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競爭

PDCA環是個很不錯的方法。但是加上一個Q可能更好一點。Q就是question問題。

發現問題是一種能力,算是比較重要的能力。事件是起點是什麼,往往是發現了一個問題。

我們說一個東西的瞭解,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知道它好的方面,同時也要知道反向的不足的方面。也就是存在問題的方面。

2)其次要知道一個東西的適用範圍與極限邊界在哪?或者什麼時候不該用。

3)再次要知道成本收益的變化關係。當然這個可以有主觀的色彩,也應該有主觀色彩。要清醒的意識到成本收益不是孤立的。

環境場景邊界是會影響這個成本收益關係。直白的說就是局部最優與整體最優的情況,這兩者並不一定重疊。

回到議題,發現問題很重要。生態競爭,隨處可見。走過一片小山坡,各種綠色植物一片欣欣向榮。

湖北這地四季還算分明。冬季植被調零,春夏則一片生機。像蘆葦長得高大挺拔,搶佔了很好的陽光。這讓我想起了熱帶雨林,喬木都長得非常之高,盡力長到樹冠層,搶佔最好的陽光能源。

而像小草,雖然在差不多的環境下,卻只能長這麼點高,這麼點大。而像桑樹苗總是細細長長,最終成爲高大的喬木。問題就來了,爲啥樹能長成這樣?可以說是基因層面造成的,但是這個解釋並不完整。

1.首先喬木有一個堅固的樹幹能支撐起一個巨大的樹冠,並且這個樹幹能支撐足夠的高度讓樹冠上的葉子佔有充足的陽光資源。這個樹幹就是一個基礎設施。支撐或者形成這個基礎設施是有較高的成本的開銷。另外看不見的樹根更是一個重要的基礎設施,喬木維護這兩個基礎設施是有相當高的成本。

2.有限的資源如何分配問題。在喬木是苗的時候就不斷把收益投入到樹根與樹幹上,並且沒有過多的橫向生長。這個時候是向上生長更多一些,因爲橫向的生態競爭還是很激烈的。(這個很像是在一個細分的領域做到頭部的競爭策略,然後整個世界就宛然變成競爭變弱,資源變得充足。只是雷同的巧合?)

3.沒有一棵喬木長在陰暗處。陽光水份很重要。因爲這是重要的生產活動資源。生產很重要,是一個基礎框架,或者說是骨架也不算過分。就像上班,是生產活動,實現財務自由,並沒有完全脫離生產,還是會有某種方式聯繫在生產上。

4.既然樹有不錯的競爭優勢,爲啥不少地方由森林退化成草原?答案似乎和降水量與蒸發量與明顯關係。樹維護這種競爭方式是有條件的,對水份資源的需要大。草就不一樣的,一點點水就能生機勃勃。

5.什麼又是人類社會的陽光與水分?植被的生態競爭和人類社會在一定程度上是同構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