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真的 “ 歸功 ” 於當代生活節奏太快了嗎?

有時候,大家的生活節奏確實很快,這沒有錯,但是的確需要在歇腳的時候,思考一些問題。

目錄

 

一、背景

二、拋出問題

三、問題分析

四、引發思考——敲黑板! 

五、總結


一、背景

       近一兩個月正在準備畢業設計、論文等等的一些事情,恰巧趕上疫情嘛,然後學校這邊輔導員也非常忙碌在準備當下最緊要的畢業生返校問題,就下達給各班級的學生幹部統計學生的信息,包括戶籍所在地、現居地等一些個人信息,以便後續安排返校學生的健康檢查。學院這邊安排了幾位負責人,彙總所有班級的各類信息表,形成學生——班級幹部——學院負責人——輔導員這樣一個層級。大家也都知道現在疫情的嚴重性,所以填寫表格期間,很多問題都在持續的反饋給輔導員,輔導員這邊壓力很大,但還是非常負責任的在羣裏給我們詳細的一一解答,比如說,負責人自認爲這些表格需要全部填寫完整,但是羣裏已經明確說明在外實習的同學,暫時不需要寫隔離時間了。

二、拋出問題

       所以,其中就發現了一些問題,上報班級表格的時候,負責人竟然問我“這部分在外實習的同學怎麼沒有寫隔離時間?”,像這類在羣裏已經有反饋過的問題,基本每一位負責人都會問一遍。

        更有意思的是,一個負責人轉發給我,輔導員給他的信息,大致意思就是,如果該生戶籍所在地是省外,但是可能因爲實習等原因,目前已經在省內超過半個月了,所以需要在省外的表格和省內的表格中,都包含他的個人信息。上報的時候,這位負責人竟然問我“爲什麼這幾位同學的信息在省內外表格中都有?”

三、問題分析

       到這裏大家已經知道我這篇文章的論題在哪裏了。咱們先來簡單分析一下,最後再拋出結論。

       其實上面我說的第一種情況,可能是負責人確實當時很忙,沒有仔細看要求。但是在你傳達消息的下一級提問你關於這方面的問題,你在答覆的時候,一定不是緊要關頭,是有時間的,那麼即便你不確定答案是怎樣的,但還是有跡可循,可以在羣裏找到答案,再回來反饋即可,如果回答不準確,後面勢必會給自己也造成麻煩,何必呢?出現這種情況,難道真的要“生活節奏太快來背鍋嗎?”

       但是第二種情況,這位負責人將上級的要求逐條轉發給我,說明在轉發的時候,他一定閱讀過這幾條消息,這就比較有意思了,那麼他讀過了,爲什麼還會問我呢?

      在丹尼爾·卡尼曼的著作《思考快與慢》中,我們知道人的大腦有“系統一”和“系統二”,也就是“快思維”與“慢思維”這兩個概念,那麼人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往往更善於使用系統一,因爲快思維靠的是人的經驗和慣性思維,不需要過多思考,比如1+1=2這類問題;而系統二慢思維往往用於需要在對疑問的進一步思考解剖的時候,比如17*28等於多少,人們在接受問題的時候,首先還是會使用系統一思考,但是很快系統一無法解決,這時候,就需要系統二出來自己計算一下。

      如果大家覺得前幾句概念有點抽象難以理解的話,給大家舉一個有趣的例子:

球和球拍共計11元,球拍比球貴10元,請問球多少錢?

      絕大多數人在讀完這個問題之後,腦子裏反應的第一個答案是:球1元。但是如果我告訴你,不對,這時候,你便會仔細思考,其實球應該是0.5元。所以這就是理解系統一和系統二最簡單的例子。人們更習慣使用系統一思考問題,因爲不需要思考(其實的第一感覺也是1元,哈哈哈)

      所以在第二種情況中,這位對自己轉發的內容疑問的負責人就是在收到信息表的時候,習慣性的使用系統一,主觀臆斷,直接問我爲什麼。但只有當我把他轉發的消息 標記並截圖給他的時候,他纔會拿系統二思考,確定我說的是對的。

      到此,也就解答了第一種情況,最後的問題,真的不是因爲“生活節奏太快”,而是我們在使用系統一思考。當代,大家的生活節奏都很快,每天都在忙各種事情,但是當我們把重要緊急的事情處理完、處理好之後,是否可以靜下心來,在疑問別人之前先問問自己呢?這個問題是否在哪裏是有跡可循的呢?

到這裏大家可能覺得我就是個神經病,這麼點小事,有必要引出這麼多理論嗎?

其實我想說的是從這個問題中,引出我對個人或者是大家在生活中、工作中做事上的思考和警醒。

四、引發思考——敲黑板! 

       其實這類問題,比較容易出現的就是我們在學習、上傳下達的時候出現,當我們在從一篇文章中捕獲自己需要的信息,或者在領導下達某些指示,需要我們傳達給其他同事的時候,由於這些情況往往都是以大量文字呈現出來的,需要我們仔細閱讀、總結歸納。

      舉一個例子,我們在做產品需求對接類任務的時候,如果你的身份是一個產品經理,那麼你需要做的一定是在理解需求方的需求明細之後,再去跟研發聊,如果全部是你個人的主觀臆斷,那麼無非是浪費大家的時間。

     敲着敲着突然想起來,前些天,一個朋友要跳槽,讓我給他看看簡歷提提意見。打開簡歷的一瞬間,“我直接裂開。。。”簡歷四頁,全部都是字,一看就夠了。我耐着性子從頭到尾看完,發現他對每一部分的內容敘述的都很詳細,所以說就是太詳細了,導致簡歷內容繁重。這是職場新人,在投遞簡歷的時候最容易出現的問題。“這要是別人的簡歷,這麼大篇幅的字跡,你自己的懶得看,還希望面試官能看嗎?”其實,他的簡歷內容確實豐富,不乏有幾處亮點,但是,更應該提煉出每個項目的關鍵點和亮點,提煉出來,其他的詳細內容,在面試期間,敘述給面試官就可以了。(能寫在簡歷上的項目,一定是你熟悉的,內容那麼細,面試官看了還會問你關於簡歷上的問題嗎?難道希望面試官問你不擅長的問題嘛!)

五、總結

上面的引發思考其實是從雙向思維闡述:

  • 一方面,在面臨上級或其他重要的大篇幅文字的時候,還請仔細閱讀,避免不必要的疑問,也是對消息發送方的尊重(比如領導需要你上傳下達);
  • 另一方面,自己在發送消息的時候,也精煉一下內容(比如個人簡歷)。

 又零點了。。。。。。碎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