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波段成像概述

紅外成像概述


1 紅外線

紅外線(Infrared,簡稱IR)是波長介乎微波與可見光之間的電磁波,其波長在760奈米(nm)至1毫米(mm)之間,是波長比紅光長的非可見光,對應頻率約是在430 THz到300 GHz的範圍內。室溫下物體所發出的熱輻射多都在此波段。

1.1 一般使用者的分類是:

  • 近紅外線(NIR, IR-A DIN:波長在 0.75 - 1.4 微米,以水的吸收來定義,由於在二氧化硅玻璃中的低衰減率,通常使用在光纖通信中。在這個區域的波長對影像的增強非常敏銳。例如,包括夜視設備,像是夜視鏡。
  • 短波長紅外線(SWIR, IR-B DIN:1.4 - 3 微米,水的吸收在 1,450 nm顯著的增加。1,530 至 1,560 nm是主導遠距離通信的主要光譜區域。
  • 中波長紅外線(MWIR, IR-C DIN:也稱爲中紅外線:波長在 3 - 8 微米。被動式的紅外線追熱導向導彈技術在設計上就是使用 3 - 5 微米波段的大氣窗口來工作,對飛機紅外線標識的歸航,通常是針對飛機引擎排放的羽流。
  • 長波長紅外線(LWIR, IR-C DIN:8 - 15 微米。這是”熱成像”的區域,在這個波段的感測器不需要其他的光或外部熱源,例如太陽、月球或紅外燈,就可以獲得完整的熱排放量的被動影像。前視性紅外線(FLIR)系統使用這個區域的頻譜。,有時也會被歸類爲”遠紅外線”
  • 遠紅外線(FIR:50 - 1,000 微米(參見遠紅外線激光)。
  • NIRSWIR有時被稱爲 “反射紅外線” ,而MWIR和LWIR有時被稱爲”熱紅外線”,這是基於黑體輻射曲線的特性,典型的’熱’物體,像是排氣管,同樣的物體通常在MW的波段會比在LW波段下來得更爲明亮。
    這裏寫圖片描述
    這裏寫圖片描述

1.2 感測器迴應分類方案

可以依不同感測器可偵測的範圍來分類:

  1. 近紅外線: 波長範圍爲 0.7 至 1.0 µm(由人眼無法偵測的範圍到硅可響應的範圍)
  2. 短波紅外線:波長範圍爲 1.0 至 3.0 µm(由硅的截止頻率到大氣紅外線窗口的截止頻率),InGaAs範圍可以到 1.8 µm,一些較不靈敏的鉛鹽也可偵測到此範圍。
  3. 中波紅外線:波長範圍爲 3.0 至 5.0 µm(由大氣紅外線窗口定義,也是銻化銦及HgCdTe可覆蓋的範圍,有時是硒化鉛可覆蓋的範圍)
  4. 長波紅外線:波長範圍爲 8.0 至 12.0 或是 7.0 至 14 µm(是HgCdTe及微測輻射熱計可覆蓋的範圍)
  5. 遠紅外線(VLWIR:波長範圍爲 12.0 至 30 µm,是摻雜硅可覆蓋的範圍

1.3 紅外線輻射源區分

紅外線輻射源可區分爲四部分:

  • 白熾發光區(Actinic range:或稱“光化反應區”,由白熾物體產生的射線,自可見光域到紅外域。如燈泡(鎢絲燈,TUNGSTEN FILAMENT LAMP),太陽。
  • 熱體輻射區(Hot-object range:由非白熾物體產生的熱射線,如電熨斗及其它的電熱器等,平均溫度約在400℃左右。
  • 發熱傳導區(Calorific range:由滾沸的熱水或熱蒸汽管產生的熱射線。平均溫度低於200℃,此區域又稱爲“非光化反應區”(Non-actinic)。
  • 溫體輻射區(Warm range:由人體、動物或地熱等所產生的熱射線,平均溫度約爲40℃左右。

站在照相與攝影技術的觀點來看感光特性:光波的能量與感光材料的敏感度是造成感光最主要的因素。
波長愈長,能量愈弱,即紅外線的能量要比可見光低,比紫外線更低。但是高能量波所必須面對的另一個難題就是:能量愈高穿透力愈強,無法形成反射波使感光材料擷取影像,例如X光,就必須在被照物體的背後取像。因此,攝影術就必須往長波長的方向——“近紅外線”部分發展。
以造影爲目標的近紅外線攝影術,隨着化學與電子科技的進展,演化出下列三個方向:

  1. 近紅外線底片:以波長700nm~900nm的近紅外線爲主要感應範圍,利用加入特殊染料的乳劑產生光化學反應,使此一波域的光變化轉爲化學變化形成影像。
  2. 近紅外線電子感光材料:以波長 700nm~2,000nm 的近紅外線爲主要感應範圍,它是利用以硅爲主的化合物晶體產生光電反應,形成電子影像。
  3. 中、遠紅外線熱像感應材料:以波長 3,000nm~14,000nm 的中紅外線及遠紅外線爲主要感應範圍,利用特殊的感應器及冷卻技術,形成電子影像。

這裏寫圖片描述

2 紅外成像

由第一節可知,我們所見到的紅外圖像,其實是通過目標場景的熱輻射獲得完整的熱排放量的被動影像。而常見的民用安防類“紅外機芯”成像系統,主要是長波紅外(參考公司:IRay/廣微...)。需要注意的是,中波紅外一般不拿來做視頻成像,進幾年其結合偏振則可以實現極好的效果。
因爲長波的能量較弱,以及國產的焦平面的性能指標(國外進口的B、C類探測器)較低,進而產生了一系列紅外機芯圖像處理算法諸如:

  • 紅外校正算法;
  • 紅外圖像DDE(細節增強算法);
  • 紅外圖像的融合算法;
  • 紅外目標跟蹤算法等。

紅外成像系統的構成:

Created with Raphaël 2.1.2紅外(熱)輻射光學鏡頭結構焦平面-[熱信號->電信號]ADC-[模擬信號->數字信號]FPGA(DSP)-[圖像處理算法]DAC-[數字信號->模擬信號]視頻顯示輸出視頻

紅外焦平面探測器的發展極大豐富了紅外成像技術的內容,包括掃描/凝視/微掃描紅外成像、中波/長波/短波紅外成像、製冷/非製冷紅外成像等。這裏看一張紅外探測器(機芯的發展圖),如下:

這裏寫圖片描述

從器件結構可以發現,第四代的紅外焦平面在第三代結構之上已經開始整合偏振結構。其關鍵點變爲:像元級光場聚焦,光學濾波與偏振選擇
我們再看一下經典的焦平面結構,如下圖所示。上面橙色部分爲焦平面,下面爲讀出電路(ROIC: ReadOut IC),兩邊爲橋腿結構。

這裏寫圖片描述

2.1 紅外圖像的特點

紅外熱成像系統因其成像波長較長,導致了紅外圖像存在噪聲大、對比度低、非均勻性大、空間分辨力差等缺陷,爲克服這些缺陷,自紅外熱成像技術誕生之初,紅外探測器材料、製造工藝和成像電子學組件的研究便成爲三大熱點研究方向[1][紅外圖像處理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

缺點:

  1. 紅外成像受非均勻性及無效像元的影響,實際溫度分辨率不高,;

如下表所示,針對這個問題,我們使用非均勻性校正處理
這裏寫圖片描述

  1. 紅外成像普遍存在噪聲大、圖像對比度低、信噪比低、邊緣不清晰、視覺效果模糊、灰度範圍窄的現象。
    對紅外圖像進行增強是解決上述難題的有效方法之一。常見的直方圖均衡、平臺直方圖、反銳化掩膜(UM)等。

優點

  1. 被動工作、抗干擾性較強、全天候工作特性等;
  2. 局部特徵穩定。
    諸如:角點、邊緣、直線、紋理等特徵。

Reference:

[1] 紅外圖像處理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
[2] Book:紅外圖像處理、分析與融合;
[3] 紅外成像技術中的 9 個問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