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探上當代單身青年的倔強

成年女性的友誼,就是這麼不堪一擊。

比如我的閨蜜小文,一個母胎solo 三十年,和我約好手拉手一起去養老院跳廣場舞的姑娘,最近微信、遊戲、微博各種渠道都叫不出來了。反倒是凌晨一點,悄悄分享了一條朋友圈:

“最近用過最好的社交App,強烈推薦”

點開一看,消失已久的她卻在探探動態裏,美食、自拍、健身、旅遊分享的風生水起。一番審問後,原來是在探探認識了一個同樣小資的精緻boy,忙着刷好感值呢。

很久以前看過的一項調查告訴我,此前美國一項調查就發現,美國人成年後的20年中,平均要搬家6次,生活圈子越來越大,變動越來越快,結交好朋友的難度正在不斷加大,25%的美國人一個好朋友也沒有。

難與他人持續的、深入的接觸,可能就是絕大部分人的現狀。萬萬沒想到,現在真實地降臨在了我身上。

懷抱着“社會調查”的心態,我進入探探,並在設置裏選擇只看女性、年齡26-35等等,打算深挖下當代女青年們的交友歷程。

01 Lisa:

因爲不會社交,所以我用了社交軟件

Lisa是系統爲我匹配到的第一個“心動女孩”。和我一樣喜歡夜跑,在相距三公里的某互聯網公司工作,最想去的城市是布宜諾斯艾利斯。個人動態裏的自拍身材勻稱,長相精緻,按慣例並不缺乏追求者。

但私聊中,Lisa告訴我,她曾經被校園霸凌,所以有點“社交恐懼症”。除了同事,身邊的真人朋友很少。

喫飯在食堂自助點餐、刷臉結賬;下班太晚叫個網約車說走就走,到家就立馬躺在沙發進入王者峽谷;好不容易親自出門取個快遞,只能看見順豐小哥。

我愕然得無以復加——我跟你聊得很開心啊,看不出來現實中是“社交恐懼”。

“你知道嗎,我跟你說的第一句話,問你爲什麼想去布宜諾斯艾利斯那個”,Lisa回覆我,“其實是系統的AI幫我選的破冰話題,哈哈哈”

同樣的故事在探探中不斷上演着。畢竟,如果你在現實中身邊堅壁清野,連個對象的影子都看不見,在互聯網上也沉默寡言,無法展示自己、接觸他人,那大概率會成爲一個“注孤生”。

拒絕接觸新事物的人,大概只能“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02 曉玉:

28歲,探探治好了我的年齡焦慮

曉玉是認真來找對象的。

“你不知道,25歲之後我就特別害怕回家過年,父母和家裏親戚每年都會掰着指頭數我再不嫁人就沒得挑了,當年被我拒絕的男孩現在孩子都有了blabla~說不焦慮是真的,但社交圈小、沒有合適的也是現實,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絕望啊”

“來探探後情況有改變嗎?”我弱弱地問。

曉玉給我丟來一堆截圖,我一看,原來有好幾個男孩都跟她聊的挺不錯。

“你看這個,和我一樣喜歡海賊王”“這個,是邯鄲老鄉,也在昌平工作”“這個長得像不像我愛豆吳亦凡”

曉玉告訴我,一開始以爲平臺讓她填寫了興趣愛好、職業、家鄉、星座等十幾項信息,以爲是例行操作,沒想到匹配成功率令她驚訝。探探給她推送的好幾個都是同樣的星座、年齡、音樂品味的男人,一聊還都挺聊得來,她一下子就不焦慮了。

“以前我經常懟父母,世界上男人那麼多,每個城市都有1000個適合你的人,有什麼好着急!表面胸有成竹、心裏卻暗搓搓不安——因爲我雖然知道有那麼多適合我的男人,可是不知道他們都TM在哪裏。但是現在當我打開探探,就真的不焦慮了。這裏,世界上符合我喜好的男人還有這麼多,而且近在眼前,唾手可得,哈哈哈哈。”

而且與新聞和電商的單方向推薦不同,探探的推薦不僅做到了“猜你喜歡”,而且最大程度保證你和屏幕前的人互相喜歡。

“希望其中有可以從朋友變爲戀人的潛力股吧。我很希望姐妹們知道,探探上有這麼多聊得來的用戶存在,28歲的我們完全不用將就湊活,也不用對年齡過於焦慮。”曉玉說,“當你的社交廣度足夠大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的好多困惑和擔心,都自動消失了。”

03 嘉文:

我不想戀愛,我只想暴富

和Lisa不同,嘉文已經在公關行業工作了六年,平時與各種甲方、媒體老師打交道,早就練就了一身長袖善舞的社交功底。

系統將她的名片推薦給我時,我直接將自己的疑惑問出了口——“你這樣優秀的女孩子,爲什麼也來探探交友了?”

嘉文回了我一個“我這點小心思你還不懂嗎”的表情包,緊接着來了一句:

“我不是來找對象的啊,現在廣告行業的日子太艱難了,可不得拓寬潛在客戶渠道嘛~探探給我推薦的都是朝陽區CBD附近的用戶,萬一哪個就能成爲金主爸爸,甩給我個大項目呢”

這可真是個商業鬼才啊!發現新大陸的我連忙追問,“你怎麼保證首頁出現的面孔都是潛力股呢?”

“我早就請教過專業人士了,探探用的機器算法是強化學習,簡單來說就是你變它也變,一旦系統感覺到你感興趣的類型變了,就會在原本的屬性基礎上給我推薦新類型的用戶,這樣就能保證新面孔源源不斷啦。走出信息繭房,懂不懂?”

“繭房”我不懂,但我知道,有很多“嘉文”飛舞在探探上,是爲了讓自己的事業更上層樓。機智如她們,無論有沒有戀愛,都能“破繭成蝶”。

04 家明:

留給我的時間不多,想盡快帶女友回家

受到嘉文的啓示,我嘗試右滑了幾個小哥哥,果不其然,跟我興趣相投的男性開始在推薦列表中多了起來。

家明就是其中一個。

聊了幾句之後,家明告訴我,加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有“藍V認證”。

原來,他奶奶已經九十歲了,他特別希望能早日帶一個心儀的女孩回老家讓奶奶看看,告訴她自己不再是孤單一人在外漂泊了。

我調侃他,“是怕像古早網戀那樣見光死嗎”

“可不是嘛,996的加班狗,我實在沒有精力去一一識別美顏濾鏡了,聽奔現的同事說探探的藍V功能都是真實人臉識別的,就來試試”。

我沒好意思告訴家明,當初進行人臉識別比對的時候,我拿一張照片試圖矇混過關的時候,AI就通過眨眼、3D面部識別等分分鐘識破了我的惡作劇。只好乖乖將自己的臉懟進攝像頭,可以想見別人肯定也是同樣的遭遇。

緊接着,家明又丟給了我一張合影。“這個姑娘,我在探探上認識的,聊得特投機,已經見過面了,她跟我長得特有夫妻相,比我以前認識的所有姑娘都像,有緣吧?”

本着“多個朋友多條路”的心理,我立馬回覆他:社會心理學已經證明了,跟自己面目相似的人有難以描述的吸引力。比如我眼裏最美的面孔,其實就是異性版的我。所以我覺得你倆有戲,這面相肯定招長輩喜歡。

當然我心裏明白,這種面目相似的匹配,幕後推手是探探的夫妻相算法,它基於Image Embedding(圖像嵌入),按圖片大小不同將其分割爲幾十到上百個filter,生成人臉的數字化檔案,並以此爲根據在數據庫中篩選出相互之間“夫妻相”程度較高的用戶,彼此推薦。

家明喜不自勝,丟給我一個“憨憨臉紅”的表情包,來了一句“謝了兄弟,我衝了,祝我好運!”,就跑去撩“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了。

我:和諧衝浪,從我做起

他們四個人的故事,可說是探探用戶畫像的一個縮影。

當然,玩了好長時間探探,除了八卦,我其實也思考了一些深層次的東西。

與以往的社交軟件相比,探探至少表現出了三重特質,足以讓我們重新審視整個社交行業:

1.去中心化的社交環境。

跟內容平臺的網紅、主播的模式相比,探探沒有真正的紅人,在這裏,人們不是紅人和粉絲的關係,而是點對點的普通人平等交往的關係。“互相喜歡才能聊天”這個天條,註定探探不會出現微博KOL這種頭部用戶吸納絕大多數流量的局面。每個人受到的關注度相對平均,不會出現“旱的旱死、澇的澇死”現象,這種去中心化的社交模式,纔是現代“社恐”羣體能夠快樂交友的信心所在。

2.產品設計解決信息爆炸。

探探推薦的網友是基於地理位置的,而且用戶必須通過大量右滑才能碰到正巧互相喜歡的人,所以能得到的匹配數量是有限的,一整天下來也就那麼幾個。

這就不像婚戀相親網站,一些特受歡迎的用戶信箱爆炸,根本看不過來,回信也回不過來,雙方的體驗都很差。隨着用戶量的增長、智能系統效率的不斷增強,探探在降低無效社交、去除冗餘信息上的能力,還是非常令人期待的。

3.重新定義男性/女性的社交魅力。

在線下生活評價標準中,男性的優勢在於金錢和地位,但在探探上查看用戶資料,完全看不到相親網站上那種條件比對、“待價而沽”感覺的信息,而是運動、美食、音樂、電影、書籍等等體現個性和人格的元素。

而且,男性也必須學會呈現自己、好看的照片、拿的出手的趣味、品味、有點意思的自我介紹……才能吸引到女性的青睞,這也讓在相親交友中容易因“年齡歧視”而感到羞辱的女性,有更佳的心理舒適度,可以愉快社交。

古人說,愛情是鏡花水月,真愛難尋,但是智能時代,這種“宿命感”和“珍稀感”,可能會成爲歷史。

擁有3億用戶的探探,高度聚焦異性交友、擇偶行爲特徵的數據,成爲最好的訓練素材。比如“夫妻相算法”的存在,就告訴我們沒有什麼真愛難尋、緣分難覓,只不過是自己的社交半徑不夠大罷了。現代社會、智能社會,真愛幾乎唾手可得,只要你敢於積極地去擁抱可能性,就會發現技術也可以變得如此有溫度和溫情。

一邊,是金戈鐵馬的現實;一邊,是花團錦簇的理想。而探探在其中,無疑成爲了現代青年社交矛盾的調和劑,也是一劑治癒都市寂寞病的良藥。

只要人的情感訴求永遠存在,那麼社交的潛力就無遠弗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