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有必要閱讀嗎? 閱讀分爲四個層次: 而有效閱讀一本書,你一定要明白這四個主要的問題:

終於把這本書給讀完了~

額,也不算讀完,翻完了吧。因爲我實在是讀不進去啊!

從去年計劃要多讀書時,就瞭解到這本很多人推薦的實用性指導書。無奈第一次讀了三分之一便放棄了,轉眼就到了2020年,不死心的我再次撿起了它,毫不意外,一開始也是充滿信心與激情的,越讀到後面越沒勁,也不知其所以然。但既然選擇了,閉着眼睛也得把它“讀”完……

好在,也不算浪費時間,總比沒讀過好。

作者首先將閱讀用棒球賽的過程來形容,很好理解:

作者好比投手,讀者好似捕手,而投手投出的球則等於作者想要傳遞給讀者的訊息,讀者想要完全接住這顆“球”,則要看他在閱讀時有多主動,以及投入不同心思來閱讀的技巧如何。值得注意的是,只有當捕手與投手密切合作時纔會成功,作者與讀者的關係同樣如此,兩者的技巧融合起來,便達到共同終點。

我們閱讀的初衷可能各不相同,或許純粹是打發時間,或許是爲了獲得什麼資訊,或許是爲求得理解更多……

但只有一種方式是真正地在閱讀: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你就是要讀這本書。你什麼都沒有,只憑着內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爲止。

簡單地說,閱讀的藝術包括了所有非輔助型自我發現學習的技巧:敏銳的觀察、靈敏可靠的記憶、想象的空間,再者當然就是訓練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

閱讀分爲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爲 基礎閱讀(elementary reading)。

也叫初級閱讀或基本閱讀,大部分人是在多年前就掌握了的,也相當於小學水平,基本識字,先從字面讀完一本書才能試着去理解與體會。

第二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爲 檢視閱讀(inspectional reading)。

也可稱之爲略讀或預讀,特點在強調時間,也就是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閱讀,通常這個時間都很短。

這裏有幾點建議:

①.先看書名頁,有序就先看序。
②.研究目錄頁對書的基本機構做概括性理解。
③.如果書中附有索引,檢閱一下。
④.若有書衣不妨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
⑤.挑幾個看來跟主題相關的篇章看。
⑥.把書打開看看,念個一兩段或連續幾頁,不要忽略最後幾頁。

這樣在短時間內你可以瞭解到一本書是講什麼的,是否包含你想繼續挖掘的內容,以及是否值得繼續花費時間精力?

當然你也可以用另一種粗淺的閱讀方式,即從頭到尾通讀一遍,中間即使有不懂的地方也不要停,因爲多數情況是一旦和某個頑固的字詞段落糾纏,就很難脫困而出了。這樣一遍下來或多或少都有增進一些理解,就算你不重讀,也比什麼都不瞭解來的好一些。

第三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爲 分析閱讀(analytical reading)。

就是全盤、完整的閱讀,或是說優質的閱讀。

按照書裏的總結,這個層次又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的規則

(1)依照書的種類與主題來分類。
(2)使用最簡短的文字說明整本書在談些什麼。
(3)將主要部分按順序與關聯性列舉出來。將全書的大綱列舉出來,並將各個部分的大綱也列出來。
(4)確定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階段:診釋一本書的內容規則

(5)診釋作者的關鍵字,與他達成共識。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論述是什麼,從內容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再重新架構出來。
(8)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沒解決的。再判斷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沒解決的問題。

第三階段:像是溝通知識一樣地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A.智慧禮節的一般規則
(9)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在你說出:“我讀懂了!”之前,不要說你同意、不同意或暫緩評論。)
(10)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
(11)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
B.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12)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13)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14)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15)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第四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爲 主題閱讀(syntopical reading)。

也是最高層次的閱讀,我們還可以叫它比較閱讀,在這個層次,閱讀者會讀很多書而不是一本,並列舉出這些書間相關之處,提出一個所有的書都談到的主題,甚至能夠架構出一個可能在哪一本書裏都沒提過的主題分析。

一、觀察研究範圍:主題閱讀的準備階段

(1)針對你要研究的主題,設計一份試驗性的書目。你可以參考圖書館目錄、專家的建議與書中的書目索引。
(2)瀏覽這份書目上所有的書,確定哪些與你的主題相關,並就你的主題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二、主題閱讀:閱讀所有第一階段收集到的書籍

(3)瀏覽所有在第一階段被認定與你主題相關的書,找出最相關的章節。
(4)根據主題創造出一套中立的詞彙,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無論作者是否實際用到這些詞彙,所有的作者,或至少絕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這套詞彙來詮釋。
(5)建立一箇中立的主旨,列出一連串的問題——無論作者是否明白談過這些問題,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數的作者都要能解讀爲針對這些問題提供了他們的回答。
(6)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議題。然後將作者針對各個問題的不同意見整理陳列在各個議題之旁。你要記住,各個作者之間或之中,不見得一定存在着某個議題。有時候,你需要針對一些不是作者主要關心範圍的事情,把他的觀點解讀,才能建構出這種議題。
(7)分析這些討論。這得把問題和議題按順序排列,以求突顯主題。比較有共通性的議題,要放在比較沒有共通性的議題之前。各個議題之間的關係也要清楚地界定出來。注意:理想上,要一直保持對話式的疏離與客觀。要做到這一點,每當你要解讀某個作家對一個議題的觀點時,必須從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話來並列。

以上是閱讀一本書的四個層次,這裏我們要了解的是,大多數人應該有能力比他們現在的閱讀速度更快些。也確實有很多東西不值得我們花費太多時間,所以可以快一點,更不用說還有一些書其實連略讀都不值得,那同時就還有一部分書需要較慢的速度才能完全理解。

所以,理想的閱讀速度,是知道什麼時候用什麼樣的速度恰當,以及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目標來讀。也就是: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慢不該慢到不值得,快不該快到有損於滿足與理解。

當我們不清楚一本書是否值得閱讀時,檢視閱讀是個好主意。一般來說,就算是想要仔細閱讀的書也要先略讀一下,從基本架構上先找到一些想法會比較好。

不管怎樣,我們想要閱讀有所收穫,無論是知識理解上的,還是心情思緒上的,都應該是主動閱讀。

而有效閱讀一本書,你一定要明白這四個主要的問題:

一、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這本書的主題,作者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來。

二、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主要的想法、聲明與論點。這些組合成作者想要傳達的特殊訊息。

三、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除非你能回答前兩個問題,否則你沒法回答這個問題。在你判斷這本書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須先了解整本書在說些什麼纔行。然而,等你瞭解了一本書,如果你又讀得很認真的話,你會覺得有責任爲這本書做個自己的判斷。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夠的。

四、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如果這本書給了你一些資訊,你一定要問問這些資訊有什麼意義。爲什麼這位作者會認爲知道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嗎?如果這本書不只提供了資訊,還啓發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關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議,以獲得更多的啓示。

Emmmm,主要內容大概就這些。書中講的挺多的,可能還有一些我沒有吸收到,或許是自己知識不夠,也或許書中用來論述的都是西方人事物,我不瞭解,產生不了共鳴也就雲裏霧裏的,自然提不起興趣。

前段時間在豆瓣上搜索這本書時,看評論,發現不只是我一個人閱讀困難,我就放心了,哈哈。

當然還有很多人對本書是讚不絕口的,他們理解得也更透徹,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人推薦這本書了。

不可否認的是,作者提出的這些個閱讀方法確實不錯,絕對有利於深刻理解一本好書。

至於有沒必要讀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因人而異吧,能讀就讀,不能也沒必要勉強自己,我也建議跟我一般的小夥伴採用檢視閱讀就夠了。

對於願意讀書、愛讀書的你,知道如何閱讀一本書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