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程序員在加利福尼亞




作者介紹:Ryan Chen(英文名)。目前在美國聖地亞哥城工作,就職於全球著名IT公司。Ryan Chen在美國工作生活多年,本文是他對在美國當程序員的一些觀察和感受。他的微博是 @奮鬥中的胖胖。你還可以通過郵箱[email protected]和他進行交流。

站長讓我介紹一下在美國當程序員的工作和生活,因爲國內很多同行都好奇,國外的月亮到底圓不圓。自從畢業工作後,我就很少碼文字了。前段時間忙裏偷閒的功夫斷斷續續看了一部高智商犯罪小說,叫作《謀殺官員》,對作者的想象力深感佩服,自己也有了寫點什麼的衝動。小說我自然是寫不出來的,那麼介紹一下我個人這幾年的經歷以及個人的一點感悟,一家之言,權當交流吧。

第一份工作

我在美國工作4、5年了,資歷淺,工作內容軟硬結合,就算是嵌入式吧,並不算標準意義上的程序員。08-10年讀書的時候對於經濟危機,沒什麼直接感受,貌似事不關己,臨畢業找工作時才發現,原來經濟好壞對於個人也是如此的重要。也許大家都還記得幾年前的經濟危機,2010年我畢業,正趕上美國蕭條的時候,失業率很高,很多人找不到工作。身邊很多同學朋友都沒找到工作,不少人被迫海歸,剩下的一部分選擇繼續深造讀博士,一部分幸運的找到工作。我深知自己不是讀博士的料,選擇投身業界,並幸運地拿到了一個摩托羅拉的offer。由於我電子工程碩士的硬件背景,Google,Facebook,Amazon這類的純軟件公司並不對口,抱着有棗沒棗打一杆的心理試着投了一下簡歷,好像也電話面試了一下,就再也沒有消息。而摩托的知名度還不錯,離學校比較近,待遇對於一個沒有什麼收入的學生而言也不錯,於是就欣然赴約了。


(位於芝加哥近郊的摩托羅拉總部大樓)

那個時候摩托羅拉還沒有分家。我就職於芝加哥近郊的摩托羅拉總部,部門負責開發對講機設備。部門不大,負責軟件、電子、機械等大小經理一共40多人。部門裏一部分是印度人,一部分是白人,包括我在內有5箇中國人。大老闆是個印度人,人挺不錯的,鷹鉤鼻,高鼻樑。開組會的時候我常常在想,他的高鼻子必然阻擋了他雙眼的部分左右視線。我的直屬老闆是個泰國人,美國長大,業界混了十幾年,技術不錯,人也很不錯。

剛入職的時候,由於業務不熟悉,所以折騰了一陣子。熟悉業務以後,就真心感覺日子過得很滋潤。一來從窮學生搖身一變爲收入不錯的“中產階級”,二是工作實在輕鬆。我有了收入以後第一件事就是跑去買了一輛日產Altima(大概相當於國內的天籟)。由於在大公司工作,而且有高等學歷,車行給了0利率貸款的優惠。我當時的想法是趕緊把手頭的2000年款豐田花冠換了,也沒怎麼多想就把車子買了。現在我挺後悔,因爲當時不懂行情,根本沒還價,我花了2萬4買的車,行家其實2萬不到就能買到了。兩年後,我一個朋友也是花了大約2萬4,買了一輛大衆途觀。還有一個朋友也是花了2萬4,居然買了一輛奧迪A4,當然了,她老公當時在英特爾工作,有各種購車優惠而且當地還免消費稅。

我的舊車賣給了一個巴基斯坦人,好像是買給他剛來美國的岳父開。其實舊車是有點毛病的,被他買去了我心裏還有點愧疚,生怕他報復我。舊車我一年前大概多花了3000刀買進,一年後2950刀賣出。


(公司裏有人開的瑪莎拉蒂)

輕鬆的工作

先前說了日子很滋潤,到底多滋潤呢?說一下我每天的工作吧。第一天上班,我想新人要好好表現,早早起來,開車到公司的時候大概是8點半,諾大的停車場就沒看到幾輛車。後來找到節奏後,每天我9點起牀,喫個早點,洗個澡,然後開車20分鐘到公司,大概是10點。到了辦公室後,第一件事去倒茶葉洗一下杯子,衝上一杯好茶。然後坐下來上上網看新聞。接下來會工作一個小時或者去開會。到了12點,拿着飯盒去公司餐廳跟一夥中國人喫飯聊天。這裏插幾句,美國這邊,午飯其實很次要,很多美國人就是隨便對付一下。中國人喜歡做飯,所以中國人一般在前一天晚上多做一點晚餐,第二天裝飯盒帶到公司當午飯。

摩托羅拉畢竟是一家夕陽公司,這在我加入後不久就發現了。這裏的中國人都是大叔阿姨級別,鮮有年輕人。中國人大都比較精明,年輕人稍微有點追求的都不會在這樣的夕陽公司久待。大叔大嬸不一樣,他們當年進公司的時候,摩托還沒走下坡路。所以一家人在一個地方生活了這麼多年,再考慮到子女的關係網和教育等,輕易不願意動。況且摩托雖然過氣,工作還是很輕鬆的,薪水在當地也是高於平均水平,福利也還不錯。芝加哥郊區的房價也不貴,不少人房貸也還得差不多了。所以很多人基本就當在那裏養老,等子女一畢業,獨立了,自己就是混日子。那一天公司倒了,被解僱了也無所謂,周遊世界,享受人生去了。

喫午飯聊天無非就是各種八卦,小道消息,還有就是聊小孩。哪家的小孩去MIT啦,哪家的小孩去耶魯哈佛啦等等。華人小孩一般比較重視教育,當然了唐人街裏開餐館的例外,這裏指的是上一代出國留學的華人精英。他們自己當初在國內都是天之驕子,因此比較重視子女的教育,子女一般都比較爭氣。一起喫飯的中國人的子女們很多都是美國名校畢業的。

聽說在硅谷的中國人,要是誰家小孩沒去斯坦福而去了伯克利,那是很沒面子的事,萬不能聲張。第二代名校畢業以後,基本看不上什麼谷歌,Facebook,微軟之流,要麼去創業公司,要不就是去金融公司,賺大錢去了。我等連伯克利都沒讀過的,聽着自覺慚愧,嘆自己不是生長在美國,不然搞不好也能上個牛校什麼的,畢業創個業什麼的,也不至於當個程序員掙工資了。當然,事無絕對,也不可能所有的第二代都拔尖,即便如此,這些第二代也高於平均水平,終究成爲社會的精英。

午餐後回到辦公室繼續上網看一小會新聞,幫助消化。然後工作到了6點下班。每週兩次,下午5點左右,我跟組裏的一個關係不錯的華人大叔去公司健身房跑步30分鐘3英里,接着洗個澡下班回家。偶爾,項目很趕,也是需要大量的工作甚至加班。但平時的基本節奏很慢。大家都按部就班的,休息一下工作一下,誰也不會爲了公司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私人時間。這裏要說一下,總體而言,雖然說節奏慢,但公司的絕大多數員工,尤其是白人,還是比較敬業的,既然領了一份薪水,項目上就不能胡來。

靈活的制度

據我所知,美國的高科技大公司對於全職員工都是實行上下班靈活制,也就是說不打卡,不規定什麼時候上班什麼時候下班,靈活支配。由於美國的公務員週末都不上班,美國人辦事就必須要在週一到週五,9點到5點之間去辦。大公司的靈活制的好處在於,你隨時可以請假出去辦事,必要的話請半天甚至一天假都沒問題。如果生病的話,也隨時可以請假。這些事假病假都不算在你的年假裏。請假一般就是給組裏發一份郵件,告知你不在辦公室的時間段就可以走了,都不用等批覆。於是乎在摩托羅拉我經常會收到這樣的郵件:

標題:feeling a little under the weather (天氣不太好:意思是有點不舒服)
正文:Leaving now, will monitor emails if possible. (現在就下班,可能的話會查收郵件。)

或者是:

標題:In late tomorrow @12pm (明天中午12點才上班)
正文:Need to run some errands (有點私事要處理)

現在的公司也是一樣的制度,有時更爲簡潔:

標題:OOO, feeling under the weather (離開辦公室,不舒服,完)

或者是:

標題:ILT@12pm, errands (明天上午12點上班,私事,完)

需要說明一下,一般而言,人們有比較高的職業操守,絕少有人利用靈活制而偷懶故意找理由遲到早退。人還是要靠自覺嘛。

離職

在摩托工作了一年半後,由於節奏實在太慢,對個人發展前景不太好,而且公司一日不如一日,組裏也開始裁人,不少新人被裁,大小老闆動用各種關係,幫助外籍員工找工作。爲什麼只幫外籍員工呢?因爲我們(主要是中國人和印度人)有身份問題,在拿到綠卡變成永久居民之前都是拿的臨時工作簽證,如果飯碗丟了,簽證就立即失效,必須立刻離開美國。很多人的“美國夢”就是這麼破滅的,突然被裁,在離職前找不到下家,就悲劇了,要捲鋪蓋回國,否則就變成黑戶,影響以後的綠卡申請。美國公民或者有綠卡的移民就不怕這個,裁員後拿着補償的幾個月工資,跑到夏威夷逍遙一下,然後找份新工作,很容易。大老闆是印度人,深知我們這些外籍員工不容易,於是託各種關係保我們。我差一點被裁掉,由於大老闆給我弄了個名額,幸運地躲過了這場災難。

經歷過這一次,我覺得必須要離開,於是開始找下家,2012年初投了現在的公司,拿了offer。年中臨走前兩天,中國人大叔大嬸大哥大姐一起吃了個飯爲我餞行。臨走前一天,組裏的同事,大小老闆,一起吃了個最後的午餐,送我走。這裏要再一次感謝大小老闆,爲了保我們,也是費了不少的事。順帶一提,2011年初,摩托分了家,做手機的摩托移動被賣來賣去最終到了聯想的手裏,我所屬的做基站對講機的摩托解決方案還存在,但日子好像不太好過。

(公司附近的芝加哥街道)

在美國的印度人

中國人私底下一般把印度人稱爲老印,白人叫老美,黑人叫老黑,墨西哥人叫老莫,自稱老中。我個人覺得這些稱謂其實本身並沒有太多歧視的意思,更多是咱們中國人的習慣,比如我們常常把姓李的人叫做老李。但是一些老中,心裏對老印很是不滿,私下叫人家三哥三姐,就是歧視了,好比叫黑人黑鬼,這不太好。客觀地說,一些留美老中心理可能確實比較陰暗,原因也許有幾個方面。第一,老中的英文一般不太好,而老印雖然有口音,跟老美的交流完全沒問題,文化也比較接近,因此同等工作能力下,老印更容易博得老美的好感。第二,老印很活絡,會搞人際關係,老中通常都是書生,不懂得人際,再加上口語不好,比較孤立。第三,老印人數衆多,互助,拉幫結派,搞政治是一把好手。於是整體而言,在高科技行業,老中基本是被老印壓着打,心中自然有些怨氣。

在美國某知名華人BBS,頭條熱門帖子常常看到辱罵老印的帖子,揭露老印各種“無恥”的行爲。我個人覺得,其實這無關民族。無論哪個民族,敗類總是客觀存在的,但不可能所有人都是壞蛋。我遇見的老印們,人都還不錯,我目前的老闆就是個印度人,技術過硬。組裏的明星程序員(就是那種有問題就找某某某,經常一堆人圍觀他工作的那類),也是個老印,跟我關係不錯,偶爾一起去酒吧喝酒。剛入職的時候,我業務不熟悉,都是他帶我。雖然我沒碰到過,但我肯定老中裏其實也有不少無恥之徒,只不過這些無恥之徒通常只敢窩裏鬥,給自己人使壞,因此沒有老印去罵他們,他們也威脅不到老印。

(安卓主管Pichai)

據說在硅谷(其實人們用得更多的是灣區而不是硅谷)的科技公司裏,老印佔了半壁江山。不少人都混到了高層。這可能跟印度的IT業基礎紮實有關係。我沒有做過調查考證,但我估計印度軟件業如此發達,可能跟軟件業門檻低有關係。硬件的門檻較高,做不出來就是做不出來,沒有一定的基礎光看幾本書沒法弄。而軟件就不一樣了,門檻極低,任何智商正常的人看幾本教材,有一臺電腦,都可以寫程序。於是在印度政府的主導下,培養了大量的軟件人才,並輸送到了美國,人口優勢基本快佔領美國的軟件業了。所以搞硬件的老印比較少,老中反而比較多,可能因爲老中博士多,有真才實學。在搞學術方面,老中似乎比老印多,也許是由於老中性格大多比較內向,適合留在學校裏搞學術吧。

老闆A和明星員工B

很多老印是有真本事的,比如我現在的老闆還有那個明星程序員。老闆直屬的手下就只有兩個人,我和明星程序員。

A比我高兩個級別,聽說早年從事linux某版本的內核開發,對於操作系統十分有經驗。B和我一開始都是最低級別工程師,後來先後升了一級,B比我還小兩歲。他們兩個人教了我不少的東西。舉一個小例子,搞linux的人一般用VIM編輯器,可依然有不少人傾向選擇用IDE或者是source insight這種傻瓜式編輯器。組裏並不管你用什麼編輯器,因此同一個項目,每個小組用的編輯器都不一樣,反正最後編譯的時候都是在linux上make一下。由於使用的編輯器不同,Notepad++就成了通用工具,像橋樑一樣,使Pair Coding成爲可能。A用VIM,明星B比我早入職,不知道他是入職後學的還是以前就會,反正他也是用VIM。我們三個人負責的是同一個模塊,因此一開始VIM不熟練的我很是尷尬。常常出現這種情況:同時修改幾個源程序文件,A和B寫的時候都用VIM,換我寫就要重新開Notepad++去編輯。如果是分開幹活的時候還好說,但Pair Coding的時候麻煩就來了。所以頭幾周除了熟悉業務外,就是練練VIM,一直練到熟練使用VIM各種技巧。Pair coding時如果B突然需要離開一下工作電腦的時候,我可以立刻補上去繼續他的工作。

會用VIM沒什麼值得炫耀的,而願意去學習並使用VIM代表了不願意待在舒適區的一種積極的態度。我不知道其他公司的人是否全部用VIM,但就我的經歷,VIM用得好的人各方面水平一般不會差,而依賴IDE什麼的有可能水平不太高,當然事無絕對。並不是歧視IDE本身,實際上兩種工具應該要會用,我業餘做iOS開發的時候,感覺離了Xcode的自動補充就沒法編程(吐槽一下Objective C的繁瑣語法),VIM就沒有自動補充,需要額外的插件。如果VIM很牛,換了IDE就縛手縛腳那說明水平也不咋地,這種情況很少見。A和B是兩樣都會得,後來我也是。組裏幾十個人,日常用VIM寫代碼的就幾個人。其他組也有用VIM的,大多技術水平不差。

跟VIM一樣,各種常用的命令行也是必須要熟悉的。入職後我受了B不少的影響。比如說一般人傾向於把複雜的命令拷貝下來,用的時候再去從notes中找。B就不這樣,他儘可能地在腦子裏記住所有的命令,要用的時候信手拈來,什麼sed、awk之類的,非常熟練。當然,過於複雜或者冷門的命令,他也是寫在一個叫做commands.txt的文檔裏,放在電腦桌面,作爲備忘錄。受B的影響,我也強迫自己熟記各種命令,到達即用即輸入的狀態。並在工作中總結各種技巧,這些技巧有時候也被B瞧見借鑑過去。回頭再看其他人要不時到處查找命令,在IDE繁多的菜單裏找某個功能時,或者在串口控制檯裏需要修改一個配置文件而被迫蹩手蹩腳地使用vi時,心理多少有一點點的欣慰。我說這些可能有人會罵我,程序員世界有個鄙視鏈,沒看過的同學可以去網上搜一下,有點意思,凸顯了人性的弱點。

明星B還有一種特殊能力——不上廁所。他經常在實驗室幾乎一坐一整天,只在下班時急忙去一趟洗手間,然後回家。我不知道他是刻意爲之還是有特異體質,反正他只要一坐下來就會入定,除非有人喊他幫忙,幾個小時之內不用起身,也不怎麼喝水,只偶爾喝一兩杯咖啡。B是個工作狂,他的工作臺就在我邊上,我下班的時候,常常見他依然全神貫注的工作,絲毫沒有想下班休息的意思。最近他新婚,我下班時候常常調侃讓他早點回家,家裏有人在等。B的能力讓我想起高曉松的《魚羊野史》,“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先生有控制汗腺的能力。那個時候的戲服由於工藝和染料的原因是不能洗的,爲了不弄髒戲服,大師穿上戲服上臺表演幾個小時內可以控制不出汗。直到下臺後助手脫下戲服,全身的汗才一下子湧出來。

Full Stack

近幾年流行一個說法叫做Full Stack。站長曾經建議我寫一篇關於如何翻譯Full Stack的文章,我應了但是一直沒寫,因爲沒想出來。這裏附帶發表一下我個人的見解。很多人把Full Stack翻譯成“全棧”,我們覺得這樣翻譯太生硬。Full Stack意指對於某個業務領域,從上到下,從大到小,從巨到細,到達了通曉並且能夠動手實踐的程度。我思來想去,覺得可能翻譯成“通才”意義上最接近,但似乎力度仍是不夠,感覺通才這個說法還是太普通。各位如果有好的辭藻,不如提出來分享一下?

對於嵌入式而言,想成爲Full Stack,僅僅會VIM和命令行當然是不夠的。我資歷淺,只說一下個人看法,拋磚引玉。竊以爲作爲一名優秀的嵌入式軟件工程師,須不斷地向軟硬兩個方向擴展自己的知識結構,光依賴百度谷歌臨時查詢是不行的。彙編和編譯原理一定要懂,偶爾會遇見奇怪的編譯錯誤,必須瞭解編譯原理或者反編譯研究一下symbols才能解決。操作系統的知識也必須具備,不然碰到了進程調度類問題可能就會束手無策。硬件知識更是多多益善,各種接口協議都需要了解一下。當然,搞嵌入式ARM是必須的,什麼寄存器、cache、時鐘信號之類的要了解。設計模式最好也懂一點,不然設計出來的程序也許會被人罵。算法用的很少,但是知道一些工作上還是有用武之地的,特別是資源調度的時候,屬於閃光點的能力,因爲大部分搞嵌入式的,算法早忘光了,如果你能夠在關鍵時刻熟練運用,會加分的。此外還有很多,學校裏學到的東西雖是重要基礎,但通常都是些皮毛,真正的東西要在工作實踐中慢慢地積累。除非是天才,否則不累以時日,是無法成爲Full Stack的。牛人見到過一些,但目前好像還沒用碰到過真正的Full Stack。像《英雄》裏的刺客無名,爲刺秦王,十年練劍。

在美國的老中

(路邊的特斯拉,右邊是常去的中餐館。)

我所接觸到的老中,各個年齡階段的都有。有4、50歲功成名就的,也有20多歲剛出校園的,或者3、40歲正在奮鬥中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在摩托養老的老中外,目前公司的40多歲的老中,來得早的,靠着自己的本事和資歷,也確實有一些混得不錯,總監高級總監都有。2、30歲的都是剛出校門沒幾年,處於事業的起步階段。

老中的衣着和習慣挺有意思,風格迥異。其實來過美國的人都知道,一般老美穿衣不怎麼講究,或者說品味不咋地,好在美國人不像國內那樣攀比,更尊重個人的選擇和自由,因此即便你打扮得再糟糕,也不會有人在意。深層原因是,美國作爲一個移民國家,是個大熔爐,各個國家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聚在一起,穿着打扮上自然會大不一樣,沒有統一的潮流,也無法做到統一,就順其自然了。正因爲如此,不同時期出國的老中,保留了不同時期的審美觀,穿着打扮和生活習慣上也大致停留在出國時候的樣子。譬如,有一次我見到一個出過多年的老中從口袋裏掏出手帕擤鼻涕。手帕這東西貌似還是我孩童時期有人用,現在國內都用紙巾了吧,還有人用手帕嗎?想必他出國的時候國內還是用手帕的。

(2014感恩節去Mammoth Mountain滑雪)

老中們的業餘生活挺豐富,有人愛好攝影,大晚上跑到荒郊野嶺裏拍星軌。有人熱愛釣魚,時不時海釣一下,收貨頗豐。有人喜歡遠足露營,一有時間就全美各個國家公園裏到處跑。還有人喜歡滑雪,到了雪季就一家老小上山滑雪。這些都是健康高雅的。俗一點的,一有時間就跑到賭城拉斯維加斯看錶演,似乎沒其他的地方可以去。美國的大自然很精彩,然而人文精神的東西比較匱乏。老美年輕人晚上動不動就是開party,去酒吧喝酒,老中放不開,一般玩不了這個。所以老中到了晚上都窩在家裏看電視上網,有些人負面的東西看多了,又無處發泄,久而久之心理就出了毛病。

這幾年國內發展勢頭迅猛,許多老中都動了回國的念頭,極少的人下定決心海歸,大多數人仍在踟躕中。回國的原因只有一個:發展。許多早些時候出國留學的老中在國內的同學如今都混得有頭有臉,自己心裏不免有點酸,認爲如果自己當初不出國,也能混得那般樣子。有了許多海歸成功的榜樣,不少年輕人看到了新的發展機遇,於是放棄美國的高薪,毅然回國創業,最後也混得不錯。不回國的原因有很多:環境,食品安全,子女的教育,美國的大房好車等等。一些人每日在回與不回之間猶猶豫豫,見面必談回國,變成了祥林嫂,熬到最後年齡大了,有心無力。


(加州聖地亞哥價值140萬的學區房)

稍微提一下房子。中國人喜歡買房,尤好大房子。跟國內一樣,美國的房價跟地域和學區好壞是正相關。加州的房價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比如說同樣條件的房子,在芝加哥要80萬,聖地亞哥可能要140萬,灣區可能要2、300萬,然而收入水平卻沒差這麼遠,因此在美國買房的壓力山大。前面說了老中重視子女的教育,所以寧縮衣節食也要把家安在好學區裏,這樣子女可以到好的公立學校裏讀書。40多歲的老中,如果是雙職工的話,在經濟上應該能夠在好的學區按揭一棟大別墅,有眼光愛折騰的甚至還有幾套投資房。等到子女畢業了,把大房子一賣,換個學區不好但環境好的地方安家,倒也不錯。2、30歲的年輕人,大多數剛脫貧,租房子,少數有眼光有經濟實力的也買幾十萬的小房子自住或者投資。

我見到的韓國人

由於業務的關係,公司有很多韓國人。韓國人的天然長相和後天氣質,真的是很韓國,基本不存在把韓國人和中國人混淆的情況。韓國人男的頭髮基本梳得整整齊齊,女的長髮也很是打理了一下。老中男的則普遍短髮,女的長髮,但不怎麼打理。韓國人穿着比較整潔時髦,老中的打扮嘛,就不多說了,不少人頭髮流油。韓國人等級比較分明,講輩分,在美國的華人一般不講究這個。如果說老中見面是點頭,那麼韓國人見面就是哈腰了。有一次我跟一個韓國人在電梯裏,進來另一個韓國人,電梯裏的那個韓國人突然向着電梯門30度鞠了一個躬,還喊了一句:“哎!阿尼阿薩喲!” 愣是把我嚇一跳。

韓國男人普遍抽菸,經常三五成羣地搭電梯到樓外一角指定的吸菸處抽菸聊天。美國人也抽,但很少。多年以前,美國人也是普遍抽菸的,就像在年代劇裏看到的那樣。後來美國人也許是害怕癌症,所以整個社會就開始反對抽菸,公共場所禁菸,因此很多40多歲的人從不抽菸。當今的中國,在很多方面其實在走美國的老路,禁菸的問題上可能跟也美國差了一兩代人。也許哪一天中國社會也開始反對抽菸,再經過一兩代人,抽菸的人就不那麼普遍了。跟公司的韓國人打交道甚少,瞭解不多。

說一點勵志的

大約一年前跟同事在公司附近的館子裏喫午飯,結識一個牛人,是個越南籍的華人,年紀50有餘,精神抖擻。我向他求道,他跟我講自己是如何從越南跑到MIT讀書的。他在越南長大,讀高中的時候看上了一位美女同學,但是美女的母親看不上他。於是他找到這位母親,直截了當地問到底怎樣纔會把女兒嫁給他。母親可能看瓊瑤看多了,隨口說,除非你去到MIT拿個學位回來。其實他們當時根本不知道MIT是什麼,牛人滿口答應。回家一查,哇,MIT這麼難(這是他的原話)!但他沒放棄,開始發奮學英語,背字典。最終還是沒能申請到MIT,而去了德州州立大學。在德州讀了3年,拿了本科,然後申請到了MIT,接着去MIT讀了碩士博士。畢業後創業開了公司,把公司賣了後加入當時如日中天的一家高科技公司,在那裏混到了中高層,還讀了斯坦福的MBA。去年和新來的頂頭上司不和,一怒之下辭職來了我們公司。當然,美女最後是娶回家了。完美。

牛人說,前不久,他有個原手下請他幫忙推薦工作。他於是就託關係找了一家硅谷小公司。但那個手下很猶豫,第一要搬家,第二小公司未來不明朗,第三專業不是太對口。他鼓勵手下說既然都聯繫好了就去試一下。於是手下去面試並通過收到了offer,但是牽涉到跨州搬家,手下猶豫再三,還是沒有赴任。沒過多久那公司被谷歌收購了,32億美金,就是NEST。手下因爲沒去損失了價值好幾百萬美金的股票期權。


(甄珍和謝賢)

牛人問我們,知道甑珍嗎?當年紅遍東南亞的大美女,紅到沒人敢追。後來被誰追到了?謝賢!謝賢當年什麼都不是,別人不敢追甄珍,只有他一個人死皮賴臉地追,結果追到了。

牛人總結,做事之前,不要太猶豫,擔心自己不行,行不行要做了以後才知道。

我問他認識李開復不,他哼了一聲,說自己一般不評價老中。最後他推薦我看《高效人士的7個習慣》。我回去立刻找來看了一遍。欣然告之,復曰,多看幾遍。

他是狂妄,但他有狂妄的資本,我在谷歌輸入他的名字,搜索出來的第一條就是他的簡歷,很牛逼的簡歷好幾頁。他跟我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一件事,不管有多難,只要你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做成!我很受振動,但很想告訴他,我聽新東方的古典說,如果你有一根鐵杵,你就不該把它磨成針,你該把它用來做其它的。但最終沒說出口,怕被他看不起。也許把鐵杵交給他,他真的就能給你磨成針!

關於加班

我聽說在美國小公司,尤其是創業公司工作,加班加點也是常有的事。Facebook的女COO說自己每天5點就下班,好像效率很高似的,殊不知她早年的時候也是經常熬夜加班在辦公室過夜的。在大公司,一般不加班。現在的公司的工作節奏要比摩托快得多,但也很少加班,特殊情況除外。因爲趕進度,前段時間我就在實驗室敖到了凌晨3、4點。陪同我一起加班的還有兩個跟我老闆同級別的工程師,雖然主要還是我在做,他們在說。我到了2點就困得不行,但他們依然精神抖擻,還跟我說年輕人熬下夜沒什麼的。我們是遠程合作,印度分公司那邊還有一個跟我同級別的工程師一起,不過當時他們那邊是白天。除了我,他們三個人都是印度人。第二天我睡到中午纔去上班,而跟我一起加班的印度人據說早上7、8點就來上班了。可見,印度人還是很喫苦耐勞的,千萬不要小瞧了他們。老美很少加班,特殊情況除外。

(位於加州聖地亞哥公司窗外的景色)

我聽說國內的私企,加班現象很嚴重。這對於個人來說,也許是一件壞事,但對於整體而言,不加班加點地努力,私企拿什麼去跟歐美企業競爭?國家又何談富強?戰後亞洲所有的富強國家和地區,都經歷過這個過程。等再過幾十年,國家富強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就沒人願意再拼命加班,那發展也就慢下來了,跟今天的美國一樣。美國這個國家,要不是新移民以及美國本土精英拼命地工作,也不會有美國的今天。但今天美國大衆如果繼續舒適下去,這個世界的未來可能就真的是中國的了。

2015年

這一年我即將滿30歲,這一段時間,每念及此,都感慨不已。常言道,三十而立。看看我自己的情況,真是挺慚愧,感覺離真正的“而立”差得遠。如果說降低一點要求,把賺點錢養家餬口算作是“而立”的話,也許我符合這個條件。理想而言,“而立”應該指事業有所成。如果是打仗的話,“而立”的話應該至少是營長團長了吧,要是放在古代,30幾歲的將軍都一堆。如果是指工作,30歲起碼也開創了自己的事業,即便不是創業,至少也能夠在所屬的領域裏獨當一面。按照這個標準看,我覺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們還需努力。光陰似箭,大好年華轉瞬即逝,2015年大家一起加油努力吧!

—— 2015年1月1日 加州聖地亞哥

(P.S. 最近有國內的大學生郵件問我如何從國內直接申請美國的公司。我是留學出來的,不知道如何直接申請。個人覺得沒必要太羨慕國外的,現在國內發展勢頭很好,很多公司都開始走向國際化了,比如阿里巴巴,比如小米,前途似錦。再者畢業生直接申請國外的公司確實很難,要麼是極爲突出,要麼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還不一定能夠成功。我想,既然同樣是付出努力,可以試一下在國內的有前景的大公司去工作一段時間。如果還是想出來看看,可以一邊工作一邊準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