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問題

iq

 

1995年,美國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丹尼爾·戈爾曼提出了情緒智力的概念,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EQ。戈爾曼博士認爲,預測一個人能否成功,主要並不是靠IQ,而是情緒商數EQ。

如果說智商主要是由人的先天遺傳基因所決定的智力發展能力和發展水平,那麼情商主要是人在後天的人際交往中、社會生活實踐中培養起來的,它開始於學齡前,逐漸形成於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完成於成人時期。EQ不像IQ那樣受先天基因的侷限,而是隨人生經驗的豐富、知識的增長而增長。

很遺憾,這個結論發現的太晚了,就算一發現就已經被大家所認同,我也已經錯過發展EQ的最佳時期。從小到大,我的腦子裏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只有學習好的人才是好人,才能爲社會做貢獻,學習差的人對於這個社會來說是多餘的,甚至是有害的。然後,每每看到身邊的“壞人”、“不好好學習的”、“痞子”混的風風光光,就會覺得這個世界簡直沒有公理了。沒辦法,這種思維已經在我心中紮了根,就算現在,我終於知道,原來這個世界還有個東西叫EQ的,IQ主導的思維依然我大腦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

記得剛上大學那陣,“讀書無用論”的思想甚囂塵上,現在想想,這大概也是情商理論的萌芽吧。人們在發現一個新東西的時候,往往會走極端。比如發現IQ高並不代表成功,於是就完全否定IQ,但又不知該轉向哪個Q,於是,拋棄IQ,然後,就開始困惑了。那時候,看到好多人不好好學習了,開始搞些別的項目,比如掙錢、拉關係、睡覺、談朋友。而且,這些人似乎過的也沒啥問題,沒有因爲不學習就怎麼樣了。於是,也開始嘗試不好好學習,上課的時候溜到最後一排,走走神,反正就不聽老師講。這樣的狀態,現在想來就比較清楚,典型的六神無主,朦朦朧朧知道只IQ不行,但又不明白到底需要什麼,無端地放棄了IQ,卻又不知道還有個EQ,一種迷迷糊糊的狀態吧。

由於基礎差,底子薄,到現在EQ依然沒啥發展。我甚至覺得戈博士的觀點也不一定對,IQ可以是天生的,EQ爲啥就不能是天生的?有些天生IQ就不行,但EQ就特別的高,有些人再怎麼積累,EQ也沒辦法大幅度提高,比如我,有時候甚至覺得還在下降。

忽然想到三國演義裏的伏龍、鳳雛,所謂得一可安天下。這兩人如果做一下測試,IQ應該都在200吧,畢竟都相當聰明,已經超越了人的範疇。但這二人的成就卻不可同日而語,產生差距的原因顯然就是EQ了。諸葛孔明,首先,長的帥,這馬上會給自己的EQ加分不少,然後,善於與人交往,能夠猜透別人的心思,包括主人的和敵人的,最後弄的連自己的死對頭都喜愛萬分。那麼龐統呢,首先在長相上先就丟了分,以至於孫權先生只一面就連話都不想說了,長的難看本不是什麼錯,可是脾氣還不小,一幅目空一切的樣子。結果到了劉備那裏,雖然有諸葛先生的力薦,有成語爲證,依然不遭待見,最後還是張飛無意中發現其的確是個人力,才最終委以重任。這位鳳雛先生還有件事情給我的印象比較深,就是赤壁之戰獻連環計的時候,還不忘爲自己討一份佈告,爲自己留一條後路,總覺得不像孔明先生那麼坦蕩,EQ方面也會失分不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