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性測試方案

目的

快速覆蓋用戶的各種操作環境,進行快速驗證

1、常規項目測試策略

提高重視度,在需求分析、測試設計、測試執行、收尾階段都要加大兼容性測試的比重。

1.1 需求階段

  • 在需求階段要獲取兼容性測試環境的來源,來源爲產品經理和用戶現場使用情況,更多以用戶現場爲參考。

**1.2測試計劃 **

  • 第一輪在主測環境進行驗證,基本功能實現後,在第二輪測試就加入其他兼容性測試,快速驗證

  • 在測試初期階段就使用主測試(非本人工作機)環境進行測試,例如測試portal項目主測環境是WIN 7,而不是工作機的WIN 10系統

    1.3 測試設計

根據需求階段的調研和現場操作環境彙總分析,確定主測環境和兼容性測試環境。

· 設計測試方案,抽取兼容性測試因子,根據各因子之間的組合,列成兼容性測試矩陣(繪製成表格形式)

注意,兼容性測試矩陣是兼容性測試的核心,需要每個測試人員明確在心!

以a項目客戶端爲例,存在操作系統、瀏覽器、分辨率(橫屏+豎屏)3個兼容性測試因子:(表格如下)

操作系統 Win7 64 Win xp Win10 Win7 32
瀏覽器 chrome 49 chrome 75(OCR內置) chrome最新(80) chrome最低(68)
分辨率 1536*2048(3M) 1920*1080 2048*2560(5M) 1200*1600(2M) 1366*768(橫屏)

兼容性測試矩陣

環境類型 環境 狀態
主測環境 win 7 64 + chrome 75+1536 *2048(3M豎屏) 通過
主測環境 win 7 64 + chrome 75+1920 *1080(橫屏) 未通過,DimID
兼容性測試環境 win 10 64 + chrome 75 +1920 *1080(橫屏)
兼容性測試環境 win 10 64 + chrome 75 +1536 *2048(3M豎屏)
兼容性測試環境 win xp + chrome 49 + 1200 *1600 (2M豎屏)
兼容性測試環境 win 7 32 + chrome 80 (32)+ 2048 *2560(5M豎屏)
兼容性測試環境 win xp + chrome 49 + 1366 * 768(橫屏)
兼容性測試環境 win 7 64 + chrome 68 + 1200 *1600(2M豎屏)
兼容性測試環境 win 10 64 + chrome 75 +1920 *1080(橫屏)

還有其他環境,根據項目具體情況設計,不一一列舉。

站在用戶使用角度 需要考慮以上表格的組合,再根據開發實現情況可以調整主測試環境,比如如果開發優先實現橫屏,那麼可以把分辨率爲1920 *1080作爲主測環境。

其他注意事項

· 設置優先級,優先級最高的爲主測環境,在主測環境上進行功能測試。

· 重視醫用灰階屏測試,用戶使用灰度屏的概率遠大於橫屏。

· OCR需要驗證32位和64位兩種操作系統。

1.4測試執行

· 兼容性測試重點驗證 UI 佈局和CSS 樣式、JS 部分,業務邏輯在主測環境驗證後,在兼容性測試環境可以少測或者不測。

· 重視影響功能操作的問題,例如按鈕無效,重要元素缺失(如mask無法顯示)…這些問題重點對待。頁面佈局不夠美觀、差幾個像素沒對齊等問題適當降低優先級。

· 以頁面爲維度進行驗證,環境準備好的前提下,一個兼容性測試環境可以在30分鐘左右驗證完成。

· 如果是公共組件,例如工具欄,不需要分應用重複測試。

· 各應用的獨立頁面,則需要分別驗證。

· 灰度屏重點驗證彩色屏下的顏色含義是否可以通過黑白(Contour)區分清楚。

1.5收尾測試

· 兼容性問題需儘快反饋給開發,爲開發修復爭取時間。

· 充分認識兼容性測試發現問題的重要性,若該版本不支持或者問題未修復,用戶很大概率會發現和抱怨,需向相關人員儘快說明情況,儘快迭代。

2、緊急項目測試策略

緊急項目(SP、hotfix)週期短,週期只有幾個小時或幾天,可以簡化兼容性測試策略。

· 如果無前端修改,可忽略兼容性測試。

· 如果有改動,針對改動部分參考類似項目的測試矩陣快速進行兼容性測試。

3、兼容性測試環境準備策略

採用實體機+虛擬機結合的方式

· 爲降低兼容性測試環境使用難度 ,在現有實體機的基礎上,多部署幾臺虛擬機,個人工作機也可以安裝本人常用的虛擬機,所有人可以快速啓動兼容性測試環境。

· 簡單驗證虛擬機的豎屏效果,只需將豎屏連接在一臺實體電腦上,可以通過這臺電腦遠程連接上虛擬機進行測試。例如,豎屏連接在實體機上,想驗證win7 (虛擬機)上的豎屏效果,可以在這臺實體機上遠程連接win 7(虛擬機) 驗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