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不從心的ERP

 

21世紀,企業需要什樣的信息系統?》之四

力不從心的ERP

2009.7(道侖軟件)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提出的概念,其前身追溯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左右提出來的MRP(Material Require Plan) 概念。“ERP的核心理念是計劃和平衡。這裏的計劃,包括戰略規劃,銷售與運營計劃,主生產計劃,物料需求計劃,能力計劃及採購計劃,同時,還包括公司的經營預算,資本預算以及最後的現金預算等。這裏的平衡,包括企業內部環境與企業外部環境的平衡,戰略和戰術的平衡,外部市場需求和企業能力的平衡,業務運行與資金供給的平衡等。從戰略制定、銷售與運營規劃,到主生產計劃和物料需求計劃,要經歷一個從上到下、從粗到細的分解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爲了確保計劃分解之後是可行的,就要在計劃的各個層次上進行平衡,先對戰略層次的計劃進行平衡,然後對銷售與運營規劃層次進行平衡,接着是主生產計劃層次,最後是物料需求計劃層次。上一層次沒有平衡,不應該也不可能對下一層次的計劃進行平衡,企圖這樣去做,只可能增加計劃在執行過程中的混亂,使計劃變得不可執行。所以,在現在的大部分企業裏,除了最底層的操作人員在實實在在的幹些事以外,其他層次的人沒幹別的,成天就是在做一種事情,就是做資源的協調和調配。”

如果一切都能按計劃進行,這個方案當然是不錯的。可惜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客戶、競爭對手和市場環境不會按你的計劃進行。於是不斷出現“異常情況”,需要不斷調整。“異常情況”一多,企業難免捉襟見肘,疲於應付,造成管理混亂,物料短缺或冗餘,生產延誤,產品質量下降,訂單不能按時交付等後果。

從實現技術看,當前的ERP軟件基本上是硬編碼程序。軟件廠商根據當時環境下企業一般化的業務需求,實現他們爲企業所設想的各種業務功能。然而每家企業的情況是不一樣的,軟件廠商不太可能很清楚用戶的業務,更不可能想到將來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但我們看到,軟件廠商基本是把成型的軟件及其各種功能強加給用戶,不管這些功能適不適合企業的實際情況,用得上用不上,並美其曰“標準化”、“最佳實踐”。做得好一點的,會對企業將來可能的業務和環境變化做一些預測,在軟件中預留一些應對變化的手段(例如通過設置一些參數),然而由於軟件本身結構的限制,其應對變化的能力是很有限的。於是很多ERP系統在上線幾年後,就滿足不了企業的業務發展要求,不得不推倒重來。更有甚者,甚至上不了線,最後不了了之。

從業務流程的實現上看,當前的ERP軟件基本上是爲了支持“以職能爲中心”的運作方式,把一個完整的業務流程分佈在系統各個功能菜單中,再將各個功能菜分配給各個崗位的員工。其特點是員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對總體流程的目的和意義並不清楚,只能被動履行自身職責。“業務流程”不是一個可管理的對象,而是隱含在系統的各個功能菜單中。因此,若要調整一個業務流程,就必須修改形成該業務流程的若干個程序,牽涉面廣,難度和風險都很大,有時甚至是不可行的。“以業務爲中心”的運作則要求員工具有很大的自主性,能根據訂單具體要求,靈活調整流程和組織資源,快速高效地爲客戶提供產品和服務。因此,要求目前的ERP軟件很好支持“以業務爲中心”的運作方式,無異於緣木求魚。

上面說了這麼多,總結起來就一句話:當前的ERP軟件根本無力應對變化。這是由其理念、技術和功能決定的,是硬傷,沒有解藥。

不可否認,現在一些企業的ERP項目取得了一些效果,但離“成功”標準還差得遠。“至少到目前爲止,還沒有哪個企業聲稱,ERP使其產生了令人驚訝的效益增長,而‘成功實施ERP’只是說,原來的業務基本上能夠在ERP上跑動。”即使以這樣的標準衡量,ERP項目的“成功率”仍然是很低的,可能不到百分之十。

要想徹底改觀目前企業管信息系統應用的現狀,需要新理念和新思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