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網絡技術複習筆記(1)——緒論

1 計算機網絡發展歷程

  • 第一階段:誕生階段(多個終端連接移到一臺PC)
  • 第二階段:形成階段(通信子網,資源子網)採用了分組交換技術並且出現了協議
  • 第三階段:互聯互通階段(統一標準,以太網)具有統一的網絡體系結構並遵循國際標準。典型代表: ISO OSI/RM 和 TCP/IP
  • 第四階段:高速網絡技術階段(互聯網)發展爲以 Internet 爲代表的互聯網。

2 無線網絡的興起

  1. 無線網絡的歷史起源可以追朔到六十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2. 1971年,封包式技術(分組交換) 的無線電通訊網絡ALOHANET,可以算是相當早期的無線局域網絡(WLAN)

3 網絡體系結構

  1. 網絡體系結構研究的對象就是網絡軟件
  2. 分層和協議的集合就是網絡的體系結構
  3. 服務(分爲面向連接和無連接的服務):
    • 下層通過層間 接口 爲上層提供 服務 。
    • 面向連接的服務
      • 連接 就是兩個對等實體爲進行數據通信而進行的一種結合。
      • 面向連接服務具有連接建立、數據傳輸和連接釋放這三個階段,是一種 可靠的服務 。
    • 無連接服務
      • 兩個實體之間的通信不需要先建立好一個連接 。
      • 不需要接收端作出響應。
      • 是一種不可靠的服務,常被描述爲盡最大努力交付
  4. 協議是水平的,服務是垂直的
  5. 網絡體系結構三大核心:接口、協議、服務

4 協議參考模型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OSI和TCP/IP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1. 相同點:
    1. OSI 參考模型和 TCP/IP 參考模型都採用了層次結構的概念。
    2. 都能夠提供面向連接和無連接兩種通信服務機制,但提供的協議層不同。
  2. 不同點:
    1. OSI 採用的七層模型,而 TCP/IP 是四層結構。
    2. TCP/IP 參考模型的網絡接口層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定義。而 OSI 參考模型每一層的功能都很詳盡。
    3. OSI 模型是在協議開發前設計的,具有通用性。而 TCP/IP 不具通用性。

5 無線網絡分類

5.1 從無線網絡覆蓋範圍看

  • 系統內部互連/無線個域網
  • 無線局域網
  • 無線城域網/廣域網

5.2 從無線網絡的應用角度看

  • 無線傳感器網絡
  • 無線 Mesh 網絡
  • 無線穿戴網絡
  • 無線體域網
  • 無線車載自組織網

6 無線網絡協議特點

  • 不同的無線網絡關注的層次不一樣
  • 無線局域網、無線個域網、無線城域網一般不關注路由問題
  • 無線傳感網、Ad Hoc網絡、無線Mesh網絡關注路由問題
  • 因存在共享介質的問題,所以Mac層協議是所有的重點
  • 物理層也是重點,傳輸層需要重新考慮。
  • 應用層協議不重要

7 本章作業

  1. 網絡體系結構是分層協議的集合。
  2. 1971 年,ALOHANET的出現標誌無線網絡正式誕生。
  3. Internet 中採用的交換技術是TCP/IP
  4. 無線傳輸系統主要採用30MHz以上的直線傳輸信號進行傳輸。
  5. 闡述計算機網絡的發展階段及標誌。
    1. 計算機網絡發展分爲4個階段:誕生、形成、互聯互通、高速網絡技術
    2. 誕生:所有的計算機都通過有線的方式連接到一臺中心計算機上,典型的是全美飛機訂票系統
    3. 形成:分組交換技術,出現了協議
    4. 互聯互通:有統一的網絡體系結構並遵循統一的標準,典型代表是OSI和TCP/IP協議
    5. 高速網絡技術:進入了Internet爲代表的互聯網時代
  6. 闡述 OSI 參考模型和 TCP/IP 參考模型的異同點。
    1. 相同點:
      1. OSI 參考模型和 TCP/IP 參考模型都採用了層次結構的概念。
      2. 都能夠提供面向連接和無連接兩種通信服務機制,但提供的協議層不同。
    2. 不同點:
      1. OSI 採用的七層模型,而 TCP/IP 是四層結構。
      2. TCP/IP 參考模型的網絡接口層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定義。而 OSI 參考模型每一層的功能都很詳盡。
      3. OSI 模型是在協議開發前設計的,具有通用性。而 TCP/IP 不具通用性。
  7. 分別闡述無線網絡根據覆蓋範圍以及應用的分類。
    如本筆記第五節所示
  8. 闡述無線網絡的協議模型有哪些特點
    如本筆記第六節所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