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元認知理論與學會學習

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f98dfa0100a86r.html

 

      淺談元認知理論與學會學習                                                             博主編輯

最重要的教學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最重要的學習是學會學習。近年來,我國不少大、中、小學開展了學習方法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側重從教師的角度談學生的學習而不是從學生的角度談學習;在學習方法的教學中忽略了對影響學習方法選用的變量因素(學習者本人的特點、學習材料、學習時間)的說明,使學生雖掌握了學習技能,卻未能做到策略性的學習;將學會學習簡單的等同於學習方法等等。筆者認爲,要使學習方法的教學富有成效,重視元認知理論的研究成果,對把學習方法的教學與探索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是很有現實意義的。本文從元認知理論的角度談談學會學習的實質及其對教學的啓示。

一、關於元認識的實質

元認知是認知心理學繼模式識別、注意、記憶、思維等認識活動之後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對於什麼是元認知,有多種表述略爲不同的定義:(一)首先使用“元認知”這一術語的弗拉維爾(Flavell),把元認知定義對認知的認知,即個人關於他自己的認知過程和結果,以及與之有關的任務事項的認知。弗拉維爾區分了兩種類別的元認知: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體驗。他認爲,元認知知識是個人關於與他自己的認知活動、過程、任務、目標和策略等有關的知識和信息。例如一個學生意識到:在學習某類材料時,用自己的話複述出來比逐字逐句地重複效果要好,他在數學方面比作文方面需更強些。原認知體驗是伴隨各種智力活動時。個人所產生的自覺的認知體驗和情感體驗。如一個學生感覺到:這篇文章難以理解,某類知識掌握得很不牢靠;在下一次的考試中可能失敗等等。(二)梅切思鮑娠(Mcichcn baum)認爲:元認知指個人所知道的關於他自己的認知的知識,以及控制這些認知的能力。例如:元記憶是個人關於記憶過程的知識以及他控制記憶過程的能力的知識。(三)迪尤(Duell)把元認知定義爲:“學習者所擁有的關於他或她的學習系統的知識,以及他或她所做出的關於如何按照輸入學習系統中人信息採取行動的決定。”他將元認知劃分爲兩類:認知的知識和認知的調節。前者是關於個人的認知資源和認知資源與學習情境的要求相匹配到何種程度等方面的知識;後者是指學習者在一個連續的解決問題的嘗試期間所使用的一系列調節過程,它包括:計劃和監控學習行爲、估價學習結果,修正和評價學習方法等。(四)我國的有些學者明確認爲元認知是個體對自己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體驗。以上種種對元認知定義的表述雖略有不同,但是都提示了元認知的本質特點:第一,元認知的對象是人類信息加工系統——認知活動系統;第二,元認知是知識的一種形式,它與人們所擁有的其它形式的知識並無兩樣,所不同的是它反映的是個人自己的認知活動和體驗;第三,元認知是由認知的認知和認知的體驗構成的。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概括地說:“元認知”就是學習者對自己學習的心理活動的認積與調節,即人在學習中的自我意與自我調節,我們都知道,所謂意識,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馬克思曾經指出:“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這個“意識到了的存在”包括自身的存在、客觀世界的存在以及自身同客觀世界的複雜關係。自身的存在即自我意識,如在學習中能意識到自己在感知、思考、記憶和體驗,意識到自己有什麼目的、計劃和行爲,以及爲什麼要這樣做而不那樣做,這樣做的後果是怎樣的,應如何調節自己的行爲等。自我意識是人意識的最高形式,它以主體及其活動爲意識的對象,對人的認識活動起着監控作用,通過自我意識系統的監控,可以實現人腦對信息的輸入,加工、儲存、輸出的自動控制系統的控制。這樣,人就能通過控制自己的意識而相應地調節自己的思維和行爲。

二、關於元認知的作用

調查研究表明,許多學生知道某種學習方法有效,但不能何時選用這種方法。有些學生只是習慣性地沿用某幾種學習方法,即不懂得爲什麼要使用這些方法,也缺乏高速技能,當遇到新的學習情境時,往往無所適從,其根源在於缺乏元認知,那麼,元認知的作用有哪些?
弗拉維爾將元認知分爲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體驗。元認知知識的作用:在於使學習者能意識和體驗到學習情境的變量,這一變量、任務變量和策略變量。所謂個人變量是關於個人的特點,如個人的興趣、愛好、能力水平特別是認知能力水平等特點。所謂任務變量是關於學習材料的性質、學習任務和學習目的,如學習者面臨的任務是記住某些材料、這類材料的性質、容量、結構特點,內有聯繫以及自己對材料的熟悉程度等。所謂策略變量是關於學習者對學習方法的使用和調節,如應在什麼條件下使用什麼樣的方法,某一種方法對某類學習任務的完成特別有效等。大量的研究表明,隨兒童年齡的增長,對學習方法調控的元認知水平也隨之改善和成熟。勞森(Laweom)指出,對正常的兒童來說,伴隨其年齡的增長,他們會愈來愈準確地預測和更爲有爲有效地估價自己的認知能力。通過元認知體驗可以補充,刪除或修改元認知知識,把體驗到學習目的、手段和作業結果間的相互關係同化到元認知知識中。例如:學生爲了達到一定的學習目的(如記住外語單詞),選用一定的認知方法(如複述),這會導致元認知體驗(“我學得不夠好”),這樣的體驗又反過來精確了學習已有的元認知知識(如“對於這類學習任務,用複述不如用關鍵詞法好”。)元認知體驗的作用還表現在它對認知策略的主動監控、調節和統攝。如學生懷疑(元認知體驗)是否已經很好地理解了課文,不知是否能夠通過明天的考試。所以他採用了(如就課文的有關問題向自己提問,並嘗試着回答這些問題,注意回答是否正確等),來估計自己對課文的掌握程度。在學習活動中,讓學生充分地思考與體驗自己的認知活動,有高度的情感喚起,這是維持、監控和調整學習行爲的重要條件。如圖所示:

(元 認知)
                      ↑ ↓
                   (學 習的 調 控)
                      ↑ ↓
                   (學 習方 法)
                       ↓
                   (認 知過 程)
                       ↓
                     (信息)

在學習機制中,元認知處於最高層,通過學習的調控這一中介,統一協調和光照整個學習情境、學習方法或技能的使用。弗拉維爾認爲,通過元認知,個體會知道,是否能夠輕鬆而又順利地記住一定數量的信息,取決於他自己對信息的記憶(個人+任務);他會知道選擇適當的策略以符合任務要求的重要性(策略+任務);最後,由於意識到自己所有長處與短處,他會選擇一種適合自己學習風格的策略(個人+策略)。所有這些都有是元認知的作用。

三.關於學會學習及其教學

學會學習,指學習者能夠根據學習的規律和學習的具體條件,自覺地組織自己學習活動的能力。從另一層含義來看,學會學習是學習者個性發展的重要方面,它使用權學習乾從一個只能依靠遺傳的本能和他人的幫助而進行學習的個體,轉變成一個能夠自覺地、主動地、獨立地從事學習的有個性的社會成員。具體地說,學會學習主要包含以下的有關因素和依據這些因素的特點及其關係來安排、組織、調整自己的學習活動;(二)“學會學習”的學生對自己學習的心理活動有自我意識,即具備“元認知”;(三)“學會學習”的學生具備一定的學習方法或技能;(四)“學會學習”的學生懂得合理用腦,講究衛生,知道怎能樣用較少的精力和努力獲得較佳的學習效果;(五)“學會學習”的學生能夠把已掌握的知識和方法以及動機態度遷移到新的學習情境的學習之中,解決新的學習問題。概而言之,學會學習是一種獨立學習的能力,它能夠根據影響學習情境地的因素的特點及變化,自覺地,有效地選用已有知識、方法,安排調整學習活動,把學到的待業遷移於新的問題的解決。

在當今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信息時代,解決教學生“學會學習”的問題越來越成爲世界教育科研關注的課題。教學生“學會學習”就是要培養髮展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對學生進行學會學習的教學與訓練是教會學生學習和發展獨立學習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那教些什麼?怎樣教?近年來我國的教育工作者對此進行有益的探索和實踐,也取得一定的效果。如開設思維訓練課、開設學習方法課、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狀態,代之以教師指導學生自學的方法等等。從元認知理論的觀點看,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僅僅掌握具體的學習方法是不夠的,還必須培養學生具有調節與控制學習的能力。研究表明,學習的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的區別,並不僅僅在於智商的高低,也不僅僅在於獲得了多少學習技能或“正確的方法”,最重要的還在於前者已經“學會如何學習”,即他已具有“對學習任務的要求進行監控,並做出適當的反應——認識和控制學習情境——的能力。”教學生“學會學習”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教學生如何監控和調控學習過程。

元認知做爲一種知識,即對認知的知識,是與能力存在着既密切相關又相輔相成的聯繫。元認知理論的大量實驗與研究表明,元認知在學習的調控過程中發揮重大的作用,並且可以通過直接的訓練獲得,從而使學習的調控在元認知作用下成爲可能。因此,要真正地實現教會學生學習,重視元認知的作用,重視元認知、學習方法和學習調控技能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並將三者有機地統一起來,作爲一個相互作用整體進行教學,才以能促進學生“學會學習”,使教會學生學習成爲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和手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