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副教授現身說法:如何改變“只收藏不閱讀”的習慣

看到“只收藏,不閱讀”的討論,恍如回到7年前在臺大備考託福時,天天上網找資料的那段日子。我花了大功夫在各大網站上尋找有關托福考試的文章和各種資源,包括詞彙複習,閱讀訓練,作文模板,備考策略啦,等等,想的出來的問題我都去搜,都去整理。收藏這些資料,對我來說是很有成就感的,因爲我天生喜歡把東西分門別類。桌上的茶几,必須放在茶杯墊下,而且要放到桌子的一個角落上,否則,被兩三歲的我看了,心理就特別扭,手癢癢地要去弄整齊。學會上網之後,發現很多免費電子資源,別人放上來共享的,自然就逐漸迷上了收藏整理資料,這種感覺,應該和那些迷上賭博的人一樣,整理出一個文檔,就像把別人的錢照單收過來了。發展到後來,我買了25G的移動硬盤來備份這些影視和文本資料,不夠用了,又換100G,看着沉甸甸的銀盤,也頓覺自己是個皓首窮經的讀書人。

 

說到這裏,我是想說,花功夫去收藏或整理一些認爲有價值的電子資源,本身並不是問題,不但讓人產生成就感,還有很多實際用途。如果把這些資料分門別類,做好索引或者tag,自己用到或者和朋友分享的時候非常方便,幾個鼠標點擊就出來了。有人喜歡收藏勵志類的故事啦,名人警句啦,這些可以時不時翻出來看看,既輕鬆又有所得。更重要的,做學生的經常要讀文獻,文獻這東西說簡單就簡單,說難也難,萬一哪個時段網路出了問題,或者學校的租用服務過期了,記性不好的人,想找回這些好文章就比較困難,在校外想要找文獻,也不是簡單差事。所以,我都是找到後馬上略讀摘要,感覺不錯就分類收藏。但非得在移動硬盤上才能找出文獻的情況,我目前還沒碰到,可是這也不代表我收藏的東西就沒有價值。其實,相比於小品散文類的東西,文獻類讀起來太吃力了,趣味性也不強,所以我能不讀時就不讀。讀的少,就自然不會依賴移動銀盤來儲存文獻。

 

回到剛纔的例子,我收藏了很多託福備考資料,和我最後的托福考分有正相關嗎?我看應該沒有。用學習方法舉個例子,有的作者強烈建議做託福閱讀要先略讀全文,有的帖子指出來說,誰讀全文誰是傻子,我聽誰?最終還不是得自己找一套適合自己的方法加以訓練。在這個問題上,瞭解的方法多,不代表誰就有優勢,真正的優勢體現在平時的訓練上。如果我當時不花很多的精力去讀別人的經驗,去收藏別人寫的帖子,我就有更多的時間練習託福習題,這個結果不會比前者差。讀別人的所謂方法,無非是種心理安慰,和中年婦女求神拜佛一個道理,自己對自己的訓練,纔是真槍實彈的操練。對於這種情形,我還是想引用叔本華廣爲人知的經驗:杜絕讓自己的大腦成爲別人思想的跑馬場。有切身體會的經驗和想法,纔是能加以利用,並提升自己水平的可靠手段。但這不代表收藏電子資源有什麼毛病,問題可能出在工具上:電腦。

 

慢慢地,我體會到我不僅僅在托福考試的準備階段有這個毛病,在做畢業論文的過程中,也有這個毛病:總想知道別人是怎麼做的,想看別人的經驗之談,自己倒不動手幹了,真是很致命。打開電腦就習慣性地先上上各大論壇和Google Reader,然後下載,收藏,忙得不亦樂乎。中研院院士王森是臺灣著名歷史學家,他在給研究生的經驗中說,“因爲受計算機的影響,我發現很多學生寫文章的能力都大幅下降”,這真是一劍雙刃的最好註腳。研讀文獻的時間多了,自我訓練的時間卻少了;習慣在論壇上爭論不休,口出狂言,卻忘了平日裏應該多練練漢英語的口才文筆。電腦給我們帶來希望,也帶來威脅。

 

幾年前,我徹底地和自己談了一次,我使用電腦,提高學習效率了嗎?如何使用電腦,對我的學習是不是關鍵性的?我猶豫不決,只能列了很多比較條目,看看各自的優缺點到底如何。我最終發現,我使用電腦並沒有提高學習效率;如果沒有電腦,我可以用更傳統的方式找文獻,收藏整理資料,而這對我的學習效果是沒有任何影響的。電腦帶來的問題不是說我下載的東西沒有意義,不好,不是的,這些東西都很好,有的還是別人好心好意拿出來分享的“祕籍”;真正的問題在於,太容易分心。比方說,寫文章時好友msn上說幾句,就可以一小時一小時地聊;休息時點開sina一看,各種八卦消息,比學術信息有趣多了,而手上要乾的事情忘得差不多了。那電腦的好處在哪裏呢?在於資源變得更容易獲得,我聽過一個七十年代讀博士的教授,說起他們那會是怎麼在圖書館查找文獻的,非常辛苦的。如果取長補短,就能讓個人電腦在研究中發揮作用,讓學習變得更便捷。由於資源的容易獲得,隨之而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資料的過度收藏了,也就是網友說的,“幾百幾千個收藏”。通過這次思考,我認爲電腦可以給學習帶來很多方便;但如果電腦沒有給我帶來效率,我可以掐斷網路連接,少check email或者看娛樂新聞(現在新聞都是娛樂性的)。

 

但真的有必要收藏很多免費網路資源嗎?如果不是出於喜歡收藏的天性,我看也沒必要。過渡沉迷於收藏網路資源,至少不算理性的選擇。看到很多跟貼裏面提到這個問題,也有人提出要“痛改前非”,我看“罪惡感”倒不必這麼重。因爲分門別類地收藏資料,本身是個好習慣,沒人規定收藏的人必須去讀這些資料,要不然管採購的圖書館員意見可大了。選擇性地不閱讀,也不是個壞事,跟研究學習不相干的,當然可以隨心所欲點,沒必要逼迫自己非看下去不可。我猜很多人有逛論壇的習慣,經常會看到很吸引人的標題,“不可不讀”“不看後悔一輩子”“五分鐘保證學會”“XX院士教導學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美國大教授生前最後一課”“北大學生生存祕籍”“三分鐘教你申請美國名校”,等等。像賣街上老鼠藥一樣,拿個大喇嘛使勁喊,買的人也很多,但老鼠藥可以做到藥效很強的,而這種“不看後悔一輩子”的東西不見得非得去看去收藏,不過花時間買心安。

 

一個經典的例子,我看到一個論壇上說,“數學理論是創新的前提,我這兒打包了700本數學書,大家隨便下”,我一個頭兩個大,別說700本,就是70本也絕對夠普通科學工作者看一輩子了。這時候,應該坦然承認自己不是神,因爲一目十行也不夠用啊,也就沒必要去點擊下載收藏。如果收藏的很多是這種類型的網路資源,不如大方點仍了,別說沒機會看,看了也不會長進,更沒必要“痛改前非”。

 

總結下,愛好收藏電子資源是個好習慣,如果收藏的時候就做好分類和索引的話。有選擇性的閱讀也是個好習慣,術業有專攻,關注好自己做的領域已經很難了。不要爲 “只收藏不閱讀”的習慣感到慚愧,愛好收藏的人不是用功的力度不夠,而是用功的角度有偏差。同時也不要把問題侷限在感情層面上。真正關鍵的問題在,如何選擇自己必須要看的資料,有效得閱讀和做摘記。問問自己,給自己最大的獨立性時,我要乾的是什麼事,然後帶着目的去閱讀,杜絕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記住一句諺語:最可怕的敵人是一步也不放鬆的敵人。下面我從資料的查找和選擇,如何帶着目的閱讀,如何讀文獻,和堅持四個角度,和同學們分享我的經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