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中的likely()和unlikely()

likely()與unlikely()在2.6內核中,隨處可見,那爲什麼要用它們?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首先明確:
 if (likely(value))等價於if (value)
 if (unlikely(value))等價於if (value)

也就是說likely()和unlikely()從閱讀和理解的角度是一樣的。
這兩個宏在內核中定義如下:
#define likely(x) __builtin_expect(!!(x), 1)
#define unlikely(x) __builtin_expect(!!(x), 0)
這裏的__built_expect()函數是gcc(version >= 2.96)的內建函數,提供給程序員使用的,目的是將"分支轉移"的信息提供給編譯器,這樣編譯器對代碼進行優化,以減少指令跳轉帶來的性能下降。
__buildin_expect((x), 1)表示x的值爲真的可能性更大.
__buildin_expect((x), 0)表示x的值爲假的可能性更大.
也就是說,使用likely(),執行if後面的語句的機會更大,使用unlikely(),執行else後面的語句機會更大一些。通過這種方式,編譯器在編譯過程中,會將可能性更大的代
碼緊跟着後面的代碼,從而減少指令跳轉帶來的性能上的下降。
比如 :
if (likely(a>b)) {
  fun1();
}
if (unlikely(a<b)) {
 fun2();
}
  這裏就是程序員可以確定 a>b 在程序執行流程中出現的可能相比較大,因此運用了likely()告訴編譯器將fun1()函數的二進制代碼緊跟在前面程序的後面,這樣就
cache在預取數據時就可以將fun1()函數的二進制代碼拿到cache中。這樣,也就添加了cache的命中率。
  同樣的,unlikely()的作用就是告訴編譯器,a<b 的可能性很小所以這裏在編譯時,將fun2()的二進制代碼儘量不要和前邊的編譯在一塊。<="" font=""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b 的可能性很小所以這裏在編譯時,將fun2()的二進制代碼儘量不要和前邊的編譯在一塊。<="" font=""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咱們不用對likely和unlikely感到迷惑,須要知曉的就是 if(likely(a>b)) 和 if(a>b)在功能上是等價的,同樣 if(unlikely(a<b)) 和="" if(a<b)="" 的功能也是一樣的。不一樣的只是他們聲稱的二進制代碼有所不一樣,這一點咱們也可以從他們的彙編代碼中看到。<="" font=""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比如下面的代碼:
  #include
  #define unlikely(x) __builtin_exp ect(!!(x), 0)
  #define likely(x) __builtin_exp ect(!!(x), 1)
int main()
  {
  int a=2,b=4;
  if(unlikely(a<b)) {<="" font=""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printf("in the unlikely,is not your exp ecting!\n");
  } else {
  printf("in the unlikely, is your exp ecting\n");
  }
  if(likely(a<b)) {<="" font=""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printf("in the likely, is your exp ecting\n");
  }
  return 0;
  }
  執行結果:
  in the unlikely,is not your exp ecting!
  in the likely, is your exp ecting
  總之,likely和unlikely的功能就是添加 cache的命中率,提高系統執行速度
 
本文來自CSDN博客,轉載請標明出處:http://blog.csdn.net/rxjhweike/archive/2011/02/22/6199751.aspx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