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梁市5G基站專項規劃:全市建設3萬座5G基站

呂梁市公用移動通信5G基站站址專項規劃(2020-2024年)

5G作爲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是實現萬物互聯的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驅動力量。抓住國家“新基建”的重大機遇,加快5G基站規劃建設和網絡部署,推進5G普及應用,對呂梁市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規劃總則

  

(一)編制目的 

爲深化呂梁市總體規劃,科學指導呂梁市域5G通信基站的建設,編制本專項規劃。

  

(二)範圍期限

1.規劃範圍

本次規劃的空間範圍爲呂梁市全域,主要爲現轄1區2市10縣,即離石區、汾陽市、孝義市、交城縣、文水縣、興縣、嵐縣、臨縣、方山縣、中陽縣、柳林縣、石樓縣、交口縣,總面積爲21140平方公里。

2.規劃期限

本次規劃的期限爲2020——2024年。

  

(三)規劃目標

抓住當前 “網絡強國”、“互聯網+”和“新基建”的良好政策機遇,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利用存量,發展增量,提高建設效率,進一步加快網絡強市,數字呂梁、智慧社會建設,提高呂梁市移動通信網絡發展水平,推動信息技術與城市發展全面融合,推動呂梁經濟社會發展。

  

全市規劃建設5G基站3萬座,到2024年底,轄區內5G網絡實現普遍覆蓋,各縣市區主城區及重點區域實現連續覆蓋,新增通信基站共享率達到100%,公共資源利用率不低於95%。

  

(四)規劃原則

移動通信網絡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公共基礎資源,公用移動通信5G基站專項規劃應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的要求,並與環境保護等相關規劃做銜接,統籌安排空間佈局和建設時序,推動公用移動通信網絡的發展。

  

1、總量控制、合理分區

統籌考慮容量需求和覆蓋需求,對規劃區通信基站總量和不同規劃片區的通信基站總量進行預測和控制,作爲基站布點的基礎。結合呂梁市土地利用規劃、功能分區、現狀整合後基站的密度分區及基站建設條件等多方面因素劃定不同的場景分區,控制不同場景分區的基站平均站距和綜合站址密度。站址建設應與水、電、氣等市政配套設施相關規劃相協調,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竣工驗收。

2、優先利舊、共建共享

本次規劃首先對現狀站點進行統計,將現狀條件可用及具備改造要求的站址進行梳理,實現站址的集約利用並使其發揮最大效益。其次對於規劃站點,應在現狀站址的基礎上優先選擇設施共享、共建,新建時也應以整合後的設施佔地進行考慮,要求規劃站點在整合三家通信運營商需求的基礎上力爭高比例共享,至少保證兩家共享。以滿足資源共享、環境美觀、綠色通信的要求。

3、資源集約、統籌選址

在創新基站建設方式,積極拓展基站選址來源的基礎上,提出基站與多業務協同一體化建設的構想,統籌基站與其他公共設施的集約共享,建設多業務融合的“智慧基站”,實現基站選址的最優化與用戶需求的最大化的綜合平衡。同時逐年提高移動基站與城市照明燈杆、交通設施塔杆、天眼塔杆、廣電塔杆、電力塔杆等市政設施的共建共享比例。

  

4、合法建設、依法行政

堅持先規劃,後建設,合法建設是政府和社會的要求,依法行政已成爲政府部門行爲準則。通信基站屬於比較敏感的目標,把通信設施的建設納入城市建設的統一管理,合法建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由此引起的糾紛。

  

5、一步規劃、分步實施

統一全市規劃,一次規劃五年,使規劃既有科學性、合理性,又有較強可操作性。對黨政機關、大型場館、大型商圈等客戶核心價值區,住宅小區、景區、校園、醫院等重點行業用戶感知敏感區,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等重點產業應用區,高鐵、高速、國道、機場等重點交通幹線完成深度覆蓋,共分三期實施建設。

  

6、跟蹤變化、適時調整

因政策改變、通信事業發展、網絡優化、城鄉發展需要等原因需要調整移動通信5G基站站址佈局專項規劃的,結合年度建設計劃,及時做出移動通信5G基站專項規劃調整計劃。調整後的專項規劃應按程序納入城鄉建設總體規劃。

  

(五)規劃依據

本規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城市規劃編制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無線電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電磁輻射防護規定》、《山西省通信設施建設與保護條例》、《山西省通信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呂梁市城市總體規劃》、《呂梁市國土空間規劃(2020-2035年)》、《呂梁市中心城區基礎通信設施專項規劃(2017-2030)》、《呂梁市通信基站布點規劃(2017-2030年)》等法規、規範和省政府《關於印發山西省加快5G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和若干措施的通知》、呂梁市政府辦《關於加快推進公用移動通信基站規劃建設的意見》等文件編制。

(六)規劃對象

本次規劃對象包括宏基站與微基站及室內分佈。宏基站可分爲地面塔與樓頂塔兩種形式;微基站可以看成是微型化的基站,將所有的設備濃縮在一個比較小的機箱內,集成信源、遠端射頻單元、天線等集成一體的設備。以宏基站構成規劃區內的移動通信骨幹網絡,以微基站作補充,室分作爲室內主要覆蓋手段。

二、5G通信基站規劃佈局

(一)宏基站規劃

1、宏基站總體佈局規劃

(1)宏基站密度分區規劃

根據城鎮景觀風貌格局、歷史文物保護、現狀建設情況、人口分佈等的要求,規劃將呂梁市域分爲5類片區:高密區、密集區、一般區、邊緣區、限建區。針對各片區特點進行基站佈局規劃,密集區和一般區以滿足容量爲主,郊區和農村以滿足覆蓋爲主,限建區內不宜新增室外宏基站,尤其是落地式宏基站。

  

(2)宏基站站間距規劃

宏基站佈局對應於傳播環境及話務密度分佈情況,站址規劃主要依據城市總體規劃和控規中各片區的用地性質,不同的用地性質,其話務密度、無線數據業務需求不同,宏基站覆蓋半徑也有所差別。規劃結合5G網絡技術對宏基站的基本要求,按照移動通信部門關於蜂窩接入容量、覆蓋要求和密度分區的技術要求,綜合考慮,規劃呂梁市中心城區、平川四縣市、山區縣及外圍鄉鎮宏基站站距和站址密度按下表設置:

 

(3)宏基站數量規劃

規劃呂梁市域內宏基站站址數量共計13000座。其中呂梁市中心城區(離石)1600座;孝義市1600座;汾陽市1400座;交城縣1000座;文水縣1000座;方山縣600座;臨縣基站1400座;嵐縣800座;興縣900座;中陽縣700座;柳林縣1000座;石樓縣500座;交口縣500座。

2、宏基站選址規劃

宏基站選址應遵循本專項規劃布點數量和位置要求,規劃確定的站址爲規劃的理想點位,具體建設時可結合用地條件在其周邊一定範圍內優化調整。

  

(1)樓面站址選址規劃

優先依託原有塔杆、建築物設置的原則,確需新建落地塔的,以不影響景觀設置爲基礎;在選址排序上,按照利用原有塔桅、政府機構辦公建築、行政事業單位建築、市政公用設施建築、公共服務設施建築、商業辦公建築、工業和倉儲建築、賓館酒店、新建居住建築、現狀居住建築的先後順序,強化基站與城市其他公共設施的集約共享;站址選擇應滿足通信安全保密、國防、人防、消防等要求。

  

(2)樓面站址選址規劃

一般順序爲:城市公園廣場、沿城市道路的綠化帶、道路紅線內的綠化分隔帶、其他用地內的開敞空間。

  

(3)選址調整規劃

站址的選擇應儘量符合網絡拓撲結構的規則構建理想的蜂窩網絡結構。在實際的網絡建設中,由於種種原因,有時無法在蜂窩中心建站,需要在理想站點周圍尋找另外的次優站址時需符合選址原則。

  

3、宏基站建設規劃

(1)基站塔型規劃

① 中心城區:中心城區新建基站以樓面景觀站和落地景觀抱杆爲主,路燈杆塔適用於城區道路、交通樞紐,公園綠地、廣場、景區內建設基站應建設爲景觀基站,嚴禁中心城區內建設簡易杆、角鋼塔等影響城市景觀的基站形式。

② 其他區域:鄉鎮建設用地內基站建設形式爲抱杆、鋼管塔;其他用地內基站可根據需求確定。

  

(2)基站天線規劃

根據基站服務區內的覆蓋、服務質量要求、話務分佈、地形地貌等條件,並綜合考慮整網的覆蓋、干擾情況來選擇天線類型和架設方式;基站天線高度應滿足覆蓋目標,一般要求天線主瓣方向100米範圍內無明顯阻擋;避免扇區間的過度重疊影響網絡容量和質量。

  

(3)基站高度規劃

基站高度必須滿足相應密度分區中控制要求,並滿足控規中建築限高要求。在敏感設施周邊,必須滿足關單位的限高要求。

  

(4)基站色彩規劃

基站色彩應符合城市色彩專項規劃的控制要求,與周邊建築顏色相協調,色彩宜以白、淺藍、淺灰等中性色爲主色調。

(二)微基站規劃

1、微基站設置場景規劃

(1)規劃對於5G信號的弱覆蓋或者盲區、空洞地區,通過微站來擴展覆蓋。

(2)規劃對於商業廣場、火車站、步行街、高校等一些熱點區域,通過建設微站分攤5G宏站網絡負擔,緩解網絡擁塞,分流宏蜂窩的網絡流量。

(3) 規劃在住宅小區、CBD高樓等,樓宇高層易造成頻繁切換的區域,採用室外對打等方式建設微站。

  

2、微基站設置形式規劃

(1)城市街道、工業園區、景區等場景利用現有市政公共基礎設施爲主,利用路燈杆、監控杆、水泥杆、路牌杆等設置塔桅,高度一般不超過15米,覆蓋距離一般200米以內。

(2)城中村、高層樓宇場景中沒有可供利用的燈杆等資源,或場景中情況複雜,不便於放置燈杆等設施,可採用微站掛牆方式。

(3)規劃呂梁市進行基於燈杆智慧微站建設,集成環境監測、交通監測、智能充電、智能照明、便民服務等多種物聯網的應用,規劃新建道路路燈杆時充分考慮運營商網絡部署需求,促進“多杆合一”,共建共享。

  

3、微基站選址規劃

規劃5G微基站部署不犧牲宏站的覆蓋功能,同時應避免調整宏基站的方位角,天線下傾角或者發射功率,合理控制微站功率,避免與宏基站的干擾,站址的位置設置在宏基站輻射範圍內的中遠點或者宏基站的覆蓋的邊緣或者盲區。

4、微站建設規模

微站跟隨塔類部署節奏進行建設,主要解決弱覆蓋區域和重要區域的高業務量需求,規劃期共建設微站15000個,其中改造存量5000個,新建10000個。

  

(三)室分規劃

1、室分規劃佈局方法

室內分佈系統是針對室內用戶羣、用於改善建築物內移動通信環境的一種成功的方案;是利用室內天線分佈系統將移動基站的信號均勻分佈在室內每個角落,從而保證室內區域擁有理想的信號覆蓋。一方面是徹底解決室外信號無法對室內良好覆蓋的問題,另一方面是爲了吸收室內用戶業務量以減輕室外基站業務壓力。

  

2、室分建設規模

本次規劃呂梁市共建設室分站點2000個;其中改造存量室分1200個,新建室分800個。主要覆蓋呂梁市各區/市/縣政務大廳、黨政機關、飛機場、火車站、汽車站、校園、工業廠區以及其他大型住宅小區。

  

(四)機房規劃

機房規劃應重點考慮物業點穩定性、傳輸管道和光纜資源、外市電、機房空間及承重、電源容量及備電等因素,不同等級的節點機房根據業務需要確定具體標準和預留。

1、機房位置

節點機房應根據城市通信網絡發展目標,考慮多業務的統一承載要求進行佈局,結合地理位置,在電信企業需求多、發展快的密集市區、市區等通信需求較高的區域重點區域選取,並儘量位於其覆蓋範圍的中心區域,便於各類業務的接入。

  

節點機房應設置在地勢較高、不易被水淹沒、不易滲水的地方;機房周邊應有較安全的外部環境和較好的電磁環境;且應考慮交通便利、運輸方便的位置。

2、物業點穩定性

節點機房可採用“建、購、租相結合”的原則進行建設,對於新開發區域,則應根據市政規劃用地性質,提前預留節點機房用地,或者在新建商業樓宇或市政設施中預留機房位置。爭取納入城鄉規劃,進行資源儲備。

  

對於城市建成區,自建節點機房可考慮設置於公園、綠化帶、廣場等市政設施區域,便於資源的批量獲取,降低協調成本和建設成本。租用節點機房應考慮物業單位穩定性,確保機房的長期可用,避免機房糾紛、搬遷等。

  

3、傳輸管道和光纜資源

節點機房宜選擇在交通較爲方便的城市幹道交匯區域,機房附近應有電信企業管道或光纜資源,便於電信企業光纜接入機房,以便於傳輸網絡的組織。

  

4、外市電

節點機房一般設備較多,保障要求較高,斷電影響網絡範圍較大,因此對外市電要求較高,重點考慮外電引入條件是否能滿足機房的需求,優先選擇直供電。對於等級較高的機房,可根據電信企業需求考慮引入雙路電形成一主一備。容量方面根據業務需求進行覈算,並預留業務擴展的需要。

  

5、機房空間及承重

節點機房設備主要包括無線設備、傳輸設備、邊緣計算服務器等主設備,以及配線架、配電櫃、後備電源、製冷機等配套設備,根據業務獲取需要進行相應的機房空間和承重覈算,並預留業務擴展的需要。

6、電源容量及備電

據業務獲取需要進行相應的電源容量及備電電池組容量進行覈算,並預留業務擴展的需要。

  

(五)外電規劃

1、改造站址電源建設

(1)市電引入

市電引入應優先考慮採用直供電方式(或改造爲直供電方式),在採用直供電有困難情況下可以採用轉供電方式,但均應做好用電計量工作。

  

市電引入容量根據基站遠期規劃容量配置,在通信負載最大功率工作時還需要同時滿足蓄電池充電及溫控系統最大負荷需求。

  

2、新建站址電源建設

(1)市電引入

新建站址市電引入應優先考慮採用直供電方式,在採用直供電確有困難情況下可以採用轉供電方式,但均應做好用電計量工作。

  

外市電引入應採用三類以上(含三類)市電供電,電源引入容量按基站遠期發展負荷確定,由設計單位在設計初期覈定多家用電單位共享(運營企業)的容量需求,必須充分考慮基站後期擴容或增加其他設備的功耗。新建變壓器容量的選擇亦按照基站遠期發展負荷確定。

(2)社會資源供電

首先就近利用社會電;其次考慮集中供電,根據電信企業需求後備電。

  

(六)管線規劃

管道規劃在保障重點建設區域的同時,力求管道總體佈局勻稱平衡,形成通融性好、覆蓋面廣的管道網絡。

  

(1)通信主幹管道應形成覆蓋城區的環狀網絡,使管道網絡具有良好的連通度,爲光纜的敷設提供多種路由選擇。

  

(2)無特殊情況時,埋地通信傳輸管道應按城市綜合通信管道方式與規劃道路同步建設,建設規模應充分考慮規劃期需求,避免重複開挖道輅。城市的橋樑、隧道等在規劃建設時亦應同步建設通信管道或預留通信管道管位。

  

(3)通信線路在城鎮規劃區宜埋地敷設,不再新建架空通信線路;城鎮建成區現狀架空通信配線應當逐步改爲埋地敷設。

  

(4)通信管道宜佈置在道路西側或者南側的慢車道、人行道、綠化帶下;無特殊情況,不考慮在快車道佈置;應避免在路基尚未穩固及流沙地區佈置。

  

(5)現狀道路已建有通信管道的,有條件時,新建綜合通信管道應貼臨原通信管道建設,並宜在原通信管道遠離道路紅線的內側佈置。

  

(6)管道資源應統籌規劃、統一建設、統一使用、統一管理。加強對現有管道資源的統計梳理和維護工作,逐步實現基礎資源的電子化管理。

  

規劃期內,根據城市主幹道路進行主幹管道佈局,重點考慮連接核心匯聚節點,逐步提高主幹管道道路覆蓋率和資源可用率。根據工信部資源共享的要求,管道建設應採用靈活的建設方式。如自建、合建、租用、購置等,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儘量節約建設資金。

  

管道的建設應重點保證基礎資源的融合和業務接入,提高現有管道的連通度,逐步形成完善的網絡結構,其次要根據城市建設和市政規劃,及時跟進戰略性管道建設。

  

管道容量結合業務發展需要考慮,保證一定的管孔富餘量。

  

各通信運營商分別在城市道路下敷設的通信管道建設規模的取值範圍,城區主幹道路18-36孔,支線道路14-26孔,一般道路按需建設;小區配線管道4-6孔計算,建築物引入管道2-3孔建設。

  截至目前,主幹管道基本成形,本次只考慮接入管道的建設。

  本次5G基站規劃通信管道方案採用3種規劃方案。

  方案1:新建通信管道,涉及破壞原有路面或綠化帶,政府協調、審批;

  方案2:利舊市政現有管道,相關部門開放管道資源;

  方案3:利舊現有運營商管道,其中如涉及改造部分,政府協調;

  

(七)防雷接地規劃

  

1、總體要求

  本次規劃三期工程相關的各通信局站的接地系統必須採用聯合接地方式。

  滿足移動通信基站對地網、接地匯流排和接地彙集線的需求。

  

2、地網

  地網宜採用圍繞機房建築物的環形接地體,有建築物基礎地網時,環形接地體應與建築物基礎地網多點連通。有地面鐵塔時,鐵塔地網應使用水平接地體與機房地網多點連通。

  

3、機房內接地

  一般設備(機架)的接地線,應使用截面積不小於16mm²的多股銅線。

  環境監控系統、BBU等小型設備的接地線,單獨安裝時,應採用截面積不小於4mm²多股銅線;當安裝在開放式機架內時,應採用截面積不小於2.5mm²的多股銅線連接到本機架的接地彙集線,然後用16mm²的多股銅線將機架接地彙集線連接到室內總接地匯流排。

  接地線布放時應儘量短直,多餘的線纜應截斷,嚴禁盤繞。

  根據國家標準GB50689-2011《通信局(站)防雷與接地工程設計規範》第3.9.1條的要求,接地線與設備及接地排連接時必須加裝銅接線端子,並必須壓(焊)接牢固。

  根據國家標準GB50689-2011《通信局(站)防雷與接地工程設計規範》第3.6.8條的要求,嚴禁在接地線中加裝開關或熔斷器。

  

4、直擊雷防護

  移動通信基站的所有室外部分,包括天線、GPS、饋線、走線架及其它設備和走線等,均應在避雷針的45°保護範圍之內。

  基站天線安裝在建築物房頂時,已在建築物避雷針保護範圍內的,不另外架設獨立的避雷針。如不在建築物避雷針保護範圍內,應在抱杆或增高架、鐵塔上安裝避雷針,金屬抱杆應與樓頂避雷帶(網)焊接連通。

  

三、控制要求

  

(一)站址目標與要求

  考慮滿足5G業務要求,塔類站址用於搭建5G結構性淺層覆蓋,其站高、方位角、下傾角要求如下:

  1、站高要求:天線掛高原則上不低於20米,但其單站相對高度需比周邊平均建築物高度高出5-15米。

  2、方位角:小區方位角要儘量遵循蜂窩佈局,且主瓣方向不應有大基地建築物或自然地物阻擋。

  3、下傾角:按照控制遠場,保證近中場,減小後瓣干擾的原則,建議機械下傾角在3度至8度,電子下傾角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設定。天線主瓣與覆蓋平面的夾角應控制在30度以上,天線主瓣夾角定義爲與覆蓋物體(平面)法線的方向的夾角。

  

(二)基站落位優化調整要求

  

1、站址調整要求

  基站建設公共資源利用率不低於95%(公共資源指: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學校、工業園區、旅遊景點、綠化區、城市道路、公路、鐵路、機場、橋樑隧道、客運站、公交站臺等公共場所所屬建築物及設施),布點規劃確定的站址爲理想點位,站址具體建設時可結合實際情況在其周邊50米範圍內優化調整。

  

2、建設條件要求

  站址宜有可靠電力供應,一般需提供380V外電引入,需要電力部門給予大力支持並快速落地實施。

  新建或改建道路、橋樑、隧道、立交橋等工程設施應預留通訊管道位置,電信企業應及時與建設主管部門進行溝通,並按照預留位置做出通訊管線的詳細規劃方案。

  

3、安全保護要求

  站點應選在交通方便、市電供應良好、環境安全的地方,並宜避開電磁輻射敏感建築、自身存在易燃、易爆等危險性質的用地及重要市政設施以及文物保護核心區。基站在高速公路、鐵路等重要交通設施周邊選址時,也應保證其正常運轉。

  

4、統籌業務需求與覆蓋要求

  站址選擇首先應考慮業務需求量即話務發生量的分佈情況,優先滿足話務需求量高的地區,並使得大部分用戶位於基站拓撲結構的中心,減少越區干擾;同時考慮基站的覆蓋能力,使得基站的在用戶區內的覆蓋實現無縫銜接。

  

5、無線傳播環境

  基站站址應選在地勢相對較高或有高層建築、高塔利用的地方。如果高層的高度不能滿足基站天線高度要求,應有房頂設塔或地面立塔的條件,以減少基站傳輸損耗,保障基站的覆蓋範圍。

  

6、與公共設施共享

  基站站址的拓撲結構應儘量符合規則的理想蜂窩網絡結構,同時應儘可能與其他公共設施結合設置,建設多業務融合的“智慧站址”。

  

7、可行性分析要求

  在滿足其它選址原則的情況下,基站選址應儘量利用運營商現有的設施,如通信機房、鐵塔等,但不應選擇明顯不符合建站條件的已有設施。

  站址選擇需考慮擬徵用資產的物業性質及可獲取站址難易程度,對於站址獲取程度較爲困難的地區,應慎重考慮站址的選址

  站址選擇時,應充分考慮站址周邊通信路由的供應情況,以確保站址建設的可行性。

  

(三)移動通信基站分類建設形態要求

  

1、塔類基站建設形態要求

(1)基站類型

  根據鐵塔建設形式的不同,將鐵塔分爲樓面站、地面站。

  樓面站的常見型式:天線架設通常採用美化罩天線、樓面抱杆、支撐杆、增高架等方式進行架設;機房通常採用:彩鋼板機房和一體化機櫃等。

  地面站的常見型式:天線通常採用景觀塔、美化樹、單管塔、三管塔等方式進行架設;機房通常採用:磚混機房和一體化機櫃等。

  城市基站原則上採取美化天線方式,天線美化方案效果需儘量融入到周邊環境之中。基站形式應針對不同的場合分類結合城市景觀和建築類型採用相應的建設方式。通常可分爲大型公共建築區域、居住區、工業及倉儲物流區域、城市公園及廣場等類型,在具體方案設計時,應根據周圍環境做適當修改和補充。

  

大型公共建築區域:優先採用樓面站,該區域建築密集、造型豐富,樓面站宜結合建築風格採用美化罩天線+一體化機櫃。

  居住區:優先採用樓面站,該區域建築密集,樓面站宜採用美化罩天線、附牆抱杆+一體化機櫃。

  城市道路及廠區、園區:優先採用地面站,該區域建築高度較低,地面站宜採用便攜式塔(塔房一體化)。

  城市公園、廣場:優先採用地面站,該區域用地開闊、綠化率高,地面站宜結合景觀採用美化樹、景觀塔+美化機房(櫃)。

  縣城、鄉鎮:優先採用地面站,該區域城市化發展迅速,交通較爲便利,配套設施相對完善,地面站宜採用單管塔+一體化機櫃。

  農村、城市外圍交通線路:優先採用地面站,該區域建築物多爲低矮平房,運輸條件優先,地面站宜採用三管塔。

 

(2)實例 

  

① 美化天線+一體化機櫃 

     

    

② 附牆抱杆+一體化機櫃 

    

    

③ 附牆抱杆+一體化機櫃 

    

    

④ 美化樹+美化機房 

    

 

⑤ 單管塔+一體化機櫃 

    

    

⑥ 三管塔+磚混機房 

    

  

2、微基站建設形態要求 

  微基站的建設應充分利用路燈杆、圍牆、廣告牌等載體建站,在使用社會資源時,需進行承重評估。使用時不能妨礙小區的景觀、公共安全。

  具體實例如下:

  (1)利舊改造社會資源杆

  對現有社會資源杆進行安全以及承重評估,滿足安全及承重要求的社會資源上安裝支臂及微站設備。

    

  (2)新建智慧燈杆 

     

  (3)新建普通油杆 

        

  

3、室分建設形態要求

  針對樓宇內宏站覆蓋效果不理想的情況,擬規劃建設室分站點進行深度覆蓋。尤其對黨政機關、大型場館、交通樞紐、校園等場景進行重點覆蓋。

  具體實例如下:

  (1)存量室分

  利舊原有分佈系統,在豎井合路單元側安裝支持運營商5G頻段POI設備。在儘量減少工作量的基礎上,實現5G覆蓋。

  (2)新建室分

  ①Lampsite新技術有源室分:

  有源室分美觀性好、施工週期短,信號覆蓋強,造價相對較高。主要覆蓋汽車站、校園等人流量大的室內區域;

   

  

②漏纜室分: 

    

漏纜室分信號覆蓋均勻、施工難度小、用戶體驗度好,主要覆蓋政務大廳、體育館、辦公樓、醫院、商場等。 

③無源室分: 


無源室分覆蓋效果理想,造價較低、技術成熟,主要覆蓋大型住宅小區。 

(四)基站選址排序

  室外基站分樓面站和地面站。樓面站站址選擇排序:政府辦公建築>行政事業單位建築>市政設施建築>商業辦公建築>工業倉儲建築>新建居住建築>現狀居住建築。地面站站址選擇排序:公園>綠地>廣場>其他用地內的開敞空間>沿城市道路的綠化帶>道路紅線內的綠化分隔帶>新建小區>現狀小區。

(五)用地控制

  室外基站由天線和機房兩部分組成,分爲地面站和樓面站。地面站,需要獨立佔地但可不改變用地性質;樓面站,主要附屬於建築房頂。

 

1、站址的選取要與城鄉規劃相結合,與城市建設發展相適應,考慮中長期城市發展需要,並滿足城市建設、城市市容、文化景觀的要求。

  

2、在城區選址在道路紅線範圍內宜採用獨立通信杆,滿足天線安裝高度要求,嚴格執行城鄉規劃管理規定,並考慮城市周圍景觀及電磁輻射環境保護要求,且新建的通信杆必須考慮滿足與其他運營商共用站址的條件。

  

3、提倡和鼓勵增加室內基站,能起到減少宏蜂窩站點增加網絡容量。

  

4、規劃中的站址布點作爲項目建設的初步規劃選址意向,在符合規劃原則的前提下,基站建設實施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調整。具體落實點應先諮詢當地情況,並取得規劃、園林部門許可並辦理相關手續後方可施工。

  

5、爲提高基站建設與市政基礎設施緊密銜接,同時提升通信基站的附加值,未來基站建設將傳統基站、廣告、充電、智慧感知等業務結合起來,形成包括通信基站、無線城市、充電樁、智慧照明、智慧感知、智慧安防、多媒體信息發佈和緊急救助等多業務平臺,實現與智慧城市系統的對接。

  

6、對存量基站,主要針對存量鐵塔,緊密結合市政、綠化等城市風貌要求,對存量鐵塔進行改造,改造包括加裝監控攝像頭參加城市安防系統、加裝廣告牌以宣傳相關政策法規等方面,提升存量鐵塔的綜合利用效率。

  

7、新建住宅小區及其他大體量建築需要結合本次規劃,將基站作爲基礎設施納入建設規劃,以滿足住宅小區內部對信號覆蓋的需求。

  

(七)工程可實施性要求

  

1、站址選擇需要綜合考慮機房面積、負荷、天線架設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等工程實施因素。

  

2、站址選用機房時,應根據基站設備重量、尺寸及設備排列方式等對樓面荷載進行覈算,以便決定採取必要的加固措施並根據需要適當增加機房面積。

  

3、本規劃實施以前已設置的基站站址原則上保留不變。

  

四、環境保護規劃社會風險管理

  

嚴格按照環保部辦公廳環辦輻射函〔2017〕1990號關於印發《通信基站環境保護工作備忘錄》通知要求,本着合法合規、互諒互解的原則,實現基站建設和環境保護共同發展。

  (一)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

  基站天線發射出的電磁波主要向水平方向傳輸,垂直方向所釋放的輻射大部分被大氣層和建築物所吸收,電磁波穿過一般磚牆要衰減 6db 左右,而穿過帶鋼筋的牆體要衰減 20db 左右。因此基站發射天線下方是輻射“盲區”,在垂直方向的輻射強度很弱,對人體幾乎沒有傷害。

  (二)基站電磁環境監測

  基站是通過電磁波與終端進行通信的,根據《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防護限值的適用頻率範圍爲 100kHz-300GHz。

  實際監測證明:基站電磁輻射強度極低,對人體無害。

  (三)環境保護措施

  1、新建基站需進行電磁輻射環境監測

  新建基站開通後,需對基站周圍電磁輻射環境進行監測,在需要的情況下,做好相應防護工作。

  2、基站的合理佈局,可降低手機輻射強度

  科學、合理佈局的基站建設方案,可以滿足衆多的手機持有者都能在較低的手機發射電磁輻射的情況下,實現可靠的移動通信。

  (四)電磁輻射社會風險管理

  1、社會風險管理

  基站的建設和維護是流程化的項目,包括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和維護等多個環節。

  (1)規劃設計階段。電磁輻射風險的觸發往往是由於前期預防措施不到位,而將矛盾積累到了基站的運營階段,因此,流程管理中對規劃設計階段電磁環境規劃和溝通尤其重要。在規劃設計階段應對各個規劃站址的電磁環境進行評估,通過評估的方能建設。同時,還需根據基站周邊的環境來確定基站的社會風險。

  (2)建設階段。網絡建設時在基站周邊應設置明顯的安全範圍標誌或防護隔離設施,這是對公衆負責任的一種體現。國外運營商設置安全範圍標誌不僅是通過實際測量建立輻射安全邊界,更重要的是爲公衆營造一個“心理安全邊界”。

  (3)運營階段。在網絡建成後,應由具備相關資質的單位對站址進行週期性的電磁輻射監測,並出具監測報告。監測結果應通過多種方式向公衆公示。

  2、溝通管理

  針對面對的公衆和問題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溝通方式能更好地建立相互信任。風險溝通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幾種。

  (1)給社區、業主委員會、學校的信,主要描述站址設置的各種方案、對電磁輻射環境的評估結果及設站考慮,此類信件應採用正式的文稿格式,並在落款留下運營商高級管理者的簽名。

  (2)站點公示,一般在居民區、學校及醫院進行公示,說明設站情況和對電磁環境的考慮,該方式的關鍵是通過大量生動的、可視化的內容提高公衆對公示的關注度。

  (3)面對面的宣傳,如進行電磁輻射測量實驗,讓公衆親自測試;對基站及移動通信基本知識的普及,此類溝通應該在場所、對象、項目、人員等方面進行充分的計劃,方能達到好的效果。

  (4)通過新聞媒體進行宣傳,可以藉助電視、互聯網、報刊等多種媒體進行電磁輻射知識的普及。

  

五、保障措施

  (一)組織機制保障

  呂梁市5G基站規劃建設聯席會議協調領導組統一領導協調全市5G基站規劃建設工作。各縣市區政府做爲5G基站規劃基站建設的主要責任主體,要加強對5G基站規劃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推進。各成員單位要強化責任意識、服務意識,根據職責分工,明確責任人和聯繫人,加強協同,形成合力。要梳理基站建設各個環節,研究制定科學高效的工作流程,加快推進5G基站規劃建設。

  (二)開放公共資源

  各縣市區政府要按照呂梁市政府辦《關於加快推進公用移動通信基站規劃建設的意見》要求,落實公共資源開放要求,確保公共資源利用率達到95%以上,保障5G建設通行權。免費開放公共區域,包括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政府安置房、學校、醫院、機場、公路、鐵路沿線、橋樑隧道、過街天橋、地下通道、鐵路車站、公路客運站、體育館、工業園區、商業區、旅遊景點、城市廣場、公交站臺、公共停車場等所屬建築物以及路燈、道路指示牌、綠化區等公共設施場所,禁止各級單位巧立名目收取進場費、協調費、管理費等不合理費用。

  (三)支持多樣化建設

  爲解決小區、商場等弱覆蓋,進行多樣化建設,通過室內分佈系統和小微基站立體組網方式解決網絡覆蓋盲區和弱覆蓋,同時達到美觀,隱蔽,與環境相協調。各縣市區政府要支持多樣化建設,督促私人業主同意多樣化建設,其他非公共設施要在最大範圍內爲多樣化建設提供便利,禁止任何機構和個人無故阻礙多樣化基站建設或收取不合理費用。

  (四) 推進共享共建

  鐵塔公司需要深入推進共建共享,優化通信基礎資源整合、開展技術創新,與移動通信設計院、鐵塔廠家和設備廠家組成聯合技術創新項目組,進行技術攻堅,研發創新型非塔類新型微站點。通過各類技術創新手段提高了基站共享率,提升對公共資源的利用率,從而實現通信集約發展,盤活通信基礎資源。

  (五)加大政策支持

  各縣市區積極支持5G基站建設,對成規模、重大5G基站建設項目,列爲重點項目進行管理。規劃和自然資源部門要加大對移動通信基站站址建設用地支持力度,進一步簡化審批手續,加快權證辦理,減免相關費用。環保部門簡化環評手續,對新建基站規定範圍內的電磁環境輻射值等級以及環境空間,探索基站建設環境影響評價分類審批管理模式。供電單位要加大對基站等通信設施的供電保障力度,對其用電報裝、線路租掛、電力搶修建立優先保障機制。能源部門要積極協調直供電改造,用好用電優惠政策,支持基站建設。財政和大數據應用部門要充分利用大數據發展基金,支持5G網絡建設。

  (六) 加大科普宣傳

  無線通信管理部門要會同5G基站建設單位、電信運營企業等加強電磁輻射知識的科普宣傳教育;利用國家電信日、信息消費活動、環境保護日等時機,加大對公衆普遍關注的基站設置、電磁輻射等相關知識的宣傳力度;本地化宣傳媒體要充分利用報刊、互聯網、微信、微博等各類媒體,以羣衆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形式開展宣傳,消除羣衆對移動基站電磁輻射的誤解,營造加快移動基站建設的良好氛圍。

  (七)加大保護力度

  各縣市區政府要加大執法力度,並明確通信基礎設施保護責任人,貫徹落實《山西省通信設施建設與保護規定》,加大對偷盜、破壞通信基礎設施和惡意阻撓施工行爲的執法力度,協調解決因5G基礎設施建設受阻、基礎設施遭到破壞的問題,確保我市5G基站建設順利進行。

  (八)強化督查督辦

  各縣市區政府對5G基站建設中需開放的公共資源、直供電改造、電力擴容、基站施工等事項進行清單制管理。各縣市區政府、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會同相關部門組成督查小組,定期組織實地督查,重點督辦。對工作進展緩慢、推進不力、工作滯後的地區、部門和單位進行重點通報,確保5G基站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

來源:呂梁市人民政府


一張表全面瞭解各省市5G建設目標

2020中國新基建409家細分領域龍頭企業全名單!

35省/市5G建設最新進展與規劃一覽

5G基站施工遭遇部分居民阻撓,政府部門是這樣做的

我叫“5G產業圈”

長按掃碼關注

最新5G資訊都在這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