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9月面試總結

面的崗位是網絡操作系統類,主要的問題如下幾個

1, 什麼是總線;

2. 什麼是操作系統,包括哪些部分?

3. 什麼是嵌入式操作系統;

4. 什麼是實時操作系統,如何實現實時?

5. TCP/IP是什麼?MAC層是什麼,有什麼作用?數據鏈路層與MAC、LLC之間關係?

---------------------------------------------------------------------------------------------------------------------------------------

1.    三層交換機與路由器的區別:

雖然他們都具有路由功能。   但是三層交換機的主要功能仍是數據交換,它的路由功能通常比較簡單,因爲它所面對的主要是簡單的局域網連接,路由路徑遠沒有路由器那麼複雜,它用在局域網中的主要用途還是提供快速數據交換功能,滿足局域網數據交換頻繁的應用特點。

路由器的主要功能還是路由功能,它的路由功能更多的體現在不同類型網絡之間的互聯上,如局域網與廣域網之間的連接、不同協議的網絡之間的連接等,所以路由器主要是用於不同類型的網絡之間。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路由轉發,解決好各種複雜路由路徑網絡的連接就是它的最終目的,所以路由器的路由功能通常非常強大,不僅適用於同種協議的局域網間,更適用於不同協議的局域網與廣域網間。它的優勢在於選擇最佳路由、負荷分擔、鏈路備份及和其他網絡進行路由信息的交換等等路由器所具有功能。爲了與各種類型的網絡連接,路由器的接口類型非常豐富,而三層交換機則一般僅同類型的局域網接口,非常簡單。

從技術上講,路由器和三層交換機在數據包交換操作上存在着明顯區別。路由器一般由基於微處理器的軟件路由引擎執行數據包交換,而三層交換機通過硬件執行數據包交換。三層交換機在對第一個數據流進行路由後,它將會產生一個MAC地址與IP地址的映射表,當同樣的數據流再次通過時,將根據此表直接從二層通過而不是再次路由,從而消除了路由器進行路由選擇而造成網絡的延遲,提高了數據包轉發的效率。同時,三層交換機的路由查找是針對數據流的,它利用緩存技術,很容易利用ASIC技術來實現,因此,可以大大節約成本,並實現快速轉發。而路由器的轉發採用最長匹配的方式,實現複雜,通常使用軟件來實現,轉發效率較低。

正因如此,從整體性能上比較的話,三層交換機的性能要遠優於路由器,非常適用於數據交換頻繁的局域網中;而路由器雖然路由功能非常強大,但它的數據包轉發效率遠低於三層交換機,更適合於數據交換不是很頻繁的不同類型網絡的互聯,如局域網與互聯網的互聯。如果把路由器,特別是高檔路由器用於局域網中,則在相當大程度上是一種浪費(就其強大的路由功能而言),而且還不能很好地滿足局域網通信性能需求,影響子網間的正常通信

綜上所述,在局域網中進行多子網連接,最好還選用三層交換機,特別是在不同子網數據交換頻繁的環境中。一方面可以確保子網間的通信性能需求,另一方面省去了另外購買交換機的投資。當然,如果子網間的通信不是很頻繁,採用路由器也無可厚非,也可達到子網安全隔離相互通信的目的。具體要根據實際需求來定。

三層交換與路由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路由支持nat轉換,而三層不支持。在實際工程中體現出來就在:路由上直接接光纖可以上網,而將光纖接到層三設備上是不能上網了。三層每個端口都有專用的mac地址,有專用的ASIC集成電路。

2.    英特網的結構:


3.    以太網和令牌環網的區別:

以太網是這樣通信的,每臺電腦位於同一個主幹中都可以向主幹線路中發信息

串。假如a吧,它先監聽主幹線路上有沒有人在發信息,如果有它就等一會兒,在它發現沒有人發言後它將發言,但這時有可能另一臺電腦也和它同時發言(想象一下在課堂上兩個學生向老師同時提問),這樣它們會同時停止發言,並在等待了一個隨機時間後繼續發言,當然它們的隨機時間是不同的,並且在再次發言前仍需監聽主幹上是否有其它主機在發言。其它的電腦讀取數據包,檢查mac地址和ip地址乃至端口號看是不是發給自已的,如果不是便丟棄。它的mac 算法是csma/cd算法 

令牌環網的結構是組成一個環形,環形的一圈是主機,主機中存在一個令牌,由一號機向下傳,每個主機只有在自已有令牌時才能向主線路中發數據

以太網的核心技術是隨機爭用介質訪問控制方法,即帶有衝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方法(CSMA/CD)源於無線分組交換網。使用的是IEEE802.3標準令牌環網使用的是IEEE802.5標準

4.    爲什麼說集線器是物理層設備

在計算機網絡中,以太網是非常典型的廣播式共享局域網,所以集線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廣播(Broadcast)技術。在集線器傳輸過程中,無論從哪一個端口收到一個數據包時,都將此數據包廣播到其他端口。而集線器不具有尋址功能,所以它並不記憶每個端口所連接網卡的MAC地址。
當集線器將數據包以廣播方式發出時,連接在集線器端口上的網卡將判斷這個包是否是發送給自己的,如果是,則根據以太網數據包所要求的功能執行相應的動作,如果不是則丟掉。集線器對數據包中的內容不進行處理,它只負責將從一個端口上收到的數據廣播到所有其他端口

5.    數據鏈路層

http://blog.csdn.net/lycb_gz/article/details/1420735

數據鏈路層是OSI參考模型中的第二層,介乎於物理層和網絡層之間。數據鏈路層在物理層提供的服務的基礎上向網絡層提供服務,其最基本的服務是將源機網絡層來的數據可靠地傳輸到相鄰節點的目標機網絡層。爲達到這一目的,數據鏈路必須具備一系列相應的功能,主要有:如何將數據組合成數據塊,在數據鏈路層中稱這種數據塊爲幀(frame),幀是數據鏈路層的傳送單位;如何控制幀在物理信道上的傳輸,包括如何處理傳輸差錯,如何調節發送速率以使與接收方相匹配;以及在兩個網絡實體之間提供數據鏈路通路的建立、維持和釋放的管理。

爲了使數據鏈路層能更好地適應多種局域網標準,802 委員會就將局域網[U1] 的數據鏈路層拆成兩個子層:

邏輯鏈路控制(Logical Link Control或簡稱LLC)是局域網中數據鏈路層的上層部分,IEEE 802.2中定義了邏輯鏈路控制協議。用戶的數據鏈路服務通過LLC子層爲網絡層提供統一的接口。在LLC子層下面是MAC子層。

MAC層:

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屬於LLC(Logical Link Control)下的一個子層。局域網中目前廣泛採用的兩種介質訪問控制方法,分別是:

1)  爭用型介質訪問控制,又稱隨機型的介質訪問控制協議,如CSMA/CD方式。

2)  介質訪問控制,又稱有序的訪問控制協議,如Token(令牌)方式

LLC層:

IEEE802系列標準把數據鏈路層分成LLC(Logical Link Control,邏輯鏈路控制)和MAC(Media Access Control,媒介接入控制)兩個子層。LLC子層在IEEE802.2標準中定義,爲802標準系列共用;而MAC子層協議則依賴於各自的物理層。IEEE802.15.4的MAC層能支持多種LLC標準,通過SSCS(Service-Specific Convergence Sublayer,業務相關的會聚子層)協議承載IEEE802.2類型一的LLC標準,同時也允許其他LLC標準直接使用IEEE802.15.4 的MAC層的服務。LLC子層給網絡層提供了一個統一的邏輯視圖。

LLC子層的主要功能包括:

*傳輸可靠性保障和控制;

數據包的分段與重組;

數據包的順序傳輸。

Q:爲什麼在linux網絡棧代碼中找不到和csma/cd相關的代碼呢?

A:很多廠商生產的網卡上就僅裝有 MAC 協議而沒有 LLC 協議,直接在網卡中集成了MAC功能。

就原理上,因爲MAC地址實際只是在局域網內有效的,雖然說不同設備MAC要求是唯一的,但由於每經過一個路由網段,報文裏的源和目的MAC都要做更改(源和目的IP則一直不變),所以實際上就算不同網段中,存在相同的MAC地址,也是沒有影響的。只要同一網段MAC地址不重複就可以。

6. 802.3(以太網)

802.3 通常指以太網。一種網絡協議。描述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的MAC子層的實現方法,在多種物理媒體上以多種速率採用CSMA/CD訪問方式,對於快速以太網該標準說明的實現方法有所擴展。

早期的IEEE 802.3描述的物理媒體類型包括:10Base2、10Base5、10BaseF、10BaseT和10Broad36等;快速以太網的物理媒體類型包括:100 BaseT、100BaseT4和100BaseX等。

爲了使數據鏈路層能更好地適應多種局域網標準,802 委員會就將局域網的數據鏈路層拆成兩個子層:

邏輯鏈路控制 LLC (Logical Link Control)子層

媒體接入控制 MAC (Medium AccessControl)子層。

與接入到傳輸媒體有關的內容都放在 MAC子層,而 LLC 子層則與傳輸媒體無關,不管採用何種協議的局域網對 LLC 子層來說都是透明的。

由於TCP/IP 體系經常使用的局域網是 DIX Ethernet V2 而不是 802.3 標準中的幾種局域網,因此現在 802 委員會制定的邏輯鏈路控制子層LLC(即 802.2 標準)的作用已經不大了。

很多廠商生產的網卡上就僅裝有 MAC 協議而沒有 LLC 協議。

MAC子層的數據封裝所包括的主要內容有:數據封裝分爲發送數據封裝和接收數據封裝兩部分,包括成幀、編制和差錯檢測等功能。

數據封裝的過程:當LLC子層請求發送數據幀時,發送數據封裝部分開始按MAC子層的幀格式組幀:

(1)將一個前導碼P和一個幀起始定界符SFD附加到幀頭部分;

(2)填上目的地址、源地址、計算出LLC數據幀的字節數並填入長度字段LEN;

(3)必要時將填充字符PAD附加到LLC數據幀後;

(4)求出CRC校驗碼附加到幀校驗碼序列FCS中;

(5)將完成封裝後的MAC幀遞交MIAC子層的發送介質訪問管理部分以供發送; 接收數據解封部分主要用於校驗幀的目的地址字段,以確定本站是否應該接受該幀,如地址符合,則將其送到LLC子層,並進行差錯校驗

7. 802.11

802.11是IEEE最初制定的一個無線局域網標準,主要用於解決辦公室局域網和校園網中,用戶與用戶終端的無線接入,業務主要限於數據存取,速率最高只能達到2Mbps。目前,3Com等公司都有基於該標準的無線網卡。由於802.11在速率和傳輸距離上都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因此,IEEE小組又相繼推出了802.11b802.11a兩個新標準。三者之間技術上的主要差別在於MAC子層和物理層

802.11只規定了開放式系統互聯參考模型(OSI/RM)的物理層和MAC層,其MAC層利用載波監聽多重訪問/衝突避免(CSMA/CA)協議,而在物理層,802.11定義了三種不同的物理介質:紅外線、跳頻擴譜方式(FHSS)以及直擴方式(DSSS)。802.11支持1~11Mb/s的數據速率,但是它只支持數據通信,要進行無線數據通信,數據設備先要安裝有無線網卡。

802.11a

IEEE 無線網絡標準,指定最大 54Mbps 的數據傳輸速率和 5GHz 的工作頻段。802.11a的傳輸技術爲多載波調製技術。802.11a標準是已在辦公室、家庭、賓館、機場等衆多場合得到廣泛應用的802.11b無線聯網標準的後續標準。它工作在5GHzU-NII頻帶,物理層速率可達54Mb/s,傳輸層可達25Mbps。可提供25Mbps的無線ATM接口和10Mbps的以太網無線幀結構接口,以及TDD/TDMA的空中接口;支持語音、數據、圖像業務;一個扇區可接入多個用戶,每個用戶可帶多個用戶終端。

802.11的第二個分支被指定爲802.11a。承受着風險將802.11帶入了不同的頻帶——5.2GHzU-NII頻帶,並被指定高達54Mbps的數據速率。與單個載波系統802.11b不同,802.11a運用了提高頻率信道利用率的正交頻率劃分多路複用(OFDM)的多載波調製技術。由於802.11a運用5.2GHz射頻頻譜,因此它與802.11b或最初的802.11WLAN標準均不能進行互操作。

802.11b(wifi)

IEEE802.11b無線局域網的一個標準。其載波的頻率爲2.4GHz,傳送速度爲11Mbit/s。IEEE802.11b是所有無線局域網標準中最著名,也是普及最廣的標準。它有時也被錯誤地標爲Wi-Fi。實際上Wi-Fi是無線局域網聯盟(WLANA)的一個商標,該商標僅保障使用該商標的商品互相之間可以合作,與標準本身實際上沒有關係。在2.4-GHz-ISM頻段共有14個頻寬爲22MHz的頻道可供使用。IEEE802.11b的後繼標準是IEEE802.11g,其傳送速度爲54Mbit/s。

IEEE 802.11b無線局域網與我們熟悉的IEEE802.3以太網的原理很類似,都是採用載波偵聽的方式來控制網絡中信息的傳送。不同之處是以太網採用的是CSMA/CD(載波偵聽/衝突檢測)技術,網絡上所有工作站都偵聽網絡中有無信息發送,當發現網絡空閒時即發出自己的信息,如同搶答一樣,只能有一臺工作站搶到發言權,而其餘工作站需要繼續等待。如果一旦有兩臺以上的工作站同時發出信息,則網絡中會發生衝突,衝突後這些衝突信息都會丟失,各工作站則將繼續搶奪發言權。而802.11b無線局域網則引進了CSMA/CA(載波監聽多路訪問/衝突避免)技術和RTS/CTS(請求發送/清除發送)技術,從而避免了網絡中衝突的發生,可以大幅度提高網絡效率。    

8. 外網如何訪問嵌入式設備

http://wenku.baidu.com/view/4653cd313968011ca3009163.html

9. 嵌入式WEB服務器編寫方法

      http://blog.csdn.net/zyboy2000/article/details/8825112

發佈了64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7 · 訪問量 17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