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業經營模式:CSA

  “社區支持農業CSA模式(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al)”源於美國,它指農民按照客戶的要求來耕作——人們只需要每年預定一定數量的產品與品種,就可以隨時吃到完全按照自己意願生產出來的糧食和蔬菜。它由此縮短了產品從生產到消費間的距離,強調“越本土、越新鮮並更值得信賴”的消費觀念,倡導社區居民先預付一定的費用,把全年對蔬菜的消費變成直接的投資行爲(期菜),並自由委託、監督農民生產。甚至可以聯合起來,投資打造屬於自己的休閒山莊、私家會所——生命的第二居所,可以利用節假日親自參加勞動體驗、聚會親朋好友......

  這是一項即能更大限度滿足我們身心健康需求,又具有廣泛社會意義的食品運動,它讓消費者和農產品生產者共同承擔風險和收益,農民不再因爲找不到農產品的出路而苦惱,農產品也將不再面臨不安全、不環保的遺責......

  在這裏,今天我要說,並非洋人的東西都比咱們好,中國其實更早就有了這種生產模式,而且更富有深厚的底蘊。很多四十歲以上的人可能都記得中國計劃經濟年代,那時,專業蔬菜場的生產模式或者就是這種所謂源於美國的“社區支持農業CSA模式”。

  我出生在長江邊上一個古老的小鎮,糧票、油票、布票、水票等等一切靠計劃供應的消費習慣讓我記憶尤新。

  我家剛好居住在集體制的蔬菜場邊上,這個蔬菜場大約定點爲小鎮八千居民的生活需求而配套,菜場員工全部屬於商品糧階層(城鎮戶口)。他們分工明確,各種養殖(牛、羊、雞、鴨、豬等)與各類經濟作物的種植(菜、瓜、糧、棉、油等)均有專班人員負責,同時,還包括植保、機耕、供應網點等等一應具全,承擔着滿足整個城鎮居民生存需求的重任。

  現在回想起來,這難道不是典型的“社區支持農業模式”嗎?仔細想來,目前一些同行所從事的“農業代耕”(生態農業項目託管),難道不是“社區支持農業”最好的體現方式?目前,“有田”不也在尋找那些有能力追求高品質生活的人羣,堅定“生態涵養”的社會責任,並通過一定的金融幫扶手段,定單委託農民做同樣的生產嗎?看來,一場完全源於自發的新型農業運動——食品安全運動,早已悄悄風行起來了......

  農民的老齡化及未來接班人的斷鏈,未來社會是否需要我們快一步從組織有能力的人羣開始到推動整個社區乃至全社會來展開這種“愛農、支農運動”呢?不容質疑,這種模式必然會很快成爲一種趨勢和潮流,姑且不說目前的“食品安全問題”與“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嚴重到令很多城市居民不堪忍受的地步,僅目前社會的“三農問題”也足夠讓我們儘快覺醒,主動承擔起這種對社會、對環境、對個人都極具價值和意義的偉大轉變中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