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做需求的搬運工,B端產品經理怎麼辦?

一、需求的搬運工與問題解決者

“小明啊,來下我辦公室”

“那個,公司最近想做這樣一個新產品,剛和一些客戶聊完這方面的事情,只要我們能夠在下個月初之前上線,肯定能夠拿下這些客戶的,好好加油幹啊,公司看好你哦~”

想必這樣的場景應該有不少的童鞋遇到過,常見的還有下面的這些個場景:

“小明哥啊,最近我們出去見客戶的時候總是被問到有沒有那個功能,你看啥時候能夠上線啊~”

“大佬啊~我們業務情況最近發生一些變化,那個產品的某些功能能不能這樣優化下呀~~”

  • 老闆在業務前線收集需求後,拍板了一個新產品方向。
  • 銷售人員根據客戶的反饋要求某個功能的上線。
  • 運營等業務部門由於策略的變化而要求某個功能的優化。

以上場景,在B端產品人的日常工作中必定有着很高的發生頻率。

而產品經理收到了這些信息之後,緊接着要做一般就是明確真實的需求、需求的價值、投入產出比、解決方案的擬定、優先級的排序等落地的工作。

你看,老闆、客戶和業務成了提問題的人,而產品經理只是解決問題的人。

是的,解決問題是產品經理的重要職責之一,而且隨着問題的解決,老闆會開心,業務會開心,客戶也會開心,產品爲公司帶來的利潤也上去了,作爲產品經理的你的收入自然也上去了,皆大歡喜不是?

可是,我們把鏡頭拉長來看:產品經理日復一日做的事情就是不斷把老闆拍的方向、業務提的建議落地和執行,成爲了一個不知不扣的需求搬運工和問題解決方案輸出機器

二、嘗試做一個提問題的人

有的同學會問,做一個高效的問題解決者不好嗎?

是的,我們必須要承認,解決問題很重要,能夠成爲一個優秀的問題解決者,這需要能力,同時也能夠爲企業帶來很大的價值。但是,我們是否可以嘗試去做一個提問題找方向的人?

在一個狼羣裏,有負責圍捕的,有負責進攻的,這些負責落地執行的狼在狼羣裏佔了相當的比例,而頭狼只有一個:他負責確定目標,負責組織進攻,負責帶領整個狼羣活下去。

在B端產品經理的世界裏也是一樣的,大部分產品經理的工作都是在執行,執行老闆拍的方向,解決客戶和業務的問題;但是,隨着職級的上升,隨着產品的發展,當終有一天你走到了產品線負責人的位置,【去哪裏】成了你不得不考慮的問題,而且是你最頭疼也是最重要的問題。且隨着人力成本的上升,越來越多的四五年產品人除了要考慮如何解決問題之外,還承擔了更多的產品走向的思考。

洞察能力,主動提出問題的能力,成了高階產品崗位不可或缺的能力。

因此如果希望能夠在產品崗位上走得更遠的同學,在洞察力這一方面,是必修課。

三、如何成爲一個提問題的人

既然洞察力這麼重要,產品經理又該如何讓自己成爲一個能夠洞察用戶需求、洞察產業方向、會提問題的人呢?

總的來說有以下兩點:

  1. 充分理解業務,成爲領域專家
  2. 主動思考,提出問題

1. 充分理解業務,成爲領域專家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一個不瞭解業務的B端產品經理又怎麼可能做好手上的工作?就像你根本沒喫過四川火鍋,卻要你做一份四川火鍋一樣,不現實。

而如果你對行業的瞭解是大概,更多的是從網上,從銷售等業務人員的口中,那做好業務部門的需求,問題一般不大。但真到了產品方向的選擇上,到了結合具體客戶現狀的定製化解決方案上,到了關鍵迭代的決策上,深厚的行業和產業知識,是你出色的完成這些工作的必備條件

(1)主動學習行業知識

主動去學習所從事行業的領域知識,包含但不限於:領域術語和概念,核心業務流程,產業鏈(每個環節的所涉及的角色,每個角色所提供的服務與價值、利益所在、地位)與行業技巧。

1)領域術語和概念

領域術語和概念是基礎,只有掌握了這個,你和業務人員以及客戶纔有共同語言,才能繼續開展後續的工作。而這一方面的學習渠道一般是企業內部、書籍、論壇、新聞等,只要肯花時間,這一塊還是能夠很快夯實的。

2)核心業務流程

產品只是服務的媒介,而要提供這個服務,整一個業務流程是怎麼走下來的——在明晰產品的核心業務流程的過程中,重點需要明白產品的價值所在(是給什麼人提供什麼服務的),以及產品是如何去提供這些服務的。

這個就像打遊戲一樣,只有你自己通關了,才能夠知道整個遊戲的全貌是怎樣的,才能夠知道哪些地方是重點關注的,才能夠知道整個遊戲的精華和亮點所在。

而要了解核心業務流程,最簡單和直接的方法就是親自走一遍業務流程。

3)產業鏈

現在隨着第三方服務的興起,以及出於對成本和效率的考慮,越來越多的B端產品都接入了或多或少的第三方服務,而這些第三方服務在整個業務流程中也慢慢的佔據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就像搭夥過日子一樣,充分的瞭解你的商業夥伴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而產業鏈的瞭解,一般包含:

①產業鏈上都有哪些角色:你的產品所涉及的產業鏈夥伴都有誰?比如做一個雲呼叫中心產品,運營商的線路供應商就必不可少;做電商的,貨源和物流以及倉儲必不可少;等等。

②每一個角色所提供的價值、利益所在以及地位:在這個產業鏈上,每個角色所提供的服務和價值是什麼?他在這個行業裏面的是怎麼掙錢的?他關注的是哪些指標?他在這個產業鏈上的地位如何?

舉個例子,像唯品會這樣的做品牌特賣的企業,大品牌商入駐唯品會,爲唯品會帶來對應品牌的商品外還帶來了該品牌的粉絲用戶(價值),而品牌商通過在唯品會上出售的商品來獲取利潤分成(利益所在),因此品牌商會很關注該品牌商品在唯品會平臺的銷售額與銷售量等指標(關注點);而唯品會作爲一個賣貨平臺對有影響力的大品牌必定有很大的訴求,因此品牌商必定在唯品會平臺的運營上有着很大的影響(地位)

4)行業技巧

就像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領域知識,每個行業也有自己的行業技巧。例如在智能語音客服行業,在語音識別方面,各大廠商用的都是大廠的接口(訊飛,阿里,百度),因此在這一塊大家能做的並不多,所以更多的精力會花在知識庫(希望智能客服能夠自行回覆的問答知識庫)的製作與多輪會話的打磨上面;

而這兩方面的打磨,不懂行的也許會把很多精力花在算法上面,但我們都知道,自然語言理解這麼多年了,他的效果是有瓶頸的,到達瓶頸後是很難再提升效果的;這時候,如果能夠在製作知識庫和多輪會話的文本上多花精力,例如把知識庫製作的更加全面(把所有用戶可能問到的問題和問題對應的各種問法全部錄入系統),這樣的話用戶的體感會有顯著的提高,比算法的提高來的快多了,也實際多了。

又例如雲呼叫中心行業,用戶撥打電話的時候,遇到線路問題導致的電話撥打失敗,這時候其實可以通過嘗試自動重複呼叫或者後臺靜默輪詢下一個線路供應商這些方法來提高電話撥打的成功率,以提高用戶撥打電話的體感。

類似這樣的行業技巧,每個行業都有很多,而瞭解了這些行業知識之後,一方面能夠在出現問題的時候多了一種借鑑的方案,另一方面是能夠通過這些技巧啓發某一些產品的優化和方向。

(2)在實際使用場景下使用產品

深入業務一線,基於真實業務場景,親身使用自己的產品,感受真實的產品使用流程和使用環境,這時候你纔會真正的知道當初這樣的產品設計有多麼的SB(很多的產品設計細節,甚至是流程都是想當然設計出來的,並沒有考慮實際的使用場景)。

舉個具體例子,當年我在做雲呼叫中心產品的時候,曾去電銷部門體驗過真正的電銷工作,用自己設計的產品一天打了200個營銷電話。在這個過程中,才真正的發現,這裏流程能不能再少點?那裏的點擊次數能不能再少點?頁面可不可以不跳轉?等等這些問題,真是誰用誰吐槽,誰用誰知道。

B端的產品不像C端,每個用戶的背後是職業,工作內容,工作流程,不真正的在一線工作環境中使用自己的產品,光憑着邏輯的分析、需求的理解以及產品的專業知識,很難做出好產品的。

(3)多與業務人員&客戶溝通

在企業服務領域,業務人員接觸的客戶必定比產品經理要多,他們面臨客戶和競品的挑戰必定也比產品多得多。

因此,定期的與業務人員溝通是十分有必要的,通過業務人員的口,側面瞭解客戶的需求,市場的動態,以及一些業務的想法,這些信息都能夠在產品經理未來做某些方向選擇的時候提供決策依據(但你得先扛住業務的吐槽的炮火哈哈哈),定期和業務人員一起去見見客戶也是非常值得提倡的行爲。

而除了和業務人員多溝通外,B端產品經理也需要定期拜訪客戶,包括已成交的和未成交的。通過和客戶的溝通,瞭解不同行業的客戶對產品價值的認可與否、產品的競品情況、客戶所在行業的業務流程、客戶的訴求、客戶所在行業的行情(收入與競爭等)以及客戶使用或者試用產品之後的建議和反饋等信息。這些寶貴的一手信息,將是產品在做方向決策或者需求挖掘時寶貴的信息支撐

2. 主動思考,提出問題

化被動爲主動,除了接收業務方提出的各種需求,嘗試提出相應的問題,幫助業務更好的發展。

(1)深挖需求

前面講過,作爲一個B端的產品經理,接收老闆和業務方的需求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否就是全盤照收,簡單的把需求轉化成文檔然後協調開發呢?顯然不是的。

業務提出的需求,有時候是直接給你一個方案,希望你能夠執行;這時候,你需要去追問,到底是誰,現在出現了什麼問題,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這個問題的,需要達到怎樣的目的。

明晰了這些之後,結合你對系統的瞭解,往往能夠給出一個更優的解決方案(可以是用戶的操作體驗更好,也可以是成本更低,也可以是實現時間更短等)。畢竟,你纔是對這個產品最熟悉的人。

總的來說就是:明確我們的目的,拿出當下最好的方案

(2)主動思考與提問

基於自身對市場與業務的瞭解,對數據的分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給出方案,幫助業務提升效果。

這樣講可能很大很抽象,我們舉個例子說明一下:在做智能語音客服產品的時候,你發現現在的語音合成技術已經開始支持通過接口定製音色,而且成本低,速度快,因此產品是否可以考慮加入定製音色這樣一個賣點性的功能(有了客戶很高興,沒有的話客戶很遺憾)。

上面的例子是基於對行業和市場的瞭解提出的優化方向,而通過數據的分析指導產品的優化,這一點網上不少的案例,這邊就不做過多的贅述了。

這裏的關鍵唯有“主動”二字

(3)競品跟蹤

做產品的人如果不做競品分析說出去都沒有人信,做競品分析的必要性更加不用贅述了。

通過競品分析,實時瞭解競爭對手動向,思考在滿足自己產品定位的基礎上,是否有可以借鑑的地方;

此外,對競爭對手動態的瞭解,有時候也會影響自身產品迭代的節奏,畢竟作爲B端產品,面對客戶時,面對競品的挑戰必不可少。

但這裏有一個關鍵點:千萬不要忘了你是誰?你爲什麼出發?說人話就是錨準你自己的產品定位,不要搞得四不像。

以上的兩個大點用一句話來概括:透徹的理解產品的同時,透徹的理解業務,進而洞察市場。

我們這一代人,中國的應試教育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隻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提供問問題的教育環境。而如今作爲產品經理的你,已經沒有了這方面的限制。

希望再忙,也不要忘了停下來,放下手中的活,擡頭看看天,看看我們正在走的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