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器學習筆記

1.服務器基本硬件構成:

1.主板 (M/B)
2.中央處理器(CPU)
3.內存
4.顯卡
5.顯示器
6.聲卡
7.軟盤驅動器(Floppy)
8.硬盤驅動器(HDD)
9.光盤驅動器(CD-ROM/DVD)
10.鼠標(Mouse)/鍵盤(Keyboard)
11.機箱
12.電源(Power)

2.服務器的擴展部件:

  • HBA卡
  • 網卡
  • RAID卡
  • GPU卡
    除以上各種常見和常用的擴展部件外,爲了適應各種不同應用領域,如:數碼相機、繪圖儀、數字化儀、靜態或動態視頻捕捉卡、電視轉換卡等等
    PCH:全稱爲Platform Controller Hub,是intel公司的集成南橋。
    北橋、南橋是主板上芯片組中最重要的兩塊,它們都是總線控制器。相對的來講,北橋要比南橋更加重要。北橋連接系統總線,擔負着cpu訪問內存的重任;同時連接AGP插口,控制PCI總線,割斷了系統總線和局部總線,在這一段上速度是最快的。南橋不和CPU連接通常用來作I/O和IDE設備的控制,所以速度比較慢。一般情況下,南橋和北橋中間是PCI總線。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3.幾個問題

1、南橋和北橋芯片主要區別是什麼?
南橋主要是負責IO;北橋用於CPU和內存、顯卡、PCI交換數據。
2、如何巧妙辨別南橋和北橋芯片?
用功能辨別南橋芯片和北橋芯片:
北橋主要負責CPU與內存之間的數據交換,並控制AGP、PCI數據在其內部的傳輸,是主板性能的主要決定因素。隨着芯片的集成度越來越高,它也集成了不少其它功能。如:由於Althon64內部整合了內存控制器;nVidia在其NF3 250、NF4等芯片組中,去掉了南橋,而在北橋中則加入千兆網絡、串口硬盤控制等功能。現在主流的北橋芯徵的牌子有VIA、NVIDIA及SIS等。當然這些芯片的好壞並不是由主板生產廠家所決定的,但是主板生產商採取什麼樣的芯片生產卻是直接決定了主板的性能。如:同樣是採用VIA的芯片,性能上則有KT600>KT400A>KT333>KT266A等。目前主流的AMD平臺上,可選的芯片組有:KT600、NF2、K8T800、NF3等;對於INTEL平臺,則有915、865PE、PT880、845PE、848P等。
南橋芯片主要是負責I/O接口等一些外設接口的控制、IDE設備的控制及附加功能等等。常見的有VIA的8235、8237等;INTEL的有CH4、CH5、CH6等;nVIDIA的MCP、MCP-T、MCP RAID等。在這部分上,名牌主板與一般的主板並沒有很大的差異,但是名牌主板憑着其出色的做工,還是成爲不少人的首選。而不排除一部分質量稍差的主板爲了在競爭中取得生存,可能會採用功能更強的南橋以求在功能上取勝。
用芯片在主版上的位置辨別南橋芯片和北橋芯片:
北橋芯片就是位於和CPU插槽附近的一塊芯片,其上面一般都覆蓋了散熱片。

USB: Universal Serial Bus 通用串行總線一種串行接口,作爲電腦與外設(如:鍵盤,鼠標,光盤驅動器等)之間標準的接口。具有“即插即用”的功能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服務器硬件組成圖: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CPU相關
主頻:CPU的時鐘頻率,主頻越高,一個時鐘週期裏面完成的指令數也越多,當然CPU的速度也就越快了。不過由於各種各樣的CPU它們的內部結構也不盡相同,所以並非所有的時鐘頻率相同的CPU的性能都一樣。
外頻:系統總線的工作頻率。也就是CPU的周邊設備工作的頻率。
緩存Cache:分一級緩存和二級緩存.
一級緩存:即L1 Cache,嵌入CPU內部的Cache .用於緩存指令和數據,與CPU同頻工作. L1 Cache越大,CPU就工作越快 .
二級緩存:即L2 Cache,嵌入主板的Cache .工作主頻與CPU不同,CPU在讀取數據時,先從L1找,再後從L2找.
插座接口種類:
Slot:在早期的PentiumII,PentiumIII,Celeron,AMD K7處理器曾流行過,連接主板的一種長條形接口方式,外部總線頻率66-266MHz。
Socket:現在高頻處理器常採用的方形插座,外部總線頻率達400MHz以上,包括PGA,LGA兩種類形。

存儲器分類:
內存(Memory): DRAM, ROM
外存:硬盤(HDD),軟驅(FDD),光驅(CD-ROM)
內存條插槽:
DIMM(Dual In-line Memory Module): 雙邊接觸內存模組。這種類型接口內存的插板兩邊都有數據接口觸片,這種接口模式的內存廣泛應用於現在的計算機中,通常爲84針,由於是雙邊的,所以共有84×2=168線接觸,所以這種內存稱爲168線內存。
按照外形分類,服務器分爲以下幾類:
刀片式、塔式、機架式、機櫃式服務器
什麼是計算機網絡?
計算機網絡是通過通信設施(通信網絡),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自治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系統互連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實現資源共享、互操作和協同工作的系統。
計算機網絡=計算機技術(資源子網)
+通信技術(通信子網)

MAC地址(英語: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直譯爲媒體存取控制位址,也稱爲局域網地址(LAN Address),MAC位址,以太網地址(Ethernet Address)或物理地址(Physical Address),它是一個用來確認網絡設備位置的位址。在OSI模型中,第三層網絡層負責IP地址,第二層數據鏈路層則負責MAC位址 [1] 。MAC地址用於在網絡中唯一標示一個網卡,一臺設備若有一或多個網卡,則每個網卡都需要並會有一個唯一的MAC地址 [2] 。MAC地址(全球唯一)是一個48位二進制地址用12位十六進制數表示,前6位表示網卡製造廠家的標誌號,有IEEE統一分配;後6位是網卡的系列號,有網卡的生產廠家分配。
IP地址是一個分配給一臺主機,並用於該主機所有通信的唯一的二進制數。
在IPv4中IP地址由4個字節,32bit組成 。
在IPv6中IP地址由16個字節,128bit組成 。
IP地址被分成兩部分,按層次結構組成:第一部分是網絡號,第二部分是主機號。
網絡傳輸設備:
網卡(NIC):將用戶要傳遞的數據轉換爲網絡上其他設備能夠標識的格式。
調制解調器(Modem):用於數字信號和模擬信號之間的轉換。
中繼器:轉發器,在物理層實現互連 。
集線器(Hub):又稱集中器,是多口的中繼器 。
交換機(Switch):在數據鏈路層實現互連 。
路由器(Route):在網絡層實現互連 。
網關(Gateway):網間連接器或連網機,在傳輸層及以上的層次實現互連
什麼是操作系統?
管理和控制計算機硬件和軟件資源的計算機程序。操作系統 是用戶和計算機的接口,也是計算機硬件與其他軟件的接口。(劃分CPU時間、內存空間的開闢、調用各個程序等)
分類
1、桌面OS、服務器OS、嵌入式OS
2、Alpha:內部測試版本,一般不向外發布。
Beta:測試版,這個階段會加入新的功能。
RC:Release Candidate 候選版本 ,和Beta最大的差別,RC階段不會加入新的功能,主要重在除錯。
RTM:Release to Manufacture ,意思是發佈到生產商,內容跟正式版一樣,基本是最終版本。
GA:正式發佈的版本 GM

DOS (Disk Operation System 磁盤操作系統)單任務的操作系統,單任務的意思是在DOS的環境中,電腦一次只能完成一次操作,完成以後才能開始下一個操作;
服務器操作系統是向網絡中的計算機提供服務的特殊操作系統,使計算機操作系統增加了網絡操作所需要的能力,與單機操作系統提供的服務不同,網絡操作系統是負責管理整個網絡資源和方便網絡用戶的軟件的集合.由於網絡操作系統是運行在服務器上的,所以通常也把它稱爲服務器操作系統.
COM口( cluster communication port )即串行通訊端口,簡稱串口。微機上的串口通常是9針,也有25針的接口,最大速率115200bps。通常用於連接鼠標(串口)及通訊設備(如連接外置式調制解調器進行數據通訊或一些工廠的數控機接口)等。一般主板外部只有一個串口,機箱後面和並口一起的那個九孔輸出端(梯形),就是COM1口,COM2口一般要從主板上插針引出。並口是最長的那個梯形口。但目前主流的主板一般都只帶1個串口,甚至不帶,慢慢會被USB 取代。
VGA(Video Graphics Array)視頻圖形陣列是IBM於1987年提出的一個使用模擬信號的電腦顯示標準。VGA接口即電腦採用VGA標準輸出數據的專用接口。VGA接口共有15針,分成3排,每排5個孔,顯卡上應用最爲廣泛的接口類型,絕大多數顯卡都帶有此種接口。它傳輸紅、綠、藍模擬信號以及同步信號(水平和垂直信號)。
KVM(Keyboard、Video、Mouse)
KVM 交換機通過直接連接鍵盤、視頻和鼠標 (KVM) 端口,讓您能夠訪問和控制計算機。KVM 技術無需目標服務器修改軟件。這就意味着可以在 Windows 的 BIOS 環境下,隨時訪問目標計算機。KVM 提供真正的主板級別訪問,並支持多平臺服務器和串行設備。
RAID卡:陣列卡
種類:IDE陣列卡(基本淘汰)、SATA陣列卡(主要用於大容量數據存儲、網吧、數據安全等服務領域)、SCSI陣列卡(基本淘汰)、SAS陣列卡(主要使用在一些高端工作站與服務器,可以兼容SATA接口硬盤)
作用:通過對磁盤上的數據進行條帶化,實現對數據成塊存取,減少磁盤的機械尋道時間,提高了數據存取速度;通過對一個陣列中的幾塊磁盤同時讀取,減少了磁盤的機械尋道時間,提高數據存取速度;通過鏡像或者存儲奇偶校驗信息的方式,實現了對數據的冗餘保護。
優點:提高了存儲容量;多臺磁盤驅動器可並行工作,提高了數據傳輸率;提供校驗和冗餘,提高了數據安全性。
RAID級別:現已擁有從 RAID 0 到 6 七種基本的RAID 級別。另外,還有一些基本RAID級別的組合形式,如RAID 10(RAID 0與RAID 1的組合),RAID 50(RAID 0與RAID 5的組合)等。不同RAID 級別代表着不同的存儲性能、數據安全性和存儲成本。最爲常用的幾種RAID形式。
(1) RAID 0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2) RAID 1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3) RAID 0+1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4) RAID 3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5) RAID 5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當陣列中某一個磁盤數據發生損壞後,利用剩下的數據和相應的奇偶校驗信息就可以恢復被損壞的數據 如何恢復的?

RAID卡升級時碰到“The image file has older version than or same as that on the controller. The controller is not flashed”問題,如何解決? 強制升級?
I/O : Input/output request
SAN : Storage area network 存儲區域網絡
iSCSI :IP SCSI (Internet小型計算機系統接口,又稱爲IP-SAN,是一種基於因特網及SCSI-3協議下的存儲技術,由IETF提出,並於2003年2月11日成爲正式的標準)
SAS : Serial attached SCSI (串行連接SCSI)
JBOD : Just a bunch of disks
SATA : Serial ATA
KRPM : 1000 revolutions per minutes SSD Solid State Disk 每分鐘1000轉固態硬盤

存儲外設
1、硬盤/固態硬盤:SAS、SATA、SSD(固態磁盤)
2、SAS RAID/HBA(主機總線適配器):
3、SAN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