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top命令的用法詳細詳解

首先介紹top中一些字段的含義:

VIRT:virtual memory usage 虛擬內存
1、進程“需要的”虛擬內存大小,包括進程使用的庫、代碼、數據等
2、假如進程申請100m的內存,但實際只使用了10m,那麼它會增長100m,而不是實際的使用量

RES:resident memory usage 常駐內存
1、進程當前使用的內存大小,但不包括swap out
2、包含其他進程的共享
3、如果申請100m的內存,實際使用10m,它只增長10m,與VIRT相反
4、關於庫佔用內存的情況,它只統計加載的庫文件所佔內存大小

SHR:shared memory 共享內存
1、除了自身進程的共享內存,也包括其他進程的共享內存
2、雖然進程只使用了幾個共享庫的函數,但它包含了整個共享庫的大小
3、計算某個進程所佔的物理內存大小公式:RES – SHR
4、swap out後,它將會降下來

DATA
1、數據佔用的內存。如果top沒有顯示,按f鍵可以顯示出來。
2、真正的該程序要求的數據空間,是真正在運行中要使用的。

top 運行中可以通過 top 的內部命令對進程的顯示方式進行控制。內部命令如下:
s – 改變畫面更新頻率
l – 關閉或開啓第一部分第一行 top 信息的表示
t – 關閉或開啓第一部分第二行 Tasks 和第三行 Cpus 信息的表示
m – 關閉或開啓第一部分第四行 Mem 和 第五行 Swap 信息的表示
N – 以 PID 的大小的順序排列表示進程列表
P – 以 CPU 佔用率大小的順序排列進程列表
M – 以內存佔用率大小的順序排列進程列表
h – 顯示幫助
n – 設置在進程列表所顯示進程的數量
q – 退出 top
s – 改變畫面更新週期

序號 列名 含義
a PID 進程id
b PPID 父進程id
c RUSER Real user name
d UID 進程所有者的用戶id
e USER 進程所有者的用戶名
f GROUP 進程所有者的組名
g TTY 啓動進程的終端名。不是從終端啓動的進程則顯示爲 ?
h PR 優先級
i NI nice值。負值表示高優先級,正值表示低優先級
j P 最後使用的CPU,僅在多CPU環境下有意義
k %CPU 上次更新到現在的CPU時間佔用百分比
l TIME 進程使用的CPU時間總計,單位秒
m TIME+ 進程使用的CPU時間總計,單位1/100秒
n %MEM 進程使用的物理內存百分比
o VIRT 進程使用的虛擬內存總量,單位kb。VIRT=SWAP+RES
p SWAP 進程使用的虛擬內存中,被換出的大小,單位kb。
q RES 進程使用的、未被換出的物理內存大小,單位kb。RES=CODE+DATA
r CODE 可執行代碼佔用的物理內存大小,單位kb
s DATA 可執行代碼以外的部分(數據段+棧)佔用的物理內存大小,單位kb
t SHR 共享內存大小,單位kb
u nFLT 頁面錯誤次數
v nDRT 最後一次寫入到現在,被修改過的頁面數。
w S 進程狀態。(D=不可中斷的睡眠狀態,R=運行,S=睡眠,T=跟蹤/停止,Z=殭屍進程)
x COMMAND 命令名/命令行
y WCHAN 若該進程在睡眠,則顯示睡眠中的系統函數名
z Flags 任務標誌,參考 sched.h

默認情況下僅顯示比較重要的 PID、USER、PR、NI、VIRT、RES、SHR、S、%CPU、%MEM、TIME+、COMMAND 列。可以通過下面的快捷鍵來更改顯示內容。

通過 f 鍵可以選擇顯示的內容。按 f 鍵之後會顯示列的列表,按 a-z 即可顯示或隱藏對應的列,最後按回車鍵確定。
按 o 鍵可以改變列的顯示順序。按小寫的 a-z 可以將相應的列向右移動,而大寫的 A-Z 可以將相應的列向左移動。最後按回車鍵確定。
按大寫的 F 或 O 鍵,然後按 a-z 可以將進程按照相應的列進行排序。而大寫的 R 鍵可以將當前的排序倒轉。

top使用方法:

使用格式:

top [-] [d] [p] [q] [c] [C] [S] [s] [n]

參數說明:

d:指定每兩次屏幕信息刷新之間的時間間隔。當然用戶可以使用s交互命令來改變之。

p:通過指定監控進程ID來僅僅監控某個進程的狀態。

q:該選項將使top沒有任何延遲的進行刷新。如果調用程序有超級用戶權限,那麼top將以儘可能高的優先級運行。

S:指定累計模式。

s:使top命令在安全模式中運行。這將去除交互命令所帶來的潛在危險。

i:使top不顯示任何閒置或者僵死進程。

c:顯示整個命令行而不只是顯示命令名。

常用命令說明:

Ctrl+L:擦除並且重寫屏幕

K:終止一個進程。系統將提示用戶輸入需要終止的進程PID,以及需要發送給該進程什麼樣的信號。一般的終止進程可以使用15信號;如果不能正常結束那就使用信號9強制結束該進程。默認值是信號15。在安全模式中此命令被屏蔽。

i:忽略閒置和僵死進程。這是一個開關式命令。

q:退出程序

r:重新安排一個進程的優先級別。系統提示用戶輸入需要改變的進程PID以及需要設置的進程優先級值。輸入一個正值將使優先級降低,反之則可以使該進程擁有更高的優先權。默認值是10。

S:切換到累計模式。

s:改變兩次刷新之間的延遲時間。系統將提示用戶輸入新的時間,單位爲s。如果有小數,就換算成m s。輸入0值則系統將不斷刷新,默認值是5 s。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設置太小的時間,很可能會引起不斷刷新,從而根本來不及看清顯示的情況,而且系統負載也會大大增加。

f或者F:從當前顯示中添加或者刪除項目。

o或者O:改變顯示項目的順序

l:切換顯示平均負載和啓動時間信息。

m:切換顯示內存信息。

t:切換顯示進程和CPU狀態信息。

c:切換顯示命令名稱和完整命令行。

M:根據駐留內存大小進行排序。

P:根據CPU使用百分比大小進行排序。

T:根據時間/累計時間進行排序。

W:將當前設置寫入~/.toprc文件中。

查看多核CPU命令
mpstat -P ALL 和 sar -P ALL

說明:sar -P ALL > aaa.txt 重定向輸出內容到文件 aaa.txt

top命令經常用來監控Linux的系統狀況,比如cpu、內存的使用,程序員基本都知道這個命令,但比較奇怪的是能用好它的人卻很少,例如top監控視圖中內存數值的含義就有不少的曲解。

本文通過一個運行中的WEB服務器的top監控截圖,講述top視圖中的各種數據的含義,還包括視圖中各進程(任務)的字段的排序。
輸入top命令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1.1 系統運行時間和平均負載: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top命令的頂部顯示與uptime命令相似的輸出
這些字段顯示:

當前時間
系統已運行的時間
當前登錄用戶的數量
相應最近5、10和15分鐘內的平均負載。
可以使用’l’命令切換uptime的顯示。

21:45:11 — 當前系統時間
0 days, 4:54 — 系統已經運行了4小時54分鐘(在這期間沒有重啓過)
2 users — 當前有2個用戶登錄系統
load average:0.24, 0.15, 0.19 — load average後面的三個數分別是5分鐘、10分鐘、15分鐘的負載情況。
load average數據是每隔5秒鐘檢查一次活躍的進程數,然後按特定算法計算出的數值。如果這個數除以邏輯CPU的數量,結果高於5的時候就表明系統在超負荷運轉了。

1.2 任務: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Tasks — 任務(進程),系統現在共有144個進程,其中處於運行中的有1個,143個在休眠(sleep),stoped狀態的有0個,zombie狀態(殭屍)的有0個。

第二行顯示的是任務或者進程的總結。進程可以處於不同的狀態。這裏顯示了全部進程的數量。除此之外,還有正在運行、睡眠、停止、殭屍進程的數量(殭屍是一種進程的狀態)。這些進程概括信息可以用’t’切換顯示

1.3 CPU 狀態: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這裏顯示不同模式下所佔cpu時間百分比,這些不同的cpu時間表示:
us, user: 運行(未調整優先級的) 用戶進程的CPU時間
sy,system: 運行內核進程的CPU時間
ni,niced:運行已調整優先級的用戶進程的CPU時間
wa,IO wait: 用於等待IO完成的CPU時間
hi:處理硬件中斷的CPU時間
si: 處理軟件中斷的CPU時間
st:這個虛擬機被hypervisor偷去的CPU時間(譯註:如果當前處於一個hypervisor下的vm,實際上hypervisor也是要消耗一部分CPU處理時間的)。
可以使用’t’命令切換顯示。

1.3% us — 用戶空間佔用CPU的百分比。
1.0% sy — 內核空間佔用CPU的百分比。
0.0% ni — 改變過優先級的進程佔用CPU的百分比
97.3% id — 空閒CPU百分比
0.0% wa — IO等待佔用CPU的百分比
0.3% hi — 硬中斷(Hardware IRQ)佔用CPU的百分比
0.0% si — 軟中斷(Software Interrupts)佔用CPU的百分比
在這裏CPU的使用比率和windows概念不同,如果你不理解用戶空間和內核空間,需要充充電了。

1.4 內存使用: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接下來兩行顯示內存使用率,有點像’free’命令。第一行是物理內存使用,第二行是虛擬內存使用(交換空間)。

物理內存顯示如下:全部可用內存、已使用內存、空閒內存、緩衝內存。相似地:交換部分顯示的是:全部、已使用、空閒和緩衝交換空間。

內存顯示可以用’m’命令切換。

509248k total — 物理內存總量(509M)
495964k used — 使用中的內存總量(495M)
13284k free — 空閒內存總量(13M)
25364k buffers — 緩存的內存量 (25M)

swap交換分區
492536k total — 交換區總量(492M)
11856k used — 使用的交換區總量(11M)
480680k free — 空閒交換區總量(480M)
202224k cached — 緩衝的交換區總量(202M)

這裏要說明的是不能用windows的內存概念理解這些數據,如果按windows的方式此臺服務器“危矣”:8G的內存總量只剩下530M的可用內存。Linux的內存管理有其特殊性,複雜點需要一本書來說明,這裏只是簡單說點和我們傳統概念(windows)的不同。

第四行中使用中的內存總量(used)指的是現在系統內核控制的內存數,空閒內存總量(free)是內核還未納入其管控範圍的數量。納入內核管理的內存不見得都在使用中,還包括過去使用過的現在可以被重複利用的內存,內核並不把這些可被重新使用的內存交還到free中去,因此在linux上free內存會越來越少,但不用爲此擔心。

如果出於習慣去計算可用內存數,這裏有個近似的計算公式:第四行的free + 第四行的buffers + 第五行的cached,按這個公式此臺服務器的可用內存:

13284+25364+202224 = 240M。

對於內存監控,在top裏我們要時刻監控第五行swap交換分區的used,如果這個數值在不斷的變化,說明內核在不斷進行內存和swap的數據交換,這是真正的內存不夠用了。

第六行是空行

1.5 各進程(任務)的狀態監控: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PID:進程ID,進程的唯一標識符

USER:進程所有者的實際用戶名。

PR:進程的調度優先級。這個字段的一些值是’rt’。這意味這這些進程運行在實時態。

NI:進程的nice值(優先級)。越小的值意味着越高的優先級。負值表示高優先級,正值表示低優先級

VIRT:進程使用的虛擬內存。進程使用的虛擬內存總量,單位kb。VIRT=SWAP+RES

RES:駐留內存大小。駐留內存是任務使用的非交換物理內存大小。進程使用的、未被換出的物理內存大小,單位kb。RES=CODE+DATA

SHR:SHR是進程使用的共享內存。共享內存大小,單位kb

S:這個是進程的狀態。它有以下不同的值:

D - 不可中斷的睡眠態。
R – 運行態
S – 睡眠態
T – 被跟蹤或已停止
Z – 殭屍態
%CPU:自從上一次更新時到現在任務所使用的CPU時間百分比。

%MEM:進程使用的可用物理內存百分比。

TIME+:任務啓動後到現在所使用的全部CPU時間,精確到百分之一秒。

COMMAND:運行進程所使用的命令。進程名稱(命令名/命令行)

還有許多在默認情況下不會顯示的輸出,它們可以顯示進程的頁錯誤、有效組和組ID和其他更多的信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