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貧窮的日子(故事內容來自論語故事)

 

子貢挺起胸膛,深深吸了一口早晨清新的空氣,悠然邁開大步。近來他官運亨通,財運發達。一想到這些,他就感到身心暢快,步子邁得更加輕快了。


但是,他又想到,老師屢屢這樣讚美顏回:“顏回是怎樣的賢啊!住在破屋子裏,只有一竹飯,一瓢水,別人都不堪煩憂,顏回卻自得其樂。顏回是多麼地有修爲啊!”老師又說:“顏回呀!距離道不遠了,可惜他屢在空泛中。端木賜不安本分,去囤積投機,猜測行情,竟每每猜對了。”


子貢想:老師恐怕不大欣賞不能安守貧窮、喜歡靠經商發財的人吧。可是精通理財之道,通過正當的途徑集聚財富,有什麼不好呢?貧窮本身就是一種罪惡,而富裕說明有能力。經濟上沒有困難,才能一心一意追求學問。而且財富使人膽壯,與人相處顯得落落大方。記得從前貧窮的時候,在別人面前不能像現在這樣心安理得。曾幾何時,在貴人與長者面前,自己總是覺得怪尷尬的。雖然自己並不以貧窮爲恥,也並不因此而柔弱退縮、懷有自卑感,但在安於貧窮方面,自信絕不次於子路。之所以尷尬而不自在,是擔心自己的舉止給別人留下諂媚的印象。因爲有這種擔心——既怕表現出貪婪,又怕過於矜持——不知不覺之中舉止就不自然了。如今回想起來,那副樣子相當可笑,不過那是貧窮使然,又有什麼辦法呢。總之,誰也不願意自甘貧窮吧!


他忽然舉目環視了一下四周,自言自語道:“無論如何,我未曾向任何人諂媚過,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就這一點而言,我敢自稱有安貧樂道的德行。對此老師也不會有什麼異議吧。”


一路邊走邊思考,子貢不知不覺來到了孔子的家門前。門外有三個年輕的弟子,舉止恭謹,正準備進入大門,看到了子貢來了,他們就停住了腳,好像在等着子貢。和數年前的子貢一樣,三個弟子都相當貧寒。


子貢走過來之後,他們都很恭敬地向子貢致以弟子之利。子貢也和他們一樣,恭恭敬敬地還禮。大家互相謙讓了一番,便按照年齡的次序進門。不用說,子貢是其中的長者,可也算是前輩了。“老師曾經說:‘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我不同意富而無驕較貧而無怨容易做到,反之,我認爲富而無驕更難做到。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我現在都能夠做到富而無驕。就是說現在我正是富而不驕的好模範。”跨入大門的一瞬,子貢的內心暗自生出這種念頭。


當子貢進入大堂的時候,他的臉像沐浴着陽光一般光彩熠熠,連他也感覺到自己容光煥發。光線微暗的教室裏,許多弟子正肅然靜坐,他們蒼白的面孔,彷彿微弱的星光,漂浮在子貢的眼底。可是當子貢看到孔子端然坐在弟子們當中如同一顆神祕的恆星一般莊嚴時,他不禁有點慌張。子貢向孔子行過禮,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與他一同進來的三個學生,也在教室的角落,找到各自的位子坐下。


大家正在熱烈討論着“禮”的問題。看來討論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每個弟子的態度都很認真。今天大概是自由座談的性質,孔子並不發表具體的意見,大多時候他只是傾聽大家的見解。但是如果有誰的觀點不正確,或者語言輕浮,孔子絕不會輕易放過他。他的批評像平常一樣嚴格,不過嚴格里卻包含着溫暖人心的慈愛。


在善於言辭方面,子貢在弟子之中是名列前茅的,但今天他卻意外地保持沉默,因爲他沒有在聽大家的議論,他心裏正萌生着一個強烈的願望:如何把他剛纔在路上所想的事用最美妙的言辭講給大家。


“子貢你的意見怎樣?”孔子把目光投向他說道。


突然聽到孔子如此問他,子貢不禁愕然。但是既然孔子這樣問了,他也不想措施這個機會,而且當着衆弟子,不發表見解會丟面子的。他信心十足地認爲,今天要提出來討論的問題自己親身體驗過的。他信心十足地認爲,今天要提出來討論的問題是自己親身體驗過的。此時,沒經過孔子的指導,全靠自己得出的認識,能在孔子及許多同學面前發表,使他感到頗爲得意。可是出於謙遜的考慮,他儘量控制着情緒回答說:“等諸位討論完了,我有另外的問題請教老師......”


孔子道:“是嗎?差不多了,也該換換話題了。”


子貢聽了非常高興。可是他並不急着發表意見。他想,不要讓別人看到自己得意的樣子。


“你想說是嗎呢?”孔子看着猶豫不決的子貢,從容地發問了。


在孔子再次問過之後,子貢才站起來,以他流利的口才說道:“我近來對如何出身於貧富而懷有禮這個問題,結合自己的體驗作了一番研究。我想貧而不諂、富而不驕是最理想的境界。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我想這個人的修養已經近於完美。”


“嗯,這一點也正是我們剛纔討論的問題之一。那麼,你說你已經做到貧而不諂,富而不驕?”


“那還要請老師和諸位同學指正。”


子貢臉上顯露出充分的自信。他偷偷向一起進來的三個年輕弟子瞟了一眼。


“貧富兩種境遇都親自體驗過的人,說起來的確只有你一個人。”孔子說道。


孔子的話好像在挖苦他。可是子貢深知孔子不會隨便挖苦人,於是認爲孔子是在委婉地褒獎他。


“貧而不諂,富而不驕,我都知道。”子貢胸有成竹地回答。


“不過——”孔子接着說,“對你,貧窮是一個大禍難!是不是?”孔子這一句話,聲調格外沉重,彷彿鞭子抽過來,讓人驚慌。


子貢一時間不知怎樣回答纔好。本來他在來的路上已經認定“貧窮本身就是罪惡”,可是一到孔子面前,聽到孔子直截了當地這樣發問,不知怎的,他卻不敢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


“從前貧困的時候,你爲了不諂媚他人,品嚐了不少痛苦。現在,你有爲不驕於人而花費了不少苦心哩。”看着子貢語塞,孔子的語氣也有所緩和。


“是的。我相信自己在不驕不諂這兩個方面做得還好......”


“的確很好。我剛纔也這樣講過。不過,你如此努力,勉強做到不驕不諂,豈不是在你心裏仍遺留着驕傲與諂媚?”


好像被刺入一把利刃似的,子貢聰敏的頭腦一片混亂了。


孔子接着又說:“當然,我不反對你的主張。可是你的認識還談不上最高之境界。要想獲得關於貧富的最高認識,必須有超越貧富的思想。你爲了做到不諂不驕而煞費苦心,是因爲你的心過分執着於貧富之故。過分關心貧富,不知不覺之中自然以貧富爲標準將他人和自己衡量。將貧富作爲人生的價值取向,結果便產生了驕傲和自卑。因此,爲了克服驕傲和自卑,不得不苦心用功。不是這樣嗎?”


子貢嗒然無語,只是木然聽着孔子的訓誡。


“那麼,怎樣才能夠超越貧富的觀念呢?簡單地說,應該把貧富委之於天命,專心樂道好禮纔是。道,不是消極性的,也不是功利性的。所以它不會受到貧富及境遇的影響。爲了樂道而求道,爲了好禮而學禮,具有積極的求道心,才能在任何境遇之下虛心善處。顏回能夠做到目前這樣,真稱得上是一個賢者。對於達到這種境界的人,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已經不是問題了。”


“老師,我明白了。”


與孔子的告誡相比自己的見解多麼淺薄,而將自己的淺識表述於衆有是多麼輕浮啊。懊悔和感激之情在子貢心胸裏翻騰着,是他不禁垂下了頭。大家也都沉默無聲,靜心領會孔子的訓誡。


此時,外面不知什麼人在吟詩,聲音微微傳入寂靜的教室。子貢覺得衆人似乎仍舊在注視着他,因而有些緊張。可是聽到吟詩的聲音,他的腦海裏浮現出《詩經.衛風篇》裏詩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直到現在,他總是把這句詩解釋爲:一個人陶冶品格之難正如工匠雕刻象牙或珠玉之苦。當然,這種解釋並非錯誤,但是子貢忽略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工匠的藝術心,也就是以工作爲樂,甚至在工作的勞苦中,也能感受到生命的跳動和喜悅。藝術並不是一種技術手段,同樣,求道也並不是獲求處世之術。正如工匠在工作時從藝術之中得到生命的喜悅一樣,求道的人通過虛心求索一樣可也得到頓悟的快樂。子貢忽然明白,直到今天,從工匠琢磨切磋玉石的勞苦中僅僅得到有苦無樂的教訓,是非常膚淺的。


這樣想着,子貢不禁擡起頭,將喜悅的目光投向孔子。同時,這首詩像流淌的清泉般,自然地從他的口中吟誦出來。在這個時候,子貢已經沒有時間顧慮過去的愚昧,現在他由於得到新的啓發而興奮不已。吟罷,子貢鎮定地說:“老師剛纔所說明的,不就是這首詩的精神麼?”


孔子臉上流露出滿意的微笑,說道:“子貢,你說得很好。這樣纔夠得上和我一起談詩哩!詩的心,是非常深奧的。所以,除非具有不屈不撓的精神,否則一個人很難獲得詩的真髓。你,好像能夠做到這一點。”孔子的誇獎使子貢異常開心,差一點要以滿臉得意的神情環視大家了,可是他又勉強把這個念頭壓制住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