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網初印象

轉自:https://blog.csdn.net/username666/article/details/103743076
轉載出處: 學習筆記

  • 三網:電信網絡、有線電視網絡和計算機網絡。
  • 計算機網絡的兩個基本特點:連通性和共享。(連通性:計算機網絡使上網用戶之間的計算機都可以彼此連通;共享:即資源共享,可以是信息共享、軟件共享,也可以是硬件共享。)
  • 計算機網絡由若干結點和連接這些結點的鏈路組成。網絡={計算機,結點,鏈路}。
    (結點:計算機、集線器、交換機或路由器等設備;鏈路:從一個結點到另一個結點的一段物理線路,而中間沒有任何其他的交換結點。)
  • 互連網(internet)和互聯網(Internet)的區別:
    • 互連網是一個通用名詞,泛指由多個計算機網絡互連而成的網絡,協議可以使任意的。而互聯網是一個專用名詞,指當前全球最大的、開放的、由衆多網絡相互連接而成的特定的計算機網絡。採用TCP/IP協議,該協議的前身是美國的ARPANET。
    1. 網絡把許多計算機連接在一起,而互連網則把許多網絡通過路由器連接在一起。與網絡相連的計算機常稱爲主機。

    2. 互連網的組成:邊緣部分和核心部分。(邊緣部分:由所有連接在互聯網上的主機組成,,是用戶直接使用的。核心部分:由大量網絡和連接這些網絡的路由器組成,爲邊緣部分提供服務。)
      (1)邊緣部分:
      邊緣部分的主機又稱爲端系統。在網絡邊緣的端系統中運行的程序(或者說進程)之間的通信方式可分爲兩大類:客戶-服務器方式(C/S)和對等連接方式(P2P)。(客戶是服務請求方,服務器是服務提供方。客戶必須知道服務器程序的地址。對等連接不區分服務請求方和服務提供方。)
      (2)核心部分:
      路由器在網絡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路由器是實現分組交換的關鍵構建,負責轉發收到的分組(網絡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3. 轉發數據的三種方式:電路交換(用於電話系統中)、報文交換(用於電報通信中)、分組交換(用於計算機網絡中)。
      (1)電路交換:
      電路交換是面向連接的。
      電路交換的三個階段:建立連接→通話→釋放連接。
      在通話的全部時間內,通話的兩個用戶始終佔用端到端的通信資源,實時性強。通信線路的利用率較低。
      (2)報文交換:
      採用存儲轉發原理。
      時延較長。
      (3)分組交換:
      (分組:通常我們把要發送的整塊數據稱爲一個報文。在發送端,先把較長的報文劃分成較短的、固定長度的數據段。在每一個數據段前面加上一些由必要的控制信息組成的首部後,就構成了一個分組。)
      採用存儲轉發技術。
      面向無連接。
      (4)三種交換方式的區別:
      電路交換——整個報文的比特流連續的從原點直達終點,好像在一個管道中傳送;報文交換——整個報文先傳送到相鄰結點,全部存儲下來後查找轉發表,轉發到下一個結點;分組交換:單個分組傳送到相鄰結點,存儲下來後查找轉發表,轉發到下一個結點。

    4. 計算機網絡的分類:
      (1)按作用範圍分:廣域網(WAN)、城域網(MAN)、局域網(LAN)、個人局域網(PAN)。
      (2)按不同的使用者分:公用網和專用網。
      (3)用來把用戶接入到互聯網的網絡:接入網AN。

    5. 計算機網絡的性能:
      (1)計算機網絡的性能指標:速率、帶寬、吞吐量、時延、時延帶寬積、往返時間RTT、利用率;
      (2)計算機網絡的非性能指標:費用、質量、標準化、可靠性、可擴展性和可升級性、易於管理和維護。

    6. 時延:
      (1)傳播時延:信號在傳輸通道上產生的時延(傳播時延=信道長度(m)/電磁波在信道上的傳播速率(m/s))
      (2)發送時延:以一定的速率發送完一個一定長度報文所需的時間(發送時延=數據幀長度(bit)/發送速率(bit/s))
      (3)處理時延:節點進行報文存儲轉發處理所產生的時間
      (4)排隊時延:報文發送前在發送隊列中排隊的時間
      總時延 = 發送時延 + 傳播時延 + 處理時延 + 排隊時延。
      (處理時延和排隊時延產生於發送端結點;發送時延/傳輸時延產生於發送器;傳播時延產生於鏈路。)

    7. 協議:爲進行網絡中的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準或約定稱爲網絡協議,簡稱協議。協議的三要素:語法、語義和同步。

    8. 計算機網絡的體系結構:OSI模型、TCP/IP模型和五層模型。

    9. OSI模型(七層協議):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運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10. TCP/IP模型(四層):網絡接口層、網際層、運輸層和應用層。

    11. 五層模型(綜合OSI和TCP/IP的優點):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運輸層和應用層。

    12. 分層的好處:
      (1)各層之間是獨立的;
      (2)靈活型好;
      (3)結構上可分隔開;
      (4)易於實現和維護;
      (5)能促進標準化工作。

    13. 各層的分工(下層爲上層提供服務):
      (1)應用層:
      任務:提供系統與用戶間的接口。
      功能:文件傳輸、電子郵件、訪問和管理。
      協議:DNS、HTTP、SMTP、FTP。
      數據單元:報文。
      (2)運輸層:
      任務:爲兩臺主機中進程之間的通信提供數據傳輸服務。(傳送應用層報文)
      功能:爲端到端的連接提供傳輸服務、爲端到端的連接提供流量控制、差錯控制、服務質量等管理服務。
      協議:TCP、UDP。
      數據傳輸的單位:報文段(TCP)、用戶數據報(UDP)。
      (3)網絡層:
      任務:爲分組交換網上的不同主機提供通信服務。把運輸層產生的報文段或用戶數據包封裝成分組或包進行傳送。路由選擇,使數據報能夠交付到目的主機。
      功能:爲運輸層提供服務、組包和拆包、路由選擇、流量控制、擁塞控制。
      協議:IP、ICMP、ARP、RARP、IGMP。
      數據單位:IP數據報。
      設備:路由器。
      (4)數據鏈路層:
      任務:將網絡層交下來的IP數據報組裝成幀,在兩個相鄰結點間的鏈路上傳送幀。
      功能:鏈路連接的建立、拆除;幀定界;幀同步;差錯檢測、流量控制。
      協議:PPP、CSMA/CD。
      傳輸單位:幀。
      設備:交換機、網橋。
      (5)物理層:
      任務:透明的比特流傳輸。
      功能:爲數據端設備提供傳輸數據的通路。
      傳輸單位:比特。
      設備:集線器、中繼器。

    14. 實體、協議和服務:

    • 實體:任何可發送或接受信息的硬件或軟件進程。
    • 協議:控制兩個對等實體(或多個實體)進行通信的規則的集合。
    • 服務:下層向上層通過層間接口提供服務。
    • 協議是水平的;服務是垂直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