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方鴻漸: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平庸的?

???? Python貓” ,一個值得加星標的公衆號

花下貓語:大家好!你沒看錯,雖然這是一個 Python  技術號,但是今天分享的文章並不是技術文章。文章的作者是豌豆(也就是“豌豆花下貓”中的豌豆,你可稱她爲貓嫂),寫的是對錢鍾書小說《圍城》的解讀。

爲什麼要分享這篇文章呢?從五一假期到現在,這篇文章在知乎獲得了 3700 多個贊,引發了 300 多條評論。可見它對大家的觸動有多大!所以我希望轉發給更多讀者。(同時,這是一個小小成就,轉載以示鼓勵~)

△ 封面圖片來自電影《死亡詩社》

高一時,我慕名買回一本《圍城》,但只讀了兩三頁,便覺索然無味,沒再讀下去。

去年我又讀《圍城》,讀了個開頭竟覺得十分有趣,並且很快把它讀完了。

讀完後我不免感嘆:年少讀不懂《圍城》,讀懂已是城中人。

還記得剛讀完時,我打了個冷戰,因爲我彷彿在方鴻漸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着他的前途陷入晦暗,我似乎洞悉了一個關於人生的預言。

最近我又重讀了《圍城》,但這次我能夠比較理性地去理解這個故事,不再向其中投射太多個人情感。

這次閱讀時,我一直在思考:導致方鴻漸人生失意的原因是什麼?他是如何走上人生下坡路的?

01

走向平庸的大好青年

方鴻漸是《圍城》的主人公,他的父親是前清舉人,在江南一個小縣城做大紳士,算得上一鄉之望。

方鴻漸高中時就由父母做主訂下一門親事,未婚妻是在上海開小銀行的一位同鄉的女兒。原本他大學畢業就該結婚,但未婚妻卻在他讀大四時過世,這樁婚事因而不了了之。

不過前岳父待他不薄,資助了兩萬塊錢給他出國留學。

故事開始時他已經27歲,剛剛留洋歸來;雖然在國外待了四年,輾轉了倫敦、巴黎、柏林幾個城市,進過不少大學,學過不少功課,但他卻無一專長,博士學位也沒有。

爲了給父親和岳父一個交代,他索性買了一個假學位。最初,買假學位讓他良心不安,但他是“學過哲學”的人,知道“撒謊欺騙有時並非不道德”。有了“哲學的思維”,他對買假學位讓長輩開心這事也就心安理得了。

不過方鴻漸也是有廉恥感的,當他回鄉後發現岳父將自己得學位的事登了報,一想到內行人看到這則消息不知會怎麼嘲笑他,他就羞愧得無地自容。

《圍城》的故事情節特別簡單:

方鴻漸留學歸國後被大學同學蘇文紈看上,但他喜歡的是蘇文紈的表妹唐曉芙,由於他舉止不當和其它誤會,唐曉芙拒絕了方鴻漸的追求;

失戀的方鴻漸陰差陽錯下被聘爲一所國立大學的教授,後因能力不足以及辦公室鬥爭失利而被辭;

大學任教期間,他結識了孫柔嘉,稀裏糊塗地與她結了婚,卻不堪忍受婚後生活的一地雞毛。

故事落幕時,方鴻漸再次失了業,妻子與他鬧翻回了孃家。

如果真有方鴻漸這麼一號人,那麼即便這個故事結束了,方鴻漸的生活卻還在繼續。

初次讀《圍城》,看着大好青年方鴻漸一步步走向平庸,硬生生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我有一種“物傷其類”的感傷。我一直在琢磨:走向平庸,難道是人生的必然結果嗎?

重讀《圍城》時,我找到了一個答案:方鴻漸的平庸是他自己造成的。

要了解方鴻漸是如何走向平庸的,我們先來看看方鴻漸這個人。

02

無用的好人

方鴻漸人不壞,甚至可以稱得上是個好人,他有自己的底線,不作惡;他行事正派,不蠅營狗苟。

他是芸芸衆生中的一員,和我們大多數人很像,這也是爲什麼很多人讀完《圍城》,都會在方鴻漸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方鴻漸是個好人,但也是個無用的好人。對待這類無用的好人,我們一般會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因此,大多數讀者對他的所作所爲感到憤懣的同時,卻也深感同情。

方鴻漸的“無用”體現在哪裏呢?

方鴻漸對待學習是“不功利”的。書中形容他“興趣頗廣,心得全無”;大學從社會學系換到哲學系,最後在中文系畢了業;出國留學也沒有專攻的領域,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地亂學一通,蹉跎了四年時光也無一學位。

方鴻漸大概爲自己這種“不功利”的學習態度而洋洋自得,他在給父親的信裏痛罵博士頭銜的毫無實際,認爲學位只是那些空疏、寡陋、愚笨之徒的遮羞布。

也許在一些人看來,方鴻漸這種學法頗有古人“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灑脫和不拘一格。與他相比,那些認真鑽研學問或者學一些經世致用之學的人,就顯得“太功利”了。

可是,如果學習“不功利”,何必要用“學習”來形容那個過程呢,倒不如說他在國外消遣了四年,畢竟消遣纔是世界上最不功利的事情。

與消遣相比,學習必然是功利的,因爲任何期望有效用的行爲都是功利的。

只不過有些人期待的效用是“提升修養”,有些人期待的效用是“獲得思考的樂趣”,有些人期待的效用是“知識改變命運”,有些人期待的效用是“將知識轉化成金錢”。

這效用的不同,自然又可以將學習的“功利性”區分爲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功利。

而方鴻漸,只怕是沉浸在“不功利學習”的自我感動中,不用面對自己實際上對任何事物皆無真正興趣的真相。

由於學無所長,方鴻漸的求職之路也十分坎坷。

回國後一時沒找到工作,他就先在前岳父的銀行裏混個差事;後來經好友趙辛楣介紹去了三閭大學教書,但由於他沒什麼拿得出手的學問,學校只能給他安排一些不重要的學科,有時哪個科目缺老師,學校就找他替補,他漸漸淪爲學校裏的邊緣人。

因此,方鴻漸在學業和職業方面是個無用之人。

除此之外,他在生活中也是個無用之人。

三閭大學在湖南,與方鴻漸一起從上海去湖南的共有四人。他們的旅途歷經波折:從上海到三閭大學原本就沒有直達的交通工具,需要多次換乘;因戰事頻仍,交通更是不暢,他們常常連續數日被耽擱在途中的某個旅店裏;由於耽擱時間太久,他們不得不應對旅費用光的問題。

這一路困難重重,免不了要應對各種突發狀況、與各類人周旋。同行的四人都各自出力,只有方鴻漸什麼都沒做,什麼忙也沒幫上。因此,旅途結束時,同行的好友趙辛楣對方鴻漸的評價是“你不討厭,可是全無用處”。

這句評價精妙無比。在方鴻漸往後的人生裏,無論是面對職場鬥爭還是面對家庭矛盾,他除了會逞口舌之快、會發脾氣、會一走了之,竟毫無還手之力,最終被生活逼到了死角。

03

生活的被動承受者

方鴻漸不僅是個無用的人,還是個被動的人。

他對待感情是被動的。

剛回國時,同船回國的蘇文紈正籌劃着自己的終身大事,見方鴻漸人品、家世都不錯,有意與他親近。

而方鴻漸呢,他對蘇文紈沒有半點興趣,也知道蘇文紈的用意。他內心百般不願被蘇文紈親近,卻也不拒絕、不反對,任由蘇文紈誤會他也有那方面的用意。

他一邊打心底裏抗議蘇文紈的示好,一邊從行動上被動地接受她的示好,一邊還要給自己找藉口:他抗議無用,蘇小姐說什麼就要什麼,他只好服從她善意的獨裁。

方鴻漸應對挫折也是被動的。他很少主動追求什麼、改變什麼,任由生活張着血盆大口將他生吞活剝。

上大學後,看到同學間流行自由戀愛,他突然對那樁由父母做主的親事感到不滿,於是寫信回去想要取消婚約。但他父親回了一封言辭嚴厲的信,並以停止寄款爲要挾。方鴻漸被這封信嚇矮了半截,立馬寫信討饒。

他對自由的追求和對家長制的反抗,就像一陣乍起的西風,卻又沒有西風強勁而持久的威力,這陣風來得沒頭沒腦,走得倉皇失措。

這陣小風波過後,方鴻漸還讀起了叔本華,似乎參透了愛情與慾望,頓時陷入了懷疑與虛無的旋渦。

這件事只是他人生的一個縮影,他人生中常常重複這個行爲模式:

遭遇挫折,不想着如何補救、如何化解危機,卻先開始懷疑人生,認爲一切都無意義,走向虛無主義的極端。

但他的虛無主義,又是一種輕飄飄的、毫無根據的虛無主義,是他不作爲的藉口——因爲只要否認了所有的意義,就可以在任何事情上不反抗、不爭取、不努力。

似乎他讀了那麼多年書,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輕易從故紙堆中找到例證,爲自己的不作爲開脫。

方鴻漸的被動還體現在他輕易交出了對自己人生的控制權。

他有一個習慣,每逢生活不如意,比如失戀了、失業了,他就喜歡把自己的不幸歸結於“壞運氣”。

運氣這個東西是人所無法控制的,他把自己的不幸歸結於運氣,就相當於將人生的主動權拱手相讓。

心理學家朱利安·羅特根據每個人對“自己的行爲選擇與行爲後果之間的因果關係”的不同看法,將人劃分爲外控型個體和內控型個體。

外控型個體傾向於把自己的行爲後果歸結爲運氣、命運或是他人力量的影響,他們缺少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主導感;而內控型個體傾向於將行爲後果歸因於自己的選擇和人格,他們對自己的人生更具掌控感。

借用朱利安的理論來闡釋方鴻漸這個人,我發現他是一個典型的外控型個體,將一切歸結於運氣、他人的影響。

哪怕他發現自己的不足,比如在三閭大學任教時,他明顯感到自己教學能力不足,但卻不想着如何改變教學方式、如何精進自己的教學能力,只想着如何糊弄過關。一旦自己能力不足的情況被同事和學生看穿,他就認爲是自己倒黴。

當他人生得意時,這種想法的危害還顯露不出來,因爲有很多人幫襯他:出國留學有前岳父資助,回國找不到工作也可以到岳父銀行混口飯吃;雖然沒什麼真才實學,但他誤打誤撞交上的好朋友、神通廣大的趙辛楣給他介紹了兩份工作……

但當他的“好運氣”用光,人生開始走下坡路時,他的這種想法的危害就顯露無疑了:他失去了改變現狀的意識和勇氣,只能坐等事情變壞。

04

方鴻漸如何一步步走向平庸?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先釐清“什麼是平庸”。

平庸也許有各種形態,但在方鴻漸身上,我看到的平庸是“能力撐不起慾望”、“徒有野心卻毫無能耐”的平庸。

方鴻漸無疑是個自命清高的人,他家境殷實、見識廣博,被很多人寄予厚望,在那個年代,像他這樣有過留洋經歷的學生很少。這些不同常人的經歷,讓他對自己有了不同尋常的期待。

但同時,他心裏也清楚自己是個沒什麼用的人,因而會自覺渺小。只不過這渺小感常常會被周圍人的恭維給沖淡,再加上與他交往的都是有學問、家世好的人,和這些人在一起,他漸漸也覺得自己非比尋常,以至於有些飄飄然了。

當一個人有了飄飄然的感覺,而現實卻與理想相差甚遠時,難免會生出“懷才不遇”的感慨。比如有人心懷作家夢,卻要爲五斗米折腰;有人覺得自己才智非凡,卻一次次與理想的大學失之交臂。理想破碎時,他們會說現實太殘酷,折斷了理想的翅膀。方鴻漸無疑也屬於這一類人。

但實際上,現實就是現實,既不冰冷也不殘酷,只有當一個人的野心與TA的能力差距太大時,現實才是“殘酷”的。

如果這個人發現現實殘酷後,自暴自棄,既不甘心調整自己的期待,也不願意提升自己的能力,那麼現實會變得更加殘酷。

就像方鴻漸,他將一切怪到運氣頭上、怪到別人頭上(因運氣不好而倒黴的人確實有,但方鴻漸不屬於這一類),卻被動地不去補救,停留在原地徒勞掙扎,因此他的運氣越來越壞。

在楊絳給《圍城》寫的後記中,她提到方鴻漸這個人物取材於兩個親戚,“一個志大才疏,常滿腹牢騷;一個狂妄自大,愛自吹自唱”。

志大才疏、狂妄自大,多麼精妙的總結!這也正是方鴻漸走向平庸的關鍵所在——

因能力撐不起野心,故而常常感到不得志;不得志卻又看不清自己的缺陷所在,故而只會發牢騷,卻毫無改變現狀的決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侷限,看清侷限後,有些人會與自己的平凡和解,調整自己的期待,在能力所及的範圍裏規劃人生;也有些人不甘現狀,孤注一擲地去突破自己的侷限,當然也必然經歷無數次的失敗。

但不管是調整期待的人還是突破侷限的人,大概都不會被我們歸入“平庸”的那個類型。反而是方鴻漸這樣,既看不清自己又輕易向所謂的命運繳械投降的人,才最容易變得平庸。

『也許你還想看』

● 平庸的生活,真的不值得過嗎?

 寒門貴子的失意人生

3萬人評分9.6,這個「落入俗套的」故事爲何依舊讓人着迷?

● 想換個活法的年輕人,都會被毛姆這個故事深深觸動

 34歲重啓人生,村上春樹這個故事,也太戳人了

 豆瓣8.6,通宵讀完,這部“現象級”小說寫盡了成長的殘酷真相

一碗甜豆花:武漢大學文學學士、藝術碩士,從地產策劃轉行文字編輯。好讀書不求速度,每週精讀一本書,專注心理學、文學書籍,偶爾涉及哲學、社會學、藝術、商業暢銷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