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簡史

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3&ID=880255&page=2

黃金簡史 (上篇)
張志雄 / 文




  黃金自古以來就是人們身分的象徵,它曾是君王的專利,歷史上的好多次戰爭都因它而起。而從近代起,黃金又被賦予硬通貨的功能,“金本位”制的出現更使它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地位。

  黃金市場復活了嗎

  世界黃金價格1999年到達每盎司251.9美元的底部後,終於在2001年走出一波上揚的走勢,尤其是2003年底突破每盎司414美元,讓“金甲蟲”(黃金多頭投資者)雀躍不已。然而黃金市場的未來走勢仍讓人狐疑不定,樂觀者認爲黃金價格的第一目標位在每盎司450美元,第二目標位在每盎司600 美元。至於極端多頭者,認爲再創黃金歷史新高,達到每盎司1000美元也不是沒有可能。但也有相當多的人認爲別高興得太早,畢竟自從黃金價格在 1980年到達每盎司850美元之後,便一路盤旋而下,中間屢有反彈,卻還是進入了長達20年的熊市。
  現當代黃金市場投資的基本狀況,我們放在下篇討論。現在讓我們放開視界,看看黃金的歷史,畢竟作爲一種投資品種,它比股票和債券等歷史要早得多,也精彩得多。
  這裏要聲明的是,本文的寫作資料主要參考了享譽全美的投資顧問彼得·伯恩斯坦的《黃金的魔力》(臺灣商周出版社,2002年版),他的《與天爲敵:人類戰勝風險的傳奇故事》和《投資革命——源自象牙塔的華爾街理論》等書有大陸版,皆膾炙人口。另外,我搜集了《信報》創始人林行止從八十年代後期到現今的幾乎所有關於黃金市場投資的政經短評,力圖更爲準確地勾勒出當代黃金市場的紛紛攘攘。
  我還要強調一點的是,儘管一個好的投資(投機)家在執行操作時要往前看而不是往後看,但投資(投機)最終成功的第一要素是經驗。投機經驗有兩種,一種是直接的,用不斷行動來累積,能讓你最終成功的無非是要麼有驚人的運氣要麼就是至少有一次破產經歷,然後憑藉生存意志反敗爲勝。另一種投機經驗的形成是間接地吸取歷史教訓,然後在投機時加以具體應用分析,這種在有風險控制前提下的投機積累的財富比較漸進,但不會一夜間輸個精光。我想大多數人會選擇後者吧。

  金幣的發源地

  早在人們把黃金當作貨幣使用之前,由於它的耐久性、密度以及金光閃閃的特點,黃金很自然地成爲財富的象徵。黃金有着很高的延展性,你可以隨心所欲地將它變成任何形狀。一盎司的黃金很少吧,但它可以打成五十英里長的金絲或一百平方英尺面積的薄金片。跟地球上任何其他的元素不同,古往今來已經挖出來的金子,現在仍然保存完好。4500年前埃及人的金製假牙齒橋,現今狀態依舊良好,就是裝進你的蛀牙裏也不要緊。
  黃金的密度也相當高。如果要把目前所有存世的黃金裝入一個空間,只要一艘大型油輪就可以搞定,它們的總重量大約爲十二萬五千多噸。同樣重量的鐵,只要美國鋼鐵工業幾個小時就可以出產,但它們只值五百五十萬美元。而現存的黃金價值一兆美元左右。由此可以想象黃金在古代世界的地位。比如,上帝就很喜歡黃金,他親自指示塵世的代理人摩西要用黃金來裝飾佈置膜拜他的聖所、聖幕,而且要求得很詳細。同時《聖經》上有四百多處提到黃金,可見備受關注。席巴女王覲見以色列人的王所羅門時帶來三噸之多的黃金,以今天的金價計算,價值二千億美元。
  根據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記載,呂底亞人“是我們所知當中第一個鑄造、使用金幣和銀幣的民族,他們可以說是最早的零售商”。呂底亞是公元前700年位於小亞西亞西部一個富庶的古王國,距離希臘愛琴海大約二百英里遠。呂底亞處於各文明地區的東西交通要道上,繁榮的貿易和商業活動對簡易兌換流通的金幣產生了自然要求,而且呂底亞位於盛產沖積砂金的佩克托勒斯河岸,黃金供應基本面良好。
  呂底亞的末代皇帝克羅伊斯制定的新幣史塔特對後世影響久遠。史塔特由二十四克拉純金構成,還可以細分成三分之一、六分之一和十二分之一等更小的單位,因此促成了金衡盎司的發展。而且,克羅伊斯採用了金銀複本位制度,銀幣用於交易數額較小的場合,成爲以後的貨幣歷史主流。另外,呂底亞人發明了我們今天掛在口上的“試金石”,它是種黑石頭,金匠把金器在黑石上劃出條痕,然後把條痕與一組二十四支由含有不同金、銀、銅等組合的試金針劃痕加以比較。若是符合第二十四支試金針所劃出的條痕,就表示這個金器是純金的。
  黃金作爲貨幣的轉變在社會學上有重要的意義,它促成了黃金的大衆化。因爲,它的使用和擁有不再是君王的特權。到了羅馬帝國,雖然國力強大、疆土廣袤,每年黃金產量至少五噸以上,但奢侈愛炫耀的羅馬人仍面臨黃金嚴重短缺,他們不得不面臨今後許多國家都會遭遇的三種解決方案:
  第一,忍受貨幣供應不足,承受蕭條通縮的痛苦;第二,從其他地區輸入黃金,不管是掠奪還是交易;第三,用同量的金屬鑄成更多的錢幣,也就是貨幣貶值。
  羅馬帝國的暴君尼祿是第一個採取貨幣貶值的皇帝。儘管尼祿可以把自己的母親和妻子殺害,但在做貶值這件事上還是小心翼翼。只是到了公元260年加列努斯皇帝登基,物價每年上漲9%以上,而在之前的350年間,羅馬帝國的物價平均上漲才0.4%。這樣,貨幣當然大大貶值,當時小面額的羅馬銀、銅貨基本沒什麼價值,金幣則是在勉強維持。
  直至公元306年著名的君士坦丁大帝即位後,開始發行拜占庭金幣,重達4.55克,純度98%,以一盎司300 美元計算,相當於今天的42.66美元,但購買力要比現在大得多。拜占庭金幣以不變的重量和純度持續發行了七百年,是歷史上發行期最長的金幣。
  雖然君士坦丁大帝利用將基督教奉爲國教的名義,將帝國各地的無數神殿中幾百年的金銀財寶充公,其中的大部分用來打造他的皇冠。不過,比起“裝飾”來說,作爲黃金的另一項功能的錢幣,已在羅馬帝國時期顯得清晰和更爲重要。
  拜占庭金幣,在當時就被人形容爲“從地球的一端到另一端,無論哪裏都可以流通。它受到所有的人、所有國王的崇敬,因爲沒有一個王國的貨幣可以比得上它”。在今天看來,它可謂“中世紀美元”。貨幣史家羅培茲甚至認爲:“拜占庭金幣的穩定性與價值更勝美元。它不只是一塊黃金而已。它也是一個象徵、一個信仰,是神聖的皇帝派去民間的信差,是上帝的選民派去其他國家的大使”。
  1453年奧斯曼人攻陷君土坦丁堡。拜占庭金幣隨之消失,它留下一個疑問:“爲了維持一個穩定而又值錢的貨幣不惜犧牲一切,這樣值得嗎?”或者說,金融的穩定固然得到許多人稱許,但它從來都不是一條必然會通向經濟繁榮之路。那麼最適宜的道路在哪兒?這個疑問困擾了後來的西班牙人、英國人和美國人,至今衆說紛紜。

  東方吸金大法

  公元四世紀至六世紀,拜占庭的商人從中國輸入大量的絲,然後運往歐洲高價出售。這些商人對於中國人如何生產絲極感興趣,多方刺探毫無效果,最後還是用黃金收買了兩個教徒,造絲的祕密終於泄露。之後拜占庭就停止向中國進口絲了。
  中國、日本、印度等東方國家從沒有把黃金作爲錢幣使用,最珍貴的錢幣材料是銀。東方人把金看成商品——也就是一種具有真實使用價值的物品,而不是一種支付工具。伯恩斯坦認爲:“黃金可以用來裝飾、玩賞、美化,還有最重要的是,儲存財富。的確,東方人一有錢就想要買黃金儲藏起來,不像我們現代人一有錢就想要購買夢寐以求的金錶炫耀一番。”
  其實,我們東方人儲藏的本性決定了不僅對於黃金,只要是財富,包括今天的紙幣都要存在銀行裏。 於是,在西方人眼裏,亞洲人是“吸金海綿”,黃金到那兒就不流出來了。在十七世紀航海大發現後,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把美洲大量的金銀財富運往歐洲,但很快就流向亞洲。從1600年到1730年之間,歐洲金、銀流向近東的數量超過美洲大陸輸往歐洲的數量。
  即便是今日,印度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買主,他們花在黃金上的花費比花在在汽車、兩輪交通工具、冰箱、電視機的總和還要多。
  其實,亞洲今天仍在上演吸金大法。像日本、中國大陸、中國臺灣等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外匯存底名列世界前茅,就是很好的證明。
  有一點值得注意,古中國等地沒有將黃金作爲貨幣,背後潛藏着黃金是權力和尊貴的象徵的意思,它可能到今天還在影響東方人對待黃金和黃金投資的態度。
  黃金在中國沒有世俗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早在唐憲宗(公元806年到821年)時就用紙幣的“飛錢”來代替銅錢,這個偉大的發明讓中國等東方國家受益匪淺。
  到了元代,馬可波羅將這個偉大的發明寫入遊記中,但當時的歐洲人根本不信。

  致命的毒藥

  古代中國從來沒有把黃金視爲貨幣,而直到二次世界大戰,歐洲人一直想把黃金整合到貨幣體系裏,縱然當地的黃金供給十分稀缺。
  1400年歐洲本地的黃金產量不超過四噸,在錢幣需求方面,這些黃金僅可鑄造出一百萬達卡特金幣。與此同時,僅威尼斯一年就輸出了一噸重的達卡特金幣。金銀的短缺,使得許多地區又回到以物易物的方式,特別是在本地交易。
  比如胡椒粉比同重量的黃金還值錢,這種很受歡迎的日用品就充作貨幣來使用,德國貴族甚至以“胡椒人”來稱呼銀行家。
  於是,十五世紀成爲歷史上少有的一個時期:黃金的花用遠多於儲存,從十五世紀初到十五世紀末,一盎司黃金可以買到的商品增加了一倍。
  黃金的短缺也成了十五世紀地理大發現的直接誘因。哥倫布給西班牙國王斐迪南與伊莎貝拉的信寫得明明白白:“你也會得到更多西班牙名下的主權、財富以及市民。毫無疑問,那些土地有很多黃金。”所以,亞當·斯密譴責新大陸的探險家動機是“神聖化的黃金渴望”。
  例如,西班牙探險者皮薩羅毀滅了祕魯的印加王國後,獲得了相當於今天的二億七千美元的黃金,將近五噸金,比當時歐洲一年的黃金生產量還多。這還不包括印加皇帝的金御座,它重達一百九十磅,相當於祕魯金礦一年的產量。
  十六世紀期間,渡過大西洋的金、銀數量,比起十五世紀末葉全歐洲所擁有的金、銀數量還要多得多。新大陸黃金的最大輸入國當然是西班牙,按理來說,它應成爲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但事實恰恰相反,西班牙只是變得更懂得揮霍,而不是變得更爲積極地生產。西班牙就像個暴發戶,以爲好運還會來,但好運的確只有這一次。結果,西班牙僅僅變成了金銀大轉移的一座橋樑。當時就有西班牙人明智地評論道:“這麼多的金銀永遠是國家與城市的致命毒藥”。1569年、1607年、1627 年和1647年,西班牙竟出現了四次財政危機,國家面臨破產。

  淘金熱

  十七世紀,西班牙人在新大陸的黃金髮現使得世界貴金屬的產量一年增加七噸以上,大約是以前的兩倍之多。到了1700年,世界貴金屬的總量是1492年的五倍。之後,葡萄牙人在巴西發現金礦,十八世紀黃金產量又再增長一倍。
  到了1859年,隨着美國加州、澳洲、俄羅斯、西伯利亞源源不斷地開採,世界黃金產量一年便高達二百七十五噸,是十八世紀平均年產量的十倍以上。這意味着,當時十年的黃金產量就比得上從哥倫布到1848年這三百五十六年間的黃金產量。
  在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美國克朗代克河、科羅拉多和南非陸續又有金礦在開採。1908年,世界黃金的產量是1848年的一百倍以上,是 1888年的四點五倍。到了1908年,各種形態(貨幣的、儲備的、裝飾的)黃金總量可以熔成每邊十米的大金塊,而1500年才每邊二米(它可是此前三千年文明的積累)。
  十九世紀淘金熱中首發上場的卻是俄羅斯金礦,烏拉山的金礦1823年的年產量還不到二噸,到1830年則增長到五噸以上。其後,西伯利亞也發現了大量黃金,1842年已年產十一噸,到了1847年,俄羅斯的黃金產量佔了全世界的60%以上。1914年,俄羅斯的黃金年產量達六十噸。
  俄羅斯黃金之所以不有名,可能是它的發現是靠非常有組織地使用奴工。而在美國加州等地就是另一幅景象了。1848年加州發現黃金,到了1853 年,已有十萬人湧進加州,其中包括二萬五千名法國人和二萬名華人,年產量不久就達到九十五噸。
  黃金的魔法無邊。澳洲原是個英國流放罪犯之地,由於在1851年發現了黃金,竟有四分之一的英國人搶着買船票赴澳洲,後者從此變成“黃金海岸”。
  南非在1886年發現黃金,但當地的金礦比較特別。第一,南非的黃金多半深埋在地底一英里,平均只有一英尺厚的礦脈中;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南非的礦石質量很低,一噸的礦石只含不到一盎司的純金,而且將純金與礦石分離的工作非常困難。也正是第二點,南非金礦公司股票一度崩盤,有些甚至跌了95%,這多少與前幾年沒找到盈利模式的網絡股有點相似。
  最後,由於氰化法的採用,使得南非黃金年產量從1886年的不到一噸增長到1889年的十四噸。又過了十年後,年產量已達一百二十噸。

  金本位:追憶逝水年華

  雖然英國在1821年最終決定採取金本位制度,但讓其他國家也隨之確立金本位,還是靠上述的世界黃金產量的劇增。因爲那些採用金銀複本位或銀本位的國家,可以大膽地拋棄銀,而不愁無法兌現黃金。到了1876年,世界上的主要國家,除了中國和印度仍採用銀本位制外,像法國、德國、美國等絕大多數國家都採用了金本位制。順便一提,儘管黃金自古以來就是如此迷人,但是直到十九世紀中葉,銀還是主要的金錢形式。只是以後,銀的兩個劣勢開始變得明顯:一是銀缺乏金的魅力,銀比較快生鏽變色,銀從沒有像金那般引起衆人極度強烈的慾望;二是銀的體積比金大得多,因此金的運輸費用比銀少得多。
  金本位制度是以一定量黃金作爲本位貨幣的制度,它有三個特點: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和自由輸入輸出。在國際金本位制度下,各國的貨幣儲備是黃金,國際間的結算也使用黃金,黃金充分發揮了世界貨幣的職能。當然,在國際金本位時期,不僅在國內市場上,而且在國際市場上,大部分支付也不是通過貴金屬進行的,還要藉助於各種貨幣形式。當代諾貝爾獎獲得者蒙代爾的“貨幣不過是一定量黃金的名稱”,很好地概括了金本位制度的特徵。
  從美國內戰結束到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這五十年中,金本位制度如日中天,取得了類似宗教的地位。因爲它把自古以來人類對這種閃耀金屬的原始信賴,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那段時期黃金充分配合工業和金融發展需求的高度複雜動態,兩者巧妙地結合起來。
  金本位對當時第一金融帝國英國最爲有利,像今天的美元一樣,英鎊是人們最先選擇的貨幣。由於黃金儲備是不產生收益的,英格蘭銀行以其最佳信譽降低黃金儲備標準。1913年,該銀行持有黃金有一億六千五百萬美元,而法蘭西銀行是六億七千八百萬美元,美國財政部則需要十三億美元。
  在這個金本位最美好的時代,還是出現過幾次大的金融危機。1890年,英國最有名望的霸菱財團投機阿根廷失敗,面臨破產,急需四百萬英鎊,而英格蘭銀行基金儲備不到一千一百英鎊。幸好,當時的俄國、法國央行和金融大財團羅特希爾德家族與英格蘭銀行通力合作,擺平了危機。以後歐洲的幾次危機也是靠各國相互支援共度難關。
  但是,當時的美國就沒那麼幸福了,在歐洲人的眼裏,美國和阿根廷沒什麼區別,也只是一個新興市場罷了。所以,當1895年美國黃金儲備跌到900 萬金幣時,只有靠美國人自救了。救星是美國的大金融家皮爾龐特·摩根,他闖入總統辦公室,對着焦躁不安的克利夫蘭總統等一班頭頭腦腦說:“今天將有一張1000萬美元的匯票要求承兌,不到下午3點,一切就完了”。然後,摩根提出自己的銀行和倫敦的羅特希爾特家族籌集350萬盎司的黃金,作爲交換條件,美國財政部發行價值6500萬美元的30年期的黃金債券。最後,市場恢復信心。

  原因還是結果

  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到一次大戰爆發,確實是金本位制運作得最美妙的日子,歐洲政治經濟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但這多少拜金本位所賜?
  當時很多人都認爲金本位功莫大焉,正如一百年後將新經濟與華爾街的匹配無間歸之於格林斯潘的妙手一般。可是從事後來看,國際金本位制的成功可能是結果,而不是原因。當時英國的一位政治家迪斯雷利倒是看出了這一點,他說:“把英國的商業優勢與繁榮歸功於我們英國採行金本位制,世界上再沒也沒有比這更虛妄了。英國的金本位制不是英國商業繁榮的原因,而是結果”。
  一次大戰後,歐洲滿目瘡痍,人們以爲只有金本位制才能走上覆生之路。英國在1925年又恢復了一度停止的金本位制度,可是美國的1929年大崩潰引發的全球經濟蕭條很快讓英國在1931年結束了金本位。一年後,在四十七個採用金本位制的國家當中,只有美國、法國、瑞士、荷蘭以及比利時仍採用金本位制。六年後,已沒有一個國家允許人民將貨幣或存款兌換成黃金。羅斯福1933年上臺後,爲了緩和黃金大量外流的危機,宣佈人民持有金幣不再合法,必須全數上交銀行,並用行政命令把金價釘牢在1盎司35美元上。這個價格維持了三十七年。
  對金本位一向不以爲然的凱恩斯在 1930年極富遠見地指出:“黃金今後再也不會從一個人的手中轉到另一個人的手中,人們那渴望觸摸黃金的手已經被奪走了觸摸它的機會。這很討人喜愛的家庭守護神以前居住在錢包、長襪、罐盒裏,如今在各個國家都被一個大金像給吞併了,它住在地下,人們看不到。黃金現在是看不見了——它又回到地下。但是,當我們再也看不到那穿着金黃華服的神在塵世上行走時,我們便開始將它理性化,就在不久之前,我們對它什麼感覺也沒有了”。
  在1929年開始的十年通縮環境下,每種貨幣都對黃金貶值了,就像黃金從每盎司20.67美元升至35美元一樣。另一方面,所有國家的商品與勞務價格都大幅下降,30年代中期,每盎司黃金可以買到的商品與勞務是1929 年的兩倍。
  與此同時,黃金的產量卻在大增。1932年,世界黃金產量達二百萬噸,這個數量幾乎是自古到19世紀中葉全部累積的貨幣性黃金的一半。1938年,世界黃金又比1932年高出了50%。
  各國中央銀行的黃金儲備在1929年有四千萬噸,十年後激增至六千萬噸,總值從一百億美元升至二百五十億美元。1939年,世界上的貨幣儲備所保存的黃金已經多到即使所有的貨幣全都用金幣流通也不成問題。 這在歷史上極爲罕見。
  主要原因是戰爭的威脅,世界各地的黃金都運到了紐約。從1934年到 1939年,輸入美國黃金總量高達九十六億美元,其中20%來自法國。到了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全世界約有二百億美元的黃金或60%的貨幣性黃金放在美國,而在1913年是23%,1929是38%。這些儲備黃金總量達一萬五千噸以上,相當於那個時期全世界十二年的黃金產量。
  這個時期,美國的金庫也像當年的亞洲,是“黃金的墓地”,並沒有往外流出黃金,戰爭風雲幾乎使得所有的投資都停止了。而且,美國準備無限量以35美元每盎司黃金的固定價格收購,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國家。伯恩斯坦抒情地概括道:“美元與黃金的關係就像天空一顆不動的星,其他所有的星星都不由自主地被它吸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