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技術如何影響銀行業務轉型

《銀行科技研究社》:銀行目前在既有的傳統領域中不斷經受技術和以技術爲武器的跨界競爭者的雙重挑戰,數字化轉型無論是在銀行追求卓越的內部驅動之下,還是在生存之戰的外部壓力之下,都是必須採取的動作。 

 

數字化轉型是指通過各種手段,將人類行爲最大限度地向虛擬空間轉移,並在虛擬空間中完成與物理世界的必要互動。其中,數字化技術是最主要的生產力,將起到關鍵作用。 

 

銀行數字化轉型是一個宏大的話題,涉及企業戰略、架構轉型、技術轉型、業務轉型、其他外部支持等多個方面。限於篇幅,本文着力於與讀者探討業務轉型方面的內容:銀行當前的業務開展模式是怎樣的、技術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從整體模式和具體業務的角度來看)。

 

1

當前銀行業務核心模式

 

“金融”幾乎是所有讀者都耳熟能詳的名詞,但實際上在理論界,金融的概念並不是十分統一的,有的將其定位爲價值流通,有的將其定義爲並不創造價值的交易活動,既有僅按照借貸活動定義的狹義金融,也有囊括借貸和所有信用相關經濟活動、各類銀行業務的廣義金融。這些概念雖然各有區別,但是總體上看,金融是以借貸爲基本形式的信用活動,這是銀行的基礎業務,很多金融業務都是信貸業務的變體,或者說其內部管理思路與信貸管理接近。

 

銀行是商業性的,也就是說銀行業務是有盈利目的的。銀行管理的三性要求指的是“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因此,銀行從事信貸業務是以盈利爲目標的,而銀行的盈利取決於其對風險的控制能力,也就是風險成本的高低。所以有人說銀行是經營風險的,銀行對風險的管理也是各類行業中重視程度較高、體系較爲複雜的。 

 

穩健經營的銀行會在控制信貸對象和追求盈利目標之間尋找平衡,因爲銀行體系的穩定會直接影響社會經濟乃至社會的穩定,這一點國內外都是如此。每次經濟危機首當其衝的就是銀行。但銀行的效益主要來自於規模,資產規模和負債規模,這兩者決定了銀行主要的盈利來源——息差的規模,這又使銀行不得不關注規模的擴張。

 

攬儲、放貸、收息,這三件事就成了銀行經營的核心活動,而風險控制就融合在覈心活動之中。這個極其簡單的業務邏輯“控制”了絕大部分銀行人的思維,對很多銀行人而言,這就是金融的本質,銀行就是依據金融的本質在經營。 

 

銀行拼命爭奪信用良好的優質客戶,爲的是獲取一個安全的信貸資產,於是普惠金融就成了世界難題。因爲銀行集中承擔了信用風險(如下圖1所示,核心資本是銀行抵禦風險衝擊的關鍵),所以在骨子裏,銀行把自己定位爲信貸業務的經營者,而非資金融通過程中的服務者,從某種程度上講,銀行掙的並非金融服務費,而是資金的風險溢價。

 

圖1 當前由銀行集中承擔金融風險的業務模式 

 

這也許就是布萊特·金(Brett King)先生認爲“多數銀行的經營結構沒有發生任何變化”的根本原因,因爲多數銀行的業務邏輯並沒有改變。

 

2

從風險匹配的角度,技術或將改變銀行業務模式

 

 

其實金融的本質不是借貸(借貸是金融的業務表現),而是提供金融資源的配置服務,並協助金融資源的流動。這是“融”和“通”的根本含義,也正是現在常說的服務實體經濟,換句話說,從金融的本質角度看,攬存放貸並不是銀行必須做的,而只是金融的實現方式之一。在數字化背景下,金融本質會改變嗎?也許依然不會,但是數字化卻能夠改變銀行踐行金融本質的方式。

 

數字化是充分賦能個人的,這其中當然包括資金供給和需求信息、信用評價信息的易獲得性,也包括爲個人做出合理且符合個人偏好的借貸決策的“智能助手”,而這個“智能助手”也許就是銀行在數字化環境下的角色。賦能個人意味着個人有能力承擔金融風險,而銀行未必再需要集中承擔金融風險,銀行可以因此而真正成爲資金融通過程中的服務者,也形成供需兩端更爲對稱的風險承擔模式(見圖2),這也是直接融資模式的最大化實現方式。

 

圖2 更爲對稱的分散承擔金融風險業務模式

 

圖2所示的這種匹配與目前頻繁“暴雷”甚至被取締的P2P模式有着本質的區別,P2P匹配的是交易需求,在風險防控方面有明顯不足,有些P2P平臺甚至嚴重缺乏基本風控措施;而上面的這種數字化條件下的匹配,其本質上匹配的是風險,將資金需求方的風險水平與資金供給方的風險偏好進行匹配,這是基於精確的客戶畫像、風險畫像的“撮合”,而非簡單的資金上的“撮合”。

 

在數字化背景下,國家的經濟政策,尤其是對微觀經濟運行具有直接指導、調控目的的金融政策、信貸政策也是會逐漸數字化的,監管科技的發展方向也是如此。“智能助手”的形式更易於將國家政策作爲變量引入其模型中,實現國家微觀政策真正在微觀層面的數字化執行。 

 

數字化時代的經濟模式由於技術對個人能力提升的持續支持,很可能是具有高度自主能力的“自+”經濟模式,在這種條件下,普惠金融的解決方案之一也許正是在信用評價信息充分且易獲得的前提下的金融風險分散化方案,也可以稱之爲“自金融”,是一種廣泛的基於風險偏好和風險有效度量的金融交易撮合(而非集中的、窄偏好區間金融資源分配),一種代表更多選擇權和自主交易的銀行業務模式。

 

基於風險匹配資金的金融業務模式能夠覆蓋大部分的資金供需關係,而它無法覆蓋的是在一般商業邏輯下無法滿足的需求,也即市場機制不能解決,需要財政、公益等非商業邏輯主體進行綜合考量的部分。 

 

數字貨幣可能更支持這種業務模式。我國央行對法定數字貨幣(DC/EP)的公開介紹中已經明確指出,法定數字貨幣可脫離傳統銀行賬戶實現價值轉移,使交易環節對賬戶的依賴程度大爲降低,可以像現金一樣易於流通。 

 

那麼,人們對銀行的需求則將從支付便利、資金安全轉變爲單純對收益的追求。廉價資金越來越難以獲得,從而使銀行不得不將存款業務向理財方向轉變。這種轉變最終可以變成上文所述的業務模式,這樣銀行能夠擺脫資金成本、信用擴張帶來的負擔,而信貸資金實際擁有方則可能獲得更高收益。這種“雙贏”會形成資金供給方的風險偏好多樣化,也許能夠進一步提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 

 

這種業務模式將會改變信用風險的承擔模式,也使銀行真正將重心迴歸到金融服務上,迴歸到服務實體經濟上。銀行對自身業務模式轉變的思考不應當等着數字貨幣的降生、擴散再開始,而應當從現在開始充分、大膽地面向數字化未來進行思考。

 

3

技術影響下的銀行業務變化分析

 

 

本文將銀行的業務的主要分類如下: 

 

  • 傳統業務及其延伸業務:存款、信貸、信用卡、支付結算、貿易融資、客戶資產管理。 

  • 以資產增值爲目標的業務:投資理財。 

  • 中間業務:代理、資金監管、託管、投資銀行、金融市場(代客部分)。

 

經濟學理論中,在討論發展問題時,一般會在短期內將技術視爲限制因素,而在長期則將其視爲變量,熊彼特的經濟理論中更將技術視爲創新因素。對於以上金融業務,在僅以可信連接、信用信息易獲得、數字貨幣爲前提的情況下,部分技術的創新就可以推動業務本身發生巨大變化。

 

(1)傳統業務及其延伸業務 

 

數字貨幣對存款、信貸、支付結算的影響本處不詳細闡述,從這三項基本業務延伸出去,貿易融資、客戶資產管理的業務基礎也會隨之改變。貿易融資中複雜的產品體現的都是信息不可信、交易對手不可信帶來的風險,而這些風險的降低會直接改變產品形態。 

 

信用卡也面臨改變,Capital One在信用卡方面的實踐證明了信用卡不是一個單純從貸款視角出發的業務,而是如何提供更好的消費便利和返利,而卡本身作爲介質存在的基礎也已經動搖,招行已經在大範圍嘗試無卡業務。

 

(2)以資產增值爲目標的業務 

 

投資理財依然符合客戶需要,但是從模式上講,它相當於基於現金的貸款,不具備信用創造功能,跟存貸款業務“攬存、放貸、收息”的模式不一樣。

 

(3)中間業務 

 

中間業務多是在傳統業務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比如代理類業務、資金監管業務等,這些業務如果以數字貨幣爲基礎開展,可以在不使用賬戶的情況下,靠智能合約類技術完成,非常具有自金融的潛力。其實,在信息可信可追溯、平臺可監督的條件下,智能合約很有可能成爲一種金融服務類應用的簡易形態,而非區塊鏈獨有的技術,它是一種設計理念而非特定的技術形態。如果沿着這種趨勢發展,這些業務未來的經營限制也可能逐漸放寬,因爲這類業務的風險主要是服務提供者的信譽,並不需要有充足的資金作爲服務基礎。

 

託管業務當前已經比較專業,領先機構的業務規模一般比較龐大,良好的信譽和清算能力是其開展業務的基礎。但清算能力有發生改變的可能,區塊鏈技術可能會給結算業務帶來改變,並最終影響到清算模式,到時託管整體的業務模式也可能會爲之一變。 

 

投資銀行業務中債券承分銷業務實際上利用的是銀行的籌資能力,本文假定的3個技術條件未必會讓債券承分銷業務發生較大的業務形態變化,尤其是較大規模的債券承分銷業務,但是對資產證券化業務的改變卻可能很大。畢竟,區塊鏈技術有可能通過Token等鏈上方式替代現有的證券形式,而區塊鏈帶來的可信連接有可能大幅簡化證券化過程,甚至使證券化也朝向有“AI審計”背書的企業“自金融”方向發展,使可證券化資產的種類增加,規模則有可能更爲小而分散。

 

金融市場業務中的代客交易,銀行目前更多利用的是市場資格和席位優勢開展的,而自營部分的基礎是其自有資金,尤其是在錯配中暫時處於閒置狀態的資金,這部分與客戶服務無關。但如果銀行頭寸的模式發生變化,自營業務的開展前提就會發生變化,這同樣會受到數字貨幣對銀行基本業務模式的影響。 

 

綜上,隨着技術的不斷髮展,客戶的自金融能力會逐步增強,金融資源的配置方式也可能出現變化。雖然上述分析不夠嚴謹,詳細討論每一類業務的細節問題也超出筆者的能力,但是從這些“粗淺”的分析中讀者應該已經能看出,僅依靠部分領域的技術進步,現有銀行業務體系就已經有發生較大轉變的可能。

 

從上述分析中也可以看出,要想應對數字化挑戰,現有大型金融機構要確保戰略方向正確,並善加利用已經取得的優勢和掌握的資源,將其轉化爲先機,以保持主動;而中小銀行在潛心探索數字化的過程中,也可以考慮在專業化領域的選擇上多下功夫。 

 

對數字化銀行業務模式的展望需要有一定依據,但也要敢於打開思路,就好比沒有蒸汽機的時代,你無法想象今天的貨運能力,但是已經看到了電燈的光亮,就該去努力拓展電能的應用。畢竟,行業的興衰更迭是從來不考慮從業者的主觀願望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