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沉降研究綜述

[摘要]文章在介紹國際地面沉降會議歷史及2000年第六屆國際地面沉降會議簡況的基礎上,並根據2000年第六屆國際地面沉降會議論文,對國際地面沉降研究進展情況分成如下六個方面進行了綜述。地面沉降地質因素介紹了古代地面沉降、泥炭層沉降、地度砂土液化地面沉降和海平面上升研究狀況。地下流體運移地面沉降方面介紹了以地下水開採爲主的地面沉降問題及地面塌陷、天然氣開採引起的地面沉降、均勻沉降對建築結構的破壞和欠固結石英含水層的壓密。固礦開採引起的地面沉降問題介紹了非溶解性礦開採引起的大區域沉降和溶解性礦開採導致的地面沉降。地面沉降災害治理與決策制訂介紹了保護威尼斯泄湖不受地面沉降影響的有關措施、地面沉陣引起的法律糾紛和防治地面沉降的社會決策制訂。地面沉降測裏與監測介紹了土層壓縮性研究成果、放射性分層標技術、星載合成孔徑雷達干涉監測技術及GPS和GIS在地面沉降監測中的應用。地面沉降計算與模擬介紹了地下水開採引起的地面沉降預測、礦坑涌水地面沉降計算、固礦開採引起的地面沉降預測、天然氣開採引起的地面沉降預測和潛水變化所導致的地面沉降計算。

 

[關健字]地面沉降、壓縮含水層、地下流體開採、地下固礦開採、測量與監測、災害治理模擬和預測.

 

  1 國際地面沉降會議概況

  1.1國際地面沉降會議的由來及歷史簡況

  自50年代以來,地面沉降問題越來越受到全球的關注。科學界在努力獲得對自然沉降和人爲沉降的進一步理解,同時在地面沉降的野外和室內監測、機理、預測技術、防治措施與效果方面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隨着時間的推移,對於地下資源,人類認識到不能再遵循所謂的“用棄”哲學。事實上,越來越明顯地需要遵循對地下資源合理管理的一貫政策。196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認識到了地面沉降的嚴重性,當年就將該問題第一次反映在“國際水文十年”(IHD)中,後來又包括在“國際水文規劃”(IHP)中。這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國際水文科學協會(IAHS)和其它國際及國家組織機構聯合舉辦了6屆國際地面沉降會議。第屆於1969年在日本東京召開,第二屆於1976年在美國阿納海姆召開,第二屆於1984年在意大利威尼斯召開,第四屆於1991年在美國休斯敦召開,第五屆於19%年在荷蘭海牙召開,第六屆國際地面沉降會議則於2000年9月24一29日在意大利拉韋納市召開。

  1.2 2000年第六屆國際地面沉降會議介紹

  2000年第六屆國際地面沉降會議(slSOLSZooo)目的主要是回顧地面沉降研究領域近年來所取得的進展,提出新的研究思路,交流經驗,討論可持續研究方法,並探索天然資源的開發與緩解其所產生的負面效應之間的某種妥協。這些問題包括:會導致地面沉降的地下資源可持續開發,自然沉降與人爲沉降之區別,地面沉降潛在熱點預測(尤其是沿海低地地區),新的監測技術及控制和預測地面沉降的先進計算機模型。現在已經認識到,防治地面沉降策略制訂的社會背景十分複雜,其制訂往往要涉及許多部門。各部門之間的談判解決儘管依賴於技術上的分析成果,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會、經濟、法律、政治等方面問題的影響。2000年第六屆國際地面會議的綱領是地面沉降治理需要從資源管理、土地利用規劃、工業開發、減災及環境保護等社會政策方面進行綜合考慮。2000年第六屆國際地面沉降會議論文集選擇出版了68篇論文,包括6個方面的主題,即地質問題、流體運移、固體開採、治理與決策制訂、測量與監測和理論與模擬。本文則主要依據本次會議公開發表的論文來概述國際地面沉降研究動向。

 

  2 地面沉降的地質因素研究

  共有5篇論文涉及到地面沉降的地質因素問題。

  2.1古代地面沉降

  意大利的C.Cherubini等通過對Sybaris平原進行的地質調查說明了過去2500年以來Syharis古城以及其上希臘城和羅馬城嚴重沉降的地質環境,即地質結構、地質氣候和岩土工程環境。發現古Sybaris地面大約在現代平均海平面之下2.5m處。地面沉降的地質環境則主要是有埋深35一40m側向不連續的高壓縮性粘性土,這一層土有時甚至是泥炭,其大幅沉降導致居住斷層。

  另外,A.Guerricchio等在Crotone海岸帶發現大量的水下古建築(水下3一sm),如石建工程、古採石場、碼頭、臺階、輔路石等,沉人海底的原因與海洋帶土體移動有關,土體移動表現爲海岸帶滑坡和深部土層動力變形。

  2.2泥炭層沉降

  F·Brunamonte等對pontina平原地面沉降研究表明,沉降最大最明顯的地區與最厚泥炭沉積層分佈相一致。該平原19世紀水力與地貌條件改變引起的沉降速率超過Zcm/a,20世紀早期一系列排水活動使沉降速率增加,達4cm/a,最大沉降速率超過scm/a,發生在1927一1939年大規模土地開墾時期,1958到1994年間沉降速率有所減少,約爲3cm/a。泥炭層沉降機理與生物氧化和自重固結及人爲排水因結等有關。

  2.3地展砂土液化地面沉降

  日本的A.Kagawa等研究表明,1995年神戶地震引起砂土液化導致人工島地面嚴重沉降,在神戶城島的外圍,許多碼頭傾裂,甚至滑入海中,最大沉降4.7m,在島的中心區,因爲差異沉降,地下生命線遭受嚴重損壞,樁基建築相對地面發生上升位移;地面沉降和泥水噴出引發洪災。液化沉降是一種與地震相關聯的特殊事件,對新開墾的低地易導致瞬間嚴重損害。

 

  2.4海平面變化

  意大利的G.D.Donat。等提出當今相對平均海平面的垂向變化速率是構造變化速率、沉積物自重沉降速率、土層壓密速率、冰後期海面回彈速率及人爲沉降速率的總和,並通過模型模擬研究了前四種自然因素引起的海面變化。構造因素引起波河平原的長期沉降速率達Zmm/a,佔所有自然因素的50%,沉積物自重和壓密沉降分別佔30%和20%。文中估計的威尼斯海平面上升速率從l.2mll必1轉變爲o.5mm/a。

 

  3 地下流體運移地面沉降

  引發地面沉降的地下流體主要有地下水、石油和天然氣等,共有12篇論文。

  3.1以地下水開採爲主的地面沉降問題

  據G.Benedetti,在波河流域南部Emilia一Ro-magna地區,現在地下水開採引起的地面沉降每年有幾個cm,另外還有天然氣開採的影響。據A.R,si等,意大利比薩平原,過去7000年的自然沉降速率約爲0.5一4mm/a但是近3。1990年來精密水準測量表明,現在地面沉降速率是自然沉降的2一5倍,對深度達250m的主要含水層水位的監測表明,地下水位呈總體下降趨勢。

  據伊朗的B.Bahadotran和R.Ajalloeian,伊朗Esfahan南部因地下水開採也產生嚴重地面沉降,開採歷史約有30年,因含水層枯竭,地下水發生逆向運移(靜水位埋深從原先的18一20m下降到18一200m,平均每年下降約6m),近十年來發生了幾條地裂縫,長度近10km,裂縫每年張開l一5cm不等,並穿過高速公路、一些住宅區和農業區。

  3.2地面塌陷

  據美國的A.B.Tihansky和D.LGouowoy,在美國佛羅里達州中西部岩溶覆蓋區,發生地面塌陷是一種普遍的自然沉降現象,他們繪製了塌陷與鬆散覆蓋層類型及厚度的分佈關係圖,表明塌陷活動的類型及頻率與覆蓋層的組成及厚度、下伏碳酸鹽岩溶解程度和當地水文條件關係密切,地下水和土地資源的加速開發會導致塌陷頻率增加。當溶洞中地下水位與覆蓋物之間的平衡被打破時,塌陷就會產生。地下水開採、地面加載與地下水開採的結合、排水的改變、建築施工等活動都會引發塌陷。

  據意大利的G.Capelli等,意大利中部Velino流域岩溶塌陷也較嚴重,他們調查了自1891年以來的29次岩溶塌陷,編繪了水文地質平面圖及剖面圖,覆蓋層超過20Om,有多處泉水出露(總排泄量達25m3/s),深部流體、岩溶水與潛水混合出現,岩溶塌陷發生的誘因有:沿斷層帶的新構造活動性及地震活動性、沖積層中潛水快速滲透及岩溶水與深部流體的水巖作用和水化學作用。

  俄羅斯的A.v.Anikeev解釋了岩溶塌陷的水力斷裂過程,即上覆承壓頂板在抽汲地下水的作用下破裂散落的過程,並根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推導了產生塌陷的臨界水頭降深公式。

  3.3天然氣開採引起的地面沉降

  荷蘭的A.PE.M.Houtenbos研究了荷蘭天然氣開採引起地面沉降的定量評價問題。以前還沒有這方面的嘗試。荷蘭的天然氣田深度在300cm左右,天然氣的開採引起了岩層壓密和地面沉降。要解決的問題是:參考水準點不連續、不穩定、測量誤差累積、高程資料斷檔等導致水準點高程資料需要處理。提出了以沉降中心爲原點的橢園形碟面隨時間變化的高程解析模型,決定模型的6個主要參數是沉降起始時間(to)、沉降橢碟中心座標X。,Y。、沉降中心分到橢園長短軸沉降梯度最大處的距離a和b及沉降橢碟長軸的關聯度a。並以Mumekez1Ji地區137個水準點的530個高程數據爲實例進行了研究。

  3.4均勻沉降也會對建築結構造成損害

  荷蘭的A.Verruyt和R.B.J.Brinkgreve認爲,通常假定土層均勻沉降不會對建築結構造成損害,因爲基礎是和土層一起沉降的。但是在地下水位接近地表的地區,而且地下水位主要受到海平面的控制,那麼在土層發生沉降時而地下水位仍維持在原來的高度,則一個基礎面在地下水位之下的淺基,就會失去部分承載力。如果該建築基礎負荷不均勻時,就會導致不均勻沉降,甚至破壞。他們還用有限單元模型進行了分析。

  3.5欠固結石英含水砂層的壓密

  P.Schutjens等通過對欠固結、孔隙率爲18一35%、富含石英的含水砂層做了巧次壓密試驗發現,其壓縮係數隨孔隙率的增加、顆粒大小的增加和方解石與長石膠結程度的減少而增加,他們的解釋爲:在低應力一應變條件下,非彈性壓密主要是因爲粗糙顆粒接觸點上的棱角破損而產生的,同時引發微小的顆粒旋轉和滑移,一些粘土和長石的易碎性和晶質塑性變化也會發生,在高應力一應變條件下,顆粒內部和跨越顆粒的破裂越來越明顯,同時導致顆粒變小,他們認爲,隨時間而變化的壓密速率是受顆粒之間、顆粒內部及跨越顆粒的微裂隙結構和傳播速率的控制。

 

  4 固礦開採引起的地面沉降問題

  本次大會有7篇論文涉及固體礦牀開採引起的地面沉降問題。這些礦牀主要有銅礦、巖礦、金礦和白雲岩礦等。他們涉及的國家有波蘭、俄羅斯、南斯拉夫、西班牙、意大利和南非等。

  4.1非溶解性固礦開採引起的大區域沉降

 

  據波蘭的J.Ostrowski和E.popiolek,波蘭Legnica一Glogow銅礦盆地是於1957年發現的,是世界上最大的銅礦(約佔世界銅礦資源的ro%),銅礦沉積層位於地下400一1500m產狀爲NE3一50,平均厚度3.5m(在幾十cm到20m之間變化)。採礦必須排走上覆地層的大量來水。目前己排出約6億耐的地下水。由此產生了超越開採區的巨大沉降槽,最長處超過40hm,最大沉降達0.8m。儘管沉降還沒有直接威脅到建築物,但影響到了地面設施的正常功能並對環境產生了負面影響。

  4.2溶解性固礦開採導致地面沉降

  據南斯拉夫的D.Stojlljkovie和S.Komatind,人們並不知道南斯拉夫Tuzla城巖礦是世界級的,由於低礦化水的滲人而在鹽層中形成鹽水層,鹽水開採近100年,鹽水層的水壓幾乎下降了Zoom,最大地面沉降近10m,幾乎使1000幢房屋被毀,巧000名居民被遷出,基礎設施明顯被破壞,現處於重建之中。

  另外西班牙歷史名城Calatayud存在石膏礦蒸發溶解地面沉降問題。意大利Burian鹽礦溶解開採也導致了地面沉降問題。

 

  5 地面沉降災害治理與決策制訂

  共有7篇論文涉及到地面沉降的工程建設與地下水資源開發、保護威尼斯泄湖環境不受沉降影響的措施、地面沉降防治措施效果、地下水盆地的環境資源管理、地面沉降法律糾紛及社會決策與地面沉降等方面的內容。

  5.1保護威尼斯泄湖不受地面沉降影響的措施

  據意大利的LC盯bognin等,自本世紀初以來,威尼斯地面標高相對平均海平面損失約23cm。該城的歷史建築非常有特點,有些是5個世紀以前建的,與水相連,並且地面只在一般高潮位之上幾十cm。地面沉降引起洪水次數增加,並引發侵蝕及水力作用,這些常會惡化城市建築並導致更頻繁的維修。溼地消失與岸灘變低會使泄湖盆地和沿海岸帶更易遭受沿海海上風暴的毀滅性襲擊。提出的一系列防治措施有:新建海灘和海灘養護、恢復沙丘、溼地重建與保護、防禦工程、海上出人口臨時關閉等。

  5.2地面沉降的法律糾紛

  荷蘭的F.B.J.Barends認爲,對於地面沉降引起的法律糾紛,科學解釋與法律規則或者公衆輿論之間存在着矛盾。他介紹了4個案例:

  案例1:某私宅房主意識到其住宅會受到建築排水或下水道修理造成的損壞,於是在施工前拍了其住宅的照片,因此能夠表明損壞的原因和肇事方。應該承擔責任的是承包商和政府,他們不同意,於是請來專家,但是沒有獲得任何資料。如何找到技術上相一致的回答纔是關鍵。結果是承包商和政府敗訴。

  案例2:一座橫越大河的高速公路橋墩在下沉。在3000m深處開採石油的公司被控爲被告,技術調查得出了驚人而難堪的結果,起訴被駁回。

  案例3:爲採礦而進行的地震勘查涉及到地面爆破。農場主確信這會改變土地的地質、水文地質狀況,並要求影響莊稼收成的賠償。兩位專家(水文地質專家和農業專家)進行了調查,儘管調查結果表明不會有影響,但這家公司也冒了一次險。

  案例4:由於新聞媒體的推波助瀾,荷蘭公衆對開採其北方深部天然氣產生了很大的爭論,並影響到了學術界和政治家的觀念,公共的情緒扭曲了正常的辨論。專家們無能爲力,否則會丟掉飯碗。

  5.3社會決策制訂與地面沉降

  加拿大的R.A.Freeze利用決策分析的概念建立了評價地面沉降問題的原則框架。他認爲,防治地面沉降的決策制訂環境相當複雜,雖然要依賴於技術分析結果,但是會受到社會、經濟、法律和政治問題的嚴重影響,因此,他強調防治地面沉降的決策制訂需要從技術、社會、經濟、法律和政治等多方面的綜合考慮。最終是利益衝突各方通過談判來解決地面沉降問題。他介紹了5個方面的內容:①地面沉降原因與影響;②防治地面沉降的可行策略;③決策分析原則框架;④地面沉降經濟成本和風險;⑤多重利益方案社會調查的途徑和障礙。

 

  6 地面沉降測量與監測

  本次大會在地面沉降測量與監測方面成果最爲豐富,共有22篇論文,涉及到土層壓縮性測試、放射性分層標監測技術、星載合成孔徑雷達千涉監測技術、GPS測量技術及GIS技術等,其中星載孔徑雷達干涉監測技術格外引人注目。

  6.1土層壓縮係數研究

  英國的G.Cassiani和意大利的C.Zoeoatelli通過對實驗室測定的鬆散土巖壓縮係數Cm和在波河三角洲天然氣田用放性分層標測定的野外壓縮係數進行了分析對比,發現實驗室壓縮係數要比現場壓縮係數大幾個數量級,因此,他們認爲使用現場測定的壓縮係數進行地面沉降預測更爲可靠。

  意大利的G.Brighenti等對現場測定的波河天然氣田土層壓縮性進行了分析和模擬研究,他們認爲壓縮性的現場測定技術還不完全成熟,也不完全可靠,因爲保護鑽孔的套管、鑽孔和套管之間澆注固結類型以及鑽孔周圍地層的預先壓縮都會影響到壓縮性測定的準確性。

  美國的T.Hueckel等研究認爲,在有限應力範圍內土層的壓縮性會持續減小。在數學模型中能反映,沉積土層通過較不穩定礦物的溶解和沉澱反應而發生次生微結構變化。

  6.2放射性分層標技術《RadioaetiveMaRkerTeehnique》

  據意大利的S.M.Deloos,放射性分層標技術用於土層壓密測量己超過25年。根據意大利P.Macini和E.Mesini的介紹:這種技術就是將放射性彈分層固定放人開採液氣的土層中,使用的放射性物質是Cs團或Co印,它們都有較長的半衰期,大致爲5年。每個放射標的位置可用專門的金屬線咖瑪射線記錄儀來進行探測,探測儀在標點之間運行時間的長短可以用來估算出標點之間距離的變化,由此得到標點之間土層的變形量,分層壓縮量的總和即爲所測總土層的總壓縮量。某時段內的土層壓縮量與相應的土層孔隙液(氣)壓力降低值之比即爲土層垂向一維壓縮係數Cm。這種技術己應用在意大利、荷蘭、北海和墨西哥灣。由此所得的垂向一維壓縮性係數是預測開採液(氣)產生地面沉降大小的極爲重要的依據。

 

  6.3星載合成孔徑雷達干涉監測技術(Insa:)

  利用空間遙感技術測繪地面沉降的論文有4篇,各種相關介紹材料(如展版、光盤等其它宣傳品)也格外突出。根據瑞士U.Wegmuller等,意大利A.Ferretti等、美國D.L.Galloway等及英國R·Capes,這種技術是利用不同時間測得的衛星合成孔徑雷達地面圖象相重疊而形成的微分干涉圖象,圖像中一個相干顏色條紋循環代表一定數量的地面變形變量(如IO0mm、28mm等),並通過對比地面變形實測值來確認,再利用計算機處理形成地面變形等值線圖。在理論條件下,其監測的地面變形精度爲5一10nlm。目前應用的地方有德國的Ruhrgebiet(採礦沉降區)、墨西城(地下水開採沉降區,19%年l月。1996年5月最大沉降速率40cm/a)、意大利的Bologna(1992一1996年)和Euganean地熱盆地(地下熱水開採沉降區,1991一1995年最大沉降速率4mm/a)、法國的巴黎(1992年一1999年沉降區沉降速率約4mln、美國的聖.克拉流域(地下水開採沉降區,1992年9月一1997年8月測出5一10mm沉降量)、拉斯維加斯(地下水開採沉降區,1992年4月一1997年12月測出沉降量最大達19Omm)、A,ltel()pe流域及Jerse村莊等。

  6.4GPs和GIS在地面沉降監測中的應用

  據加拿大的S.M.Mousavi等和伊朗的A.Sham-sai,在伊朗Rafsanjan平原地區地面沉降最大,沉降原因主要是抽取地下水,首起佈設了35個GPS地面沉降觀測站,分別於1998年8月和1999年4月進行了兩次GPS大地高檢測,8個月的地面沉降在不足IOmm一80nlm左右之間,其測量精度在5一smm之間。另據斯洛伐克的V.Sedlak,斯洛伐克東部近期的地質構造運移也用GPS進行了監測,從1997年起,每年在春季和秋季各進行一次測量,使用的儀器是雙頻GpS接收機SokkiaGRs2200。

  據日本的S.Murakami等,他們用GIS技術描述了日本kamt。平原北部地區的地面沉降現狀,並預測了其發展趨勢,且在圖上實現了可視化成果,如地面沉降目標區圖、沉降與地下水位歷時曲線圖、實測沉降與計算沉降歷時比較圖和散點相關圖、預測沉降分區圖、土地利用圖、地面沉降潛在危害程度分區圖等。

 

  7 地面沉降計算理論與模擬

  地面沉降計算理論與模擬方面的論文共有巧篇,概括起來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地下水開採地面沉降預測、固體礦產開採地面沉降計算、天然氣開採地面沉降預測和潛水變化地面沉降計算。

  7.1地下水開採地面沉降預測

  7.1.1應力一應變滯後環路及隔水層沉降計算

  根據分層標土層變形監測資料和觀測孔水位資料可以繪出應力一應變曲線圖。美國的T.J.Burbey對於有上覆巨厚隔水層存在的承壓含水層系統在反覆抽水作用下產生應力一應變滯後環路問題,利用垂嚮應變和體積應變數值模擬方法進行了研究,認爲;①隔水層延遲給水的存在就會產生滯後環路,反映含水層系統在反覆抽水過程中要經歷具有彈性恢復的非彈性壓縮;②單純的垂向壓縮假定傾向於高估沉降量和給水系數,尤其是靠近抽水井處;③體積應力模型對給水系數的估算反映了水平應變和變形的存在。

  另外,美國的M.Sneed建立了模擬含水層系統中隔水層延遲給水和殘餘壓密的一維非穩定數值模型,並應用在內華達州的拉斯維加斯地面沉降計算。我國顧小芸提出了考慮流變的三維一藕合沉降計算模型。

  7.1.2含水層儲採沉降計算問題

  爲了滿足供水需水或改善水質,含水層儲採(AsR)技術被廣泛地在美國應用,如德克薩斯、新墨西哥、內華達、亞雷桑納、加利福利亞、佛羅雷達等。美藉華人李江和美國的D.C.Helm推導了對夾有隔水層的上下含水層系統在儲採條件下的地面沉降非線性粘性解析解;李江還推導了其非線性彈性解析解。

  7.13意大利Bologna面沉降數學模擬

  自50年代以來強烈地開採地下水,意大利北部Bologna地區出現區域性地面沉降問題,沉降速率現仍然相當快。意大利的F.Francavilla等利用快速拉格朗日連續分析有限差分程序對Bologna兩條典型剖面沉降進行了數學模擬,並將沉降預測到了2000年。

  7.2礦坑涌水地面沉降計算

  1994年4月,位於紐約州西部Genesee流域部分Retsof鹽礦基岩頂板坍塌,其上覆冰期含水層地下水開始涌人礦坑,流量達1300攏。含水層水位的下降以及相應的有效應力增加引起隔水層中細粒土層的壓縮,到19%年2月,地面沉降達24cm。美國R.M.Yager用MODFLOW的IBSI夾層儲水軟件包對隔水層進行了垂向一維非穩定水流模擬,用MODFLOWP對含水層系統進行三維水流模擬,擬合了突水期間的水位變化和19%年的沉降分佈。

 

  7.3固礦開採引起的地面沉降計算

  波蘭的R.Hejmanowski和德國的A.Sroka提出了固礦開採引起的地面沉降解析算法,他們認爲地下固礦開採空間中存在地面沉降的“收斂點”或“壓密點”(對孔隙地層),地面沉降時空分佈公式可寫爲:

      其中~Knothes理論參數;t一從固礦採空後開始計算的時間;d一地面某點離“收斂點”的距離;M(t)一採空單元的體積函數,可寫爲:

其中a一採空單元體積衰減係數;V一採空單元體積;毛一相對體積收斂率,即體積收斂率每年爲實際體積的l%);C一上覆承重區的時間因子,描述巖體的延遲影響一併舉例進行了沉降計算。

  7.3天然氣開採引起的地面沉降計算

  荷蘭的FKenselaar和M.Mavtens建立了天然氣開採產生地面沉降的橢面型時空分佈函數,並以Rosw誼kel氣田爲例進行了沉降計算。意大利的W·Pafozz。等對Barhara天然氣田開採地面沉降進行了三維模擬,由兩組數值模擬構成,一組是含氣層周圍含水層流體流動模型,另一組爲含氣層和含水層枯竭導致地面沉降的地質機理模型。

  意大利的D.Bau等利用三維有限元模型對亞德里亞海上Chioggi一Mare天然氣田開採產生的海底地面沉降進行了模擬,研究其是否會對威尼斯沿海岸帶的穩定性產生影響,提出如果在海岸打注水井驅氣開採,可使沉降ICm的等值線向海上移動5km。

  7.4潛水變化引起的地面沉降計算

  意大利的B.A.Schrener等分析了天然氣田之上土層沉降發展過程中的毛細現象和建築塌陷,並提出了一個彈塑性沉降模型,能以簡潔方式再現非飽和介質的基本行爲特徵,尤其有關塌陷的現象。L.Belloni等研究了威尼斯泄湖海水潮位反覆作用下,海底下100m深土層的沉降問題,孔隙水位監測深度範圍,從海底下近50m深,用有限元模型進行了模擬,他們的結果是,其塑性變形佔0.05%,100m土層的垂向沉降在100年裏達5cm。

  荷蘭的G.delange等認爲,荷蘭地面沉降的主因是隨着潛水位的人爲降低導致全新世土層的固結和泥炭層的氧化而形成的,他們根據地質條件、地表及地下水位把靠近阿姆斯特丹的Waterlanden地區分成6個小區,對各區地表水位及沉降變化進行了統計分析預測。

 

  8 結語

  從近幾年來看,國際地面沉降研究無論從廣度和深度上都有了較大的發展。如從地面自然沉降到地面人爲沉降,從陸上地面沉降到海底地面沉降,從開採地下流體地面沉降到開採下固礦地面沉降,從現代地面沉降到古代地面沉降,從人工水準地面沉降測量到GPS和星載合成孔徑雷達干涉監測,從分層標水準監測到放射性探測,從地面沉降防治到社會決策綜合制定,從地面沉降分析預測到地面沉降信息系統和三維可視化等等。地面沉降的監測、研究與防治重點仍然在沿海低地地區,但是山區固體礦產開採地面沉降在迅速發展。21世紀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將地面沉降及其治理全面納人到城市資源管理、土地利用規劃、工農業開發、減災和環境保護中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