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後天性學者症候羣:怎麼一悶棍砸出個天才?

近日媒體又在扎堆報道一個奇人的故事——美國中年男子詹森·帕吉特12年前遇襲,腦後捱了一悶棍,醒來後突然展現數學天才。
詹森·帕吉特
詹森·帕吉特

他不僅滿眼都是複雜的數學公式,甚至能用精美絕倫的幾何圖案將這些晦澀難懂的公式一一繪製出來,而且全部一氣呵成!起初他也不懂自己畫的是什麼,直到一位物理學家看到後協助他接受數學訓練,才讓他知道如何解釋自己畫出的複雜幾何圖形。此外,他還能以幾何圖案表現圓周率π。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帕吉特既無任何數學背景,又無相關的學位或文憑,對於數學而言,稱得上是個不折不扣的門外漢。被稱“數學界的梵高”。
這裏寫圖片描述
美國男子詹森·帕吉特頭部受傷後設計的作品。

爲了瞭解帕吉特的頭腦如何運作,芬蘭神經科學家與哲學家貝利特·布洛加德教授特意邀請帕吉特飛往芬蘭接受測試。腦部掃描結果顯示,帕吉特的腦傷強迫他的腦部“過度補償”一般人通常使用不到的區域。布洛加德解釋道,帕吉特頭部受傷後患有“後天性學者症候羣”,因此在特定領域特別聰明。帕吉特能夠有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所受的腦傷。

  其實,早在2012年就有關於帕吉特的報道,這次適逢他的回憶錄出版,又成爲媒體焦點。

  這種“一夜成天才”的傳奇故事無疑是很多人的夢想,這也讓一個學術名詞重回公衆視野:後天性學者症候羣。

  基於目前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尚無定論,專業資料也甚少,爲了滿足大家對新技能get√的渴求,蝌蚪君特地整理出一些關於學者症候羣的學術研究資料,以供參考。

  何爲後天性學者症候羣?

  根據最流傳最爲廣泛的定義,後天性學者症候羣指的是兒童或成年人在左腦受損後,突然間發展出的學者症候羣患者特殊才能。可以說,後天性學者症候羣是學者症候羣通過後天因素展現的一種方式。

  這就要從學者症候羣的故事說起。

解讀學者症候羣

  學者症候羣指個人存在嚴重的智力障礙、自閉症或其他心理疾病,卻擁有與其障礙全然相對的、不協調且驚人的某種能力。後天性學者症候羣患者一般頭部曾受創傷,之後出現超凡的數學、音樂或藝術才能。

  早在1789年,有關的科學文獻中就出現了對學者症候羣的描述。號稱“美國精神醫學之父”的Rush曾描述過一位具有快速計算能力的Fuller先生。當問他活了70年17天又12小時的人總共活了多少秒鐘,Fuller花了一分半鐘就得出了正確的答案:2210500800秒,他把17個閏年都考慮進去了。

  但是直到1887年,學者症候羣纔有了更爲確切的定義。以鑑定出唐氏綜合徵而知名的Down在倫敦主持Earlswood精神病院的30年間,描述了10位學者症候羣患者。目前已不再使用的“低能天才”一詞,就是Down最早在那時創造的。以當時的定義,智商在25以下的人被視爲智障。至於“天才(svant)一詞則是從法文savoir的轉化而來,意思是 “知道”。

  從Down至今已過去了一個多世紀。如今,根據科學文獻裏的100多個案記載,研究人員對於學者症候羣已有更多的瞭解。學者症候羣患者智商通常在40-70之間,但智商高達114的人身上也可能出現。男性出現這種現象的比例特別高,男女比例在4:1到6:1之間。這種現象可以是天生的,也可能是後天因爲生病(如腦炎)或腦傷而致。(蝌蚪君注:後一種即稱爲後天性學者症候羣)

來自左腦半球的答案

  儘管今天的專家們對 “學者”纔能有了定性的瞭解,但還沒有一種理論能夠圓滿解釋 “學者”行爲的機理和規律。最有力的解釋是,左腦的某種損傷導致了右腦的補償性生長。對這一觀點的支持證據早在幾十年前就有了。

  1975年的一項氣腦脊髓成像 (氣腦脊髓成像是一種複雜的早期成像技術,醫生將氣體注射到病人的脊髓中,然後用X射線掃描腦部,以觀測氣體的流向。該方法現已不再使用。)研究發現,17例自閉症患者中有15例存在左腦損傷。

  1980年,Brink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報告中對於左腦半球的損傷引發學者症候羣的可能性提供了更多可信的證據。Brink是美國加州克拉夫頓丘學院的一位心理學家,他描述了一位發育正常的9歲男孩,在一顆子彈破壞了他的左腦半球,造成聾啞及右半身麻痹之後,出現了不尋常的才能:會修理變速腳踏車,能夠設計出各種新奇的玩具。

  美國加州聖地亞哥自閉症研究院的Rimland也得出支持這種說法的證據。Rimland擁有全世界最大的自閉症患者數據庫,數據庫中存有超過34000名自閉症患者的資料。據他觀察,自閉症患者最常出現的“學者”才能與右腦半球的功能有關,而缺失最嚴重的能力則與左腦半球的功能有關。

  80年代末期,哈佛大學的Geschwind及Galaburda對左腦受損以及有較多男性“學者”的原因作出瞭解釋。這兩位神經科醫生在他們的著作 《大腦側化》中指出,大腦左半球的發育一般要比右半球發育的緩慢,因此在子宮內受影響的時間較長,其中有些影響可能是有害的。對男性胎兒來說,血液循環中的睾固酮會使神經細胞生長減緩,並造成腦部功能性缺損,其中左腦半球的受損機率較大,由此導致的結果是男性的右腦半球出現補償性生長,變得更大也更具優勢。這種男性多於女性的病症不僅會在學者症候羣患者中出現,同時也見於其他形式的中樞神經系統失常,如閱讀障礙、較晚開始說話、口吃、過動以及自閉等病症。

  近年來,出現了更多支持左腦半球假說的證據。

  1998年,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Miller對5位患有額顳葉失智 (FTD,一種早衰性失智疾病)的老年病人進行檢測後發現,患者在出現失智及病情逐漸惡化的過程中,藝術才能得以展示:有的製作出了精美的藝術品,有的繪出了優美的畫作。

  “單光子放射斷層成像4 (SPECT)檢查結果顯示,這些患者的腦部損傷主要集中在左側。Miller還檢驗了另外7位FTD患者,他們的腦部損傷同樣也都出現在左腦,同樣也具有音樂或藝術才能。

  Miller及美國密蘇里州華盛頓大學的侯毅遠 (現任職於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等人對一位9歲自閉症 “學者”DB成像,結果顯示其部分新大腦皮質有比正常人更高的血流量,但顳葉皮質的血流卻下降 (新大腦皮質與高級認知功能有關,顳葉則與某種記憶與控制情緒功能有關)。然後,他們比較以上患者與DB的腦部斷層成像圖後發現,DB具有藝術才能。Miller希望繼續研究其他的 “藝術學者”,以驗證他們的發現是否適合於其他患者。但單就DB與年長的FTD患者具有相同的病理這一點,已經相當引人注目。也許不久的將來,研究人員會準確找出與學者症候羣有關的神經學特徵。

  “學者”擁有似乎無止盡的記憶力這一點,在生理學上可能是最難界定的。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的Mishkin提出大腦中存在兩條不同的記憶神經通路,一條是較高層次的皮質邊緣通路(負責一般稱爲語意或認知方面的記憶任務),另一條是較低層次的皮質紋狀體通路 (負責比較原始、習慣性的記憶任務,也稱爲程序記憶)。“學者”所具有的記憶能力,一般認爲屬於非認知的習慣形式。

每個人都是天才

  智障人羣中出現了“學者”才能,那麼我們每個人是否也具有這樣的“潛能”呢?一個研究小組使用“反覆性經顱磁刺激(rTMS)研究了17個正常人(8男9女)。澳洲南澳大學的Morrell、福林德大學阿德萊德分校的Young以及阿德萊德大學的Ridding對受試者的左顳葉區進行了磁刺激,這一區域正是Miller發現FTD患者有損傷的區域。

  在這份尚未公開發表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僅有兩位受試者出現了暫時性的一系列能力,如日曆計算能力、藝術才能和超強記憶能力等。其他人也不時出現某種能力,但只能持續幾個小時。研究人員指出,“學者”才能可能僅限於在一小部分正常人身上出現,正如 “學者”僅佔殘障者的一小部分一樣。

  因此,許多專家相信,真正具有潛力的還是直接研究 “學者”孤立的才智。澳大利亞堪培拉“心智”中心的Anyder和Mitchell辯稱,每個人都有類似 “學者”的大腦活動過程,只是被更爲複雜的理性認知所掩蔽。他們的結論是,自閉症學者 “具有獲取低層次信息的 ‘專利;,是無法通過思考來獲取的。”

  科學家認爲,所有人都天生擁有產生 “學者”才能的神經通路,它們卻難以爲我們所利用,部分原因是我們處在強調左腦的社會。但有時我們也會發現自身的某些 “學者”因素,有時我們真的“感受到了”某種東西或發現了某種才能。甚至在一些人爲操作,如催眠、與受到阿米妥鈉(使人放鬆的麻醉藥)影響的人進行交談,以及進行神經外科手術時接受腦刺激等,也證明每個人都存在一個休眠的龐大記憶庫。

瞭解大腦的另一扇窗

  學者症候羣提供了一扇人類窺視自身大腦無窮奧祕的獨特窗口。它對於大腦的可塑性,中樞神經系統的補償、增添及修補等方面的研究可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對於如中風、麻痹以及老年癡呆症等多種不同病症的瞭解及治療都非常重要。

  從這些了不起的人物以及與他們朝夕相伴、陪護在他們左右的家人、看護者、治療師及教師身上我們可以瞭解到,這些 “學者”之所以能夠成長起來,是由於關心他們的人付出了無私的愛、信心和決心。

  在瞭解大腦及人類潛能的路途上,學者症候羣註定要帶領我們走向前所未到的境界。

  常見的學者天才表現在哪些方面?

  就多數學者症候羣患者來說,他們顯示出來的才能是有侷限性的,通常是以右腦半球爲主的一些功能,主要屬於非符號、藝術、視覺以及動作方面的能力,具體表現在音樂、藝術、數學及其他方面。而左腦半球則主管語言、邏輯以及符號化的能力。

音 樂 學 者
  特徵:多數 “音樂學者”具有極好的樂感和完美的演奏才華,他們通常會用鋼琴演奏,有的還能創作複雜的樂曲。“音樂學者”通常患有眼盲和智障。

  典型:Lemke
  這裏寫圖片描述
  Lemke(圖片來源:《生命科學》)
  Lemke眼睛失明,患有腦中風。14歲那年,Lemke從電視播放的電影裏首次聽到了柴可夫斯基的 《第一鋼琴協奏曲》。幾個小時後,他就把這首曲子準確無誤地如行雲流水般彈奏了出來,此前他從未學過鋼琴。現在,他已在世界各地的音樂會上演奏過多達數千首曲子,他還常常即席演奏和創作新曲,雖然到目前爲止他甚至沒上過一堂音樂課。

藝 術 學 者

  特徵:“藝術學者”的傑出才華大多表現在繪畫和雕塑方面。

  典型:Wawro和Clemons
  這裏寫圖片描述
  Wawro(圖片來源:《生命科學》)
  Wawro是一位住在蘇格蘭的自閉症患者。他的藝術作品舉世聞名,連撒切爾夫人和教皇保羅二世等人都有所收藏。倫敦的一位藝術家看了他童年時期所作的油蠟筆畫時,不禁讚歎那些畫是 “了不起的珍品,兼具機械師的精準和詩人的雅情”。
  這裏寫圖片描述
  Clemons(圖片來源:《生命科學》)
Clemons看到電視屏幕上一閃而過的動物之後,就能夠在20分鐘之內製作出完美的蠟像,與原型纖毫不差,栩栩如生。

數 學 學 者

  特徵:“數學學者”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計算能力,通常對素數特別在行。
  典型:Peek
  這裏寫圖片描述
  Peek(圖片來源:《生命科學》)
  
  Peek簡直就是一部旅行百科全書,腦海裏貯存着超過7600本書的內容,他可隨口說出遍及美國各都市、城鎮和縣高速公路的編號、電話、郵政編碼、電視臺代號以及當地電話網絡公司的名稱。如果你跟他說你的出生年月日,他會告訴你那一天是星期幾。不僅如此,他還能辨認絕大多數的古典音樂作品,知道某首作品的出品日期或首演日期、作曲家的出生地及生卒日期。他也是一位殘障患者,日常生活大都依賴他的父親。這個“故事”看上去有些熟悉?沒錯,他就是電影《雨人》中的主人公——— 雷蒙的原型。

  “學者”的才能總是與超強的記憶力有關。這種記憶是深度的,基於習慣性的複述。但他們卻幾乎不能理解所記憶的內容。一些早期的觀察者貼切地稱這種記憶爲“有口無心”。Down則用“口述傾向”一詞來形容它。Down曾描述過這樣的“學者”:讀完吉本的6大卷《羅馬帝國衰亡史》之後,可以倒背如流,卻一點也不理解書中的內容。

  不論擁有上述何種能力,這些“學者”通常都能將其終生保持。由於經常使用,這些能力不但能得以保持甚至還能增強。研究人員在對幾乎所有的個案追蹤調查後發現,“學者”具有的特殊才能不會因學習語言、進行社交活動或學習日常生活技能而喪失,相反,這些才能常常成爲“學者”實現某種正常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徑。

轉載自:
http://news.sohu.com/20140422/n398650395.shtml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