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於記錄,善於總結——《走出軟件作坊》讀後感

 

自從買了阿朱的《走出軟件作坊》,我讀了好幾次。每一次讀完以後,感觸就多了一層。

 

任正非的《致新員工書》有句話讓人很震撼:

 

“實踐再實踐,對青年學生十分重要。唯有實踐後善於用理論歸納總結,纔會有飛躍的提高。有一句名言:沒有記錄的公司,遲早要垮掉的,多麼尖銳。一個不善於總結的公司會有什麼前途,個人不也是如此嗎?”。

 

王堅的《結網》裏面有這麼一個故事,“1999年,在風險投資家們集體沉默的時候,劉曉鬆毅然向騰訊投了第一筆錢,不僅僅是出於對馬化騰的信任,‘馬化騰帶我去參觀他們的公司,雖然規模很小,只有10個員工左右,但他們的網絡後臺對用戶的每一個動作都有記錄和分析,這在當時很難得,由此可見他們對事業的發展是有長遠規劃的。”。

 

可見記錄對於公司和個人的重要性,但是光有記錄沒有用,還要分析記錄,總結經驗教訓,形成公司流程和個人習慣。

 

其實在《走出軟件作坊》這本書中反覆提高記錄的重要性。

在《四套馬車——團隊配合》一文中就提到,開會有記錄,用戶需求有記錄,開發有設計文檔,測試有測試文檔,產品有幫助文檔,培訓有培訓文檔,bug跟蹤也要有記錄。甚至包括業務開發組長每天詢問下屬開發進展,形成每日進度報告給開發部經理,同樣也是記錄啊。沒有記錄,沒有這些文檔和報告,大家面前說一套,過幾天背後再說一套,容易扯皮,工作也無法推進了。即使推進了,也會一團糟。有很多工作的人總是抱怨老闆說一套做一套,根本的原因還是說一套的東西沒有記錄,好記心不如爛筆頭。我想阿朱能把《走出軟件作坊》寫得好,是因爲平時工作中有心得做記錄,不然不會這麼快寫出好的東西出來。

 

在《一天到晚游泳的魚——員工績效考覈》一文也提到記錄對員工的重要性。體現研發團隊的價值是質量和進度。這些靠什麼衡量?就是測試案例寫了多少,bug發現數量趨勢,修復bug數量,需求變更了多少,文檔寫了多少,進度任務安排了多少,等等。你看這些全是記錄的功能,沒有記錄,如何衡量自己的業績;沒有記錄,如何看到員工的成長與進步。

 

但是光有記錄也沒有用。業務組長寫了每日進度報告,但是項目沒有進展,寫報告簡直就是浪費時間。記錄以後要總結,昇華爲理論,對公司而言既是流程,對個人而言就是習慣。

 

這本書有一個非常好的案例,就是《客服顧問的工具箱——客服支持》。公司剛開始做客戶支持的時候,客戶只能打電話。但是電話支持有很多缺點,於是加入QQ支持,再後來改用QQ羣支持,接下來還有BBS,最後是客服工單系統加呼叫中心。這就是不斷總結,不斷反饋的結果,類似於自動系統的閉環系統。如果沒有總結,何來提高?

 

《焦油坑——項目需求調查》中對這個反饋過程表達得更精彩。先是記錄客戶需要的報表和單據,然後分析客戶需求,總結客戶需求流程,接着組織客戶座談會,最後形成客戶需求調研文檔。把記錄—總結—再記錄—再總結的流程描述得淋漓盡致。

 

善於記錄,善於總結,無論對卓越的公司,還是對優秀的個人,都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