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義者的崩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對本片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拉到文末看觀影建議。

事件原型

1961年6月15日夜間,還處於戒嚴時期的臺灣,牯嶺街5巷10號後門,一名身着童軍服的女學生被殺,兇殺現場,一名少年抱着女學生的屍體不放,自稱是她哥哥,而後刑警陳漢英再次問起,少年改口「是哥哥,也可說是未婚夫」。少年名茂武(16歲,浙江人),少女名劉敏(15歲,山東人)。少女劉敏最終身中七刀而亡,被退學的建中學生茂武最終被判有期徒刑12年。
有刪改, 摘自建中學生的少年殺人事件簿

1991 年,這部堪稱史詩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A Brighter Summer Day) 》上映。電影主角張震(小四,張震扮演,此處不是套娃)與原型一樣,有一個同樣的名校光環(建國中學相當於現在很多的市一中或者省一級中學)。父母跟隨國軍從大陸撤退前往臺灣定居,住在眷村,喫公家飯,家中也有兄弟姐妹上大學。是上個世紀臺灣典型的中產階層。

而少女劉敏則出生在一個單親家庭,靠母親一人帶大。影片中的女主角小明亦是如此。

備註:上個世紀國民黨爲了解決大批軍民撤退到臺灣帶來的居住問題,開始興建房舍或安排至日本人遺留之宿舍並將新住民以軍種、職業、特性等,分別羣聚於一定範圍,即爲現在所知的“眷村”。

歷史背景

自國民黨敗退至臺灣開始到 1987 年,臺灣當局實施了長達 38 年的戒嚴令,史稱白色恐怖時期。戒嚴初期,數百萬的中國大陸軍民去往臺灣,大部分被臺灣當局安置在眷村。

片中可以聽到不少眷村黑話,這些所謂的「黑話」部分是來自於這些來自中國大陸的軍民所在省份的方言。例如太保所指的流氓、不良少年,是山西的方言;凱子是閩南語方言,在影片所處年代表示不管有錢或沒錢而出手大方的人等。另外,還有不少的上海話以及張震父親講的粵語。而影片開頭的那句「打 Kiss 泡 Miss」則是類似當今的網絡流行語,在青少年間流傳。

影片設定的 60 年代,正處於臺灣文化交融的時代。來自中國大陸的軍民們,還在追憶上海灘的舞會,北平的美食。和父母同住在日本房子的青少年們,則對歐美掀起的流行文化狂熱不已,就算聽不懂流行歌的歌詞,嘴上也要哼唱兩句。本片的電影英文名「A Brighter Summer Day」即來自當時的一首流行歌曲。

由於文化隔閡、身份認同等原因,“外省”人在紛紛自立幫派,在當時,幫派火拼事件不在少數。正處在三觀建立初期的青少年,也難免被捲入時代的洪流,隨着歷史前進。

本片既然被稱作史詩級的電影,自然有其過人之處,無論是信息量大到爆炸的劇本還是片中的鏡頭安排,都有值得研究的地方,本文只是挑選其中的某個角度進行闡述

小明真的是當代意義上的綠茶婊嗎

查閱豆瓣網友評論,認爲小明是綠茶婊的不在少數。無風不起浪,很大程度是片中小明的對象真的不少,甚至讓人產生是小明在泡男人的錯覺。
但梳理一下女主角小明的身世以及經歷,還有片中其他配角的暗示,基本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小明更多是在尋求安全感而不是愛情本身

片中小明第一個男友(也可能不是第一)哈尼是小公園的老大,在砍 217 幫派老大、去往臺南之前,哈尼能給予小明足夠的安全感,罩着孤女寡母的兩個人不受其他人欺負

影片開頭,哈尼去臺南之後,鮮有音訊,當時的小公園兩面派滑頭趁機上位,與小明幽會,滑頭當時怕小公園這個幫派的打擊,謊稱是與小翠約會,小四(張震)也因爲眼睛問題信了他的話。

在滑頭放學被堵之後,小明搭上了籃球隊的小虎,而在與小虎打球的時候不小心腿受傷,正好與眼睛不好去醫務室打針的小四碰面,小四隨後在醫生的提議下,陪小明回去上課。

這天夜裏,小四追隨小明,看到她去往方太太家的別墅,這是她打工的地方。

某夜母親哮喘發作,方太太在結了部分醫藥費之後,就把母親解僱。沒了經濟來源也沒住處的小明再次陷入困境。影片的後半段,醫務室醫生準備結婚之時,小明說女方不適合他,而醫生則戳破小明,問她是不是擔心母親的醫務費,並且讓她消除疑慮,會負責到底。她才透露與小四的關係

在和小四去片場的夜晚,小明坦言小四和哈尼一樣橫衝直撞,但她就是喜歡這種性格。小四是小明交往的衆多男友中,功能性最差的一個,既不能幫母親治病、也沒有足夠的錢養她,也不像哈尼一樣有勢力可以給她安全感,這可能是小明在片中的真愛了。

而後在小馬宴請小明、貓王和小四的時候,小馬母親僱傭了小明母親,小明則順應地寄住在小馬這個富家子弟家中。她所尋求的安慰和安全感得到滿足,但此時小四心中的愛情和友情則陷入困境,難以解脫……

小四的世界是怎麼崩塌的

小四是這個片中理想主義者的代表,愛上了小明這個現實主義的代表,矛盾在一開始似乎就無法調和。導演在呈現小四理想世界的崩塌,用足了筆墨做鋪墊。小四的理想主義主要來自父親和幫派老大哈尼,值得重點提及。

與父同行

準確地說,小四和父親在影片中有三次同行,第一次是影片開頭父親認爲兒子分數有誤要進行糾正,第二次是兒子被滑頭抄考試答案視爲作弊而記過,第三次是小四在醫務室罵醫生髒話被教官撞見而記過。

前兩次的影調無疑是明亮的,父親也毫不認命。

直到影片後半段,父親好友汪狗讓他在辦置辦公桌時做手腳、因爲大陸身份被警備局徹夜調查等事件,父親也逐漸現實起來。

第三次同行第二次記過時,小四和父親談到要相信自己的未來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把握的時候,父親此時心裏想的卻不是反抗,而是戒菸剩下的錢可以給小四配副眼鏡。

至此,小四心中的父親形象開始受到打擊。

哈尼之死

哈尼是真正小四心中理想主義的化身,一個幫派老大,取名哈尼(Honey)本身就挺有意思了,而導演給哈尼的自白又添了幾分浪漫主義:

我在臺南 無聊的要命, 每天可以看幾十本武俠小說,我叫他們幫我去租最厚的小說來看.
其實以前的人, 跟我們現在出來混的人真的很像.
有一個老包, 大家都以爲他吃錯藥. 好像全城的人都翹頭了, 而且到處都被放火. 他一個人要去堵拿破崙, 後來還是被條子削到.
《戰爭與和平》, 其他的武俠小說不記得了, 只記得這一本

戰爭與和平,在這個浪子的眼中,成了最難忘的「武俠小說」。

這是影片中哈尼與小四見面時說的話。一個幫派老大,爲了自己堅持的原則去砍另一個幫派的老大,卻對自己的女朋友被小四搶走這件事反而不是特別在意。

另一場在與 217 幫派老大和談的那個夜晚,哈尼跟山東說:

山東啊,我只怕兩種人。一種是不要命的,一種是不要臉的

哈尼知道山東是不要臉的,卻仍選擇單刀赴會,最後被山東推向馬路被車撞死。
至此,小四心中的理想主義燈塔又倒了一座,不公平的事又多了一件。

友情敗給了愛情

司令兒子小馬代表的是上游社會,小馬也欣賞哈尼的性格。他和小四不同,在片中他曾超過三次強調 “最糗不着的就是爲了 Miss 把自己搞成這個樣子”,這一點也體現在小公園演唱會哈尼單刀赴會一幕,原本小馬約了小翠見面,但看到哈尼之後立刻就將小翠忘在腦後,讓她乾等。

影片中還有一幕,小馬給小四安排了約會,見小四心情不好,又把剛約會完的小翠給了她,可見 Miss 在小馬眼中並沒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而小馬在和小明在一起後,自然而然認爲這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不會影響到和小四這個哥們的感情。小四則一根筋地認爲不合理,並威脅小馬,只要他不放手就一直會在放學後堵他。

小明對愛的執着在影片中也有相應的暗示,小貓從自己家中找到了一把似乎是一個日本女人殉情自殺用的刀,小四有幾次都一直盯着照片上的日本女人出了神,殉情自殺似乎也是一種理想主義。

暴力的生根

小貓評價小四,雖然是個好學生,但別跟他玩真的。青春期除了叛逆外,模仿是另一個重要特點。幫派堵人在片中只是最初級的暴力,還有更有衝擊力的兩次暴力現場:

哈尼死後,小四也入了小公園的幫派,一同在臺風天的夜晚獵殺山東的 217 幫派。

這幾乎是全片最昏暗的一場戲,暴風雨,戴着斗笠、披着雨衣的人,揮舞着手中的刀,在黑暗中肆意刺殺,整個幫派十幾二十人在這個雨夜消亡。才 16 歲的小四拿着象徵探索世界的手電筒,照在這場亂鬥之後栽倒在地的山東,問他哈尼是不是他殺的,山東只是不住地說「神經」而她身旁的女伴則不住地說「站起來」。

另一個暴力現場則來自於父親棒打哥哥老二,小四偷母親手錶換了錢,陪小翠一起看電影約會,大姐誤以爲是老二偷了手錶,在跟老三說起的時候恰巧被老幺聽到,跟母親告狀。

在臺球館賭球的老二賺夠了錢,回來卻不分青紅皁白被父親暴打,父親很久都沒有停手,不停地說「沒出息,不要臉

目睹到這種「不公平的事」發生在自己家裏的小四,心情很低落,他跟三姐傾訴,三姐則用她基督教的一套,想找陳牧師幫他救贖。

就在次日,小四沒有去見牧師。將片頭從片場偷來的貫穿全劇的手電筒歸還,探索世界似乎已經完成。

晚上,小四堵小馬堵不到,反而撞見了小明,小四對小明說,不想別人瞧不起她,他已經知道小明的事,他現在就是小明唯一的希望,他就是哈尼。而小明卻不以爲然,她覺得小四是想改變她,小明再次說出與片場的相似的話:
我就跟這個世界一樣,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你以爲你是誰啊」

小四則說出父親棒打哥哥那晚一樣的話:「不要臉,沒有出息」將那把日本女人殉情自殺的刀刺向小明,而後,無論小四喊多少次「站起來」,小明都和他的理想世界一樣再也起不來了。

片中的鏡頭有什麼特別之處

較少的特寫,較多的遠景

本片是臺灣電影新浪潮的代表,導演楊德昌在拍這部電影時用了大量的素人演員,一衆少年主角演員就是典型。

用素人演員有一個好處,導演想表達的電影作者性可以不太受演員的影響(比如大牌的演員可能會要求更多的特寫來表現自己的演技)或者說創作上更加自由。但素人演員也帶來一個問題,演技可能需要更多地指導,特寫鏡頭需要減少以避免「露餡」

這在本片得到很好的體現,特別是影片結尾,按照以往的拍法,估計會用大特寫拍下主角的面部表情,來表達主角的歇斯底里和世界崩塌,但實際上是除了聽到小四的臺詞,其他基本都是遠景。遠景恰好能展現了周圍人對這個殺人現場的反應,讓觀衆忽略掉演員表演的瑕疵。

光線的運用

本片的名字 A Brighter Summer Day,觀衆看完可能一點都沒覺得 Bright,反而覺得很昏暗。但片中確實有明亮的鏡頭,這些鏡頭基本都給到了世界還沒崩塌的主角,最明亮的是兩次約會,一次在靶場,一次在冰店,這可能是小四心中最明亮的幾個夏日了。

兩次記過後小四和老爸一同回家的光線對比也很明顯,第一次是還是白天,第二次則是夜晚。

另一處光線的運用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張爸被警備部審問時的戲,審問後半段,張爸似乎真的成了有罪之人,審判者是斜着打光,和張爸則是頂光,與審問犯人無異。

觀影建議

經典電影和衆多的古典樂一樣,初聽不抓耳,細品則回味無窮。牯嶺街少年事件可能不具備很強的戲劇性,但電影中的細節非常之多,我在觀影過程中都寫了好幾頁的筆記。

四個小時的片長,可能還是有一定的觀影門檻,個人覺得是可以拆開成四個小節來看的,這樣也不至於太累,本片已由國際著名的 CC 進行高清修復,在尋找資源的時候記得認準藍光版(或者購買藍光碟片)找一個安靜的午後,享受光影的樂趣吧。

參考文獻

  1. 建中學生的少年殺人事件簿
  2. 眷村黑話 - Wikipedia

公衆號:Vision攝覺
撰文:FesonX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