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組織與結構第一章

馮·諾依曼計算機

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提出“離散變量自動電子計算機方案”

馮·諾依曼計算機的工作原理:存儲程序和程序控制

存儲程序:將程序存放在計算機的存儲器中;

程序控制: 按指令地址訪問存儲器並取出指令,經譯碼 依次產生指令執行所需的控 制信號,實現對計算的控制, 完成指令的功能。

**主機:**CPU (運算器 + 控制器)、內存

**總線:**地址線、數據線、控制線

**外設:**輸入設備、輸出設備、外存儲器

主要組成部分:運算器、存儲器、控制器、輸入/輸出設備

運算器:算術運算、邏輯運算,基本結構:ALU、寄存器、連接通路

控制器:產生指令執行過程所需要的所有控制信 號,控制相關功能部件執行相應操作; 形式:電平信號,脈衝信號;依據:指令、狀態、時序;產生方式:微程序、硬佈線

存儲器:讀/寫

容量 地址線數量

1K 10

1M 20

1G 30

適配器:連接主機和外圍設備

計算機組成(硬件+軟件):有些功能既可以用軟件實現,也可以用硬件實現,看功能

計算機的層次結構:應用程序->高級語言->彙編語言->操作系統->指令集架構層->硬件邏輯層

軟/硬件的分界線即軟、硬件的接口,是指令操作硬件的 入口;

計算機系統性能評價

一、非時間指標

1.機器字長: 指機器一次能處理的二進制位數,64位和32位

2.總線寬度:數據總線一次能並行傳送的最大信息的位數

3.主存容量與存儲帶寬

**主存容量:**是指一臺計算機主存所包含的存儲單元總數。

存儲帶寬: 指單位時間內與主存交換的二進制信息量, 常用單位B/s(字節/秒)。(影響存儲帶寬的指標包括數 據位寬和數據傳輸速率)。

二、時間指標

**1.**主頻(f)

指CPU內核工作的時鐘頻率,即CPU內數字脈衝信號振盪的速率,與 CPU實際的運算能力之間不是唯一的、直接關係;

時間週期(T)

也稱節拍週期,是計算機中最基本的、最小的時間單位。在一個時 鍾週期內,CPU僅完成一個最基本的動作;

f 與 T的關係

互爲倒數, f 越高,T就越小 (f =100MHz時T=10ns, f =1GHz時 T=1ns)。

外頻

指CPU(內存)與主板之間 同步的時鐘頻率(系統總 線的工作頻率);

倍頻

CPU主頻與外頻之間的倍數;

主頻 = 外頻 × 倍頻

如:Pentium 4 2.4G CPU主頻

2400M = 133M (外頻) × 18 (倍頻)

執行一條指令(平均)需要的時鐘週期數(即T週期的個數)

2.CPI = 程序中所有指令的時鐘週期數之和 / 程序指令總數 = (程序中各類指令的CPI ×程序中該類指令的比例)的和

實際上頻率和IPC在真正影響CPU性能。

準確的CPU性能判斷標準應該是:CPU性能

=IPC(CPU每一時鐘週期內所執行的 指令多少)×頻率(MHz時鐘速度)–由英特爾提出並被業界廣泛認可。

3.MIPS:每秒鐘CPU能執行的指令總條數 (單位:百萬條/秒)

MIPS = 指令條數除以(執行時間乘以 10的6次方)= 指令條數除以((所有指令CPU時鐘週期數之和 /f )乘以 10的6次方)=f除以(CPI 乘以 10的6次方)

4.CPU時間

執行一段程序所需的時間 ( CPU時間+ I/O時間 + 存儲訪問時間+ 各類排隊時延等)

CPU時間 = 程序中所有指令的時鐘週期數之和 乘以T =程序中所有指令的時鐘週期數之和 / f (回顧彙編語言課程中延時子程序的設計原理)

計算機性能測試

魯大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