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者/消費者模型、讀寫模型、線程池

轉自:------------------------http://www.javaeye.com/topic/174591

生產者/消費者模型

有了信號量這個利器,我們就可以處理比較複雜的線程同步模型了。
首先,我們來看一個比較簡單的生產者/消費者模型。還是以Java代碼爲例。

public static final Object signal = new Object();
public static final char[] buf = new char[1024]; // 需要同步訪問的共享資源

// 生產者代碼
… produce() {

  for(… ) { // 循環執行

  synchronized(signal){
      // 產生一些東西,放到 buf 共享資源中

      signal.notify(); //然後通知消費者
      signal.wait(); // 然後自己進入signal待召隊列
  }
  }
}

// 消費者代碼
… consume() {

  for(… ) { // 循環執行

  synchronized(signal){

      signal.wait(); // 進入signal待召隊列,等待生產者的通知

      // 讀取buf 共享資源裏面的東西

      signal.notify(); // 然後通知生產者
  }
  }
}

上述的生產者/消費者模型的實現非常簡單,只用了一個信號量signal。這只是一段示意代碼。
實際上的生產者/消費者模型的實現可能非常複雜。可以引入buf已滿或者已空的判斷,可以引入更多的信號量,也可以引入一個環狀的buf鏈。但那些都是性能優化方面的工作,基本的信號量工作方式還是不變的。
生產者/消費者模型是典型的Coroutine。而且,當消費者或者生產者線程進入待召隊列的時候,當前的運行棧狀態就暫時保存在系統當中,這種狀況又是典型的Continuation。
因此,我們完全可以用信號量機制自己實現Coroutine和Continuation。其實,那些在語法層面上支持Coroutine和Continuation的語言,內部實現原理也是採用類似的信號量同步機制。

 

 

讀寫模型

讀寫模型是一個稍微複雜一些的模型。
一份共享資源允許多個讀者同時讀取。但是隻要有一個寫者在寫這份共享資源,任何其他的讀者和寫者都不能訪問這份共享資源。
讀寫模型實現起來,不僅需要信號量機制,還需要額外的讀者計數和寫者計數。
public static final Object signal = new Object();
public static int readers = 0;
public static int writers = 0;

// 讀者代碼
… read() {

  for(… ) { // 循環執行

  synchronized(signal){
      while( writers > 0 )
         signal.wait(); // 如果有人在寫,那麼就放棄執行,進入待召隊列

      // 能夠到達這裏,說明沒有人在寫

      readers ++ ; // 增加一個讀者計數,表示本線程在讀取
  } // 這裏出了synchronized範圍,釋放同步鎖.以便其他線程讀取.


     // 進行一些讀取操作

  synchronized(signal){
      readers --; // 讀取完成,減少一個讀者計數,表示本線程不在讀取
     
      signal.notifyAll(); // 通知待召隊列裏面的所有其他線程
  }
  }
}

// 寫者代碼
… write() {

  for(… ) { // 循環執行

  synchronized(signal){
      while( writers > 0 || readers > 0)
         signal.wait();// 如果有人在寫或讀,那麼就放棄執行,進入待召隊列

      // 能夠到達這裏,說明沒有人在寫,也沒有人在讀

      writers ++ ; // 增加一個寫者計數,表示本線程在寫

      // 進行一些寫操作

      writers --; // 讀取完成,減少一個讀者計數,表示本線程不在寫
     
      signal.notifyAll(); // 通知待召隊列裏面的所有其他線程
  }
  }
}

上述代碼只是一段示意代碼。實際應用中,人們通常抽取出來一個專門的讀寫同步鎖。
interface ReadWriteLock {
  … getReadLock();
  … releaseReadLock();
  … getWriteLock();
  … releaseWriteLock();
}

具體的實現原理也是類似的信號量同步機制。
class RWLock {
  … readers, writers;

  … synchronized … getReadLock() { // 相當於synchronized(this)
     …
     while( writers > 0 )
         this.wait();  // 這裏我們把RWLock對象本身作爲信號量
       readers++;
  }

  …synchronized … releaseReadLock(){ //相當於synchronized(this)
       readers--;
   this.notifyAll(); // // 這裏我們把RWLock對象本身作爲信號量
  }

  …synchronized … getWriteLock(){// 相當於synchronized(this)
     while( writers > 0  || readers > 0 )
         this.wait();  // 這裏我們把RWLock對象本身作爲信號量

       writers++;
  }
  …synchronized …  releaseWriteLock(){// 相當於synchronized(this)
       writers--;
       this.notifyAll(); // // 這裏我們把RWLock對象本身作爲信號量
  }
}

具體用法是
public static final RWLock lock = new RWLock();

… read() {
  lock.getReadLock();
  // 讀取
  lock.releaseReadLock();
}

… write() {
  lock.getWriteLock();
  // 讀取
  lock.releaseWriteLock();
}

這種用法要求在執行一些處理之前,一定要執行某項特殊操作,處理之後一定也要執行某項特殊操作。這種人爲的順序性,無疑增加了代碼的耦合度,降低了代碼的獨立性。很有可能會成爲線程死鎖和資源操作衝突的根源。
這點一直讓我不安,可是沒有找到方法避免。畢竟,死鎖或者資源操作衝突,是線程的固有問題。
很巧的是,正在我惴惴不安的時候,我的一個朋友提供了一個信息。Sun公司根據JCR,決定在jdk1.5中引入關於concurrency(併發)的部分。
以下這個網址是concurrency部分的util.concurrent一個實現。非常好的信息。對於處理多線程併發問題,很有幫助。
http://gee.cs.oswego.edu/dl/classes/EDU/oswego/cs/dl/util/concurrent/intro.html
裏面提供了一個ReadWriteLock類,標準用法如下。
Standard usage of ReadWriteLock:
class X {
   ReadWriteLock rw;
   // ...
   public void read()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rw.readLock().acquire();
     try {
       // ... do the read
     }
     finally {
       rw.readlock().release()
     }
   }
   public void write()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rw.writeLock().acquire();
     try {
       // ... do the write
     }
     finally {
       rw.writelock().release()
     }
   }
}
我們可以看到,ReadWriteLock同樣要求調用的順序——aquire()和release()。我對自己的例子增強了一點信心。
我又查看了WriterPreferenceReadWriteLock類,看到裏面成對的方法,startRead(),endRead();startWrite(),endWrite()。我的心情完全放鬆了下來。我的思路雖然粗糙,但大體的方向是正確的。

 

 

 

線程池
線程是一種比較昂貴的資源。有些系統爲了重用線程,引入了線程池的機制。
線程池的工作原理如下:
首先,系統會啓動一定數量的線程。這些線程就構成了一個線程池。
當有任務要做的時候,系統就從線程池裏面選一個空閒的線程。然後把這個線程標記爲“正在運行”。然後把任務傳給這個線程執行。線程執行任務完成之後,就把自己標記爲“空閒”。
這個過程並不難以理解。難以理解的是,一般來說,線程執行完成之後,運行棧等系統資源就會釋放,線程對象就被回收了。一個已經完成的線程,又如何能回到線程池的空閒線程隊列中呢?
祕訣就在於,線程池裏面的線程永遠不會執行完成。線程池裏面的線程,都是一個無窮循環。具體代碼如下:

Thread pooledThread {
   … theTask …. // theTask成員變量,表示要執行的任務

   … run() {
      while( true ) { // 永不停止的循環
         signal.wait(); // 等待系統的通知

         theTask.run(); // 執行任務
      }
   }
}

系統只需要調用 signal.notify() 就可以啓動一個空閒線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