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T 架構風格

目前基於網絡應用的架構風格主要有三種:

 

RPC架構風格   將服務器看作是由一些過程組成,客戶端調用這些過程來執行特定的任務。SOAP就是RPC風格的一種架構。過程是動詞性的(做某件事),因此RPC建模是以動詞爲中心的。

 

分佈式對象架構風格    認爲服務器是由一些對象和對象上的方法組成,客戶端通過調用這些對象上的方法來執行特定的任務。並且客戶端調用這些對象上的方法應該就像是調用本地對象上的方法一樣,這樣開發就可以完全按照統一的面向對象方法來做。但是很可惜,這樣的抽象並不是很有效,因爲分佈式對象與本地對象存在着巨大的本質差別,想要掩蓋這些差別很多時候甚至是有害無益的。

 

REST架構風格   將服務器抽象爲一組離散資源的集合。資源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不是代表某個具體的東西。注意:要真正理解REST,就一定要增強自己的抽象思維能力,充分理解到資源是抽象的。資源是名詞性的,因此REST建模是以名詞爲中心的。

 

     上述是目前基於網絡的應用的主要的三種抽象方式。這三種不同的抽象方式會嚴重影響客戶端與服務器的交互模式,而不同交互模式的交互效率差別相當大。分佈式對象的交互模式很多時候效率很低,因爲掩蓋了分佈式對象與本地對象的差別,很多時候都會導致細粒度的API。實踐已經證明,與RPC和分佈式對象相比,REST是一種對於服務器更加有效的抽象方式,將會帶來粒度更大和更有效率的交互模式。這樣的效果與Fielding設計REST的初衷是吻合的,REST就是專門爲交互的性能和可伸縮性進行過優化的一種架構風格。而SOAP在設計的時候優先考慮的從來不是性能和可伸縮性,而是互操作性,其開發效率比較低。

      REST的主要優勢其實在於它是一種對於服務器的更加有效的抽象方式。

     性能分析:與基於二進制通信的RPC例如RMI對比,REST是基於文本傳輸的,從這點看應該說性能不如前者,但是REST強調通信語義對於中間組件的可見性,這樣可以改善性能和可伸縮性。例如瀏覽器就是一種中間件。瀏覽器可以根據通信的語義來確定數據有沒有發生改變,從而進行有效的緩存。RMI傳輸數據再有效,它的數據也無法做有效的緩存。因此RMI的性能未必比REST好,況且不能緩存會帶來嚴重的可伸縮性問題。




本文是“深入探索REST”專欄系列深度內容中的第二篇,它將帶您領略REST架構的起源、與Web的關係、REST架構的本質及特性,以及REST架構與其他架構風格之間的比較。

引子

在移動互聯網、雲計算迅猛發展的今天,作爲一名Web開發者,如果您還沒聽說過“REST”這個buzzword,顯然已經落伍了。誇張點說,甚至“出了門都不好意思跟別人打招呼”。儘管如此,對於REST這個泊來品的理解,大多數人(包括一些資深的架構師)仍然停留在“盲人摸象”的階段。常常聽到各種各樣關於REST的說法,例如:有人說:“我們這套新的API決定不用Web Service(SOAP+WSDL),而是直接使用HTTP+JSON,也就是用RESTful的方式來開發。” 不用SOAP,甚至也不用XML,就自動變成了RESTful了。還有人認爲:REST與傳統的Web Service其實沒有本質區別,只是對於URI的構造方式提出了更多要求,而這些要求Web Service完全都可以實現。潛臺詞是:既生瑜,何生亮。Web Service已經足夠好了,幹嘛還要再折騰什麼REST。這些對於REST的不同說法,果真如此嗎?REST究竟是什麼?是一種新的技術、一種新的架構、還是一種新的規範?

對於這些問題筆者先不解答,爲了深入理解REST是什麼,我們需要回顧一下Web發展的最初年代,從源頭上講講REST是怎麼得來的。


Web(萬維網World Wide Web的簡稱)是個包羅萬象的萬花筒,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對於Web究竟是什麼會得出大不相同的觀點。作爲Web開發者,我們需要從技術上來理解Web。從技術架構層面上看,Web的技術架構包括了四個基石:

  • URI
  • HTTP
  • HyperText(除了HTML外,也可以是帶有超鏈接的XML或JSON)
  • MIME

這四個基石相互支撐,促使Web這座宏偉的大廈以幾何級數的速度發展了起來。在這四個基石之上,Web開發技術的發展可以粗略劃分成以下幾個階段:

  1. 靜態內容階段:在這個最初的階段,使用Web的主要是一些研究機構。Web由大量的靜態HTML文檔組成,其中大多是一些學術論文。Web服務器可以被看作是支持超文本的共享文件服務器。
  2. CGI程序階段:在這個階段,Web服務器增加了一些編程API。通過這些API編寫的應用程序,可以向客戶端提供一些動態變化的內容。Web服務器與應用程序之間的通信,通過CGI(Common Gateway Interface)協議完成,應用程序被稱作CGI程序。
  3. 腳本語言階段:在這個階段,服務器端出現了ASP、PHP、JSP、ColdFusion等支持session的腳本語言技術,瀏覽器端出現了Java Applet、JavaScript等技術。使用這些技術,可以提供更加豐富的動態內容。
  4. 瘦客戶端應用階段:在這個階段,在服務器端出現了獨立於Web服務器的應用服務器。同時出現了Web MVC開發模式,各種Web MVC開發框架逐漸流行,並且佔據了統治地位。基於這些框架開發的Web應用,通常都是瘦客戶端應用,因爲它們是在服務器端生成全部的動態內容。
  5. RIA應用階段:在這個階段,出現了多種RIA(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技術,大幅改善了Web應用的用戶體驗。應用最爲廣泛的RIA技術是DHTML+Ajax。Ajax技術支持在不刷新頁面的情況下動態更新頁面中的局部內容。同時誕生了大量的Web前端DHTML開發庫,例如Prototype、Dojo、ExtJS、jQuery/jQuery UI等等,很多開發庫都支持單頁面應用(Single Page Application)的開發。其他的RIA技術還有Adobe公司的Flex、微軟公司的Silverlight、Sun公司的JavaFX(現在爲Oracle公司所有)等等。
  6. 移動Web應用階段:在這個階段,出現了大量面向移動設備的Web應用開發技術。除了Android、iOS、Windows Phone等操作系統平臺原生的開發技術之外,基於HTML5的開發技術也變得非常流行。

從上述Web開發技術的發展過程看,Web從最初其設計者所構思的主要支持靜態文檔的階段,逐漸變得越來越動態化。Web應用的交互模式,變得越來越複雜:從靜態文檔發展到以內容爲主的門戶網站、電子商務網站、搜索引擎、社交網站,再到以娛樂爲主的大型多人在線遊戲、手機遊戲。

在互聯網行業,實踐總是走在理論的前面。Web發展到了1995年,在CGI、ASP等技術出現之後,沿用了多年、主要面向靜態文檔的HTTP/1.0協議已經無法滿足Web應用的開發需求,因此需要設計新版本的HTTP協議。在HTTP/1.0協議專家組之中,有一位年輕人脫穎而出,顯示出了不凡的洞察力,後來他成爲了HTTP/1.1協議專家組的負責人。這位年輕人就是Apache HTTP服務器的核心開發者Roy Fielding,他還是Apache軟件基金會的合作創始人。

Roy Fielding和他的同事們在HTTP/1.1協議的設計工作中,對於Web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在技術架構方面的因素做了一番深入的總結。Fielding將這些總結納入到了一套理論框架之中,然後使用這套理論框架中的指導原則,來指導HTTP/1.1協議的設計方向。HTTP/1.1協議的第一個草稿是在1996年1月發佈的,經過了三年多時間的修訂,於1999年6月成爲了IETF的正式規範(包括了RFC 2616以及用於對客戶端做身份認證的RFC 2617)。HTTP/1.1協議設計的極爲成功,以至於發佈之後整整10年時間裏,都沒有多少人認爲有修訂的必要。用來指導HTTP/1.1協議設計的這套理論框架,最初是以備忘錄的形式在專家組成員之間交流,除了IETF/W3C的專家圈子,並沒有在外界廣泛流傳。Fielding在完成HTTP/1.1協議的設計工作之後,回到了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繼續攻讀自己的博士學位。第二年(2000年)在他的博士學位論文Architectural Styles and the Design of Network-based Software Architectures中,Fielding更爲系統、嚴謹地闡述了這套理論框架,並且使用這套理論框架推導出了一種新的架構風格,並且爲這種架構風格取了一個令人輕鬆愉快的名字“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表述性狀態轉移)的縮寫。

在筆者看來,Fielding這篇博士論文在Web發展史上的價值,不亞於Web之父Tim Berners-Lee關於超文本的那篇經典論文。然而遺憾的是,這篇博士論文在誕生之後的將近5年時間裏,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例如Web Service相關規範SOAP/WSDL的設計者們,顯然不大理解REST是什麼,HTTP/1.1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協議、爲何要設計成這個樣子。

這種情況在2005年之後有了很大的改善,隨着Ajax、Ruby on Rails等新的Web開發技術的興起,在Web開發技術社區掀起了一場重歸Web架構設計本源的運動,REST架構風格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在2007年1月,支持REST開發的Ruby on Rails 1.2版正式發佈,並且將支持REST開發作爲Rails未來發展中的優先內容。Ruby on Rails的創始人DHH做了一個名爲“World of Resources”的精彩演講,DHH在Web開發技術社區中的強大影響力,使得REST一下子處在Web開發技術舞臺的聚光燈之下。

今天,各種流行的Web開發框架,幾乎沒有不支持REST開發的了。大多數Web開發者都是通過閱讀某種REST開發框架的文檔,以及通過一些例子代碼來學習REST開發的。然而,通過例子代碼來學習REST有非常大的侷限性。因爲REST並不是一種具體的技術,也不是一種具體的規範,REST其實是一種內涵非常豐富的架構風格。通過例子代碼來學習REST,除了學習到一種有趣的Web開發技術之外,並不能全面深入的理解REST究竟是什麼。甚至還會誤以爲這些簡單的例子代碼就是REST本身,REST不過是一種簡單的Web開發技術而已。就像盲人摸象一樣,有的人摸到了象鼻子、有的人摸到了象耳朵、有的人摸到了象腿、有的人摸到了象尾巴。他們都堅信自己感覺到的大象,纔是最真實的大象,而其他人的感覺都是錯誤的。

對於不理解REST的Web開發者,人們習慣於展示一些例子代碼來讓他們理解REST,筆者不贊同上述做法。如果Web開發者想要深入理解REST是什麼,就很難避開Fielding的這篇博士論文。筆者在本文中對於REST是什麼的介紹,也是基於Fielding的博士論文的。儘管如此,筆者強烈建議本文的讀者親自去通讀一下Fielding的博士論文,就像想要了解孔子的思想應該直接去讀《論語》等著作,而不是首先去讀其他人的轉述一樣。筆者在本文中也僅僅是努力不做一個把經書唸錯了的歪嘴和尚而已。那麼,下面我們言歸正傳。

在Fielding的這篇名爲Architectural Styles and the Design of Network-based Software Architectures的博士論文(中文版名爲《架構風格與基於網絡的軟件架構設計》)中,提出了一整套基於網絡的軟件(即所謂的“分佈式應用”)的設計方法,值得所有分佈式應用的開發者仔細閱讀、深入體會。

在論文的前三章中,Fielding在批判性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一整套研究和評價軟件架構的方法論。這套方法論的核心是“架構風格”這個概念。架構風格是一種研究和評價軟件架構設計的方法,它是比架構更加抽象的概念。一種架構風格是由一組相互協作的架構約束來定義的。架構約束是指軟件的運行環境施加在架構設計之上的約束。

在論文的第四章中,Fielding研究了Web這樣一個分佈式系統對於軟件架構設計提出了哪些需求。在第五章中,Fielding將第四章Web提出的需求具體化爲一些架構約束,通過逐步添加各種架構約束,推導出來了REST這種新的架構風格。

REST架構風格的推導過程如下圖所示:

圖1:REST所繼承的架構風格約束(原圖可在這裏下載

在圖1中,每一個橢圓形裏面的縮寫詞代表了一種架構風格,而每一個箭頭邊的單詞代表了一種架構約束。

REST架構風格最重要的架構約束有6個:

  • 客戶-服務器(Client-Server)

通信只能由客戶端單方面發起,表現爲請求-響應的形式。

  • 無狀態(Stateless)

通信的會話狀態(Session State)應該全部由客戶端負責維護。

  • 緩存(Cache)

響應內容可以在通信鏈的某處被緩存,以改善網絡效率。

  • 統一接口(Uniform Interface)

通信鏈的組件之間通過統一的接口相互通信,以提高交互的可見性。

  • 分層系統(Layered System)

通過限制組件的行爲(即,每個組件只能“看到”與其交互的緊鄰層),將架構分解爲若干等級的層。

  • 按需代碼(Code-On-Demand,可選)

支持通過下載並執行一些代碼(例如Java Applet、Flash或JavaScript),對客戶端的功能進行擴展。

在論文中推導出的REST架構風格如下圖所示:

圖2:REST架構風格(原圖可在這裏下載

 

而HTTP/1.1協議作爲一種REST架構風格的架構實例,其架構如下圖所示:

圖3:一個基於REST的架構的過程視圖(原圖可在這裏下載

用戶代理處在三個並行交互(a、b和c)的中間。用戶代理的客戶端連接器緩存無法滿足請求,因此它根據每個資源標識符的屬性和客戶端連接器的配置,將每個請求路由到資源的來源。請求(a)被髮送到一個本地代理,代理隨後訪問一個通過DNS查找發現的緩存網關,該網關將這個請求轉發到一個能夠滿足該請求的來源服務器,服務器的內部資源由一個封裝過的對象請求代理(object request broker)架構來定義。請求(b)直接發送到一個來源服務器,它能夠通過自己的緩存來滿足這個請求。請求(c)被髮送到一個代理,它能夠直接訪問WAIS(一種與Web架構分離的信息服務),並將WAIS的響應翻譯爲一種通用的連接器接口能夠識別的格式。每一個組件只知道與它們自己的客戶端或服務器連接器的交互;整個過程拓撲是我們的視圖的產物。

通過比較圖2和圖3,讀者不難發現這兩張圖中的架構是高度一致的。對於HTTP/1.1協議爲何要設計成這個樣子,讀者想必已經有所領悟。

在論文的第六章中,Fielding對於到2000年爲止在Web基礎架構協議的設計和開發方面的一些經驗教訓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其中,“HTTP不是RPC”、“HTTP不是一種傳輸協議”兩部分值得讀者反覆閱讀。時至13年之後的今日,對於HTTP協議的誤解仍然廣泛存在。

以上簡要介紹了Fielding博士論文中的內容。爲了幫助讀者仔細閱讀Fielding的博士論文,筆者整理了一套Fielding博士論文的導讀,將在本專欄後續文章中載出。

REST詳解

REST究竟是什麼?因爲REST的內涵非常豐富,所以很難用一兩句話解釋清楚這個問題。

首先,REST是Web自身的架構風格。REST也是Web之所以取得成功的技術架構方面因素的總結。REST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分佈式應用架構風格(成功案例:Web,還不夠嗎?)。它是爲 運行在互聯網環境 的 分佈式 超媒體系統量身定製的。互聯網環境與企業內網環境有非常大的差別,最主要的差別是兩個方面:

  • 可伸縮性需求無法控制:併發訪問量可能會暴漲,也可能會暴跌。

  • 安全性需求無法控制:無法控制客戶端發來的請求的格式,很可能會是惡意的請求。

而所謂的“超媒體系統”,即,使用了超文本的系統。可以把“超媒體”理解爲超文本+媒體內容。

REST是HTTP/1.1協議等Web規範的設計指導原則,HTTP/1.1協議正是爲實現REST風格的架構而設計的。新的Web規範,其設計必須符合REST的要求,否則整個Web的體系架構會因爲引入嚴重矛盾而崩潰。這句話不是危言聳聽,做個類比,假如蘇州市政府同意在市區著名園林的附近大型土木,建造大量具有後現代風格的摩天大樓,那麼不久之後世界聞名的蘇州園林美景將不復存在。

上述這些關於“REST是什麼”的描述,可以總結爲一句話:REST是所有Web應用都應該遵守的架構設計指導原則。當然,REST並不是法律,違反了REST的指導原則,仍然能夠實現應用的功能。但是違反了REST的指導原則,會付出很多代價,特別是對於大流量的網站而言。

要深入理解REST,需要理解REST的五個關鍵詞:

  1. 資源(Resource)
  2. 資源的表述(Representation)
  3. 狀態轉移(State Transfer)
  4. 統一接口(Uniform Interface)
  5. 超文本驅動(Hypertext Driven)

什麼是資源?

資源是一種看待服務器的方式,即,將服務器看作是由很多離散的資源組成。每個資源是服務器上一個可命名的抽象概念。因爲資源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所以它不僅僅能代表服務器文件系統中的一個文件、數據庫中的一張表等等具體的東西,可以將資源設計的要多抽象有多抽象,只要想象力允許而且客戶端應用開發者能夠理解。與面向對象設計類似,資源是以名詞爲核心來組織的,首先關注的是名詞。一個資源可以由一個或多個URI來標識。URI既是資源的名稱,也是資源在Web上的地址。對某個資源感興趣的客戶端應用,可以通過資源的URI與其進行交互。

什麼是資源的表述?

資源的表述是一段對於資源在某個特定時刻的狀態的描述。可以在客戶端-服務器端之間轉移(交換)。資源的表述可以有多種格式,例如HTML/XML/JSON/純文本/圖片/視頻/音頻等等。資源的表述格式可以通過協商機制來確定。請求-響應方向的表述通常使用不同的格式。

什麼是狀態轉移?

狀態轉移(state transfer)與狀態機中的狀態遷移(state transition)的含義是不同的。狀態轉移說的是:在客戶端和服務器端之間轉移(transfer)代表資源狀態的表述。通過轉移和操作資源的表述,來間接實現操作資源的目的。

什麼是統一接口?

REST要求,必須通過統一的接口來對資源執行各種操作。對於每個資源只能執行一組有限的操作。以HTTP/1.1協議爲例,HTTP/1.1協議定義了一個操作資源的統一接口,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 7個HTTP方法:GET/POST/PUT/DELETE/PATCH/HEAD/OPTIONS

  • HTTP頭信息(可自定義)

  • HTTP響應狀態代碼(可自定義)

  • 一套標準的內容協商機制

  • 一套標準的緩存機制

  • 一套標準的客戶端身份認證機制

REST還要求,對於資源執行的操作,其操作語義必須由HTTP消息體之前的部分完全表達,不能將操作語義封裝在HTTP消息體內部。這樣做是爲了提高交互的可見性,以便於通信鏈的中間組件實現緩存、安全審計等等功能。

什麼是超文本驅動?

“超文本驅動”又名“將超媒體作爲應用狀態的引擎”(Hypermedia As The Engine Of Application State,來自Fielding博士論文中的一句話,縮寫爲HATEOAS)。將Web應用看作是一個由很多狀態(應用狀態)組成的有限狀態機。資源之間通過超鏈接相互關聯,超鏈接既代表資源之間的關係,也代表可執行的狀態遷移。在超媒體之中不僅僅包含數據,還包含了狀態遷移的語義。以超媒體作爲引擎,驅動Web應用的狀態遷移。通過超媒體暴露出服務器所提供的資源,服務器提供了哪些資源是在運行時通過解析超媒體發現的,而不是事先定義的。從面向服務的角度看,超媒體定義了服務器所提供服務的協議。客戶端應該依賴的是超媒體的狀態遷移語義,而不應該對於是否存在某個URI或URI的某種特殊構造方式作出假設。一切都有可能變化,只有超媒體的狀態遷移語義能夠長期保持穩定。

一旦讀者理解了上述REST的五個關鍵詞,就很容易理解REST風格的架構所具有的6個的主要特徵:

  • 面向資源(Resource Oriented)

  • 可尋址(Addressability)

  • 連通性(Connectedness)

  • 無狀態(Statelessness)

  • 統一接口(Uniform Interface)

  • 超文本驅動(Hypertext Driven)

這6個特徵是REST架構設計優秀程度的判斷標準。其中,面向資源是REST最明顯的特徵,即,REST架構設計是以資源抽象爲核心展開的。可尋址說的是:每一個資源在Web之上都有自己的地址。連通性說的是:應該儘量避免設計孤立的資源,除了設計資源本身,還需要設計資源之間的關聯關係,並且通過超鏈接將資源關聯起來。無狀態、統一接口是REST的兩種架構約束,超文本驅動是REST的一個關鍵詞,在前面都已經解釋過,就不再贅述了。

從架構風格的抽象高度來看,常見的分佈式應用架構風格有三種:

  • 分佈式對象(Distributed Objects,簡稱DO)

架構實例有CORBA/RMI/EJB/DCOM/.NET Remoting等等

  • 遠程過程調用(Remote Procedure Call,簡稱RPC)

架構實例有SOAP/XML-RPC/Hessian/Flash AMF/DWR等等

  • 表述性狀態轉移(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簡稱REST)

架構實例有HTTP/WebDAV

DO和RPC這兩種架構風格在企業應用中非常普遍,而REST則是Web應用的架構風格,它們之間有非常大的差別。

REST與DO的差別在於:

  • REST支持抽象(即建模)的工具是資源,DO支持抽象的工具是對象。在不同的編程語言中,對象的定義有很大差別,所以DO風格的架構通常都是與某種編程語言綁定的。跨語言交互即使能實現,實現起來也會非常複雜。而REST中的資源,則完全中立於開發平臺和編程語言,可以使用任何編程語言來實現。

  • DO中沒有統一接口的概念。不同的API,接口設計風格可以完全不同。DO也不支持操作語義對於中間組件的可見性。

  • DO中沒有使用超文本,響應的內容中只包含對象本身。REST使用了超文本,可以實現更大粒度的交互,交互的效率比DO更高。

  • REST支持數據流和管道,DO不支持數據流和管道。

  • DO風格通常會帶來客戶端與服務器端的緊耦合。在三種架構風格之中,DO風格的耦合度是最大的,而REST的風格耦合度是最小的。REST鬆耦合的源泉來自於統一接口+超文本驅動。

REST與RPC的差別在於:

  • REST支持抽象的工具是資源,RPC支持抽象的工具是過程。REST風格的架構建模是以名詞爲核心的,RPC風格的架構建模是以動詞爲核心的。簡單類比一下,REST是面向對象編程,RPC則是面向過程編程。

  • RPC中沒有統一接口的概念。不同的API,接口設計風格可以完全不同。RPC也不支持操作語義對於中間組件的可見性。

  • RPC中沒有使用超文本,響應的內容中只包含消息本身。REST使用了超文本,可以實現更大粒度的交互,交互的效率比RPC更高。

  • REST支持數據流和管道,RPC不支持數據流和管道。

  • 因爲使用了平臺中立的消息,RPC風格的耦合度比DO風格要小一些,但是RPC風格也常常會帶來客戶端與服務器端的緊耦合。支持統一接口+超文本驅動的REST風格,可以達到最小的耦合度。

比較了三種架構風格之間的差別之後,從面向實用的角度來看,REST架構風格可以爲Web開發者帶來三方面的利益:

  • 簡單性

採用REST架構風格,對於開發、測試、運維人員來說,都會更簡單。可以充分利用大量HTTP服務器端和客戶端開發庫、Web功能測試/性能測試工具、HTTP緩存、HTTP代理服務器、防火牆。這些開發庫和基礎設施早已成爲了日常用品,不需要什麼火箭科技(例如神奇昂貴的應用服務器、中間件)就能解決大多數可伸縮性方面的問題。

  • 可伸縮性

充分利用好通信鏈各個位置的HTTP緩存組件,可以帶來更好的可伸縮性。其實很多時候,在Web前端做性能優化,產生的效果不亞於僅僅在服務器端做性能優化,但是HTTP協議層面的緩存常常被一些資深的架構師完全忽略掉。

  • 鬆耦合

統一接口+超文本驅動,帶來了最大限度的鬆耦合。允許服務器端和客戶端程序在很大範圍內,相對獨立地進化。對於設計面向企業內網的API來說,鬆耦合並不是一個很重要的設計關注點。但是對於設計面向互聯網的API來說,鬆耦合變成了一個必選項,不僅在設計時應該關注,而且應該放在最優先位置。

有的讀者可能會問:“你說了這麼多,REST難道就沒有任何缺點了嗎?”當然不是,正如Fielding在博士論文中闡述的那樣,評價一種軟件架構的優劣,不能脫離開軟件的具體運行環境。永遠不存在適用於任何運行環境的、包治百病的銀彈式架構。筆者在前面強調過REST是一種爲運行在互聯網環境中的Web應用量身定製的架構風格。REST在互聯網這個運行環境之中已經佔據了統治地位,然而,在企業內網運行環境之中,REST還會面臨DO、RPC的巨大挑戰。特別是一些對實時性要求很高的應用,REST的表現不如DO和RPC。所以需要針對具體的運行環境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是,REST可以帶來的上述三方面的利益即使在開發企業應用時,仍然是非常有價值的。所以REST在企業應用開發,特別是在SOA架構的開發中,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大的重視。本專欄將有一篇文章專門介紹REST在企業級應用中與SOA的結合。

到了這裏,“REST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筆者就解答完了。本文開頭那些說法是否正確,筆者還是笑而不語,讀者此時應該已經有了自己的判斷。在接下來的REST系列文章中,我將會爲讀者澄清一些關於HTTP協議和REST的常見誤解。



發佈了4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6 · 訪問量 7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