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鉅虧390億後,滴滴終於盈利了

滴滴終於盈利了。

6年鉅虧390億,今終於盈利

近日,滴滴總裁柳青在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滴滴的核心業務——網約車業務已經在疫情前實現盈利。

“我可以和大家分享,我們的核心業務已經盈利或者說小幅盈利。”

柳青並沒有透露具體的數據和盈利指標,她表示,盈利是一種戰略選擇

這是滴滴首次對外宣稱實現盈利。創始人程維在2017年底定下的2018年“整體微盈利”小目標,延遲了1年多實現。

在此之前,滴滴給外界的形象一直是深陷虧損泥沼。2018年,程維在一封內部信中表示,滴滴2012年成立以來從未盈利。有數據顯示,滴滴6年累計虧損高達390億元。

官方解釋虧損主要是由於補貼投入巨大,從司機訂單中所獲得的抽成收入也幾乎悉數投入到了補貼上。程維在上述內部信中表示,2018年上半年,滴滴對司機補貼、獎勵、乘客優惠等各項總補貼返還金額已達117億。

其實近兩年,滴滴對司機端的補貼是在下降的。滴滴快車司機王元告訴InfoQ,他在2018年年中剛入行時,每天能拿到的補貼在150元左右,一個月下來有四五千元補貼入賬,正常也有3000元。但大概從去年夏天開始,補貼就漸漸減少了,到去年年末時,補貼就基本沒有了,現在只有在特殊天氣出車、訂單量達標等情況下能拿到獎勵。

不過他表示抽成沒有發生變化,仍是25%左右。這不禁令人猜想,滴滴難道是靠減少補貼實現了盈利?

成立8年來,滴滴一直在燒錢的路上。前期燒錢“打仗”,後期燒錢擴張。

滴滴創業之初“戰事”不斷,先有勁敵快的、大黃蜂,後有外來的強敵Uber,戰事勝負的焦點被放到了誰的價格低,誰的補貼多上面,本質就是燒錢。

2015年情人節這天,滴滴與快的選擇以“聯姻”結束戰局。隨後的5月17日,滴滴快的均宣佈停止對乘客的現金補貼,截止這一天,滴滴表示,它已經補貼了超14億元,快的也稱自己已補貼了近10億。

而之後,與Uber的3年激戰更是燒錢甚猛。2016年,滴滴的早期投資人朱嘯虎在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披露了一些交戰的細節,他表示,雙方在打了一年半時,Uber在中國市場已燒了20多億美元。至於滴滴燒了多少,朱嘯虎沒有透露,但恐怕不會少於這個數字。

除了補貼,業務激進擴張、政策監管成本高等也是導致滴滴虧損額居高不下的原因。

伴隨着Uber退出中國,滴滴在中國網約車市場一家獨大,不過它並沒有選擇安靜的做“一哥”,而是開始了瘋狂擴張之路,迅速開拓了國際化、共享單車、新能源汽車、汽車服務、金融、網絡安全、雲計算等諸多業務,今年,滴滴又新上線了“跑腿”業務,送人的滴滴也要開始送貨了。

在網約車主業上,滴滴還面臨美團打車、曹操出行、哈羅網約車、首汽約車、嘀嗒順風車等新的競爭對手來搶奪市場份額,無論是擴”疆域“還是守”江山“無疑都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

2018年本被滴滴視爲衝刺盈利的關鍵之年,沒想到流年不利,接連發生的順風車安全事故令其陷入輿論旋渦,順風車業務也因此下線一年多,再上線後已低調了許多。順風車是滴滴少數能盈利的業務之一,下線風波讓此前一路高歌猛進的滴滴按下了暫停鍵。監管令下,滴滴的安全運營成本增加了不少,在“All In 安全”的戰略下,該項支出還將繼續。

在2019年2月的月度全員會議上,滴滴宣佈全員過冬,決定聚焦主業,對非主業進行“關停並轉”,並決定裁員15%,波及約2000人。

在這樣一系列不利的內外部環境下實現盈利,對於滴滴來說,着實不易。至少說明,它或許有可能從過去這一年多的危機狀態中抽離出來,重返巔峯。

對手Uber、Lyft艱難生存

今年開年突如其來的疫情黑天鵝對於全球共享出行行業而言,無疑是一記重拳。

柳青在CNBC的採訪中坦言,由於新冠疫情爆發,武漢及國內其他城市管控嚴格,國內網約車市場實際上被關閉了數週,滴滴業務量跌幅很大。

滴滴司機王元深切感受到了疫情帶來的接單量大幅滑坡。他從4月份回北京出車以來,平均每天的接單量和月收入比疫情前減少了2/3,以前一天能跑20多單,日收入五六百元,現在一天最好的時候能跑200元就不錯了,最少的一次,他跑一天只拉了一單,最多的時候僅能拉10單。

柳青表示,最近幾周,隨着疫情放緩以及中國開始放寬旅行限制,公司業務正在恢復中。滴滴在國內的乘車量已經達到疫情前的60%-70% 左右,是2月份低點的5倍。

她認爲,滴滴是網約車行業堅定的長期投資者,疫情不會改變滴滴的長期潛力。滴滴目前沒有裁員或融資計劃,“我們的資產負債表非常強大”。

與滴滴相比,老對手Uber、Lyft現狀實“慘”

5月9日,Uber發佈了2020財年第一季度財報。報告顯示,在Q1季度,Uber營收35.43億美元,同比增長14%;淨虧損爲29.36億美元,與去年同期(10.12億美元)相比,虧損幅度同比擴大190%。

在投資者電話會議上,Uber首席執行官Dara Khosrowshahi坦陳,該公司的乘車業務在全球範圍內在4月份下降了80%。

爲維持公司經營,管理層不得不採取更爲嚴格的成本控制措施。本週三,Uber宣佈裁員3700名全職員工,約佔員工總數的17%。更早之前(4月29日),Uber就在討論一項裁員約 20% 的計劃,波及約5400多人,裁員計劃將可能在未來幾周內分階段宣佈。

5月10號,是Uber上市1週年的日子。回顧這一年,這家“網約車鼻祖”經歷的不是榮光,而更多的是困頓。自上市以來,Uber裁員的步伐就沒有停過。上市不到5個月,Uber 已密集啓動了三輪大規模裁員並累計裁掉近 1200 人。這次更是創下史上裁員人數之最。

這次疫情讓本就積重難返的Uber盈利時間表更不明朗。Uber預計,疫情打擊或讓實現盈利的時間點延遲數個季度。Uber首席財務官 Nelson Chai在公司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原來制定的在2020年第四季度實現調整後EBITDA (利息、稅收、折舊和攤銷前的收益)盈利的目標,要到2021年的某個季度才能實現。

“難兄難弟”Lyft也正在經歷至暗時刻。

4月30 日,在Uber前腳剛計劃要裁員20%,Lyft後腳就宣佈將裁員17%,要減少到982名員工,再休假288名。另外它還採取了降薪計劃,執行領導層工資降低30%,副總裁降低20%,其他所有員工降薪10%。

新冠疫情讓Uber、Lyft這兩家海外共享出行巨頭雙雙陷入了困境,有觀點認爲,滴滴在這個時機下出來宣佈自己盈利,有些耐人尋味。

在最近幾年裏,滴滴激進地投資了全球範圍內除Uber之外的幾乎所有網約車對手,包括Lyft、印度的Ola、歐洲的Taxify、東南亞的Grab、中東的Careem等。

“Uber就是個章魚,它的頭在舊金山,在硅谷,它的觸角已經觸達全球。如果你只是跟他觸手去搏鬥,你永遠打不過的”,此前,程維曾表示,在中國主場的競賽結束了,希望去中立賽場或者是客場試一試。

國際化是滴滴近兩年重要的發展戰略。經過2019年一年的突破,截止到今年年初,滴滴已在海外累計服務超過10億出行訂單。在滴滴制定的未來三年的“0188”計劃中,國際化佔比極高,“1”代表在3年內要實現全球每天服務1億單,而其中一個“8”代表全球服務用戶MAU要超8億。

除中國外,滴滴在澳大利亞、日本等8個海外市場擁有業務,儘管目前海外的疫情比較嚴重,但柳青表示,滴滴的國際化業務將會繼續擴張。

在現在對手分身乏力、自顧不暇的時候,滴滴能否趁機搶佔市場,考驗的是這家公司的運籌能力。在國際化賽場上,滴滴和Uber或許終將有一場正面交鋒的“大戰”。

網約車生意盈利困局有解了?

這幾年,風口冷卻下來後,因爲燒錢嚴重,盈利遙遙無期,人們開始質疑,共享出行的商業模式到底靠不靠譜?因爲實際上,網約車並沒有創造新需求,純靠補貼的模式又難以爲繼。

Uber雖已登陸了資本市場,但開局便流血上市,至今仍未擺脫虧損困局,大大消磨了投資人的信心。Uber投資人孫正義甚至也開始思過,“我在投資的判斷上出了問題,正在深刻地反省自己。”

去年,國內共享出行行業經歷了一波嚴峻的大規模洗牌。Car2go、途歌、友友租車、EZZY等共享出行企業相繼關閉,有車出行等企業頻被傳裁員,經營陷入危機。即便已佔據國內8成市場份額的滴滴,虧損情況也依舊嚴峻。

王元向InfoQ表示,儘管滴滴的補貼漸漸沒有了,但他也不想轉去其他網約車平臺,他比較看重滴滴的壟斷地位,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別的平臺不太靠譜,小平臺萬一哪一天就不在了”。最直接的,滴滴能讓他一天一提現,而他聽說有的平臺的提現會押半個月。

終於實現盈利的滴滴,或許比以前更讓“王元們”安心了。而之於整個行業也會是一個向好的信號,提振市場對於網約車發展前景的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國內已有多家網約車玩家宣佈盈利。5月6日,首汽約車CEO魏東發佈全員內部信稱,繼2019年7月宣佈上海、深圳率先實現正毛利後,今年4月,首汽約車已實現全國整體正毛利,多個城市進入盈利。

哈囉聯合創始人兼CEO楊磊近日在公司內部分享會上表示,在受疫情影響的情況下,今年哈囉大約還能實現100%的業務增長,並在2020年實現整個集團的首次盈虧平衡。

好消息接連而至,網約車的盈利能力又值得期待了起來。

大浪淘沙,洗牌期篩掉了那些綜合實力不過關的企業。不過這對於滴滴而言,並不意味着競爭對手的減少,因爲一批實力更加雄厚的新對手入局了。上汽、北汽、東風、長城、吉利等老牌車企都瞄準了共享出行這塊“蛋糕”,正在加速佈局。高德、美團、攜程等互聯網巨頭也已進場希望分一杯羹。海外市場,寶馬、大衆等廠商正在面向共享出行積極做佈局和轉型。

一面要應付新的戰事,一面又要追趕盈利賽,雙重壓力之下,滴滴肩上的盈利擔子着實不輕,這次微盈利後,滴滴能否維持住並在未來實現更大的盈利,唯有等待時間來證明。

網約車已經進入到下半場 — 精細化運營的階段。去年下半年,滴滴、GoFun出行等廠商紛紛宣佈進入精細化運營期。Lyft、Uber也宣佈停止補貼戰,將關注點轉移到提升用戶服務上來。

未來的戰局勝負已不再僅僅限於資本的比拼,而更多是綜合實力的較量,關鍵在於誰能抓住用戶的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