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原理 膠片

 視頻攝像機通常有兩種不同的視頻採集格式:隔行掃描方式和逐行掃描方式。隔行掃描的攝像機掃描一幅圖像的時候,每隔一行掃描一行:奇數行的圖像被同時掃描,然後在某個時間間隔後掃描偶數行的圖像,然後是奇數行,然後是偶數行...只含有奇數行的圖像和只含有偶數行的圖像被稱爲場,相鄰的一奇一偶兩場構成一幀。類似的,對於隔行掃描的圖像,每幅圖像上所有的掃描線在一起也叫做一幀。如果隔行掃描圖像要和逐行掃描圖像保持同樣的幀率,採集的時候隔行掃描每秒採集的次數需要是逐行掃描的兩倍。如果觀察隔行掃描視頻的靜止圖像的話,很有容易發現一些由於兩場不同時採集造成的錯行失真,這時候就要用到去隔行(或者去交織,deinterlacing)的辦法來解決這種失真。通常,如果是攝製相同幀率相同大小圖像的話,逐行掃描的攝像機要比隔行掃描的攝像機貴得多。

(在世界電影工業中使用的35mm電影攝影機的主要生產廠家有美國的潘納維申(Panavision)公司,德國的阿萊(ARRI)集團和法國的阿通(AATON)公司。這三家公司中,阿通公司的35mm攝影機35III型多用於紀錄片拍攝,如前兩天在北京上映的法國影片《遷徙的鳥》就是用其拍攝的。美國影片大多使用潘納維申攝影機,其系列中最新,最高級的型號爲千禧型。潘納維申攝影機使用其公司自己設計組裝的潘納鏡頭,其質量極爲出色。特別是變型寬銀幕鏡頭,質量極佳。德國阿萊集團現今生產的攝影機中,最新最先進的型號是ARRICAM ST型。阿萊集團自己不生產鏡頭,但與蔡司公司合作生產PL卡口的UP系列鏡頭,成像質量極爲出色。另外蔡司公司還生產一套可用於阿萊攝影機的最大光圈爲F1.2(T1.3)的高速鏡頭。除此以外英國的柯克公司生產一套可與UP系列鏡頭相媲美的S4i系列鏡頭。而拍電影使用的膠片則大多都是美國柯達伊斯曼公司的電影膠片,感光度從ISO50-800的都有。35mm電影使用的膠片規格和照相用135膠片是一樣的。確切的說是當年,萊卡相機的發明者奧斯卡·巴納克就是直接借用的35mm電影膠片。但是現在的35mm電影膠片雖然從規格和基本結構上和照相用135底片是一樣的外,在處理工藝和具體的性能指標上已經有很大的不同了。
  攝影機常規每秒是24格,也就是說快門速度是1/48秒,別的就和照相機的相同,可以通過光圈及膠片的感光度來調節暴光組合,光強就縮小光圈或選用低感的膠片,或加灰片擋光及調節快門葉子板的開口角度,光弱則反之。燈光是電影攝影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一是技術指標上的,首先必須得達到基本的暴光量(目前最大的單隻電影燈具功率可達到2萬4千瓦,簡稱24K);其次也就是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燈光的造型功能,攝影師在燈光師的配合下用燈具模仿和製造出各種光效,用光也是攝影師風格和功力的最直接表現。
  由IMAX公司發明並不斷加以完善的IMAX電影系統仍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影像系統,該系統集電影技術之大成,擁有最大的銀幕、最清晰的圖像、最高的精密度、功率最強的放映設備以及最高級的六聲道多喇叭音響系統。IMAX的矩形銀幕可高達七八層樓,球形銀幕的直徑可長達三十米,讓逼真的圖像呼之欲出,巨大的震撼力驚天動地。觀看影片的觀衆們尤如身臨其境,與電影場景渾然一體,能夠獲得與其他各類電影截然不同的,全身心的感受。
  IMAX格式
傳統的電影膠片是35MM格式的,而IMAX每幀的面積是35MM的10倍,也就是IMAX電影可以多提供比傳統電影多 10倍的信息給觀衆,當影片放映時,另人驚豔的畫面和完美的聲音創造了一個幻想世界會使你有身在其中的感受而不僅僅是在觀看電影
英國電影協會IMAX倫敦電影院使用世界上最大的電影膠片格式,面積分別是是16MM的20倍,35MM的10倍以及70MM的3倍
    IMAX 投影機
IMAX投影機是世界上最高級,精細的投影系統。電影攝製者在IMAX的初始發展階段,是通過多組照相機和投影完成身在其中的視覺感受的。那時沒有單一的照相機或投影設備能提供要求的尺寸和畫面精細程度,所以他們一直在尋找和創造新的獨立沒有相互複雜連接的系統。他們發明了15PERF/70MM,70MM高寬是15個穿孔。
電影通過投影機以每秒24FRAME放映,而放映一分鐘膠片的長度是334英尺,一部電影的IMAX電影膠片長度通常能夠達到2英里,而傳統的35MM電影放映一分鐘膠片的長度只有90英尺
35MM電影是垂直的通過投影機的,而IMAX是水平工作的.IMAX電影的放映是連續的WAVE,而不象傳統的投影機使用間斷的傳輸系統。
IMAX投影設備通過真空裝置將要投影的畫面吸在光學玻璃上,確保膠片的平整,已達到最佳的放映效果。IMAX的投影燈使用的是15000瓦的弧型XE燈,採用水冷製冷。
  關於攝影機——潘納和阿萊都已經推出更新型的攝影機了!愛克發的確如你所說已經退出了電影底片的市場只生產電影拷貝片了。但是富士還是有電影底片在生產的,只是在中國的市場上幾乎全被柯達壟斷了,很少能看到用富士膠片拍攝的國產片。(電影《英雄》部分使用了富士的F-250T 8522)另外,柯達的電影底片也進行了更新型號有所變化了!
  攝影機有幾種片門可選,接近正方形構圖的是1:1.66(近似於攝象機和電視畫面的4:3畫幅);上下留黑的寬銀幕電影又分兩種:最常見的是1:1.85(近似於攝象機和電視畫面的16:9畫幅);遮幅寬銀幕是1:2.35(好萊鎢大片常用這種畫幅)。現在的電視機都可以在4:3和16:9之間切換,所以“有時是上下留黑,有時卻可以放滿屏,但是兩邊的圖像卻沒有少。”用1:1.66片門拍攝,在電視上是滿屏效果,如果用16:9畫幅播放則人物景物的比例被壓縮了;用1:1.85片門拍攝,在電視上是上下留黑的效果,如果用4:3畫幅播放(滿屏)則人物景物的比例被拉長了 )

標準的電影膠片通常是幀率爲每秒24幀的16毫米膠片(攝影機小便宜,入門攝像師新銳導演首選)和35毫米膠片。在美國使用NTSC制式,數字視頻攝像機的幀率是每秒29.97(更準確的數字是30/1.001)幀;在歐洲使用PAL制式,數字視頻攝像機的幀率是每秒25幀。由於大部分攝像機採用的是隔行掃描的方式,所以這裏所說的每秒多少幀並不是準確的說法。比每秒29.97幀更好的說法是每秒60 (59.94)場,所以每兩場之間的時間間隔大概是1/60秒。

  如果數字視頻一直保持在同樣的格式下(不經過再壓縮--有些時候爲了視頻編輯、發佈經常會這麼做,也包括一些使用無損壓縮的視頻編解碼器的狀況),數字視頻會是一種無損的格式。這是相對於模擬視頻而言的--對模擬視頻的複製,傳輸甚至播放都會導致質量損失;而數字視頻,即使你複製10000次,它的質量也和原本一模一樣。所以越來越多的模擬視頻被轉化爲數字視頻來存儲。但是在進行這種轉換的時候,由於某些視頻採集卡的速度或者計算機的速度不夠快,有可能造成採集時候的丟幀狀況。這時候通常視頻在主觀質量上看不出什麼區別,但是伴隨的音頻有時候會出現咔咔聲,以致被用戶注意到,尤其是對音樂進行處理的時候。所以在進行這種轉換的時候,一定要選用足夠快的設備。

  數字視頻的編輯通常是通過非線性編輯(NLE fornon-linear editing)系統進行的。這種系統是專爲視頻和音頻的編輯而設計的,通常它可以倒入模擬或者數字視頻/音頻源,但是除了編輯之外通常它不能做任何事情。幾乎你看到的所有的電視節目、某些電影、廣告都是用非線性編輯系統製作的。

  現在,在個人計算機上也可以進行數字視頻的編輯,通常需要一定的硬件(比如IEEE 1394接口卡、足夠快的CPU、足夠大的硬盤)和一定的軟件(比如Avid、Adobe Premiere、Final Cut Pro、iMovie、MGI Videowave、Video Toaster、繪聲繪影等等)。越來越多的人利用計算機自己製作自己的小電影。

  比起35毫米膠片,數字視頻的成本要低得多,尤其是在編輯的時候。比如你想從35mm膠片中剪出一段場景的話,需要攝影師和導演十分認真地進行--因爲一旦出錯這段場景也許就報廢了。可重用性是數字視頻的一大優點。數字視頻的低成本也使得個人影片的拍攝成爲可能。例如,當使用35mm膠片來拍一段影片通常需要上萬美元,如果使用數字視頻的話,也許只要上百美元,即使視頻中沒有任何可充用的部分。使用數字視頻工作也比使用膠片要快的多,因爲數字視頻在拍攝之後可以立刻觀看而不需要衝洗的過程。因爲這些原因,越來越多的影片開始採用數字影片進行拍攝和處理,如星球大戰。

  數字視頻不僅僅用於電影製作。2000年以來,在大多數發達國家,數字電視,包括高清晰度電視逐漸普及起來。在窄帶應用方面,應用於移動電話的視頻通信,和商用的視頻電話、視頻會議都有了成熟的產品。在因特網上的流式視頻和點對點視頻傳輸也都是新近的熱點。

  有很多不同的數字視頻編碼方法和文件容器格式,支持不同大小、質量、分辨率、色度精度和編碼功能的圖像編碼

  到2005年爲止,最高分辨率的數字視頻演示是33M 像素分辨率,即7680 x 4320, 幀率爲每秒60幀--被稱爲UHDV,儘管僅僅是在特殊的實驗室環境下進行的,參見[1]。在 1024 x 1024分辨率下的最高的幀率達到了每秒1百萬幀(當然是在很短的時間內),這是在工業用高速攝像機達到的。

編輯本段數碼攝像機

簡介

  數碼攝像機與傳統錄像帶攝像機最大的一個區別就是它擁有一個可以及時瀏覽圖片的

  

高清家用入門dv

屏幕,稱之爲數碼攝像機的顯示屏,一般爲液晶結構(LCD,全稱爲Liquid Crystal Display)。目前數碼攝像機液晶顯示屏的大小在2.5英寸或3.0英寸。

  常用的數碼攝像機LCD都是TFT型的,到底什麼是TFT呢?首先它包括有偏光板、玻璃基板、薄模式晶體管、配向膜、液晶材料、導向板、色濾光板、螢光管等等。對於液晶顯示屏,背光源是來自熒光燈管射出的光,這些光源會先經過一個偏光板然後再經過液晶,這時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式進而改變穿透液晶的光線角度。在使用LCD的時候,我們發現在不同的角度,會看見不同的顏色和反差度。這是因爲大多數從屏幕射出的光是垂直方向的。假如從一個非常斜的角度觀看一個全白的畫面,我們可能會看到黑色或是色彩失真。

  數碼攝像機的LCD是非常昂貴而脆弱的,所以用戶在使用的時候一定要小心,而且平時需要做保養工作。

  和模擬攝像機相比,DV有如下突出的特點:

  清晰度高。我們知道,模擬攝像機記錄本提模擬信號,所以影像清晰度(也稱之爲解析度、解像度或分辨率)不高,如VHS攝像機的水平清晰主著240線、最好提Hi8機型也只有400線。而DV記錄的則是數字信號,其水平清晰度已經達到了500~540線,可以和專業攝像機相媲美。

  色彩更加純正。DV的色度和亮度信號帶寬差不多是模擬攝像機的6倍,而色度

  

DV

和亮度帶寬是決定影像質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而DV拍攝的影像的色彩就更加純正和絢麗,也達到了專業攝像機的水平。

  無損複製。DV磁帶上記錄的信號可以無數次地轉錄,影像質量絲毫也不會下降,這一點也是模擬攝像機所望塵莫及的。

  體積小重量輕。和模擬攝像機相比,DV機的體積大爲減小,一般只有123mm×87mm×66mm左右,重量則大爲減輕,一般只有500克左右,極大地方便了用戶體積只有74.7mm×61.9mm×26.9mm,重量才90克,比大多數手機還要輕些。

  在攝像時,使用者通過DV的液晶顯示屏觀看要拍攝的活動影像,拍攝後可以馬上看到拍好的活動影像。通過DV能夠把拍攝到的活動影像轉換爲數字信號,連同麥克風記錄的聲音信號一起存放在DV帶中。

  DV可以與計算機連接,以讀取DV帶中的內容,繼而對這些內容進行後期處理,如編輯等,還可以刻成VCD或DVD保存起來。

  DV還可以與電視機連接,不僅能在電視機上讀取DV帶中的內容,還能錄製電視節目。

  像素是DV最重要的技術指標。像素越高,圖像分辨率也越高。DV的鏡頭有CCD和COMS之分。

發展歷程

  從第一臺數碼攝像機誕生到2008年,已經有13個年頭了,在這13年中,數碼攝像機發生了巨大變化,存儲介質從DV到DVD到再硬盤,總像素從80萬到400萬,影像質量從標清DV(720×576)到高清HDV(1440×1080),都在這13年中發生。

  1995年 第一臺DV攝像機誕生

  19957月,索尼發佈第一臺DV攝像機DCR-VX1000,DCR-VX1000一經推出,即被世界各地電視新聞記者、製片人廣泛採用,這款產品使用Mini-DV格式的磁帶,採用3CCD傳感器(3片1/3英寸、41萬像素CCD),10倍光學變焦,光學防抖系統,發佈時的售價高達4000美元。DCR-VX1000是影像史上一次重大變革,從此,民用數碼攝像機開始步入數字時代。

  2000年 第一臺DVD攝像機誕生

  20008月,日立公司推出第一臺DVD攝像機DZ-MV100。當時這款產品只能用DVD-RAM記錄,日立第一次把DVD作爲儲存介質帶入到數碼攝像機中來,使用8cm的DVD-RAM刻錄盤作爲存儲介質,擺脫了DV磁帶的種種不便,是繼DV攝像機之後的一次重大革新,不過當時並沒有多少人注意這款產品,DZ-MV100僅在日本本土銷售,國內市場難覓蹤影,DVD攝像機廣泛被人認知要從3年後索尼大力推廣開始。

  2004年 第一臺微硬盤攝像機誕生

  20049月,JVC推出第一批1英寸微型硬盤攝像機MC200和MC100,硬盤開始進入消費類數碼攝像機領域,兩款硬盤攝像的容量爲4GB,拍攝的視頻影像採用MPEG-2壓縮,用戶可以靈活更改壓縮率來延長拍攝時間,硬盤介質的採用使數碼攝像機和電腦交流信息變得異常方便,MC200和MC100以及以後的幾款1英寸微硬盤攝像機都可以靈活更換微硬盤。到2005年6月,JVC發佈了採用1.8英寸大容量硬盤攝像機Everio G系列,最大的容量達到了30GB,而且很好地控制了體積,價格保持在同類DV攝像機的水平上。

  2004年 第一臺HDV 1080i高清攝像機誕生

  2003年9月,索尼、佳能、夏普和JVC四巨頭聯合制定高清攝像標準HDV,2004年9月,索尼發佈了第一臺HDV 1080i高清晰攝像機HDR-FX1E,HDV的記錄分辨率達到了1440×1080,水平掃描線比DVD增加了一倍,清晰度得到革命性提升,HDR-FX1E包括以後推出的HDV攝像機都沿用原來的DV磁帶,而且仍然支持DV格式拍攝,向下兼容,在HDV攝像機推廣初期內起了良好的過渡作用。

工作原理

  數碼攝像機進行工作的基本原理簡單的說就是光--數字信號的轉變與傳輸。即通過感光元件將光信號轉變成電流,再將模擬電信號轉變成數字信號,由專門的芯片進行處理和過濾後得到的信息還原出來就是我們看到的動態畫面了。

  數碼攝像機的感光元件能把光線轉變成電荷,通過模數轉換器芯片轉換成數字信號,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廣泛使用的CCD(電荷藕合)元件;另一種是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導體)器件。

DV的存儲

  現今隨着高清晰度視頻DV的不斷涌現,DV的存儲介質容量也成了一個最爲大家所關心的話題所以乎一夜間市面上突然冒出很多的DV,這些DV之間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採用的存儲介質不同,雖然容量有大小之分,但是優缺點也有相互存在,那麼下面就讓筆者給大家來簡單分析下。

  

採用硬盤作爲存儲介質的JVC攝像機

現在市場上面的DV按照存儲介質大約可以分爲硬盤類、光盤類、DV帶類、存儲卡類這四大類。首先來談談硬盤DV。市場上面的硬盤DV以JVC品牌DV爲主,主流容量爲20-60GB,硬盤DV的優勢就在於存儲空間大,可以很方便的將錄製的節目存儲到電腦中或者直接利用配套的DVD刻錄設備將碟片刻出,但是此類機器也有他們的弱點,就是在實際使用的時候如果出現硬盤拍攝完之後無法更換其他介質繼續進行拍攝,同時硬盤DV由於使用了硬盤,所以機器不能出現跌落之類的情況,不然機器很可能直接報銷,硬盤裏面的數據也將全部報銷,所以購買這類機器在使用

  

採用DVD作爲存儲介質的松下攝像機

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光盤介質類產品是最金貴的一類產品,但也是最方便的一類機器。說他方便的原因是因爲光盤介質的DV採用了DVD光盤作爲存儲介質,當結束拍攝的時候,只需要將DVD直接取出就可以在任何一臺DVD播放器上進行播放。不過這樣雖然很方便,但是畫面的質量存在一定的壓縮,同時光存儲介質的壽命都比較短,所以大家在購買的時候要均衡一下。

  DV帶介質的產品筆者就不用多介紹了,優點就是價格便宜,隨處可以買到,而缺點就是磁帶保存的時間短,而且拍攝的視頻導出電腦時速度慢,非常不爽。不過適合初級玩家,此類機器發展已經成熟,主機的價格也

  

採用DV帶作爲儲存介質的松下攝像機

是所有產品線中最便宜的。 存儲卡介質的產品一般集中在使用價廉物美的SD卡上,隨着SD的容量不斷升級以及SDHC標準存儲卡的出現,SD卡的容量已經向N個GB級別方向發展,而且這個發展還有繼續蔓延的趨勢。相比其他存儲介質的卡而言,此類機器的體積最爲小巧,攜帶最爲方便,缺點就是比較費電,待機時間短,鏡頭性能一般。

存儲格式

  編碼方式

CCIR 601 在電視廣播中廣泛使用

MPEG-4是用於在線發佈的視頻資料

MPEG-2 使用在DVDSVCD

MPEG-1使用在VCD中;

H.261 使用在視頻電話和視頻會議中

H.263 使用在視頻電話和視頻會議中

H.264 也就是MPEG-4 第十部分,或者 AVC。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範圍。

  磁帶

  

  

DV

Betacam SX,Betacam IMX,Digital Betacam ;

  D1,D2,D3,D5,D9 (akaDigital-S) ;

  DV,MiniDV - 使用在現在大多數消費類攝像機中 ;

  DVCAM,DVCPRO - 使用在專業廣播設備中 ;

  Digital8 -。

按使用用途分類

  1、廣播級機型:

  這類機型主要應用於廣播電視領域,圖像質量高,性能全面,但價格較高,體積也比較大,它們的清晰度最高,信噪比最大,圖象質量最好。當然幾十萬元的價格也不是一般人能接受得了的。例如松下的DVCPRO 50M以上的機型等。

  2、專業級機型:

  這類機型一般應用在廣播電視以外的專業電視領域,如電化教育等,圖像質量低於廣播用攝像機,不過近幾年一些高檔專業攝像機在性能指標等很多方面已超過舊型號的的廣播級攝像機,價格一般在數萬致十幾萬元之間。

  相對於消費級機型來說,專業DV不僅外型更酷,更起眼,而且在配置上要高出不少,比如採用了有較好品質表現的鏡頭、CCD的尺寸比較大等,在成像質量和適應環境上更爲突出。對於追求影像質量的朋友們來說,影像質量提高給人帶來的驚喜,完全不是能用金錢來衡量的。代表機型例如索尼公司的DVCAM系列機型。

  3、消費級機型:

  這類機型主要是適合家用使用的攝像機,應用在圖像質量要求不高的非業務場合,比如家庭娛樂等,這類攝像機體積小重量輕,便於攜帶,操作簡單,價格便宜。在要求不高的場合可以用它製作個人家庭的的VCD、DVD,價格一般在數千元至萬元級。

  如果再把家用數碼攝像機細分類的話,大致可以分爲以下幾種:入門DV、中端消費級DV和高端準專業DV產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