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怎樣的子女

珍品網邀請了10個家庭,做了一場特別的異地採訪。

 

採訪的內容是:這個假期回家嗎?回答者是來自10個不同家庭的孩子,他們給出了幾乎一致的答案:如果沒有特別緊急的事,不會回家;有錢不會回去;回家會聽到父母反覆的嘮叨,爲了避免引發口舌之爭,所以寧願選擇在外待着。

 

之後,採訪者又拋出另一個問題:畫出你心目中的完美假期。

 

很快,10個受訪者在畫板上畫出自己滿意的答案,有的選擇和室友一起去爬富士山;有的畫出了傍晚時分的土耳其;有的則是期待和自己心儀的愛人外出旅遊,等等。當被問到爲什麼不和自己的父母一起時,他們的回答是:和父母在一起出行很難玩出現代人的感覺;帶父母出去嫌麻煩;無法在旅遊意向上和他們達成一致,爲了避免掃興,因此選擇自己單獨出遊。

 

而另一個鏡頭,回答同樣問題的則是這10個受訪者的父母,他們心中理想的假期也幾近一致,都希望和自己的孩子待在一起。騎摩托車帶她兜風;跟孩子單獨去臺灣;父親在划船,女兒在釣魚;坐下來一起喝茶;孩子去哪,我們就跟到哪;有一個單親家庭的父親,坦言更是對不起女兒,這些年無法給她一個完整的家。

 

當然,這些受訪者事先並不知道,自己的父母也參與了這次採訪。

 

當父母的心聲通過屏幕播放的方式出現在受訪者眼前時,10個受訪者淚腺全部崩壞,承認自己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太少,並且對着大屏幕向父母承諾:會在他們生日時,或者儘快,放下手邊的工作回家。

 

採訪的結尾,是一個比較圓滿的結局,珍品網給10個受訪者準備了10張各自回家的機票,作爲帶給父母最好的禮物。

 

透過這個採訪,不管是他們,還是我們,都是自私的,有時候只是單純想到自己,卻忽略了父母想要的,其實很簡單。這一點雖然難以承認,但是必須承認。

 

當假期來臨,爲了避免聽到父母反覆的嘮叨囉嗦,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逃避,儘量不回那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家,這樣對於雙方,都是一種解脫。其實不知道的是,當父母聽到我們不回家的消息後,仍然不死心地倚在門口雙眼癡癡地望着遠方,期待着他們日夜想見到的孩子突然出現在自己面前,給他們驚喜,原來電話裏的不歸只是孩子靜心設計的惡作劇啊。

 

可是,我們說了不回,就一定不會回的。所以,爸媽靜心準備的那些自己愛吃的飯菜,由熱變涼,涼了再溫,一遍一遍,反反覆覆,最後,一桌的飯菜被迫儲存在冰箱,成了他們一週的口糧。

 

而我們呢,寧可選擇宅在房間和隊友在遊戲裏快樂地廝殺,或者和自己的好哥們去樓下的大排檔喝酒吃串,閒談人生,訴說遠大理想,也不願回家和父母坐在一起吃吃家常便飯,聽他們重複那些讓自己耳朵起繭的嘮叨:你怎麼又瘦了?叫你多吃飯注意身體就是不聽;什麼時候帶個男(女)朋友回來啊,你看隔壁的某某都打算要二胎了。

 

當我們有了旅遊的打算,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與自己關係最好的朋友,親密的愛人,在快速描繪出心裏的嚮往之地後,做出完美攻略,希望這次旅行難忘有意義。不是有那樣一句話:年輕人,應該有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要去遠方,那裏有詩,也有美麗的田野,不要等老了再後悔懊惱:年輕的時候怎麼就沒多出去走走啊?

 

可是我們的父母呢,在聽到你完美的旅遊攻略和追求遠方的偉大志向後,嘴上說着一定要玩的盡興啊,錢夠不夠,不夠再給你打點?卻在掛掉電話後黯然神傷,掰着指頭數這已經是第幾個年頭沒有和你在一起,度過一個哪怕只有短短几天的假期了;家裏的那輛陪你長大的摩托車眼看快要生鏽退役,老爸的技術也不再如當初嫺熟,什麼時候還能再載着你出去兜一回風啊?老媽又在網上學會了幾個新菜,你什麼時候能回來嚐嚐啊,嚐嚐好不好吃,是否可口?你遊玩的照片我們都看了,拍得好好看,如果身邊有我們就會更好啦。

 

然而上面這一切他們盤算好久的心願,只能是心願,很抱歉,我們不能讓它實現了。

 

20歲以前,我也正如那些參與採訪的受訪者一樣,在每個假期臨近時,早早制定好旅遊攻略,帶上自己的戀人,然後和她一起歡快地奔向心裏的神往之地。

 

我在朋友圈瘋狂地曬自己旅遊的照片,好看的自拍,美麗的風景,甜蜜恩愛的合照,向爸媽彙報我的進度,而他們,永遠是第一個給我點贊和留言的人:兒子真帥!

 

有一天,老媽給我發微信:玩得開心嗎?我說:很好啊,你看我不是都在朋友圈發照片了嘛。“哦,那你好好玩!記得按時吃飯,早點消息!”

 

半晌,微信提示,老媽發來一條消息:“其實你知道嗎,你爸看着你旅遊的那些照片,一個人在窗口邊呆呆坐了一下午,他其實很想你帶着他一起出去的。唉,我這嘴啊,你爸說好不告訴你的,我怎麼又說這些。”“知道了,媽,你放心,畢業我找工作的時候儘量離家近點,那樣我就可以帶着你和我爸經常旅遊啦。”我回復。

 

每個長假,我在家的時間絕對不會超過一週,因爲一週後,爸媽便對我“由愛生恨”,最初熱烈的期盼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反覆無常的囉嗦嘮叨,怎麼起的這麼晚?讓你早點睡就是不聽?你看看你,一天天宅在家裏也不出去,都快要發黴了。等等。

 

然而這一切,現在統統發生改變。

 

大四那年,父親突然離世,連見最後一面的機會都沒給我,兩個小時後我落地,發現他再也看不到自己兒子的模樣,聽不見我的呼喚,而我的這張臉,應該在他腦海裏,反覆出現了很多次。

 

奶奶告訴我,父親走的太突然,他們也沒想到這次沒挺過去,所以就沒通知我。聽她說,老爸臨走前還在問我:有沒有放學?

 

我聽到這句話的瞬間,淚腺全面崩塌,除了沒有見到最後一面的遺憾,更多的,是我和他在一起的時間,居然少之又少,我們甚至都沒像樣地坐下來,面對面地對彼此說出自己的心裏話。

 

現在我畢業了,工作的地方離家也近,一切正如當初預想的那樣,一一實現,唯獨缺失的,是從今以後,我無法再帶着老爸老媽一起出行,我們也永遠不會再有一張幸福的合照。

 

如今,工作之後的每個或長或短的假期,我都會在第一時間買好回家的車票,並告知老媽歸家的具體時間。在電話裏聽到我要回來的消息後,她高興地像個孩子,急忙又問:這次打算待多久?返程的票買了沒有?並一再囑咐我上車要看好行李,給她發短信報平安。

 

我知道,她期待見到我比我期待見到她來得更爲強烈,回家後也肯定會有一桌她忙了一下午才燒好的菜,等着我動第一筷。

 

我不敢想象,如果我告訴她,這次因爲有比較緊急的事情回不去,只能等到下次的時候,她落寞的眼神,失望的表情。明知我不會回去,卻還要在聽到外面的腳步聲後急忙跑出來看看是不是我,是不是她的寶貝兒子回來了。

 

以前總想,現在的時間要留給自己,美好的青春要努力揮霍,才能不負這大好時光。至於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則統統推給以後,來生那麼長,以後總有無數的機會嘛。

 

父親的突然離世教會我,人生有無數個美好的明天,同時也伴隨着無數個預料不到的意外,至於哪一個最先跑過時間,來到你面前,我們誰都不知道。最清楚的一點,就是所在的今天,今天是我們可以牢牢把握在手中的,過好當下在此刻突然變成一句至理名言,顯得那麼有遠見。

 

龍應臺在目送裏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想,這句話是不對的。我們爲什麼不追?不僅要追,而且還要大踏步地追,從現在開始追。

 

就像父母不願意缺席我們的成長,他們的衰老,我們也不該只是做個旁觀者,而是要和他們一起親力親爲,畢竟,身體的衰老無法對抗,可是,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就能永遠保持一顆年輕熱烈的心。

 

人生的前半部分,父母是我們的依靠,是我們受傷後療養的港灣,歡樂時願意第一個分享喜悅的人。

 

而後半部分,我們則是父母的全部。老爸的後背不再筆直堅挺,步履蹣跚;老媽的廚藝開始生澀,經常忘了放鹽,兩鬢的青絲在不經意間偷偷變白。這一切,都是歲月無情地刻在他們身上,衰老的痕跡。

 

請多給自己一些機會,也給他們一些共同相處的時間,希望在遲暮之年,他們膝前圍繞的是兒孫滿堂,而不是彼此攙扶,癡癡地望着遠方等你回來。

 

盡孝是一件永恆的事情,沒有現在以後之分,別等子欲養而親不待。

 

也別讓等待,成爲遺憾。

 

至此,我們應該做一個怎樣的子女顯而易見。

 

成長是一個冗長的過程,是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這纔是每一個子女,畢生要做的事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