的另兩樁事件是:支付寶公佈了10年賬單,市場對支付寶即將開通透支功能的不實傳言又泛。

  先來說“雙12”。支付寶去年8月就正式停止線下POS業務了,但顯然它不是不要線下市場了,而是放棄了一條“死路”重新擇路。它選擇的第一條路是二維碼支付,一個掃碼動作“滴”一聲就把線下支付拋到線上,但是3月份“央媽”對此Say No,暫時叫停了藏有風險隱患的二維碼支付。它進而改良迂迴包抄出另一條路,在這次“雙12”被大家看到了。

  你一定會問我,“雙12”不也是掃二維碼嗎?不,不,那不一樣。

  被叫停的模式,是消費者“主掃”,用手機去掃商戶的二維碼,這其中就有商戶造假碼、價格篡改、藏匿病毒等隱患,這也是爲什麼傳統清算機構早有二維碼支付技術但一直論證不到投放使用階段的原因。一旦風險發生,支付寶不會也沒必要因爲商戶的問題而承擔所有資金損失,也無法對那麼多商戶端的二維碼真實性撲上人力物力進行維護。到最後,很可能爲風險買單的還是“刷卡人”(刷手機),因此監管機構不得不防。

  “雙12”的模式反一反,是消費者“被掃”,商戶那頭的掃碼槍或類似機具“主掃”。這樣一來,承擔風險的主體變成了商戶,而商戶也有某種資質可以接受相關業務,支付寶對消費者手機上的二維碼控制性相對較強,以封閉體系運作來儘可能保證二維碼真實性。這個二維碼上再附加“消費金額”和“優惠折扣”兩個信息,掃碼觸發支付寶錢包付費。

  所以,此前有銀行人士撰文評論稱“雙12”是支付寶“搶佔線下收單支付場景的起點”,此言不假但不全面。支付寶曾從線下撤兵再殺回馬槍但踏空,這次,它可是“創新了二維碼支付模式”的線下二次進攻。

  支付寶,你憑什麼?

  支付寶憑什麼?它的市場邏輯,一直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有浩蕩消費者大軍撐腰。就像淘寶、天貓每年遞增的交易量讓銀行全部俯首接入支付寶,支付寶線下營銷事件,有的是想坐便宜出租的白領、想看便宜電影的年輕人、想買便宜日用品的大媽來參與。

  拿什麼換消費者青睞?三樣東西:砸錢、創新、追求用戶體驗。背靠阿里上市,背靠互聯網企業的基因,支付寶一直幹得不賴。曾有一名支付寶員工告訴筆者:“支付寶對每一個應用的最多點擊次數有很強的要求,一些應用,點擊超過3次用戶就會拋棄你。

  也正是如此,互聯網金融用戶體驗爲上的邏輯,和傳統金融風控爲上的邏輯,一直各有千秋,也格格不入。

  砸錢能辦到什麼?第一是讓更多消費者下載支付寶錢包軟件程序,這就相當於在傳統金融概念的“開戶”,還做了交易。第二能打破原銀行卡線下收單分潤模式,降低商家的受卡費率,加之還能導入商家一大批消費者,這些對商家誘惑不小。

  當商家被一網打盡,支付寶的受理範圍自然擴大。市場化後,清算機構,比的不就是這個?

  此外,筆者也獨家從業內獲悉,支付寶正在改造系統以增強銀行端的信息提供能力。近期,支付寶交易接口已經開始具備從前模糊着的、向髮卡銀行提供準確完整交易信息的能力。過去不少銀行收不到支付寶提供的銀行卡消費具體商家名稱,我們有些信用卡賬單上也只顯示“支付寶”,無法查到通過支付寶付費付給了哪個二級商戶。

  而這種信息提供能力,恰恰是支付平臺、清算機構所必須具備的。

  支付寶,你謀什麼?

  如果以爲支付寶謀的就是個“清算”,PK的就是個銀聯,那一定是低估了它。支付寶前兩天否認“雙12”是針對銀聯的,那還真不是句場面話。就像前文中提到的支付鏈條,從髮卡到收單清算,哪塊“蛋糕”吃得好不肥呢?

  接入支付寶後,銀行的日子其實也不那麼好過,因爲清算方可以不再是銀聯,因此線下刷卡費率“7:2:1”的分潤模式不再適用,刷卡費率也有所不同,支付寶享有話語權。換句話說,髮卡銀行能收多少手續費,還得看自己對於支付寶的議價能力。

  “有時候覺得我們反而是個通道,支付寶纔是主角,銀行端的‘蛋糕’,支付寶早就舔到了。”一名銀行卡部人士說。

  在“雙12”之前不久,支付寶推出的“10年賬單”應用也頗值得玩味。這個看似只是增加用戶黏性的小把戲,但卻讓不少銀行人士發怵。“支付寶在和銀行叫板。”一名銀行人士稱,“銀行查10年賬單要去網點排隊和付錢,支付寶只要點鼠標、點屏幕。銀行當然不會被支付寶淘汰,但出於成本考量、業務有實現難度,註定會加速客戶分流和利潤平均化。”

  在“雙12”之後,支付寶又被傳言將啓動透支功能。這是個假消息,支付寶也已闢謠。可是,難道支付寶沒想過要讓“錢包”(賬戶)有透支功能嗎?

  一名支付寶前員工告訴筆者,事實上支付寶早在2012年(或更早)就考慮過,還和某小銀行談過合作可能性,由該銀行作爲透支賬戶背後的資金結算方。這一方案雖然最後沒有成熟,但支付寶的金融暗兵圍城,不是次次都這樣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某日突以強兵攻城。換句話說,對支付寶透支功能的猜測,不是無中生有。

  最後說幾句支付寶的境外市場滲透。因爲離我們日常生活遙遠,很多人不曾發現,支付寶的掃碼支付已經進入韓國等地,在首爾明洞等商圈可以用支付寶錢包完成消費;支付寶還在布點境外退稅,拉攏了全球退稅機構“環球藍聯”一起做。事實上,支付寶的掃碼支付還曾嘗試進入中國臺灣地區,但被當地金融監管否決。

  在電商層面,支付寶推完海淘再推海外直購。這看似和金融無關的領域,未來卻可以和支付寶的大金融戰略合併作戰。“阿里只要有資金、有人氣,就有金融機構願意合作,未來境外也會如此。”一名業內人士稱。

  支付寶,你怕什麼?

  阿里氣勢洶洶,支付寶也許真不怕什麼。只是它攪局了傳統金融,而那裏有一套老玩家們共守的規則,以及出於這種規則的天然反彈。就像“餘額寶”發展起來後,各銀行劃入支付寶賬戶的資金開始有了每日限額。

  “如果支付寶哪天真的有透支功能了,而且透支是基於其自有資金來做的(不是依託某家銀行),那各家銀行對支付寶賬戶的資金進出肯定會有更嚴格限制,以進行風控。”上述銀行卡部人士說。

  絕大部分來自傳統金融領域的觀點認爲,互聯網金融之所以發展迅猛,是因爲它們還沒有被納入真正的金融監管。“你總不能讓穿西裝皮鞋的和穿運動裝波鞋的人比賽跑步。”上述卡部人士說,“等到金融監管一到位就像‘緊箍咒’一套,很多業務開展起來成本就大了。”

  而在“清算”的層面,現有境內外清算機構(卡組織)業務模式基本都是個“平臺”,不拋開銀行單幹,也不與髮卡或收單機構爭利,這樣才能形成利益平衡長久共生的“食物鏈”。如果阿里的綜合金融業務與銀行形成了太強的競爭關係,或許也會成爲自己前行的阻力。“自己幹成本很高,總不能天天像‘雙12’這麼砸錢。”一名清算組織人士稱。

  此外,目前我國支付行業還有着線上線下兩套定價機制的尷尬現狀,導致有套利空間。但據接近央行的人士表示,線上線下費率統一是大勢所趨,最快明年就會完成。屆時,支付寶遊戲規則裏的定價空間也會被擠壓。


發佈了336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30 · 訪問量 54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