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產品經理來說,懂企業架構很重要!

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說過的一句話:“面對數字化轉型,每一家公司都是一家軟件公司”。其軟件公司真實含義其實是信息化公司。所有的公司要麼在信息化轉型過程中、要麼在準備數字化轉型。

正確的判斷來自於經驗,而經驗則來自於錯誤的判斷。

——《人月神話》作者:布魯克斯(FrederickP.Brooks.Jr.)

一、企業信息化

“企業信息化”中的“信息化”是個廣義的概念,我們也可以稱之爲IT化、數字化等。有些稱之爲【企業IT治理】,其實企業信息化可以稱之爲企業IT治理的一個子集。按照業內不成文定義,一般可以將企業信息化分爲如下幾個階段:

最早實踐上述路徑的企業一般都是以銀行爲代表的金融行業。一些製造業,比如汽車、農副食品加工、醫藥、印刷等業內的龍頭均在上述的某個階段探索中。

中國製造升級爲中國智造,“智造”不僅包含創新性產業結構的調整還包括傳統行業的智能化技術改造。如智能化生產車間,智能農業等,這其中就是企業向智能化轉型的過程。

  • 信息化,側重於業務信息系統的搭建與管理。其本質是用數據將整個業務過程記錄下來。比如企業常見的審批系統、ERP、CRM。可以理解爲把手工的過程搬進系統。強調數據驅動流程;
  • 數字化,就是業務涉及的對象均以數字化的形式存儲在系統中。比如涉及領域CAD,就是數字化的代表。企業報表、電商系統等歸爲數字化。強調數據驅動決策;
  • 數據化,信息化+數字化會帶來數據化,因爲業務流程、業務對象均已在線上,是量變實現質變。我們常說的“大數據”,當企業到達數據化階段纔有意義的。互聯網公司天生即有數據化基因。強調數據驅動產品;
  • 智能化,是信息化、數字化、數據化最終的目標,也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強調數據驅動業務

以上各個層級只是業內通俗叫法,並非有嚴格的界限和標準來定義。企業在信息化轉型時,都是通盤考慮,同步進行的。

區別只是在於廣度和深度的不同。任何致力於信息化轉型的企業,首先要預估企業當前所處的階段,然後來籌劃下一步計劃。

二、企業架構

1. 企業架構綜述

上一節介紹了信息化的概念,那麼落地到項目上,怎樣才能算是信息化呢?

很多企業會有多個業務單元和子公司,各業務/子公司下面的衆多信息化項目建設加在一起難道就是企業的信息化嗎?

現實告訴我們:信息化≠ 信息化建設項目++ ;就像把一堆零件堆在一起,堆不成一臺飛機一樣。

飛機需要一個架構,人體就是一個完整的架構。飛機有供油的系統、雷達系統等,人有呼吸系統、消化系統;這些系統即是獨立的,也是整體的一部分。

企業也是一樣,企業對外有不同的業務,內部又分爲財務、採購、審計、人力等系統。企業架構就是對企業多層面、多角度的建模和描繪。企業架構主要分爲兩大部分:業務架構和IT架構。

  • 業務架構:是把企業的業務戰略轉化爲日常運作的渠道,業務戰略決定業務架構,它包括業務的:運營模式、流程體系、組織結構、地域分佈 等內容。
  • IT架構:指導IT設計,決策IT框架,是建立企業信息系統的綜合藍圖,包括:數據架構、應用架構和技術架構。

早期的IT架構中沒有數據架構,隨着數據倉庫、數據湖、大數據等,圍繞數據&業務之前的技術和概念興起,數據架構成爲了企業架構的核心。

因爲IT發展到DT時代是趨勢,數據已經成爲企業的核心資產,一般稱之爲“數據資產”。圍繞數據而產生的數據治理、數據資產管理已經是一個很成熟的領域。

企業信息化的路徑中,數字化、數據化都是以數據爲核心展開的。阿里中臺戰略中的數據中臺也成爲其當前業務發展的引擎之一。

2. 企業架構目的

  • 創新:企業架構幫助企業實現業務的快速創新。市場是多變的,企業的贏利點也必須隨着市場的變化來靈活性的調整;
  • 提效:優化各個業務流程;打通各業務流程環節;打通業務單元邊界,使得各流程可以充分合作;
  • 降本:IT架構層面,可以避免IT系統的重複性建設,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業務架構層面,可以對業務流程和人力資源充分了解和利用;
  • 控制風險:企業架構是一個整體。決策者可以實時瞭解各個業務流程和整體流程的風險,通盤考慮。企業架構的一個戰略意義就是實現企業內部信息的對稱,避免了信息孤島和信息源的不一致。信息不對稱是風險的重要來源。

三、企業架構方法論

企業架構((Enterprise Architecture))中的“Enterprise”不僅有企業的意思,還包含團體、組織的含義。

所以中文的“企業架構”並非只適用於狹義的企業、公司,現在很多企業架構方法論都來源於軍方和政府。

上個世紀80年代末,IBM、microsoft等公司針對Enterprise(最早是軍方和金融行業)的信息化解決方案已經開始成熟落地。所以從業務需求到企業架構設計迫切需要理論支撐和方法指導。

早期的ISO/IEC1452 規範了信息系統由業務需求到設計的架構分解思路。到了1987年,John Zachman(時爲IBM員工)提出了首個完整的信息化架構理論。Zachman爲該領域的後來者提供了理論基礎。此時企業架構完成了理念萌芽,開始進入方法論的提煉階段。

1986年,美國國防信息系統局開始開發TAFIM,用以指導美國軍方信息化建設。1991年TAFIM第一版草稿完成,到1996年美國國防部完成TAFIM項目。TAFIM強調現狀、藍圖、和差異的三段論規劃過程。1995年,開發羣組(The Open Group)提出TOGAF架構框架,其依據就是TAFIM。

截止到目前(2019)TOGAF經過多年的迭代,已經發展到9.2版(2018.4)。參考下圖各架構方法論發展軌跡。

常見企業架構:

TOGAF相對於其他框架理論,具有更加標準、通用的特點。而且The Open Group找到了一套商業化運作的手法,提供TOGAF認證培訓,類似於PMI推出PMP項目管理認證。TOGAF已經發展成爲業界最流行的企業架構框架理論。

(TOGAF有商業培訓機構課程和書籍,需要深入研究的可以去嘗試)

四、企業信息化與企業架構

企業信息化(信息化、數字化、數據化、智能化)就是企業IT戰略支持企業業務戰略的過程。

企業架構(Enterprise Architecture)是將組織戰略目標映射到IT總體目標的藍圖設計。企業架構是連接IT戰略和IT項目組合的橋樑,也是制定IT決策的基礎。

企業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能力就是實現企業戰略、業務、IT的一致,而企業架構就是戰略、業務、IT三者的粘合劑。

在實際操作層面,就是根據企業架構的整體設計,來指導企業信息化項目的建設:

五、總結

  • 企業信息化建設大致分爲:信息化、數字化、數據化、智能化幾步;
  • 企業信息化的本質就是通過IT戰略來支撐業務戰略,業務戰略是企業戰略的提現,是企業持續發展的核心。
  • 企業架構就是業務架構+IT架構,由企業架構來統籌IT戰略、IT戰略、IT項目之間的關係。

互聯網+、雲計算、領域驅動設計、中臺戰略,這些概念其本質都是在整個企業架構的某個環節實現了優化和升級。領域驅動設計(DDD)的是業務架構向技術架構快速轉化的方法論。

中臺戰略業內一般分爲業務中臺、數據中臺、技術中臺,其對應的就是快速IT架構對對業務架構的支撐。三個中臺的着力點也分別是數據架構、應用架構、技術架構。

產品經理的作用即是業務到IT的轉化,如果只停留在需求層面的發力,天花板很快見頂。從企業架構的頂層設計來看產品的規劃、佈局,就可以保證方向的統一和明確,這樣事半功倍。

很多企業信息化轉型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做了一段時間後,尤其是做完第一步信息化(特徵就是ERP、CRM)後,有些迷茫了。原因就是企業架構的頂層設計不清晰。

接下來的文章筆者將分享:

  • 企業架構的五個維度;
  • 企業架構模型EAM(EnterpriseArchitectureModel);
  • 企業信息化轉型的難點;
  • 業務架構設計;
  • 數據架構設計;

歡迎關注、留言談談你的需求和感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