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智能(BI)的三維框架

什麼是BI?如何才能理解BI?怎樣根據實際需求,讓概念中的BI進入實際操作領域並實現提升?由於存有不同背景和經歷,用戶和開發者雙方對這些問題各有答案。以哲學認識論爲起點,將用戶和開發者的思維歸位於同一認識起點,應是解決上述溝通問題繼而實施操作的核心。
本篇是BI334體系(如下圖)的三維框架部分,解決BI的理解問題和需求落實問題。文中給出了三維框架中三維模式和三層漏斗的簡述,更爲詳盡的敘述和操作請見後述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

一、當前商業智能豐富多樣的定義
商業智能的概念最早是Gartner Group於上世紀90年代提出來的,當時將商業智能定義爲一類由數據倉庫(或數據集市)、查詢報表、數據分析、數據挖掘、數據備份和恢復等部分組成的、以幫助企業決策爲目的的技術及其應用。但是從概念提出至現在,數年來仍沒有一個公認的統一的定義。下表1列舉了部分研究機構和企業在BI方面的理解。
表1  商業智能的定義
學者/組織

BI定義
Gartner Group

它描述了一系列的概念和方法,通過應用基於事實的支持系統來輔助商業決策的制定。商業智能技術提供使企業迅速分析數據的技術和方法,包括收集、管理和分析數據,將這些數據轉化爲有用的信息,然後分發到企業各處
IBM

商業智能是一系列由系統和技術支持的以簡化信息收集、分析的策略的集合,它應該包括企業需要收集什麼信息、誰需要去訪問這些數據、如何把原始數據轉化爲最終導致戰略性決策的智能、客戶服務和供應鏈管理。
Microsoft

商業智能是任何嘗試獲取、分析企業數據以更清楚地瞭解市場和客戶、改進企業流程、更有效地參與競爭的努力;在正確的時間向正確的決策者提供正確的信息,商業智能使企業用更好的時間做出比以前更好的決策。
IDC

國際數據公司認爲商業智能是下列軟件工具的集合: 終端用戶查詢和報告工具、聯機分析處理工具、數據挖掘軟件、數據集市、數據倉庫產品及主管信息系統(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 EIS)。
SAS

關於在組織內部和組織周圍正在發生的智能或知識。
Business Objects

商業智能將在企業發展中扮演戰略角色,商業智能技術允許組織跟蹤、理解和管理至關重要的企業信息
Cognos

商務智能是能使終端用戶對企業性能進行監測、分析和形成報表的軟件
Teradata

商業智能的目的是幫助決策者制定消息靈通的選擇。因此,現代商業智能系統必須能處理海量的、詳細的、全異的數據並快速將其轉化爲有意義的、準確、決策者可以放心執行的信息
Oracle

一種商務戰略,即通過持續不斷地對企業經營理念、組織機構、業務過程的重組實現以客戶爲中心的自動化管理。
MicroStrategy

   商業智能是一系列能夠使公司分析數據庫中的數據並根據收集的信息獲得的洞察力來做決策的軟件系統。這種洞察力可以幫助公司:提高效率和生產力、構造強的客戶關係、優化生成收入的戰略、增加收入並使收益最大化。
all-BI

在公司內部和企業流程過程中進行決策支持所需要的用來將原始數據轉化爲信息的技術

上述定義大致可分爲三類:第一類軟件論或技術論,認爲商業智能是一套幫助企業管理或決策的系統。第二類技術和軟件結合形成的概念和方法。第三類則多是自動化管理過程。綜合上述商業智能的定義,都揭示了商業智能的技術性特性,部分觀點也點明瞭商業智能與管理的聯繫。但是,他們都缺乏明確的本質性揭示和實施方法的體系化思考,既不能讓人深入、全面的理解,更無法讓人實現操作。

二、構建三維框架實現BI的操作性和提升性轉換

圖2是三維框架圖示,三維框架由三維模式和三層篩選漏斗組成。三維模式指BI的角色維、工具維和內容維;三層篩選漏斗指要運用好三維模式的一般原理需要通過產業/行業定位、價值環節定位、企業發展階段定位來篩選以獲取BI應用的最好匹配,即實現操作的實現。而通過三層篩選漏斗對企業現實狀況分析的結果,可以佐證甚至進一步豐富三維模式,包括對角色維、工具維和內容維的深入化程度,即實現了BI的提升。

爲什麼上述三維框架能全面理解“BI是什麼”這一核心問題呢?爲什麼通過這一定義能使用戶和開發者實現更順暢的溝通呢?要從本質上認清BI,需在哲學含義上理順關係。因爲哲學思維把我們帶到了一個共同的思考原點,從而在最基本的思考平臺上深入討論。

哲學告訴我們要從認識的“主體和客體”這一對認識論的基本範疇,以及連接這一基本範疇的“工具”入手。

主體是指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人。在BI領域中主要指開發和使用BI的相關角色;客體是指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實踐的客體是進入主體活動的領域同主體發生功能性關係,成爲主體活動所指向的客觀事物。對於實踐的客體要從兩方面去理解:一方面,客體首先是一種不以主體的主觀意志爲轉移的客觀存在,這是客體自身的客觀性方面。另一方面,客體又不是與客觀事物相等同的概念,只有那些進入主體實踐活動範圍、與主體發生聯繫的客觀事物纔是現實的客體。哪些客觀事物能夠成爲實踐的客體,不僅取決於這些客觀事物的自在本性,同時也取決於人的本質力量的發展程度和水平。所以客體同主體一樣都是歷史的範疇。由此可知,客體表明瞭主體的需求,而這種需求只有進入主體領域並與主體的當前狀況發生直接聯繫(比如職責範圍)才能成其現實的需求。可見,主體決定了客體,客體反映着主體。只有對主體合理劃分,才能明確客體,才能明確需求,從而明確BI的着力點。

主體和客體是實踐活動的兩極,但僅僅有主體和客體還不能形成現實的實踐活動。在主體和客體之間還有一個將二者聯結起來的中介,這就是各種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運用、操縱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實踐活動就是一個以主體、中介和客體爲基本骨架的動態的發展系統。這個中介,筆者在文中統稱爲工具。

根據上述認識論的基本原理,要從本質上理解BI,需從主體和客體以及工具這三個維度切入,三者的融合是BI的基本框架。同時,主體的需要同客體的屬性和特徵之間所具有的價值關係,決定了對主體分類的首要性和重要性。而商業智能從命名可知用之於業務過程,劃分的最佳依據應是組織理論。綜合之, 商業智能就是以認識論和組織理論爲基本原理,採取相適宜的“工具”,旨在幫助 “相關主體”對職責範圍內的“有關事項”做出最佳決定。它由“三維模式”和“三層漏斗”組成,是整個企業集理念,組織,流程,技術爲一體的整體輔助決策支持方案。圖2是BI的三維框架,描述了BI兩個構成部分的運用和提升關係。

  從圖1可知,BI的三維框架由左邊的三維模式和右邊的三層漏斗構成。三維模式以認識論的主體、客體範疇和工具爲據,包括角色維、內容維和工具維。角色維由業務類、技術類和業務融合技術類這三類人員組成;內容維體現了“應用”,包括演繹型、歸納型和開發管控型三類內容;工具維反映了“技術”,是應用支撐類和管控支撐類工具的集合。另一方面,三維模式中,決定BI是否成功的核心維度是內容維,即BI的核心在於應用。

可以看出,三維模式中角色維和內容維由工具維相連接。其一,表明工具在角色和內容間起到橋樑作用。其二,表明不同的角色針對不同的內容將會選用不同的工具。

企業用戶如何讓各個角色選用合適的工具來滿足適當的需求呢?可以用圖1的右邊三層漏斗進行過濾,最終達到角色、內容和工具的相配。三層漏斗由行業層、價值層、階段層這三個篩選環節構成。它反映企業和BI角色選擇不同工具以滿足不同需求的過程,是三維模式對應選擇過程。行業層主要描述了三大產業的各行業分類。價值層以價值的產生作爲劃分依據,包含了生產環節和流通環節,及產消合一(即生產價值和消費並行,如服務業)和產銷合一(包含了生產和流通過程)。

三維模式和三層漏斗的的內容見圖3所示。更詳細的內容將在以後篇章中敘述。

    總結之,商業智能的三維框架由“三維”架構模式和“三層次”篩選漏斗組成。前者反映了智能的一般原理,是由實踐獲得的認識。後者體現了運用,是認識而作用於實踐。三維模式向三層漏斗的轉化是一般到特殊的過程,是運用。三層漏斗向三維模式的轉化是特殊到一般的過程,是提升與豐富。兩者的結合者形成了一個閉環,可以實現商業智能的操作化和提升化。可見“三維框架”是對商業智能的全面、一致的理解,是對其可提升和可操作的一個重要轉換環節。

三、BI與輔助決策支持(DSS)、主管信息系統(EIS)的比較

BI、DSS和EIS提是爲企業提供決策(決定)支持。但是它們所服務的對象和針對的內容,以及所採用的工具存有區別。

角色維度方面,BI的服務對象寬泛於DSS和EIS。亨利.明茲伯格認爲企業員工承擔有決策制定、人際關係、信息傳遞三類角色,角色側重點隨着等級層次變化而變化。顯見,決策的制定者是不同等級層次的員工都需要扮演的一個角色,唯重點及難度不一致而已。從業務層面上講,DSS、EIS的角色是企業的高層和中層;BI則爲企業的基層管理者、中層管理者和高層管理者以及非管理僱員服務。它擴展到企業組織內外的各類人員爲他們提供決策支持服務,既有企業經理一類的企業領導和高層決策者,又有企業內部各部門的職能人員。從技術面看,三類都涉及系統管理員。但是,由於BI由數據產生知識,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數據系統,所以其用戶還包括數據挖掘員。

內容維度方面,相對DSS和EIS,BI滿足的需求既有針對性,又更爲全面。內容維度是指角色的決策支持所滿足的程度。BI的內容包括演繹型、歸納型和管控型三大類。演繹型內容和歸納型內容是滿足業務層面應用需求的二種不同模式。前者爲驗證型需求滿足,即根據歷史數據,用戶提出假設(如促銷有助於提高銷額),或者給出前提條件,通過系統來驗證其判斷或給出建議方案。後者則是發現型需求滿足,用戶事先並無任何判斷,但系統主動發現有用的模式和規律,亦稱爲數據驅動型模式。演繹型包括查詢/報表、綜合分析和方案選擇三個層次。歸納型則包括數據、情報、知識三個層次。管控型內容滿足技術層面需求,包括數據維護、數據備份等。傳統的DSS主要致力於在演繹型內容上滿足業務層面的決策選擇的需求,EIS則在同一內容上滿足同一層面的分析需求和部分決策選擇的需求。

   工具維度方面,BI所採用的工具其種類和複雜性更強於DSS和EIS。工具維度由應用支撐型和管控支撐型等工具組成。爲了滿足不同人員的需求,DSS、EIS和BI提供了不同的工具。它們的主要區別在於應用支撐型工具的不同。傳統的DSS和EIS的工具層面主要是由界面展示工具、管理理論與工具、一般統計工具組成,但前者的深入度高於後者。BI則更爲全面。除了上述工具外,它還增加了知識發現工具、多維分析工具和數據倉庫工具。  

  總體來看,BI與傳統的DSS、EIS相比,BI是一種新興的、全面的決策支持體系。但在目前,BI產品的不足也很明顯:內容維度中歸納型對知識的發現並未產生其應有的影響,而演繹型的驗證模式也並未具備較強邏輯的分析,對決策方案的選擇則更有差距。 

 四、商業智能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商業智能市場規模日益擴大,且增長較快。從全球範圍來看,商業智能(BI)已經成爲最重要的信息系統。IDC報告顯示,2005年以來中國BI市場規模達到10億人民幣,年增長率爲54.9%。IDC預計2006年國內商業智能(BI)市場規模爲16億美元,到2009年市場規模將達50億人民幣。ChinaBI預計2006年BI總計市場容量在14億元人民幣。在MSI發佈的2004全球管理軟件廠商top 100中,專業的商業智能廠商佔據了重要地位,比如:SAS居第5位,Cognos居第18位,Hyperion居第18位,Microstrategy居第47位,Business Objects居第51位等。這說明商業智能(BI)繼ERP、CRM、SCM等之後逐漸得到了各行業的認同。而IBM、微軟、ORACLE等國際上領先的大公司也紛紛開展了BI業務,促進了商業智能市場的繁榮。

商業智能未來需求的擴大,得益於用戶的增多和原有用戶需求層次的提升。根據三維框架中三維模式和三層漏斗的運用和提升關係,商業智能可能存在以下發展路徑。

三維框架中角色維的BI角色將會增多,由此對內容維即需求實現擴充,並帶來了工具維的豐富。

BI的角色範圍將從當前部門的特定用戶轉向全企業各個層面的用戶,操作層和決策層的用戶將會增多,數據挖掘員的角色會日益顯得重要;由於角色範圍的拓廣,各個用戶在職權、需求上存有差異,BI系統提供廣泛的、具有針對性和流程性的內容,強化交互性。廣泛是指在演繹型內容上,當前查詢/報表內容大多已實現,分析和決策選擇會日益受到重視;在歸納型內容上,知識發現的作用愈益明顯;針對性和流程性表現在原有的OLTP系統(如ERP、CRM、SCM)中嵌入BI在“分析層次及部分決策層次”的功能,如在原有的客戶關係系統、供應鏈系統中加入智能的因素,提高流程運作的效率。交互性通過局域網、廣域網在數據層面反映出交互。如BI數據倉庫數據接受某一OLTP系統數據的變化,要改變其它OLTP系統的相對應的數據;在應用層面的操作流程上,商業智能要實現流程上的協同,決策支持的結果。舉個簡單的例子。系統報出的預警信息,要能在相應的職能人員上自動傳遞或作標記;工具方面;由於商業智能與OLTP系統的融合,管控支撐工具的可配置性、靈活性、可變化性將得到強化。由於管理層和決策層人員的對邏輯分析和決策選擇的要求加劇,管理理論與工具,統計工具和知識發現工具等會日益擴展。如當前某廠商在其BI產品中加入了BCG矩陣(管理工具)來定位企業的SBU或產品,以輔助管理者採取相應的措施。客戶化的界面和展示工具也顯得重要。

三層篩選漏斗可以反映不同行業、不同價值環節和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對BI需求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在鎖定當前重要的幾個行業和價值環節的形勢下,BI應用的行業性和企業化趨勢大大增強,用戶和開發者需要強化雙方的有效交流。

行業層:三大產業中第二、第三大產業仍將是BI應用的主要市場。第二產業的電力和製造業,如汽車製造和消費品製造,其市場需求不可忽視。第三產業BI應用仍將占主導地位,金融業的銀行和保險、電信業,批發和零售業、醫療衛生等的BI應用會出現向分析型的升級;價值層:商業智能未來的應用與行業內信息化的基礎狀況密切相關。在生產環節和流通環節,各類用戶信息化狀況參差不齊。BI應用仍以大型製造企業爲主,其次是零售業 (如百貨企業及連鎖企業)。這兩個領域仍是商業智能不可忽視的重要市場。產消合一類,主要是服務業,一段時間仍將佔據着BI應用的優勢行業地位。如,金融、電信和保險等業務系統非常成熟,迫切需求數據大集中並考慮海量數據的有效利用。圖8是2005和2006年中國BI市場各行業的份額圖表。發展階段方面各個階段的企業對BI的認識都會超越查詢、報表等BI初級應用層次,管理驅動和創新驅動階段的企業對BI需求可能會明顯。

總結起來,用戶數量的增多和原有用戶需求層次的提升是BI應用的重要發展方向。同時,發展的不均衡性可能也是BI在未來一段時間的趨勢。不同行業中處於不同階段企業,其不同用戶角色在三個應用層次(報表/查詢,分析和決策選擇)的需求不均衡,導致了BI運用的差異。

可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BI應用的行業性和企業化趨勢將會增強。用戶和開發者需要努力辨清BI需求,雙方就同一BI平臺交流的主動性將有所提升,含三維模式和三層漏斗的BI三維框架將促進這種需求的滿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