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份額及其歷史以及內核變遷總結

一、本文介紹範圍

本文寫於2020年5月,獲取的是2019年4月-2020年4月這一段時間的瀏覽器的市場份額佔比,同時本文也會涵蓋主流瀏覽器的內核的變遷歷史,以及各大平臺下的瀏覽器現狀。

 

過去的歷史可以參考:2016年——2017年的瀏覽器市場份額以及瀏覽器的內核歷史

 

二、主流瀏覽器

瀏覽器全平臺份額佔比

 

桌面瀏覽器市場份額佔比
移動端市場份額佔比

 

平板瀏覽器市場份額佔比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書,在桌面市場中,chrome佔據榜首高達69%,隨後是Firefox 、Safari、 Edge、 IE、 Opera等;在智能手機市場,chrome依然高居榜首,高達61.16%,隨後是Safari佔據21.89%,Samsung Internet佔據6.65%,UC佔據5.29%,Opera佔據2.33%,Android 、KaiOS 、Firefox、 QQ browser等都在1%之下;在平板市場,蘋果牢牢佔據優勢,位居榜一,佔比高達59.91%,隨後是Chrome佔比27.03%,Android佔比10.75%,以及Firefox、Opera等;綜合所有平臺來看,整個市場的份額佔比Chrome是No.1佔比63.39%,Safari佔比16.68%是No.2,Firefox佔比4.54%,Samsung Internet佔比3.42%,UC browser佔比2.87%,Opera佔比2.3%,Edge佔比2.15%,IE佔比1.96%等。

綜上,當今世界的主流瀏覽器應該是:Chrome(佔據2/3左右的市場)、Safari、Firefox、Samsung Internet、UC、Opera、Edge、IE。

 

三、主流瀏覽器的介紹(按照誕生順序來介紹)

       1989年,web誕生於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1990年,它的提出者Tim發明最原始的web瀏覽器,1994年第一屆萬維網大會召開標誌W3C成立。同年,Netscape發佈網景瀏覽器,這是第一個商業化的瀏覽器。

                                                                                                                                                    ----------------------前言

1、IE瀏覽器

      IE的誕生起源於1994年,當時微軟爲了對抗幾乎佔據市場百分之九十份額的網景Netscape Navigator(導航者),準備在windows中開發自己的瀏覽器,取名爲Internet Explorer,意爲因特網探險者。(ps 自此也拉開了第一次瀏覽器大戰的帷幕,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微軟大獲全勝,之後網景賣給AOL,後來又以Firefox的身份殺回來了。但到了火狐,幾乎可以認爲這是一個全新的瀏覽器了,與網景沒什麼關係了。)。

      微軟爲了着急對抗網景的Netscape Navigator,1994年微軟與Spyglass合作,基本上就是改了改Mosaic就命名爲IE發佈了。1996年開始,微軟逐漸拿到Mosaic源碼和授權,並逐漸形成了IE瀏覽器,從這時起,Trident內核(也就是IE內核)正式成爲了IE瀏覽器的內核。

或許今天IE沒落了,但是曾經的IE也是佔據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有過輝煌的歷史,而它的內核Trident,也隨着其崛起,成爲了許多瀏覽器的內核,又隨着他沒落。

 

2、Opera瀏覽器

     Opera創始於1995年4月,由挪威Opera Software ASA公司發佈,2016年2月確定被奇虎360和崑崙萬維收購。Opera瀏覽器能從第一次瀏覽器大戰中生存下來,可以說是一個奇蹟了,但是後來還是沒抵得過時間的消磨以及更加強大的對手衝擊,最終走上了被收購的道路。

     Opera與IE不同,他從一開始就是自己的內核Presto,但是後來使用Webkit,再後來又跟着Google使用Blink內核,也許Opera換用內核的那一刻開始,他就已經開始衰落了。第一次瀏覽器大戰中艱難生存,第二次瀏覽器大戰中隕落。

 

3、Safari瀏覽器

      蘋果公司於2003年1月發佈其自有瀏覽器Safari,並拉開了第二次瀏覽器大戰。蘋果利用自己獨特的手機以及平板優勢,使得Safari瀏覽器的用戶數不斷上升。在第二次瀏覽器大戰中,佔據了一席之地。

      Safari一開始就是使用Webkit內核,並且開源,時至今日,它依然是使用的Webkit內核。(Ps:後來Chrome也是使用的Webkit內核,並且之後隨着Chrome的深入人心,以至於人們都誤以爲Webkit是google開源的東西。)如今,Safari已經成爲了世界第二大瀏覽器了。

      Safari瀏覽器的版本會在桌面,智能手機和平臺等三個平臺同時發佈,版本號相同。

 

4.、Firefox瀏覽器

     前面提到網景被收購之後,並沒有煙消雲散,原網景的這羣人員創辦了Mozilla基金會,並在2004年,推出了Firefox瀏覽器。Firefox瀏覽器內核從他一出生就是Gecko(Gecko是以Mosaic內核爲基礎進行開發的),此後Firefox一直使用Gecko內核,並沿用至今。由於Firefox的自由度很高,各種插件也很多,也吸引了非常多的用戶,成爲了當今世界第三大瀏覽器。

     Firefox瀏覽器的版本會在桌面,智能手機和平臺等三個平臺同時發佈,版本號相同。

 

5、Chrome瀏覽器

     2008年,大名鼎鼎的互聯網巨頭Google公司發佈了它的首款瀏覽器Chrome瀏覽器。在瀏覽器市場Chrome算是比較年輕的一代,但是畢竟是google出品,他們有足夠的工程師來打造高質量的產品,也有足夠的錢和好的渠道去推廣他們的瀏覽器,這也是爲什麼Chrome能夠在IE佔據90%的市場的時候,仍然能夠戰勝IE,成爲世界上第一大瀏覽器。

     Chrome一開始使用Webkit內核,並且webkit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梳理和更改,形成chromium內核,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chrome內核。在之後,2013年左右,chrome開始在webkit的fork基礎上,獨立開發blink內核,並在chrome 29版本中,切換到了blink內核。(Ps:自從chromium出現之後,國內出現了很多瀏覽器,均是使用chromium內核,也有少部分是使用chromium和Thident(即IE內核)雙內核的。)

     Chrome瀏覽器的版本會在桌面,智能手機和平臺等三個平臺同時發佈,版本號相同。

6、Samsung Internet瀏覽器

     憑藉三星手機的市場,作爲其默認搭載的瀏覽器,佔據一定市場份額,使用的是chromium內核,不做過多介紹。

 

7、UC瀏覽器

     大名鼎鼎的UC震驚也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其2004年發佈,基於webkit的自研引擎,並一直在做二次優化,形成U3內核,與華爲合作,有一些華爲手機默認搭載的是UC的瀏覽器內核,只不過換了一個圖標。(PS:有一部分手機貌似又是搭載的騰訊的X5內核的瀏覽器,可能是有競爭機制。)

 

8、Edge瀏覽器

    Edge瀏覽器誕生於2015年,作爲win10和xbox的默認搭載的瀏覽器,迅速獲得一定市場,但是仍然無法挽回微軟已經失去的瀏覽器市場,很多用戶寧願重新安裝一個chrome也不願意使用Edge瀏覽器。

    Edge瀏覽器一開始使用Trident內核,後來開發人員對Trident內核進行裁剪和優化形成了自己的Edge內核,但是在2019年,Edge開始轉向使用blink內核(Ps:哈哈哈哈哈)。

 

簡要總結:

1、IE:Trident內核,又稱IE內核

2、Edge:IE內核---->Edge內核----->Blink內核

3、Firefox:Gecko內核

4、Safari:webkit內核

5、Opera:Presto內核---->Webkit內核----->Blink內核

6、Chrome:Webkit內核---->Blink內核

7、Sansung Internet:Webkit內核---->Blink內核 (完全緊跟Chromium)

8、UC瀏覽器:U3內核(實際基於Webkit)

 

四、移動端市場

       在智能手機方面,基本上可以分爲兩大陣營,Android和IOS。對於IOS來說,其佔據着世界上龐大的市場,Safari作爲其默認瀏覽器也是在智能手機方面佔據60%左右的份額。在Webview方面,IOS之前一直UIwebview,後來在2014年6月份再IOS8中引入了另外一個webview組件,WKwebview。

       Android市場就比較複雜了,Android作爲一個開源的操作系統,其被多家手機廠商採用,但是各家手機廠商在做上層應用軟件的時候,卻有不同的選擇,但是其大致可以分爲Google陣營和其他陣營。

       對於Google的原生Android系統來說,在瀏覽器方面,其默認搭載Chrome瀏覽器。對於其他手機廠商來說,華爲的手機既有UC瀏覽器又有X5瀏覽器,小米的手機是自家的小米瀏覽器(這個瀏覽器基於webkit,又參考了許多其他內核,但是最終又會回到chromium內核)。

      對於Android的webview來說,在2013年11月之前,也就是Android4.4之前,其使用的是基於webkit內核的webview,在2013年11月之後,即Android4.4之後,其使用的是基於Chromium的webview,並且跟Chrome瀏覽器共享該內核(當然,這僅僅是對於原生瀏覽器來說的共享,對於別的廠商來說,就難說了。)。在Android10中,這個局面結束了,webview將獨立出來,不再由chrome提供內核,而是獨立維護,但是仍然是基於chromium內核,對於開發者來說,可能並沒有什麼區別。

目前國內Android主要市場還是Android9。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